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國小音樂說課稿模板彙總八篇

才智咖 人氣:2.56W

作為一名老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國小音樂說課稿8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國小音樂說課稿模板彙總八篇

國小音樂說課稿 篇1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我是來自洪河國小的肖麗萍,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音版國小音樂第十冊第五單元《田野在召喚》第一課時。

一、緊扣內容說教材分析:

《田野在召喚》是一首歡快活潑的義大利民歌,它以兒童天真活潑的語氣表現了在充滿生機的春天裡孩子們出發去效遊、旅行時的歡樂心情。歌曲採用的是大除錯,旋律前半部分緊湊後半部分寬鬆,曲調中的同音反覆和弱起節奏、附點節奏使得音樂歡快活潑,富有動感。半拍休止的運用,使得全曲顯得生氣勃勃。加上第二聲部配以固定節奏音型及“啦”的伴唱,形象生動地表現了一隊效遊、旅行的兒童們在充滿著春意盎然的田野中邊走邊唱的歡樂神情。全曲始終洋溢著一派歡樂的氣氛,抒發了少年兒童對大自然的熱愛和讚美。這節課處在本冊的第五單元第一課時,在此之前前我們已經簡單學習過雙聲部的歌,並且也學過豎笛吹奏雙聲部旋律,為這一課雙聲部教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同時這一課也為我們後面學習較難的合唱曲《鈴兒響叮噹》做了很好的鋪墊,它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因此本課教學重在體現以人為本,以學生髮展為中心的新教育觀,在合作與共處意識中培養學生的合唱能力。

二、結合實際說學情:

掌握孩子特點是學習的關鍵,五年級的孩子處於國小高段,大部分學生具有一定的視唱和合唱能力,對音樂知識有一定的瞭解,但是重要的還是要培養他們對音樂的興趣和熱情,要讓他們從心底裡喜愛音樂。所以我採用了多媒體動靜結合、神情兼備來調動孩子們全身的感官,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對少部分音樂後進生窗體底端,我們老師應用欣賞的眼光看待,讓他們在鼓勵和讚揚聲中音樂素質得以提高。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我引導他們採用了體驗、想象、對比、模唱、討論等學習方法。使學生把一些枯燥難懂的演唱方法、音樂知識點牢固的記在心中,興趣盎然地學習,在愉快的歌唱。

三、分析學情說目標:

依據音樂新課程標準:以唱為本,把“情”貫穿始終,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掌握歌曲的演唱,所以我確立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學唱二聲部合唱歌曲《田野在召喚》,並掌握弱起拍、附點節奏和八分休止符。

能力目標:通過學唱歌曲,進一步培養學生的二聲部合唱能力,使學生能夠用自然、和諧、統一的聲音演唱。

情感目標:通過學習歌曲,讓學生感受歌曲活潑、歡快的情緒。啟發孩子對大自然的熱愛,進一步激發孩子對大自然的讚美。

根據音樂新大綱指出,學歌不是目的,要把音樂知識、情感、審美滲透到音樂中去,因此我確立了

本課重點:

讓學生能夠用歡快、活潑的聲音演唱歌曲《田野在召喚》,並掌握弱起拍、附點節奏和八分休止符。

本課難點:

是二聲部合唱聲音的和諧與統一。

四、教具準備:

為了更好的達到教學目的,我準備的教具有多媒體課件、電子琴。

五、按照流程說策略

合理安排教學程式是教學成功的關鍵之一,於是我把這節課分成四個板塊:情景匯入、學習歌曲、處理歌曲、展示歌曲。

第一板塊:情景匯入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是學生學習知識,增長智慧的動力,針對這一點我創設了這個情景

1、組織教學:

我領著孩子們聽音樂《田野在召喚》伴奏音樂律動進教室。(播伴奏音樂)再通過音樂語言問好,創設出一種師生和諧融洽的教學情境。這種情境是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強大動力。

2、課題匯入:

我再聲情並茂引入:“同學們,春天到了,萬物復甦了,大地披上了綠色的外衣,朵朵鮮花競相開放,把我們的田野裝扮得更加漂亮,看一群孩子正在放聲歌唱,聽聽他們都在唱什麼呢(播放歌曲田野在召喚、出示圖片)當他們聽到有陽光、綠樹、小河這麼優美的歌詞的時候、再加上精心設計的田野風光圖片激發了學生學習歌曲的慾望。形成一種積極參與精神狀態,引入新課水到渠成。

第二板塊:學習歌曲

1、首先初步感知歌曲:(播放音樂《田野在召喚》),讓學生去聽賞歌曲,在聽的過程中,老師只是以“拍手”“打肩”“搖擺身體”等肢體語言提醒學生,讓學生感受音樂的活潑與歡快,給學生一個完美的音樂形象。

2、老師在深情並茂的按節奏讀歌詞“(當那春天來到大地充滿陽光,綠樹發芽萬物生長)。再請學生入情入境的讀歌詞:培養學生對歌曲的理解、和解決歌中的基本節奏音型。(出示歌詞)

3、在學生已入情的前提下,我安排學生學唱:因為這是一首雙聲部歌曲,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我引導學生用“三步學唱法學習”即分聲部學唱、分部分學唱、激情演唱。

①、分聲部學唱:

我把學生分成兩組,用“啦”音跟唱,一組跟錄音唱高聲部,(啦啦啦啦啦…)一組跟琴唱低聲部(啦0 啦0…)。為了避免相互影響我讓他們小聲輕聲唱。弱起拍是這首歌的第一句很關鍵,為了使學生掌握,我引導孩子數節拍1234567(當那春天來到大地充滿陽光),讓孩子把8改為唱,既形象又生動孩子們很快學會了弱起。歌曲中的附點節奏有的孩子一定把握不好,我讓他們用手勢解決(快快把路上)。為了唱好這首歌曲的八分休止符我讓他們模仿小雨滴的聲音(滴嗒嘀嗒),解決了這些知識後,再輕聲填詞。這樣他們很快熟悉了歌曲。

②、加強後半部分學唱:

由於歌曲後半部分旋律起伏學唱時出現音不自然、和諧、統一的問題。如果教師再進行教唱難免學生乏味,這時(我就播放課件音樂),讓他們分組討論自學解決,不懂的來問我。我看見有的同學出來範唱、有的同學講解、有的在給其他同學評價。最後他們還分組展示讓我當評委。本環節我放權給學生,就是讓他們有自信心,由被動學習變主動學習。

③、完整演唱:

為了使學生歌曲唱得更富魅力,我邊放音樂邊展示田野的圖片(出示圖片),來激發學生演唱歌曲的熱情和自豪感。老師根據實際點評。如果演唱效果不佳,就再進行引導,讓他們用輕快、活潑、有彈性、高位置來演唱以達到良好的效果。

第三板塊:處理歌曲

1、情感處理: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所以我引導學生懷著真摯豐富的感情去演唱(同學們,想一想,能和美麗寂靜的大自然融合在一起,是用這種(當那春天充滿陽光)聲音喊唱,還是用輕巧、有彈性的(當那春天充滿陽光)的聲音去唱)同學肯定回答第二種。歌曲所唱到“梯裡通巴”後面的高潮部分,,我引導孩子用暢快、挺拔的(梯裡通巴)聲音演唱,唱出他們歡暢愉快的心情

2、聲與字結合

我在處理歌曲時將聲與字結合起來,讓他們帶著氣息高位置讀歌詞(如:當那春天來到大地充滿陽光)。然後把聲音帶進去(如:當那春天來到大地充滿陽光)。,既有優美和諧的聲音,又使歌詞清新

第四板塊:展示歌曲

在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後,我將昇華歌曲,於是我向學生挑戰:如果我們要用這首歌去參加合唱比賽用什麼形式最好,展示給老師看看。讓他們各抒己見,這時他們選了我擔任伴奏,選了指揮、還有領唱,他們設計了齊唱、雙聲部合唱、為歌還加了肢體語言,然後再交換角色演唱,把本課推向高潮。這個環節我充分相信孩子的能力,放手讓他們自己創作。

課堂小結

在學生學習熱情未退時,我通過與學生交談對本課進行小結,使他們懂得了如何用輕快活潑的聲音演唱歌曲、八分休止符的靈活運用和弱起怎樣解決。讓學生懂得田野是人人喜歡、嚮往的地方,讓我們再一次唱響這首歌曲,到大自然中去呼吸新鮮空氣吧,就這樣踏著春天動人的旋律,我們的課在音樂聲中結束。(播放音樂)

小結:

這就是我對這節課設計的一些想法,還有很多不成熟、需要改進的地方,請大家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國小音樂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採菱》是蘇少版國小音樂教材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甜甜江南”中的一首歌曲。歌曲由五個樂句組成,前兩句方整對稱,第三句活潑、生動,第四句模擬划船動作,最後抒發情感。

這首歌曲是對學生進行愛家鄉教育的一首非常貼切的歌曲。

(二)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用優美、親切的歌聲表達熱愛家鄉的真摯感情。

2、簡單瞭解江南的相關文化。

(三)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學唱歌曲《採菱》

(四)教學難點:

高音的演唱及切分節奏的把握

(五)教學準備:

鋼琴、多媒體課件等

(六)課時安排:

1課時

二、說學生:

本學期,雖然我不任教四年級,但是根據曾經教過多屆四年級音樂的經驗,這首歌曲對於學生來說,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尤其是高音部分,教師要給予適當的引導,避免讓學生出現嘶喊的現象。另外,切分節奏也是學習中的一個難點。教師要通過各種方法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聲情並茂地表現歌曲。

三、說教法

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綜合運用談話法、示範法、等誘發學生學習歌曲的興趣。同時充分利用生動形象的教學語言,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令整個教學活動成為師生之間不斷進行思想交流與心靈溝通的過程,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

首先我播放一首林俊杰的歌曲讓學生聆聽,不用說,孩子一定能猜出歌名《江南》,繼而讓學生簡單瞭解何謂江南?再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一些江南的畫面,讓學生有感官上的認識。接下來,再出示一幅畫面,讓學生猜測畫面中的人物在做什麼?答案為(採菱),同時,教師引出本課所學歌曲為《採菱》。

二、學唱歌曲:《採菱》

1、學生熟悉歌詞

2、教師範唱,請同學跟著小聲哼唱,注意切分節奏處的演唱一定要準確。

將切分節奏處找出,依次練唱。(這是這首歌曲的一個難點)

3、教師彈琴,學生跟琴學唱,教師給予點評,並糾正錯誤的地方。

4、多種方法練習(接龍唱、小組唱、男生、女生分別唱等等)

5、處理歌曲:

師生共同討論,《採菱》這首歌曲,應該用什麼樣的音色、速度和情緒來演唱更能表達對家鄉的熱愛之情。(用自然優美的音色,連貫流暢的氣息,唱出水鄉的孩子對家鄉、對生活的熱愛之情。)

6、全體學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採菱》。

7、分小組進行創編表演,並分組上臺展示,選出最好的小組。

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以平等、尊重、理解、關心、賞識的態度去對待每一位學生。在這一環節中我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給學生留下了自主活動和自主創編的時間和空間,師生互動,共同學習。讓孩子們在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中學會歌曲,突破重難點。

8、拓展:利用多媒體課件欣賞部分江南的著名景點。

最後,教師對本節課進行總結。

五、說教學預想

希望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發揮學生主體作用,使整個教學在愉快合作、多彩、友愛、融洽的氣氛中進行。從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出發,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從對立變為和諧,變被動為主動,努力做到既能促進學生能力最大限度地發展,又不加重學生負擔,特別是在情感上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激發,讓每個學生享受到成功的歡樂。

國小音樂說課稿 篇3

交響音樂是音樂中的高階形式,也是人們難以接近的高雅音樂,國小生更是如此。但是國小生的心理卻更具幻想和憧憬。如何正確地引導學生欣賞交響音樂,消除"高雅音樂高高在上"的心理障礙,輕輕鬆鬆地接近交響音樂,步入音樂的殿堂,感悟音樂的無窮魅力,正是本堂課的教學定位。

一、教材分析

童話交響詩《魔法師的弟子》是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九年一貫制教科書試用版,第十一冊第五單元"神奇的童話"中的一首欣賞曲目。是法國作曲家、音樂教育家笛卡斯創作於1897年。樂曲以德國文學家歌德(1749-1832)的敘事詩《魔法師的弟子》為題材。

《魔法師的弟子》全曲分為序奏、諧謔曲、和結尾三部分。序奏部速度較慢,9/8拍。由小提琴和單簧管先後奏出兩個動機,描寫了魔法師輕聲咕噥,誦唸咒語的情景。

第二部分是由諧謔曲組成的主體部分,詼諧、跳躍的主題,生動的描繪了掃帚拎水的情景,同時也使人聯想到魔法師的弟子得意洋洋的神態。在這一部分裡,拎水的主題不斷的展開、昇華,氣氛越來越熱烈,使人彷彿看到沒有學會解除魔法咒語的弟子在滔滔不絕的流水面前,手足無措的慌張神情。

結束部分由銅管奏出的號角性的音調,表示魔法師回來了。於是,樂曲又恢復到平靜。

二、學情分析

國小六年級的孩子正處在國小向中學的過渡階段,接受了近六年的音樂學習,有一定的音樂鑑賞能力,能聽辨部分樂器的音色,能聽辨簡單的多聲部音樂,而且國小生的心理卻更具幻想,具有欣賞交響音樂的基礎,是本堂課的一個有利因素,但是對音樂的理解還需要進一步的引導。根據教材和學生的特點,從而確立本堂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三、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1.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對交響樂的興趣,感悟音樂魅力,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

2.能力目標:初步學習欣賞交響樂的方法,提高對音樂的感受與鑑賞能力。

3.認知目標:要求學生能夠熟悉和聽辨各種樂器的音色以及在樂曲中的表現作用。

教學重難點是:能聽辨《魔法師的弟子》的主題以及主奏樂器的音色在音樂中的表現作用。

四、障礙分析及突破策略

在本堂課的學習過程中有兩個可能出現的阻礙學生欣賞音樂的障礙:

(一)由於學生對高雅,嚴肅的交響音樂非常陌生,加上對西洋樂器也不熟悉,學生不容易聽辨各種樂器的音色以及主奏樂器的音色在音樂中的表現作用,因此在介紹音樂的結構時,我分別展示各種主奏樂器的圖片和音色,為後面的聽辨打基礎。這一點將在後面的教學流程中詳細說明。

(二)由於音樂主題在整個樂曲中出現的次數非常多,並且每次出現的速度、力度、和情緒都不同,甚至有時是主題的變化和展開,學生很難聽辨準確,為此,我從兩個方面進行突破。一是我在介紹拎水的主題時,引導學生唱熟主題。二是結合視訊、圖片,我在影片中關鍵的地方加上提示性的字幕,幫助學生理解音樂,感受音樂,便於引導學生聽辨各次主題。並且將每次出現的主題進行對比,從而得出每一次主題的不同之處。

五、教學流程設計及教學理念

音樂新課標指出:感受與鑑賞是重要的音樂學習領域,是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途徑。良好的音樂感受能力與鑑賞能力的形成,對於豐富情感,提高文化素養,增進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義。可見,上好音樂欣賞課,對國小生的全面和諧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新課標同時指出:教學中應激發學生聽賞音樂的興趣,養成聆聽音樂的良好習慣,逐步積累鑑賞音樂的經驗。應採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體驗,鼓勵學生對音樂有獨立的感受與見解,幫助學生建立起音樂與人生的密切聯絡,為終生學習和享受音樂奠定基礎。為了落實和體現這一理念,我設計瞭如下的教學環節:

(一)童話激趣、引入新課

孩子們都喜歡童話故事,本堂課我以孩子們講自己喜歡的童話故事的方式引入新課,從而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和慾望。因為國小生的年齡特點,喜歡幻想進入神奇的童話世界,利用這一有利因素,將高雅的交響音樂與神奇的童話結合起來。讓學生更加容易接近交響音樂,為本課的學習創設一個活潑有趣的心理氛圍。

(二)介紹作品、作者、及時代背景。

主要讓學生知道:《魔法師的弟子》是一首童話交響詩,作者是迪卡斯,《魔法師的弟子》是他創作於1897年,樂曲以德國文學家歌德(1749——1832)的敘事詩《魔法師的弟子》為題材。音樂有生動的節奏和絢麗的配器,是他最具獨創性的代表作品,被德彪西譽為一部"作曲法講義".

然後,我給孩子們播放他們最喜歡的節目主持人董浩叔叔和金龜子姐姐講的故事,這樣,就能很快地將學生帶入樂曲表現的意境中,展開豐富的想象,提高進一步聆聽音樂的慾望。

(三)瞭解結構、認識樂器

聽完了故事,接下來就該介紹樂曲的結構:全曲分成序奏部、諧謔曲、和結尾三個部分。

1.序奏:小提琴和單簧管演奏,分別出示兩種樂器圖片及聲音,要求學生聽辨它們的音色。

2.諧謔曲:大管演奏,首先出示大管圖片及聲音。接著出示拎水的主題(演奏)。這個主題生動的描繪了掃帚取水的情景。由於音樂的主題在樂曲中出現的次數很多,學生不好把握。這裡,我引導學生唱熟音樂的主題,然後通過聆聽,在音樂中找出主題,使學生有重點地聆聽音樂。

3.結尾:銅管樂演奏,出示銅管樂家族成員。聽辨它們的音色。

(四)運用媒體、視聽結合

音樂是人類的第二語言,不分國界,可以表達語言所不能表達的情感。音樂又是是聽覺的藝術,再複雜多變的花樣,到頭來,聆聽才是欣賞音樂的最佳途徑和方法。這裡,我讓學生帶著問題觀看由中國交響樂團演奏的交響詩《魔法師的弟子》,做到視聽結合,既欣賞了音樂,又瞭解了交響樂隊的一些基本知識。

新課標指出:表現是實踐性很強的音樂學習領域,是學習音樂的重要性內容,是培養學生音樂表現能力和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在這裡,我要求同學們聽到每一次出現主題時,能否模仿一下掃帚拎水的動作?或者用其他的動作表現出來?這樣便將音樂語言和同學們的形體語言結合起來,更加便於理解音樂。

(五)合作學習、討論探究

在突破本課的難點時,採用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通過小組討論完成下面的問題:

(1)。拎水的主題在音樂中出現了幾次?

(2)。它主要由什麼樂器演奏?(3)。每次在力度、速度和情緒上有什麼變化?

從而得出答案:隨著音樂情緒的發展,拎水的主題力度一次比一次強,速度一次比一次快,音樂情緒越來越緊張,象徵著情況越來越危急!

(六)課堂小結

在這裡,我提出了一個思考題:欣賞了童話交響詩《魔法師的弟子》,你從中明白了什麼道理?通過這個思考題,將課內教學延伸到課外生活中,從而達到對學生的情感薰陶,品格陶冶。

六、教學特色

(一)充分利用視訊、字幕和圖片,結合故事情節將嚴肅、高雅、難以接近的交響音樂變得通俗、易懂,學生學習的興趣濃厚。

(二)充分利用媒體,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視聽結合。學生在音樂審美的過程中能獲得愉悅的感受與積極的體驗。

總之,本節課,我將以生動、形象、直觀的教學方法,將抽象的交響音樂變成易於接近的童話故事,喚起學生對交響音樂的熱情嚮往,提高對音樂藝術的強烈追求。

我相信:這將是一堂能讓孩子們得到充分享受的課,讓他們享受自由的空氣,感受音樂的激情;得到情感的薰陶,享受成功的喜悅,享受一段幸福快樂的時光!

國小音樂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小水手》選自湖科版第三冊第五單元的內容。

本單元課題為——我愛星空愛大海;單元課時共安排了兩課時,本課屬於第二課時。其中第一課時是欣賞《小星星變奏曲》、演唱《小星星》;第二課時是演唱《小水手》、音樂遊戲《貝殼之歌》,通過音樂讓學生感受海邊拾貝、看星星眨眼的樂趣,從而激勵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穿越知識的大海,飛向星空探祕。

《小水手》是一首輕快活潑而富於兒童情趣的歌曲。歌曲為2/4拍,一段體結構,歌曲旋律線條明快、活潑。歌詞中“嗚!嗚!”象聲詞的運用,“哎羅羅喂”襯詞的運用,形象地描繪了輪船出海的情景,表達出小朋友們愉快的心情

2、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心理特點,依據音樂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我確立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引導學生用輕快、活潑而富有彈性的聲音演唱《小水手》,激發學生主動參與《貝殼之歌》的音樂遊戲。

技能目標:能用身體語言感受音樂的生動形象,表現音樂的情緒。

情感目標:培養他們熱愛大自然的感情,激勵學生學生從小愛科學、學科學。

3、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用輕快、活潑而富有彈性的聲音演唱《小水手》。

教學難點:歌曲中象聲詞和襯詞的演唱處理;唱準歌中一字多音和XXX、XX.等難點節奏。

二、說學情:

二年級學生具有天真活潑、好玩好動、好奇心強、想象力也很豐富的特點,歌唱表演處於初級階段,感受和聆聽音樂,還處於未知階段,並且他們的注意力常常容易分散。因此,積極調動學生積極地投入學習,在“情境+活動”的教學形式中,使他們感受到音樂的美,是我這節音樂課的主要關注和解決的問題。

三、說教法和說學法

1、緊緊圍繞教學大綱,教材內容,深入挖掘快樂的因素。

2、遊戲與音樂緊密結合。始終把音樂放在重要位置,遊戲、音樂、動作、情節都是為了加深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與體驗。

3、創設情境。我運用黑板畫圖與教學內容相配合的情境,加深了學生對歌曲情境的體會。方法生動,簡潔。

4、激勵創新。在教學中,我重視學生的表現力和創造能力。鼓勵學生主動參與音樂、體驗音樂,這種學習方式不但使知識掌握得更牢固,還使他們獲得快樂,並享受了成功的歡愉。

四、說教學過程

1、情景匯入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以大海的內容為主線,我設計了聽大海的聲音這個環節開課,並親自繪畫出海浪和海鷗,以此來創設“音樂課堂”的氛圍,激發學生參與學習音樂的興趣與熱情。

2、音樂遊戲

我採用談話的方式讓學生說說大海退潮後的情景,引出《貝殼之歌》,在反覆聆聽歌曲的基礎上讓學生了解歌曲內容、情緒,運用體態律動感受三拍子的強弱特點。我依舊充分利用黑板貼圖將美麗的貝殼展現在學生眼前,儘可能營造逼真的學習情景。遊戲時我將學生劃分角色,有的扮演“衝浪的貝殼”,有的扮演“波浪”,一起跟隨音樂遊戲,將課堂氣氛推向高潮。

3、歌曲教學

這個環節我首先將學生的注意力從海灘轉到海面上,出示小水手駕船遠航的圖片,採用聽唱法學會此歌,經過反覆聆聽,教師再利用語言、動作或面部表情等肢體語言,對所表現的情緒及內容做簡要提示,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使學生演唱好這首歌。在歌曲處理這個環節我運用比較法,運用不同的音色、速度、力度的對比演唱,讓學生從聽覺上進行比較和判斷,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歌曲。在掌握整首歌曲之後通過師生共同歌表演的方式,讓學生親身體驗小水手這個角色,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創編和表演能力,更能增強他們音樂表演的信心,使學生獲得愉悅的審美體驗。

五、說預期效果

本節課考慮到二年級學生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好奇、好動、模仿力較強的特點,我將整節課設計為聆聽海聲——海邊拾貝——也當小水手這三個環節,讓學生通過聆聽、遊戲、歌唱、舞蹈等形式,表達學生對大海的熱愛,逐步描繪出一幅美麗的大海的圖畫。由於教學設計思路與課堂生成會有差距,我分析可能會出現遊戲時角色之間的配合不好,場地條件對遊戲效果可能會有影響。

國小音樂說課稿 篇5

我將本課設計為以美術為切入點的綜合性藝術課,藉助實物遊戲、線條遊戲、音樂欣賞、美術作品欣賞、即興繪畫表演等手段,將藝術領域裡的繪畫和音樂等進行自然的融合,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美術,探索不同於單純美術課和音樂課的新型藝術課教學方法,獲得藝術課的教學實踐經驗。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美妙多變的線條》是嶺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美術第四冊第二單元第四課,本單元是以“人際關係與生活”為主要取向的課程,“點線色你我他”是單元的主題。本單元共四課,均以“人”為媒介,以學生熟悉和客觀存在的事物進行聯想,誘發學生的想象力。本課的主要內容是認識線條的運動變化以及線條對人類情感的表現。

線條是一種神奇的符號,它隨著兒童塗鴉的開始,便陪伴著兒童成長,成了許多孩子表達內心世界的手段,這種用線來表現兒童內心世界的東西一旦被引上正規化的道路,將完成用線造型的環節。用線造型的訓練在兒童美術實踐中被瞭解、掌握、運用,能幫助兒童充分的展現自己的創造性,開發兒童的潛能和智力能力。一二年級學生處於幼兒期向兒童期發展中,兒童的美術活動主要體現為遊戲性。因此,美術課不要過多的講繪畫知識和造型原理,教學要求主要是使學生通過觀察、體驗、記憶、想象來表達自己的生活感受,以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形象記憶力、想象力和創造力。本節課,我準備運用大量的美術遊戲、音樂遊戲幫助孩子們瞭解線條的節奏感,大膽運用各種各樣的線條來抒發自己的情感,創作優秀的個性化的兒童美術作品。

2、教學目標。

根據《美術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和教材要求,結合低年級學生特點,本著提高學生對美的感受能力和藝術創造能力,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與技能:

A、認識各種直線、曲線及其作用;

B、感知線是繪畫語言之一;

C、培養學生線控與線性的感知與表達能力。

(2)過程與方法:

A、在遊戲中,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和自然中的線,感受聽覺的“線”,激發記憶與發現的興趣;

B、在比較中體驗線條的美感;

C、在創作中訓練線的表現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A、感知生活中和自然中的線及其美感,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

B、能與同學合作交流,學習人際交往;

C、能用審美的眼光觀察生活中和自然中的線,提高審美能力。

3、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感知生活中和自然中的線及其美感,體會線條表現出的情感。

(2)難點:學會用不同的線表達自己的情感。

4、課型:造型、表現。

5、課時安排:一課時。

通過以上教材分析,為了更好的達到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準備採用下列教學方法。

二、說教學方法。

(一)說教法。

依據本課的性質及學生的特點,我主要準備採取以下教法:

(1)“啟發引導法”。

根據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律,我以例項為線索,充分動用教具,不斷採用欣賞、啟發、討論、歸納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在例項的引導下,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自覺性,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動腦的積極思維中,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效率。

(2)“演示法”。

根據心理學原理,再造想象是根據詞語的描述或圖樣、圖解、符號記錄等的示意,在人腦中形成新形象的過程。因此,我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運用多媒體教具,展示教學相關資料,為學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讓全班學生都能用多種感官感知到演示物件。演示過程中教師的語言與實物、多媒體教具的交替使用,用語言渲染演示,用演示形象地說明講授的內容,把演示與講授有機結合,更好地引導學生邊看、邊聽、邊思考、邊議論,以獲得最佳效果。

(3)運用“研究性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在探索中發現、在探索中嘗試、在探索中創新,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總之本節課的全過程主要是創設各種情境讓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過程,充分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二)說學法。

線條是繪畫藝術的重要語言與工具,在藝術領域中既有視覺的“線”又有聽覺的“線”,理解它們的節奏與情感是比較抽象的,需要全面的知識技能和創造思維,要想讓學生在短時間內運用不同節奏的線條來表達各種不同的情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本節課,學生可以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藉助教師準備的大量例項、音樂等課件演示和參與體驗性學習活動,產生“記憶”與“聯想”,在多元的文化環境中形象地認識生活中和自然中的線條以及繪畫中的線條,感受聽覺的“線”,發展創造思維,陶冶藝術情操,學會人際交往。

三、說教學程式。

《美術新課程標準》提出:“美術課程應特別重視對學生個性與創新精神的培養,採取多種方法,使學生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和獨特性得到發展,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並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具有將創新觀念轉化為具體成果的能力。”因此,教師必須精心設計一堂課的每一個環節,使全體學生都能夠在視、聽、說、做、思等行為環節中經歷美術的過程,體驗審美的快樂,促進學生在多種形式的學習活動中形成創新意識,培養個性。為了順利達成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設計的教學程式如下:

(一)創設情境觀察線條形態。

1、意圖:觀察線條的形態,激發學習興趣。

2、過程:

(1)遊戲匯入

根據教育學原理:直觀性教學能顯示事物的內部結構、發展過程,使肉眼感知不到或短時看不見的現象或事實出現在學生面前,有利於學生充分觀察和思考事物的變化。因此,在課堂教學之初創設一種真實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學生喜歡做遊戲,可以從這一點切入主題,喚起學生對本課的興趣。教學開始部分,“繞線”遊戲匯入:每一位同學小時候大概都玩過這種遊戲,它可以是一個人單獨操作,也可以是兩三個人共同操作。讓學生利用準備好的毛線,自由選擇遊戲方式。在翻線的過程中注意提醒學生觀察線條變化的不同形態。再欣賞課件1“運動的線條”,在欣賞的過程中提醒學生觀察表演者手中的綵線有哪些變化,並把這些變化畫在紙上。

(2)引出課題:線條。

(二)走進生活感知線條節奏。

1、探究活動一:尋找生活中和大自然中的線。

(1)意圖:感知線的節奏,認識到線條的存在使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2)過程:讓學生們想一想不管我們畫什麼筆尖落到紙上畫出來的都是什麼呢?(演示)生:“線”。師:“對了,是各種各樣的線,我們先一起來找一找,在生活中,自然界中你在哪些地方見到過線”?學生充分發言後演示課件2“生活中和自然中的線”,學生欣賞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種各樣的線,並提醒學生注意觀察這些線是不是相同的?如果不同它們有什麼區別?各自有什麼特點?學生討論、發言後選出代表將不同節奏的線畫到黑板上,教師講解這些線條的疏密不同、粗細不同、起伏不同正體現了線條不同的節奏。

2、探究活動二:聽音樂畫線。

(1)意圖:感受聽覺的線,啟發學生髮展創造思維,培養學生的藝術情操。

(2)過程:由線條的“節奏”自然過渡到音樂中的“節奏感”,出示課件3“聽音樂畫線”,播放兩段音樂,請同學們在紙上將兩種節奏畫出來,並邀請幾位同學到講臺上選用一種教師準備的材料將聽到的不同節奏表現出來。這一環節學生們在愉快、興奮的氣氛中不知不覺地融入到美術與音樂的藝術魅力中了。

(三)合作比較探討線條美感。

探究活動三:我們的發現最多。

(1)意圖:在“比較”中感受線的豐富多變,與同學合作交流,學習人際交往。

(2)過程:將五種“比較內容”分別裝入不透明的袋子中,讓學生分小組選擇、探討各種線的不同美感,體會線的豐富多變和美妙,然後各小組彙報,教師歸納板書:曲線、直線、粗細線,有疏有密變化多。(教師可以提供一些適當的感覺詞語)

A、直線與曲線的比較。

B、曲線與折線的比較。

C、粗線與細線的比較。

D、線的疏與密的比較。

E、長線與短線的比較。

(四)探究發現體悟線條魅力

探究活動四:畫家與小朋友的畫美在哪裡?

(1)意圖:感受線是繪畫的基本元素之一,感受畫面線的組織、排列的美感和各種線表達的情感。

(2)過程:出示課件4“畫家與小朋友的畫美在哪裡?”,讓學生欣賞一些線描畫,提醒學生在欣賞的同時思考以下兩個問題:

A、他主要運用什麼線來表現的?

B、猜測一下畫者在畫這幅畫時心情怎樣?

學生討論後積極發言,得出結論:線條反映了畫者不同的心情:有平靜的、煩躁的、激動的、愉悅的等等。教師請出幾位同學在黑板上用線條畫出一種情緒,其他同學來猜猜他們表現的是什麼樣的情緒。學生們在這一環節積極投入到繪畫遊戲中,體會了線條的魅力。

(五)自主創作抒發內心情感。

探究活動五:聽音樂畫體會。

(1)意圖:在音樂聲中展開聯想與想象,運用不同的線條,表達自己對樂曲的體會。

(2)過程:播放課件5“樂曲:春天在哪裡”,先欣賞並分析這段音樂的節奏怎麼樣?表達的心情怎麼樣?請同學們邊欣賞音樂邊畫一幅畫表現出來。提出作業要求。在學生創作的過程中教師巡迴輔導,鼓勵學生大膽創作。

(六)欣賞評價提升審美能力。

(1)意圖:欣賞、評價學生作品,提升學生審美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過程:投影儀展示學生作品,指導學生相互欣賞其作品,嘗試分析、評價自己或他人的作品,促進審美能力提高。

國小音樂說課稿 篇6

一、設計說明:

音樂是一門聽覺藝術,音樂藝術的一切實踐都須依賴於聽覺。“遵循聽覺藝術的感知規律,突出音樂學科特點”,這是新課標中對音樂教育重要的指導思想,我設計的這堂音樂課遵循了“以聽為中心”的原則,在聽中辯,聽中學,聽中想,聽中演。真正做到了突出音樂學科的特點,達到感受美、體驗美這一效果。

二、教學分析:

1、教材分析:

《賣報歌》曲調歡快活潑、形象單純,唱起來朗朗上口,歌曲中的主人公與學生年紀相仿,所以整體比較貼近二年級學生的情感世界和心理特點。這單元在本冊教材中是唯一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

除了情感上的適合外,在內容上隱含著許多的教育價值,既有前一課的樂理知識的深化應用,又有心得節奏型出現。只要老師在活動過程中充分挖掘,就能對學生現有的認知和音樂表現技能有一定的提升。

2、學生分析:

新課標中指出:二年級的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並有好奇、好動、模仿力強的身心特點,適合進行直觀教學。

教學中學生通過聽、奏、演、唱、造等一系列的參與音樂的活動,陶冶了情操,激發了興趣,激活了表現欲、創造欲,使其群體意識、合作精神和實踐能力等得到鍛鍊和發展。

三、教學目標:

情感目標:體會歌曲快樂的情緒,啟發學生熱愛祖國建設祖國的責任感。

知識目標:能用活潑歡快的情緒、柔和的聲音完整準確的演唱歌曲。

能力目標:能用恰當的動作表現歌曲,培養學生的音樂表現力、創造力。

教學重點:

①學會正確演唱歌曲。

②能對歌曲進行歌表演的創作。

教學難點:

①後十六節奏的正確演唱。

②使用打擊樂為歌曲伴奏。

四、教學方法:

教師通過運用故事法、聽唱法、談話法等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吸引學生,為他們提供了充滿自信地感受音樂、表現音樂、體驗音樂的機會,整個教學過程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教師和學生是平等關係,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

五、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設疑激趣

1、聆聽法,創設教學情境。

說明:放國歌,在聽的過程中提出兩個問題給同學們思考,從而啟發學生熱愛祖國建設祖國的責任感,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2、介紹作者,及其相關作品。

說明:分別播放《金蛇狂舞》和《梅娘曲》讓學生體驗兩首歌的情緒。

3、講故事,引出《賣報歌》的創作背景。

說明:用講故事的方法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具有濃厚生活味道的情境,引發他們的求知慾,這樣做極其符合二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

(二)聆聽學唱,突破難點

1、不同方式的兩次聆聽歌曲的第一段。

2、填詞演唱,發現節奏問題,並進行節奏唸白。

3、學唱第二段時,後十六的節奏再次應用。

4、學唱第三段,讓學生自行突破。

說明:由於這首歌大部分同學以前聽過所以這個環節只安排了兩次聆聽歌曲的第一段,其實就是一個聽唱教學的過程,最終目的是熟悉歌曲旋律,達到突破教學重點的目的。跟唱後發現節奏問題,首先用“da”來慢讀節奏,在把歌詞帶進去進行節奏唸白,最終突破第一個教學難點。唱完第一段後引導學生說出通過第一段的學習知道了些什麼,然後引出第二段,這段就是後十六的節奏型再次應用,加深學生的印象。第三段的節奏問題有同學們自行突破,這樣循序漸進教唱既遵循了音樂學科的特點,又符合二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

(三)介紹、使用打擊樂器

1、引導學生用探索的認識打擊樂器沙錘。

2、唱、奏兩種形式體驗音樂快樂的情緒。

說明:這是一個增趣的環節。讓學生們通過觸控、試奏,自己總結出沙錘的聲音特點和演奏方法。通過學習使用打擊樂器,會提高他們的積極性。然後讓學生們分別用演奏和演唱的形式合作,一起體驗音樂,從而可以讓他們產生愉悅的情緒,拉近了學生之間的距離,增強了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唱、奏、兩種形式的體驗音樂,會把同學們的愉悅推向了高潮,完成了最初設定的激發學生對於音樂喜愛的情感目標。

(四) 動作創編――動作表現與歌曲的情感結合

1、嘗試對歌曲的表演創作。

2、分組進行,教師巡視幫助。

3、分組表演,進行評價,改進提高。

說明:新課標中鼓勵音樂創造,注重個性發展,教師應為學生提供發展個性的可能和空間。本節課安排了歌曲表演創作的環節,分三段,以小組的形式討論,創設“小毛頭”當時賣報的情景,表現“小毛頭”的心情。這一環節的設計重在啟發學生展開音樂想象,在課堂上大膽說、大膽想、大膽創造、大膽唱、大膽演,鼓勵在音樂體驗中的獨立見解。這個環節還可以鍛鍊學生的動作協調能力。

(五)教學評價

生生互評,師生共評的評價過程,能使學生達到感受自我,正確評價自我的目的。

教學預設:

本節課的設計中,我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採用了多種教學方法。每個知識點的出現儘量做到自然流暢,難點教學中遵循由淺入深的原則。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或聆聽感受,或聽辯體驗。40分鐘的快樂學習,一定會讓全體同學都有所收穫,那就是能完整準確的`演唱歌曲,並且會用動作表現和歌曲情感來進行歌表演。

國小音樂說課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你們好!我是x號,我說課的題目是《春雨濛濛地下》。

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等方面對本節課進行闡述。

一、說教材

歌曲《春雨濛濛地下》授課時間正安排在詩情畫意、生機勃勃的春天。是一首歌詞簡潔優美、曲調抒情形象的童聲合唱。使人由衷讚美春雨,熱愛春天,對春天充滿希望。

根據新課標和我對教材的理解,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我將本課的目標定為以下三個:

1、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學生由衷的讚美春雨,熱愛春天,珍惜春天的大好時光。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積極參與各種不同的音樂活動,保持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3、知識與技能目標:學生用連貫,平穩的氣息唱出優美舒展的旋律,注重二聲部的合唱技巧,做到音準和諧、音量均衡、音色統一。

根據學生特點和學生的認知程度,我認為學生學習本課的重點是正確且有感情的表達歌曲並通過各種音樂活動培養學生的能力,使他們更加熱愛春天。教學難點是歌曲的處理及二聲部的合唱技巧。

二、說學情

五年級的學生生活範圍和認知領域進一步擴充套件,體驗感受與探索創造的活動能力增強。但由於一些學生的學習習慣、自控能力、注意力集中程度不同,個體間學習音樂的能力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因此,我將以活潑生動的教學方式和音樂獨特的魅力去吸引學生。同時,我會注意針對學生的能力進行分層教學,以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需要。

三、說教法

在這節課中,我會運用到一些教具,有鋼琴,多媒體,以及一些裝飾教室的東西輔助教學,以便更好的達到教學效果。而我所用到的教學方主要有:情景設定法——設定春天,春雨的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探究討論法——通過自制樂器、處理歌曲、討論表演等音樂活動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多媒體展示法——通過音樂展示,豐富學生的視野,獲得多種體驗。

四、說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本課學法有體驗法——讓學生置身於音樂表演中,使他們獲得愉悅的感受和體驗;模仿法——用人聲模仿大自然的聲音,並配合表現出來,創造意境;創造法——自己製作樂器讓學生動起來,更重要的是培養了他們的創造能力;合作法——分組討論合作,讓每個學生開動腦筋,團結協作。

五、教學過程

我將本節課分為四個部分:激趣匯入、新課講授、音樂活動、課堂小結。

(一)激趣匯入

上課伊始我會這樣引入:春天來了,她的使者——春雨也悄悄來了,我們一起去看雨吧。話落播放歌曲《小雨沙沙》,接著讓學生自由律動,我邊講解在下春雨時儘可能發生的事情,讓學生自己想象模仿出各種動物的聲音和植物的千姿百態。學生充分的置身其中,感受和體驗春雨的美,從而大大的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新課講授

新授環節中我會先引導學生初聽歌曲,思考相關簡單的問題。然後伴奏,讓學生用lu來哼唱,體會歌曲的韻律,學生既熟悉了旋律,又發現歌曲中的難點。新課標分析中高年級學生參與意識,合作探索的能力更強,我安排學生分組討論,邊實踐體驗怎樣才能正確的表達歌曲,讓歌曲更富有魅力。我來總結整首歌曲的處理如以下幾點:

1、整首歌曲應用連貫平穩的氣息唱出優美舒展的旋律,注意連音與非連音的對比。

2、注重二聲部的歌唱技巧,做到音量均衡,音色統一,音準和諧。

3、在合唱部分加上MP-P-PP的力度記號,在“綠了河邊的楊柳,紅了村前的杏花”加上漸強再漸弱的記號。

4、注意弱起小節的演唱和首句中“下”字應唱三拍半,換氣敏捷。

這樣讓學生自己體驗總結,並在實踐活動中感悟,不但增強了學生音樂表現的自信心而且培養了良好的合作意識,並把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鑑賞放在了重要位置。

在這之後學生完整的演唱歌曲,讓學生體驗合作的愉快和激情,進一步啟發生讚美春雨,熱愛春天的感情和嚮往春天的情感。

(三)音樂活動

新課標指出,表現是實踐性很強的音樂學習領域,是培養學生音樂表現能力和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本環節我讓學生用自制的樂器,比如裝沙的袋子、揉搓紙張等的聲音來模仿雨的聲音,為歌曲配上簡易動聽的節奏。部分學生穿上準備好的服裝和頭飾道具裝扮花草、柳枝、燕子、小鳥等等表現被雨水滋潤的萬物。大家共同歌唱一段“春天的交響曲”。這一教學過程充分挖掘了學生的表演潛能及創造性潛能,使學生能用音樂的形成表達個人的情感,享受到美的愉悅。

(四)課堂小結

課堂的最後我希望首尾呼應,結束本節課,學生唱著歌曲《春雨濛濛地下》,表演大自然中的千姿百態來結束本節課。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感謝各位老師。

國小音樂說課稿 篇8

各位老師你們好:

我是國小的音樂教師劉莉。今天,我給大家帶來了一堂豐富多彩的音樂課。

教材分析:

本課我所用的教材是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的國小音樂教材第六冊第六課《嘀哩嘀哩》。《嘀哩嘀哩》是一首歡快活潑,富有朝氣的兒童歌曲。它的旋律給孩子們勾畫了一幅寬廣明媚的春天景象,而本課教學正是對歌曲情感的再延伸和發展。是在第一課時歌曲學習的基礎上,以審美教育為主線的一堂自創音樂課。

本課的教學目標,包括了我對學生音樂技能技巧的訓練,能力的培養以及品德的教育。通過學習,讓學生能用輕快明朗的聲音演唱歌曲,培養學生的音樂聽辨和想象的能力。使他們的表現美、鑑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得到煅煉,激發學生熱愛春天,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良好情感,從中滲透對學生心靈美、行為美的品質教育。

本課的重點是:通過學生感受春天的美,表現音樂的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本課的難點是:學生分組為旋律創編春天的歌詞。

本課以音樂教學為主,同時結合了語文、思品、美術等多方面綜合素質的培養。

教學方法:

在教學中我主要採用情景教學法,運用現代資訊科技,利用其視聽結合,聲像一體,形象性強,資訊量大等優點,為學生創設一個春的環境。在這種環境中,讓學生感受自然的美、音樂的美。針對兒童愛玩、好動的年齡特點,我還採用了遊戲法,實施了寓教於樂的教學策略。

學法指導:

音樂課應重視對學生的音樂實踐,所以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並且自由發揮。採用人機互動的手段,讓學生點選滑鼠自由選擇畫面上的物件,組成春天的圖畫。學生分組進行活動,在交流和協作中,加深對音樂的體驗。

現代音樂課程標準力求體現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基本精神,體現以音樂審美體驗為核心。所以,我為這節課擬定的題目為《春天的旋律》。它所蘊涵的內容本身很美,給學生提供了一個音樂藝術想象的空間。在這個空間裡,我把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基本理念貫穿始終。把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有機地滲透在音樂藝術的審美體驗之中。在教學中我打破傳統、單一的音樂教學模式,把音樂和多媒體相結合,利用多媒體技術所提供的形象、生動的畫面,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聆聽音樂、理解音樂,為音樂所表達的境界所吸引、所陶醉,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萌發對音樂的興趣和愛好,從而激發學生去表現音樂、創造音樂。

本課的教學過程我是這樣思考的:它由複習歌曲,感受春天,遊戲活動這三部分組成。其中"感受春天"又包括了:看春天、說春天、贊春天三環節。通過這樣的安排,使學生的欣賞美、感受美、表達美、歌唱美、創造美這一系列的審美能力得到提高。

首先我採用提問的方式開課:"同學們,請看窗外,現在是什麼季節呀?"問題和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學生很快就進入了現實的情景裡。接著我告訴學生,"讓我們一起來唱首春天的歌吧",這時候,學生就可以看著電腦螢幕上出現的歌單,拍著手在音樂的伴奏聲中唱起了歌曲。我又採用聽練結合的方法,讓學生聽辨自己和老師模仿小黃鸝唱歌的不同,突出強弱關係,解決歌曲中的難點,使演唱更加完整悅耳。接著進入第二個環節:看春天。我利用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手段能有效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這一特點,讓學生看關於春的錄影,美麗的畫面和動聽的鋼琴旋律,讓學生從視覺上,聽覺上都得到藝術的感染,審美情趣,審美能力得到培養。接著我又引導學生在音樂聲中把所看到的,所想到的春景用語言來描述,並進行模仿。也許有的孩子會說太陽,有的學小鳥,有的用身體表現柔柔的柳條,還有的渴望在草地上放風箏。

你一言,我一語,我再讓他們用自己的小手在電腦上,選擇出喜歡的春景,用電腦拼圖的方法自由組成春天的圖畫,這時候,我們的眼前就會出現一幅幅美麗的春天美景。通過這一部分的安排,在教學內容上,就把語言、律動、音樂、美術、多媒體技術有機的結合在了一起,使新課標中提倡學科綜合的精神得以體現。這樣的教學,既能面向全體學生,又能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展現他們的個性和創造才能。學生積累了許多描寫春天的語言,也為後面的創編歌詞打下基礎。

接下去,我又讓孩子們用優美的旋律去歌唱春天。在教學方法上,我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為主,尊重個體的不同體驗,讓學生在鍵盤上敲出自己所喜歡的速度,感受同一旋律採用不同速度時所產生的不同情緒。歡快的音樂像小朋友在做遊戲,舒緩溫柔的音樂像春姑娘在翩翩起舞。這些充滿童趣的語言,讓他們在感受音樂中豐富了想象,在想象中又進行了樂感的培養。

接著,我讓學生分小組為這段旋律填寫春天的歌詞,這喚起並促進兒童潛在的音樂本能。讓孩子們感受到音樂是自已生活中的需要。學生在一起進行創作,發揮集體協作精神,我再讓小組展示自己的創作,並進行互評。這樣的創作活動無論是過程還是結果,孩子們在心理上都得到滿足、肯定、愉悅。最後,我採用情景陶冶法,用多媒體技術把教室創設成一個美麗的大草地,在春天圖案的背景下,在優美的樂曲聲中,學生分組進行遊戲活動。在輕鬆快樂自由的氛圍中學生知道了春天到底藏在哪裡?它,在溫暖的陽光裡,在嫩綠的枝頭上,在大家的歌聲裡,在老師的笑臉上,在我們的心裡,在美好的生活裡。孩子們感受到了春天的無處不在,從而更加熱愛大自然。珍惜幸福生活。

法國著名藝術家羅丹曾說過:"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我想,通過這樣的設計,讓學生在音樂中認識美,在生活中尋找美,在未來裡創造美,讓美融入每一個孩子的心裡。

以上設計肯定還有一些不足之處,敬請各位專家老師提出寶貴意見。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