關於數學說課稿國中3篇

才智咖 人氣:1.16W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數學說課稿國中3篇,歡迎大家分享。

關於數學說課稿國中3篇

數學說課稿國中 篇1

一、地位和作用

這一節內容是國中數學新教材八年級上冊第十一章第三節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學習了前面一節一次函式後,回過頭重新認識已經學習過的一些其他數學概念,即通過討論一次函式與一元一次不等式的關係,從運動變化的角度,用函式的觀點加深對已經學習過的不等式的認識,構建和發展相互聯絡的知識體系。它不是簡單的回顧複習,而是居高臨下的進行動態分析。

2、活動目標

①理解一次函式與一元一次不等式的關係。會根據一次函式影象解決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決問題。

②學習用函式的觀點看待不等式的方法,初步形成用全面的觀點處理區域性問題。

③經歷不等式與函式問題的探討過程,學習用聯絡的觀點看待數學問題的辨證思想。

④增強學生學數學,用數學,探索數學奧妙的願望,體驗成功的感覺,品嚐成功的喜悅。

總的來講,希望達到張孝達對我們教育工作者的要求:給我們所有的學生,一雙能用數學視角觀察世界的眼睛,一個能用數學思維思考世界的大腦。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的思維已逐步從直觀的形象思維為主向抽象的邏輯思維過渡,而且具備一定的資訊收集的能力。

三、學法分析

1、學生自主探索,思考問題,獲取知識,掌握方法,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2、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體驗學習的快樂。合作交流的友好氛圍,讓學生更有機會體驗自己與他人的想法,從而掌握知識,發展技能,獲得愉快的心理體驗。

四、教法分析

由於任何一個一元一次不等式都能寫成ax+b>0(或<0)的形式,而此式的左邊與一次函式y=ax+b的右邊一致,所以從變化與對應的觀點考慮問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也可以歸結為兩種認識:

⑴從函式值的角度看,就是尋求使一次函式y=ax+b的值大於(或小於0)的自變數x的取值範圍。

⑵從函式影象的角度看,就是確定直線y=ax+b在x軸上(或下)方部分所有的點的橫座標所構成的集合。

教學過程中,主要從以上兩個角度探討一元一次不等式與一次函式的關係。

1、“動”―――學生動口說,動腦想,動手做,親身經歷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

2、“探”―――引導學生動手畫圖,合作討論。通過探究學習激發強烈的探索慾望。

3、“樂”―――本節課的設計力求做到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絡緊一點,直觀多一點,動手多一點,使學生興趣高一點,自信心強一點,使學生樂於學習,樂於思考。

4、“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滲透用聯絡的觀點看待數學問題的辨證思想。

五、教學過程設計

一、複習回顧

1.一次函式的定義。

2.一次函式的圖象。

3.直線y=kx+b與方程的聯絡。

那麼一元一次不等式與一次函式是怎樣的關係呢?本節課研究一元一次不等式與一次函式的關係。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回顧一次函式相關概念以及一次函式與方程的關係。

設計意圖:回顧所學知識作好新知識的銜接。

二、導探激勵

問題1:作出函式y=2x-5的圖象,觀察圖象回答下列問題:

(1) x取何值時,2x-5=0?

(2) x取哪些值時, 2x-5>0?

(3) x取哪些值時, 2x-5<0?

(4) x取哪些值時, 2x-5>3?

教師活動:展示問題1,適當時間後請學生解答並說明理由,教師藉助課件作結論性評判。

設計意圖:問題1可以直接解不等式(或方程)求解,但這裡意圖是讓學生通過直接圖象得到。引導學生體會既可以運用函式圖象解不等式,也可以運用解不等式幫助研究函式問題,二者互相滲透,互相作用。

學生可以用不同方法解答,教師意圖是儘量用圖象求解。

問題2:用畫函式圖象的方法解不等式:

-2x+3<3x-7.

分析:

由一次函式與一元一次不等式的關係可先將其化為一般形式,

再畫圖求解;也可以將-2x+3與3x-7看作是兩個

關於x的一次函式,即y1=-2x+3,y2=3x-7。

於是不等式的解集即對應著y1

解法1:

原不等式化為5x-10>0,畫出直線y=5x-10如圖所示,

可以看出x>2時這條直線上的點在x軸上方,

即這時y=5x-10>0,所以不等式的解集為x>2.

解法2:

將原不等式的兩邊分別看作是兩個一次函式,

畫出直線l1∶y=-2x+3,y2=3x-7,如圖所示,

可以看出它們的交點的橫座標為2,當x>2時,

對於同一個x,直線y=-2x+3上的點在直線y=3x-7上相應的點的下方,這時-2x+3<3x-7,所以不等式的解集為x>2.

三、達測深化

做一做:

兄弟倆賽跑,哥哥先讓弟弟跑9m,然後自己才開始跑。已知弟弟每秒跑3m,哥哥每秒跑4m。列出函式關係式,作出函式圖象,觀察圖象回答下列問題:

(1)何時哥哥追上弟弟?

(2)何時弟弟跑在哥哥前面?

(3)何時哥哥跑在弟弟前面?

(4)誰先跑過20m?誰先跑過100m?

(5) 你是怎樣求解的?與同伴交流。

教師活動:展示做一做,鼓勵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請部分學生展示其解法。教師藉助課件對學生解答作出評判。展示練習,在學生思考後,用課件展示圖象以便學生識圖。

設計意圖:函式、方程、不等式都是刻畫現實世界中量與量之間變化規律的重要模型,通過具體例子滲透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絡,幫助學生從整體上認識不等式,感受函式、方程、不等式的作用。

四、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五、作業 P19 讀一讀 P20 習題1.6

數學說課稿國中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節是在引進了負數及分析了有理數的分類後給出的。數軸是理解有理數的概念與運算的重要工具,利用這個數學工具不但可以理解有理數的概念、大小比較等,還可以利用它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包括絕對值,有理數的運算等,非常直觀地把數與點結合起來,滲透著初步的數形結合的思想。對以後的知識概念及實際問題的解決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學習任務分析:

1、要求學生會正確畫出數軸初步瞭解有理數與數軸上的點的對應關係。

2、能將有理數用數軸上的點來表示。

3、通過觀察數軸上的點的位置關係初步比較有理數的大小,並能通過數軸上點的移動說出表示點的數

三、目標分析:

1、通過回憶和例項使學生掌握數軸的概念,並理解其三要素。

2、通過動手畫數軸和數軸的概念,觀察數軸上點的位置關係,瞭解點與數之間的關係。

3、通過圖形與數量的對應關係瞭解數學研究的一種重要方法-----數形結合。

4、通過例項啟發思維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充分體驗實踐生活離不開數學

四、教法選擇:

創設情景、動手操作、模擬演示、啟發引導、學習應用、發展能力。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以及他們的認知水平,採用探究式教學方法,教學中注意課堂民主、平等氛圍的營造使學生始終處於主動學習的狀態,鼓勵學生團結協作、大膽猜想、動手操作。同時,教師要給學生思維活動提供具體、直觀、感性的支援,所以本節課的設計藉助直觀演示、動手操作、啟發誘導,由感性認識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

本節課的引入採用先回憶再從例項引入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概念的得出採用比較探索式的教學方法,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學中,讓學生自已動手畫數軸,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改變原來的"聽數學"為"做數學"。

數軸應用採用分層式的教學方法,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進行不同層次的教學。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特別注重基本理論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體現數學應用於生活的一面。

五、教學重難點的確定和突破:

1、正確畫出數軸是本節教學的重點。

首先回憶國小生學過的知識直線上用點表示數量數軸的三角形,再通過實物如:標尺、溫度計等,要求同學們通過觀察能建立數軸的概念模型通過提問:標尺及溫度計上的資料有什麼規律?從而引出數軸的方向性及數軸的原點和單位長度,上面的過程可以由學生討論,教師補充從而概括數軸的概念即三要素。

2、變式;從而也可歸納出數軸商店表示即,數與點的對應關係。

通過例題要求學生動手操作畫出數軸並描述點

說明:

(1)可能有不少學生會忘記正方向

(2)原點左邊的數的表識會發生標反的錯誤。

(3)數軸上的正方向,同時也表示由小到大的方向。

(4)單位長度的擷取可以是任意長度,不是唯一的。

(5)數軸的方向也不是唯一的,如溫度折線圖等,方向也可以是向上的。

3、正確畫出數軸後,即使點在數軸上的表示,整數的表示學生很容易理解,強調一下,分數和小數的表示是這一節課的難點,首先通過例題:

通過在數軸上描點:4,-2,-4,5,1/3,0

先對數進行分類,正數,零,負數,負數在0(既原點)的左邊,正數在原點的右邊再按整數和分數描點,通過練習鞏固能說出數軸上的點表示什麼數?

P23練習中第3題為下節課的內容做下了鋪墊,即數的大小比較,這裡要求學生能在新排列一下,使學生能瞭解數軸哂納感,負數、0、正數,之間的關係。

4、提高: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1)在+3和+4之間沒有正數

(2)在0和—1之間沒有負數

(3)在+1和+2之間有無窮個正分數

(4)在0、1、和0、2之間沒有正分數

這題通過數軸的直觀描述進一步說明數軸上的點與有理數之間的關係,使學生能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

數學說課稿國中 篇3

教學目的:

使學生掌握正方形的定義、性質和判定,會用正方形的概念和性質進行有關的論證和計算,理解正方形與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的內在聯絡和區別,進一步加深對“特殊與一般的認識”

教學重點:

正方形的定義.

教學難點:

正方形與矩形、菱形間的關係.

教學方法:

雙邊合作

如:在教學時可播放轉換動畫使學生獲得生動、形象的可視思維過程,從而掌握判定一個四邊形是正方形的方法.為了活躍學生的思維,可以得出下列問題讓學生思考:

(1)對角線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嗎?為什麼?

(2)對角線互相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嗎?為什麼?

(3)對角線垂直且相等的四邊形是正方形嗎?為什麼?如果不是,應該加上什麼條件?

(4)能說“四條邊都相等的四邊形是正方形”嗎?為什麼?

(5)說“四個角相等的四邊形是正方形”,對嗎?

教學過程:

讓學生將事先準備好的矩形紙片,按要求對摺一下,裁出正方形紙片.

問:所得的圖形是矩形嗎?它與一般的矩形有什麼不同?

所得的圖形是菱形嗎?它與一般的菱形有什麼不同?

所得的圖形在國小裡學習時稱它為什麼圖形?它有什麼特點?

由此得出正方形的定義:有一組鄰邊相等並且有一個角是直角的平行四邊形叫做正方形.

(一)新課

由正方形的定義可以得知:正方形是有一組鄰邊相等的矩形,又是有一個角是直角的菱形,因此正方形具有矩形的性質,同時又具有菱形的性質.

請同學們推斷出正方形具有哪些性質?

性質

(1)正方形的四個角都是直角。

(2)正方形的四條邊相等。

性質2、(1)正方形的兩條對角線相等。

(2)正方形的兩條對角線互相垂直平分。

(3)正方形的每條對角線平分一組對角。

例1 求證:正方形的兩條對角線把正方形分成四個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已知:四邊形ABCD是正方形,對角線AC、BD相交於點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