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四年級科學《聲音的變化》說課稿

才智咖 人氣:1.14W

音量是由物體振動的幅度決定的,振動幅度越大,聲音就越強;振動幅度越小,聲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體振動的頻率決定的,振動的頻率越快,聲音就越高;振動的頻率越慢,聲音就越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提供到的國小四年級科學《聲音的變化》說課稿範文,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閱讀參考學習!

國小四年級科學《聲音的變化》說課稿

一、說教材

(一)、說教學內容:

本課選自本單元中的第三小節,教材共2頁,分為觀察比較聲音強弱的變化和觀察比較聲音的高低的變化兩個活動.與第一小節《聽聽聲音》和第四小節《探索尺子的音高變化》有著緊密的聯絡。是基於《聽聽聲音》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這兩節課的基礎上來探索研究的,為後面《探索尺子的音高變化》的探究活動作好充分的準備,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1、科學概念目標:

音量是由物體振動的幅度決定的,振動幅度越大,聲音就越強;振動幅度越小,聲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體振動的頻率決定的,振動的頻率越快,聲音就越高;振動的頻率越慢,聲音就越低。

2、過程與方法目標:

按教科書要求使物體發出強弱和高低不同的聲音,對聽到聲音的不同進行描述,對物體在發出不同聲音時的振動狀態進行描述,把物體的振動狀態和發出的不同聲音聯絡起來。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形成善於觀察,並把事物的特點和性質相聯絡的習慣.

教學重點:理解音量與音高的科學概念,把物體的振動狀態和發出的不同聲音聯絡起來。

教學難點:把物體的振動狀態和發出的不同聲音聯絡起來。

(三)、教學材料準備:

1、分組材料:1把鋼尺或塑料尺、4個同樣的杯子裡面裝有不同量的水、1張“橡皮筋音高的變化”實驗記錄單、一個小盒子、2根相同的橡皮筋。

2、教師準備:、一個小鼓、尺子。

二、學情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對於聲音在各個方面都有基礎性的前概念。過程與方法方面,他們有了一定的觀察基礎,經歷了一些探究活動,會進行比較詳細的觀察並作相應的記錄,具備一定的探究能力;在知識方面,他們知道聲音是不同的,知道聲音有大小的區別,並且經歷了探究聲音發生的過程,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在情感方面,他們對科學課有著濃厚的興趣,喜歡科學探究活動,願意通過實驗來驗證自己的假設。以上這些有利條件會對本課的探究活動起積極作用,但在孩子們的前概念中,往往將聲音的強弱和高低與生活中的現象相混淆,他們聽到高音會誤以為聲音強,聽到低音就會認為聲音弱。如音高與音量分辨不清的話,就根本無法區別振動時產生的現象,更不能把觀察到的現象總結成規律。所以“把物體的振動狀態和發出的不同聲音聯絡起來”將會是孩子在本節課的學習上遇到的一個大困難。

三、設計理念

通過教師的啟發式點撥,引領學生通過提出問題——細心觀察——討論交流——得出結論的自主探究活動,使學生能夠根據觀察到的現象,展開合理的推測及驗證,總結其規律。 在教學中,力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注重過程,也注重概念的滲透,使學生真正理解科學的意義.

四、說教過程

(一)、激趣匯入:

著名教育家於漪說得好:“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吸引住。”上課伊始,放一些聲音讓學生聽,所有孩子的注意力會馬上集中到課堂上,學生在在聽聲音時會產生有關聲音的疑問,” 師抓住時機,讓學生帶著愉悅的.心情、想要解決的問題進入新課。

(二)、自主探究

活動一:觀察比較聲音強弱的變化

1、 出示小鼓,用不同的力量分別敲擊出強音和弱音,讓學生分辨有何不同。引出聲音的“強弱”及“音量”的概念。

2、做拍手遊戲,讓學生強烈感受聲音的強弱.這近20秒的活動可以讓學生對“音量”有更立體更全面的認識。

3、引導學生猜測:為什麼我們能發出強弱不同的聲音呢?學生的猜測可能五花八門,可能與真正原因距離較遠,教師可以做適當的引導,如:“我們知道物體能夠發出聲音,是因為振動的關係,那聲音的強弱與物體的振動是否也有關係呢?”

4、學生交流想法,提出試一試的要求。提示實驗注意事項。(不能讓直尺拍打桌子,教室內要保持安靜,還要注意觀察尺子的振動狀態。)

5、學生利用直尺進行實驗,師巡視指導。

6、彙報觀察到的現象,總結,板書。

[設計意圖:我們知道,學科學是一個積極主動的過程,“動手”實踐活動自可少,但這還不夠,學生還必須有“動腦”的理性體驗。因此在教學中,讓學生經歷“動手”的實踐活動的同時,更關注學生“腦”的活動,讓學生手腦並用,故在探究“聲音的強弱與物體的振動狀態的聯絡”的活動時,讓學生邊觀察、邊思考,學生在反覆的觀察和描述中,將聲音的強弱(大小)與尺子振動幅度的大小聯絡起來,從而建立起振動幅度大聲音強(大),振動幅度小聲音弱(小)的概念。]

活動二:觀察比較聲音高低的變化

1、認識聲音高低的變化

(1)用二胡分別演奏高音低調和低音高調兩種聲音,請學生分辨不同,學生馬上會發現強弱的不同。師再追問:除了音量不同之外還有什麼不同嗎?

(2)語言描述,並與音樂課和語文課相聯絡,幫學生建立感性認識。

(3)總結音高的概念,並板書。

2、 觀察比較四個裝有不同水量的杯子聲音高低的變化

(1)出示教材所示的四個杯子,問:如果用小棒敲擊,發出的聲音會一樣嗎?

(2)預測發聲情況,填寫記錄單(教材30頁)。

(3)實驗,交流結果。

設計意圖:敲擊杯子可以發聲,這可能每個孩子都知道,而且可能都經歷過,但裝入不同的水敲擊會發出什麼聲音,他們充滿了好奇。發表自己的推測後就迫不急待地進行實驗。

實驗中他們為驗證自己的猜測,仔細傾聽、認真記錄,儼然一副小科學家的模樣,當他們聽到與自己猜測一致的時候,興奮的不得了,成功的感覺溢滿心間,這不但讓學生感受到不同物體可以發出高低不同的聲音,同時也是對聲音的高低又進行的了一次分辨練習,幫助學生區分音高和音量,為突破難點做鋪墊。]

(4)摸摸自己的嗓子感受一下,發高音和發低音時嗓子狀態有何不同?

[設計意圖: 做這個補充活動,是因為擔心學生對音高的分辨只通過以上一個活動恐怕很難改變學生的前概念,所以我又讓學生嘗試用自己的嗓子發出高音和低音,並提示學生用手摸自己的嗓子有何不同。這是對音高分辨的一個鞏固,也是為下面探究與物體振動之間的聯絡這個活動做鋪墊。]

3、觀察橡皮筋音高的變化

(1)師:我們在研究聲音強弱的原因的活動時,發現了是與振動幅度有關,那你想過音高與振動之關會有什麼關係嗎?

(2)學生猜測,有的說是與用力的大小有關,有的說是與物體有關,有的說與振動的快慢有關……

(3)通過教師準備的實驗材料,進行實驗,填寫實驗記錄單。

[設計意圖:教材在這個活動中是將橡皮筋掛在釘在板子的鐵釘上,我進行了更換,用了一個小盒子,既方便操作,又能解決聲音弱小不容易分辨的難題。這部分內容是本節課中學生較難理解的部分,所以用前面的一系活動做鋪墊,在實驗中教師要做好巡視指導。]

(4)彙報,分析實驗結果,總結規律,板書。

(5)引學生分析上一個實驗中杯子發出高、低不同聲音的現象的原因。

[設計意圖:共同分析剛剛敲過的四個杯子,為何發出高低不同聲音的原因,是將所學知識及時應用,真正落實“課標”中提出的“學會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解決自身學習、日常生活的問題”這一目標,讓孩子在第一時間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三、拓展延伸

除了鬆緊能夠決定音高,物體的長短、粗細都會影響物體的振動狀態,也就是會決定聲音的高低。於是在課的結尾出示吉它,讓學生試分析"調絃鬆緊是為什麼?"然後遷移到 “琴絃有粗有細,而且總是一手彈弦、別一手按弦,這又是為什麼呢?”這個問題上,引發學生思考“發聲物體的長短、粗細是否與振動的快慢有關”這個話題。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思維再次被啟用,有了本節課的探究經歷,在探究慾望極濃的情況下將小盒借給他們,孩子們會欣喜若狂,並告訴他們下節課要一起交流結果,這會讓他們的探究熱情更高,為下一節課《探索尺子的音高變化》做準備,拓展了科學課程的空間。讓“課”斷“音”不斷

以上只是我對這一節課粗淺的認識,我不知道我的做法和想法是否得當,所以特別珍視這次學習的機會,期待老師同行能不嗇賜教!

板書:

3、聲音的變化

聲音的強弱 音量 振動幅度 分貝 (dB)

聲音的高低 音高 振動快慢 赫茲 (Hz)

附記錄單:

“橡皮筋音高的變化”實驗記錄單

實驗時間: 記錄人:

拔動較鬆的橡皮筋時 發出( )音,橡皮筋振動( )

拔動較緊的橡皮筋時 發出( )音,橡皮筋振動( )

通過實驗我們發現 聲音的高低與物體振動的( )有關,振動越( ),發音越( )振動越慢,發音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