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國中音樂說課稿範文集錦6篇

才智咖 人氣:1.41W

作為一名老師,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編寫說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說課稿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國中音樂說課稿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國中音樂說課稿範文集錦6篇

國中音樂說課稿 篇1

導語:國中生應該最喜歡音樂課了,在一堆繁重的作業中跳出來,一頭扎進音樂的海洋。下面是小編為你準備的國中音樂優秀說課稿,希望對你有幫助!

國中音樂優秀說課稿【一】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茉莉花》,這是選自人音版八年級第一單元《百卉含英》的知識內容,下面我將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 說教材分析

1、教材分析

自古以來,花卉一直是人們進行創作的主題,它是人世間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徵。本單元以"百卉含英"為主題,通過讓學生聆聽、演唱描繪花卉的藝術作品,感受音樂作品與相關文化結合產生的藝術魅力和審美體驗。河北民歌《茉莉花》是我國廣為流傳的一首歌曲,它最初叫"鮮花調"。這首歌曲在民歌《茉莉花》的基礎上,改編後進行了聲部處理,是一首二聲部合唱歌曲。節拍為四四拍,表現了賞花人對純潔美麗的茉莉花的讚美之情和渴望採摘茉莉花的迫切心情。

2、教學目標

根據音樂新課標和我對教材的理解,結合學生水平,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以下三個:

⑴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學唱歌曲《茉莉花》,讓學生掌握二聲部合唱知識及電子琴演奏技巧。

⑵過程與方法目標:能用柔美的聲音,細膩的感情來演唱歌曲《茉莉花》,並嘗試用自己喜愛的形式表現創造《茉莉花》,充分發揮其想象力、表現力、創造力。

⑶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學唱河北民歌《茉莉花》,使學生熱愛祖國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意識。

3。教學重難點:

基於以上教學目標,本課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用電子琴演奏形式表現茉莉花,因為器樂演奏是學生很重要的藝術實踐。

教學難點之一是學習用正確的呼吸方法演唱歌曲。良好的呼吸體驗不僅有利於引導歌唱時的發聲,而且讓人更好地抒發歌曲的情感。難點之二是讓學生在演唱歌曲的過程中感受二聲部的和諧,充分體會歌曲的旋律美。

(二)說教學策略

八年級的學生參與意識和交往願望增強,我將採用聽唱法、討論法、情景教學法,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創造為目的"的原則, 培養學生感受音樂,理解音樂作品,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願望和能力。

由此本堂課的教學,我設計瞭如下教學過程。

(三)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激趣匯入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對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審美教育的核心,是審美的要點。"

首先我會播放多媒體課件展示茉莉花盆景及相關的圖片,從視覺上感受它的素雅。利用美麗的茉莉花圖片,伴隨宋祖英在維也納金色大廳獨唱音樂會歌曲茉莉花旋律,讓學生被它深深吸引、陶醉,激發學生喜愛我們的民族音樂,從而更加熱愛我們的民族文化。這時,學生對茉莉花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情不自禁地想要來說說,於是教師順勢引導學生談談對它的感受。這一匯入設計,營造了氛圍,讓學生在情感上,對茉莉花有了初步感知,形成一種"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良好效果。

二:視聽結合 學唱新歌

" 同學們,茉莉花這樣美,那描寫茉莉花的歌又是怎樣的呢?"教師用富有激情的談話引入第二部分內容。

因為音樂是聽覺的藝術,我會採用聽唱法學習歌曲。首先,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歌曲,讓學生通過聆聽歌曲,感受歌曲優美的旋律。歌唱中,良好的呼吸能更好地抒發歌曲的情感,我創設美境,讓學生閉上眼,在空氣中噴灑茉莉花香水,感覺自己彷彿置身在茉莉花叢中,滿園芬芳,啟發他們深深地嗅一口花香,引導氣沉丹田,保持感覺,再緩緩地呼氣,隨著呼氣時的感覺模唱旋律(教師示範),學生在嘗試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領會,這樣,呼吸順了,聲音位置也有了,演唱的感覺也就找到了。接著我用電子琴範唱歌曲,請大家在聽的同時,思考以下問題:歌曲的節拍、情緒是怎樣的?(教師範唱)聽完這首歌曲,請大家談談對歌曲的感受,學生各抒己見,發表自己的看法。接著隨琴輕聲哼唱旋律。這時,我再讓他們分小組自學,之後檢查他們的學習效果,及時糾正出現的問題。歌曲唱的是茉莉花,於是我引導學生每一樂句用不同的手的動作來模仿花瓣, 並且加上呼吸,讓我們的身邊也開滿茉莉花(教師示範)。這樣既能營造一個茉莉競放的場景,又能讓學生掌握呼吸一次就演唱一個樂句的方法。

通過以上環節,學生對歌曲旋律已經熟練,再把歌詞加入進來就很容易了。這時,再進行兩個聲部的合唱,合唱前我會先向學生講解二聲部合唱的基礎知識,如:聲部之間要保持平衡,不要相互之間壓制對方的聲音,更不要有意在合唱中突出自己的聲音等。這首歌曲的旋律時而相同,時而不同,是典型的多聲部民歌,容易唱錯的是這兩個地方(教師示範)。在聲部合唱成功後,可讓學生互換聲部,再進行第二次合唱。

三:合作創新 參與表現

這一環節我將全班分成兩個聲部,我先用電子琴彈奏歌曲的第一第二聲部旋律,接著再讓學生用電子琴彈奏各自的聲部,讓他們自主的練習。在練習之前我會先講解彈奏這首歌曲時用到的指法(教師示範)。電子琴的難點在於節奏和音色的選配,我會引導學生根據歌曲的節奏、節拍、情緒等方面為歌曲選配合適的節奏和音色,把節奏和音色都選好後進行合奏。 音樂新課標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歌曲的美,我會提問:歌曲為我們展現了芳香四溢的茉莉花,當你面對這樣美的花朵時,你還會用什麼方式來表現歌曲?學生分組討論,誘發學生展現自我,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這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有的用邊畫邊唱的形式,有的用優美的舞蹈表現歌曲,最後全班同學用電子琴邊彈邊唱《茉莉花》,將課堂氣氛推向高潮。在音樂聲中,我的本堂音樂課也就輕鬆的完成了。

(四)說教學評價

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我始終圍繞歌曲《茉莉花》為主線,在學生已有的知識水準上,通過聽、說、唱、奏、演等藝術表現手法讓學生在音樂活動的過程中感受美、表現美、創造美。學生在活動中積極主動。以多媒體課件作為輔助手段,讓學生在視覺與共同感觀中感受藝術的魅力。

以上是我對本課的教學設計和理解。肯定還有許多不足之處,敬請各位老師多提寶貴意見,謝謝大家!

國中音樂優秀說課稿【二】

一、說內容

人教版教材七年級《雪絨花》,主要教學內容是唱《雪絨花》,欣賞《Do—Re—Mi》、《孤獨的牧羊人》

二、說教材

歌曲介紹:《雪絨花》是美國電影《音樂之聲》中的一首插曲,隨著電影的播放而傳遍全球,成為全世界人民喜愛的歌曲之一。歌曲為帶再現的單二部曲式,採用四三拍子和中等的速度,就決定了它的格調優雅恬靜,情緒沒有較大的起伏 ,歌曲通過對雪絨花的讚美,抒發了對大自然的熱愛,寄託了主人公對親人、對家鄉深深的懷念和祝福。我設定本課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指導學生用優美的聲音唱好歌曲,這也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在本課中,還有兩首情緒歡快活潑、演唱形式多樣的欣賞歌曲,因此本課第二個教學目標設定為通過欣賞電影《音樂之聲》插曲,感受歌曲形象和情緒,擴大音樂視野。

三、說教法、學法:

1、為了讓學生更好的體驗作品的意境、領略音樂的無窮魅力,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熱情,本課教學環節進行如下設計:介紹電影劇情――聽《Do—Re—Mi》――猜謎雪絨花――學唱歌曲――用英語演唱――欣賞片段《孤獨的牧羊人》。

2、本課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以欣賞電影片斷為手段,引導學生在欣賞過程中注重對歌曲的表現形式、演唱形式以及歌曲風格方面進行對比,拓展學生思維。

3、在學習歌曲時,以教師語言啟發為主,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通過操作、歌唱比較分析歌曲旋律,使學生能夠唱準相似樂句,解決歌曲難點。並通過演唱歌曲,再從歌詞中感受旋律,以表達歌曲的情緒。

4、始終注意引導學生的思維,在欣賞電影片斷和聽老師演唱前,都先向學生提出的要求和問題,讓他們明確欣賞目的,以便更好地理解作品。

四、說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

《雪絨花》這首歌曲的旋律許多學生都很熟悉,。七年級的學生由於年齡大了一些,音樂課的氣氛已不像小一點的孩子上課好調動,我安排了由教師抑揚頓挫的語氣講故事, 70多年前的奧地利薩爾斯堡。在一座古老的修道院裡,有一位叫瑪麗亞的年輕修女,她性格活潑、美麗善良,喜歡唱歌,會彈吉它。一天 瑪麗亞來到一位退役的海軍上校家當家庭教師,上校的七個孩子很調皮、每次家庭老師都會被他們氣走,瑪麗亞是他們的第十二為老師,她用愛心與音樂和七個失去母親的孩子建立了良好的關係,瑪麗亞教會了孩子許多歌曲,使孩子們受到良好的教育,並得到慈母般的溫暖。介紹《音樂之聲》的劇情入手,講到這裡一下子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對影片產生好奇感,自然過渡到聽電影中瑪麗亞教孩子們的一首歌曲《Do—Re—Mi》。

2、猜謎匯入歌曲

一說到猜謎,學生積極性一下子提高了,出示圖片,讓學生猜植物,我再介紹雪絨花的得名。《雪絨花》的歌聲隨著影片的放映受到廣大人民的喜愛。我們看歌詞(多媒體出示歌詞)你能試著把歌詞中人們對雪絨花的喜愛之情讀出來嗎?學生帶著自己對歌詞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讀。

3、學唱歌曲:

(1)首先聽老師演唱歌曲,再帶問題聽錄音,回答老師的問題看看這首歌的調號和拍號,幾拍子的?強弱規律是什麼?學生通過反覆聆聽熟悉歌曲旋律,很快能解決剛才的問題,再通過用"lu"哼唱旋律後,讓學生提出節奏有不太順的地方,老師拿節奏卡片指導練習八分休止符用"噠"演唱節奏,再讓學生唱準相似樂句,解決歌曲難點。

(2)在進行歌曲處理時,也是從歌曲所表達的主題,歌曲的旋律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啟發,以使他們從內心感受到歌曲的魅力,更好地表達歌曲的情緒。學生唱好歌曲後我提問:"我們怎樣才能將這首歌唱得更富有感染力呢?歌聲很動人!老師還要告訴你們一個歌唱的好方法:那就是"要想把歌唱好,情感的表現很重要"。指導學生把三拍子的強弱關係唱得明顯一點。

4、拓展感受:

學生唱好歌曲後我發給學生英語歌詞,我用英語演唱歌曲,讓學生欣賞後說說英文發音和中文不同感受,使學生產生也想用英語學唱歌曲的願望,我給學生介紹漢語、英語發音的不同,英語裡有些音要連讀。教讀Edelweiss,evry,greet,Blossom,bloom,grow,Bless等英文單詞後。讓我們帶上對祖國的熱愛之情跟著音樂伴奏分別用中文和英語演唱《雪絨花》。

5、欣賞電影歌曲片段

學生已經學唱好歌曲後,我繼續介紹在一次家庭音樂會上,瑪麗亞和孩子們一起表演了一出木偶戲,把歌曲《孤獨的牧羊人》表演得非常有趣,我們一起看一看這個電影片斷。(播放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比較,對歌曲的表現形式、演唱形式以及歌曲風格有一定的瞭解,正是有了這三首優美動聽的歌曲貫穿於整部電影,才使《音樂之聲》更加吸引人。音樂課帶給我們快樂、歡笑、願同學們都能唱出歌曲中對祖國的愛。最後回到本課的重點《雪絨花》,學生演唱歌曲走出教室,使他們能夠領略到音樂的無窮魅力,同時受到愛國主義的教育。

國中音樂優秀說課稿【三】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課選用了具有濃郁日本音樂特點的民歌<櫻花>,這是學生首次接觸日本音樂。在演奏形式上選用了合唱曲和器樂曲,做為以民歌櫻花改編的合唱曲和器樂曲有著各自不同的表現方式。相同音樂採用不同的演奏形式出現在學生面前,既擴充了學生的音樂視野,也幫助了學生認識改編樂曲的幾種常見的方法。

做為一首具有典型日本風格的民歌,歌曲的旋律建立在日本民間音調的基礎上,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生動地展示了日本人民珍愛櫻花,趁三月春光結伴前往觀賞櫻花的喜悅心情,也充分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美好的統一。

2、教學目的:

1)通過聆聽歌曲的獨唱、齊唱、合唱、器樂演奏等形式,讓學生感受相同音樂主題,可以有不同的表現形式。

2)辨別器樂改編曲運用了哪些手法,初步嘗試改編歌曲的演唱形式。

3)感受日本民歌的風格特點,瞭解日本的風土人情。

4)針對學生年齡小,對於音樂形象較易理解的歌曲學生較喜歡,對於器樂曲缺少認識,希望通過欣賞與比較,培養學生欣賞器樂曲的能力。

3、重點、難點:

1)相同旋律的不同表現形式。

2)認識改編曲的幾種主要方法,並能夠加以運用。

二、說教法

1)問題聆聽法:

這節課我抓住歌曲的節奏特點,藉助日本民間舞蹈動作體驗歌曲平穩的節奏,優美舒展的旋律,通過邊聆聽歌曲邊觀看各種有關日本風土人情的畫面,讓學生根據畫面說出是哪一個國家的歌曲,並試為歌曲起名字,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理和進一步學習的興趣。

2)歌曲模唱法:

歌曲教學以模唱為主,分樂句聆聽歌曲旋律進行歌曲的學習。

3)視覺圖象法:

在樂曲欣賞的同時,通過各部分音樂的變化配以不同的畫面,給學生視聽結合,避免枯燥的說教形式,使本來抽象的內容變得具體形象化,有利於學生理解和分析樂曲的不同變化形式。

4)對比欣賞法:

合唱曲與器樂曲之間的對比欣賞,感受不同演奏形式的不同表現方法。並嘗試將器樂改編曲的表現方法運用到歌曲的改編中來,從而讓學生更好地認識音樂改編的幾種方法。認識到音樂的學習不是單純、唯一的繼承,而是在原有的基礎上能夠有更為豐富的改變,進而培養學生的音樂創新能力。

主題歌曲與劇情的關聯,使學生較直觀地理解主題音樂的作用。

三、說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讓學生能主動積極地學習,選擇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學生年齡特點,我在學法的指導上緊緊圍繞教學目標,主要通過"看""聽""唱"等要素,讓學生去感知歌曲的情緒。通過列出表格,直觀地對比分析的`方法,使學生自主地得出結論從而來完成能力目標,最後通過親身體驗,驗證結論,進一步加深對改編曲的認識。

1)聽、畫相結合的方法:

通過聆聽樂曲與選擇畫面相結合的方法,讓學生感受相同音樂的不同變化,並能夠藉助不同的畫面區分各種音樂演奏形式的變化。

2)實踐探索法:

以探索的方法進行學習,在聆聽與比較的基礎上認識和了解改編曲的幾種常用方法,並能夠在實踐中加以運用。通過與教師在共同聆聽的基礎上,培養學生求知、探索的慾望。

四、說教學程式

一、組織教學

二、匯入:

1、聆聽歌曲

在這個環節的教學主要是讓學生在聆聽歌曲的過程中,通過教師選用的各種有關日本人文景色的畫面,邊聽音樂邊說出這是哪一個國家的歌曲。

2、我為歌曲起名字

以為歌曲起名字的方法,引導學生認真聆聽歌曲,從中瞭解歌曲的含義。從歌詞中理解到日本的國花是櫻花,日本人民每到三月時都會到戶外去賞花,讓學生真正感受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良好品質。

3、歌曲模唱

這個環節教師運用歌曲模唱的方法,讓熟悉歌曲的旋律,為下一步的欣賞打下基礎,並在學生演唱的過程中進一步與學生共同推敲歌曲應有怎樣的歌名,()選取出較有創意的想法,更能表達歌曲的內涵。

三、欣賞合唱曲《櫻花》

三年級的學生已初步具備分辨歌曲演唱形式的能力,通過聆聽合唱曲,讓學生試說出與教師的演唱以及同學的演唱有什麼不同,從而複習了獨唱、齊唱與合唱三種不同的演唱形式。並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感受歌曲在演唱中力度有怎樣的變化,能夠做簡單的模仿。

四、欣賞器樂曲

讓學生分辯在器樂演奏的過程中,歌曲旋律一共出現了幾次,可以用不同的畫面來表示,說出你是通過什麼形式來區分的。

運用帶問題欣賞音樂的方法,即可培養學生正確聆聽音樂的好習慣,又可讓學生做到有目的的參與音樂活動。在欣賞的同時,還可以讓學生藉助手勢或是畫圖的形式參與到音樂活動中來,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是很有幫助的。從而讓學生認識和感受相同旋律的音樂,不同的表現形式。這首器樂改編曲通過器樂獨奏、不同的器樂獨奏、幾件樂器的合奏等形式,並在速度和力度上加以變化。

五、改編歌曲

在聆聽和了解器樂曲改編的基礎上,運用不同的演唱形式和方法改編歌曲的演唱方法。根據樂曲中不同演奏樂器、各種樂器的組合以及在速度、力度上的變化,引導學生在歌曲的演唱上也運用這些方法對歌曲進行改編,將掌握到的新知識在實踐中加以運用。比如可以運用獨唱、器樂演奏、齊唱等學生會的音樂表現。

國中音樂優秀說課稿【四】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

根據教學目標和重點,我的教學過程是這樣設計的,它由三大環節構成:第一個教學環節:感受音樂、理解情感。計劃用時10分鐘。

1、播放《我愛米蘭》,學生在音樂聲中進入教室。

2、經過常規的組織教學後,迅速過渡到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即:

3、帶著問題聆聽歌曲《我愛米蘭》和《每當我走過老師窗前》。(各為2分40秒)

問題有如:這兩首歌曲分別是什麼演唱形式?歌曲讚美的是什麼? 4、引導學生展開討論:為什麼要將老師比喻成米蘭?兩首歌曲速度上有什麼區別?這樣的速度對錶達音樂情感有什麼作用?

根據學生的討論,老師適時的範唱與講解,使學生逐漸明白:兩首歌曲都表現了學生們對老師的尊敬與愛戴之情。前一首歌曲是將老師比作米蘭,頌揚了教師默默奉獻 的崇高精神。而後一首歌曲則是直抒心懷,歌頌了老師為培養一代新人而嘔心瀝血、忘我工作的精神。(米蘭,並不是一種名貴的植物,也不是絢麗多姿的花卉,但 它能靜靜地散發著幽香,而以它來比喻教師的品格則是十分相宜的。)

這一環節中的欣賞過程,我沒有運用圖片、錄影等其它形式來提示、幫助學生們感受、理解音樂,因為我認為:音樂藝術應該運用音樂來體驗與表達,理解音樂最好的 方法就是:仔細地聆聽音樂,用心去感受音樂。加之,經過一、二年級的長期系統的學習之後,這一學段的學生也已具備了這樣的能力。這不僅是新課標的要求,也 是"循序漸進"的教育理念的要求。

經過這一教學環節後,我將點出今天的課題,即:學習歌曲《每當我走過老師窗前》。(課本第40頁)從而進入第二環節的教學。

第二大環節:演唱歌曲、表達情感,計劃用時22分鐘。

在這一環節中,我將主要運用:視唱法、教唱法相結合的學習手法,教學生演唱歌曲、表現情感,具體過程是:(重點說:教唱的過程及對重難點的解決方法、手段)

1、教師彈琴伴奏,引導學生輕聲地跟琴視唱樂譜; 這時,我的教學不僅要指導學生在音高、節奏方面的準確,還會適時地引導學生運用自然、圓潤的聲音輕輕地進行演唱。這種輕聲唱的要求,不僅是為了保護嗓音,我還會引導學生們明白,這也是歌曲情感表達的需要。

2、將學生分兩組進行"啊"音演唱,檢驗並鞏固學生的旋律感;

3、請學生跟琴學唱第一段歌詞,教師進行及時的引導;

如,提出問題:你覺得第一段要用怎樣的速度、力度來演唱呢?從而引導學生用稍弱的音量、稍慢的速度進行演唱。這一步驟中,我還將對歌曲中一字多音與一音多字的演唱方法、"啊"字的力度控制、主副歌的情緒增進等重難點運用對比範唱等形式進行教學。

4、 經過我細緻地引導學生學習掌握了第一段歌詞的演唱之後,接下來的第二段、第三段歌詞,我將把學習過程完全地交給學生。根據學生的討論、演唱,進行及時地引 導,最後,老師彈著伴奏,請學生完整地演唱歌曲,並根據學生討論的結果,達到這樣的演唱要求:第一段用稍弱的音量、稍慢的速度進行演唱,第二段用感激的心 情,中速演唱,第三段則用稍快的速度進行演唱;

5、在以上的教學過程中,為了鞏固學生的新授歌曲,我還將分別設計了這樣幾種演唱形式,如:分組競唱、分句接龍、領唱和齊唱合作等形式。這樣,不僅鞏固了新授歌曲,同時也豐富了學生們的歌唱表演形式,一舉兩得。

第三大環節:拓展創編、深入體驗(8分鐘)我主要採用:"分組合作,現場創編"的形式開展活動。

我將提示學生,可採用如:歌唱、配樂詩朗誦、舞蹈、小品、畫畫等多種形式來表達、體驗歌曲的情感,老師這時做適時的巡迴指導。

雖然學生們創編活動的質量高低參差不齊,但是學生在課堂中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教師這時則變成了整個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服務者,比如:彈伴奏、放音樂、組織評比等。但卻讓每位學生都在活動中獲得了不同的經驗,愉快的體驗了過程,最大程度地接受了藝術的薰陶。

當然,由於時間的緊迫,學生們的創編形式在這一節音樂課上不可能一一的展現出來,我將選擇其中較好的小組創編的表現形式在本節課上進行當眾表演,並鼓勵其它組創編的形式,課後進行再加工,下一節音樂課為老師和同學進行表演。

這樣的設計,不僅使本節課的教學得到了適時的拓展,而且,還將這一內容擴大到了課後,為下次的音樂課教學做了很好的鋪墊作用。

總之,我設計的這節針對三年級學生的音樂課,體現了新課標要求,遵循了基本的教育原則,並在單元目標的總體規劃下,體現了音樂課獨特的施教特點,完成了教學內容,達到了授課目標。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國中音樂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課我所用的教材是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的音樂教材第八冊的第五單元中的《雨花石》。《雨花石》是一首旋律優美,非常深情的一首歌曲。它動聽的旋律給孩子們的眼前營造了一副美麗的景象,我們藉助歌曲以及講述石頭的故事的形式,向同學們展示出一個多姿多彩的小石頭的藝術長廊

本課的教學目標,包括了我對學生音樂技能技巧的訓練,能力的培養以及品德的教育。通過學習,讓學生能用中速深情的情緒演唱歌曲,培養學生的音樂聽辨和想象的能力。使他們的表現美、鑑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得到煅煉,讓學生在自然中呼吸著美麗的氣息,在自由中抒發著創造的理想,讓藝術的生活伴隨孩子一起快樂成長。

本課的重難點是:1、學習歌曲,能深情的演唱。2、掌握休止符,在歌唱中能體會休止符的作用。3、通過歌唱教學,使學生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結合自己講講理想。

二、教學方法:

1、緊緊圍繞教學大綱,教材內容,深入挖掘快樂的因素。

2、學習過程與音樂緊密結合。始終把音樂放在重要位置,遊戲、音樂、動作、情節都是為了加深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與體驗。

3、在教學中我還採用情景教學法,VCD圖片,利用其視聽結合,聲像一體,形象性強,資訊量大等優點,為學生創設環境。在這種環境中,讓學生感受石頭的美、音樂的美。

4、在教學中,我重視學生的表現力和創造能力。針對兒童愛玩、好動的年齡特點,我採用了表演參與法,實施了寓教於樂的教學策略。

三、學法指導:

音樂課應重視對學生的音樂實踐,所以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並且自由發揮。在學習中,我注意去引導和激勵學生通過音樂遊戲,律動,歌表演等一系列活動,使他們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及注意力。調動學生積極主動性,充分體現了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地位。學生分組進行活動,在交流和協作中,加深對音樂的體驗。

四、教學過程

1.律動進教室

聽著《雨花石》優美的旋律進教室,學生提前感受歌曲的美,能更快的而今如音樂的角色。

2.發現你的美

以談話的方式匯入,師生共同交流

教師:同學們,上節課老師讓大家到戶外去收集一些你自己比較喜歡的小石頭,現在請大家拿出來,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教師與學生一起觀察小石頭,並引導學生從不同的方面發現石頭的自然之美。

你的小石頭哪裡最吸引你?你喜歡它的什麼特點?

小石頭在我們的生活中安靜的存在著,在不知不覺中帶給我們許多異想不到的驚喜。

師生在交流中昇華認識:原來,有許多事物、許多美麗需要我們去尋找、去發現。此處加入背景音樂《雨花石》。

3.學唱歌曲

播放音樂《雨花石》並請學生生觀看一些有關石頭的圖片

教師有感情的範唱。

教唱歌譜。在教唱歌譜中注意難點的解決,分別出示以小石頭造型的節奏卡片,複習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及四分休止符。還有新學的音符,十六分休止符。學生根據直觀判斷時植的長短,並口讀,練習。

有感情的讀歌詞

聽琴聲輕聲哼唱歌曲。其中請學生體會與比較:運用休止符的地方你有什麼樣的感受?如果不用會怎樣。唱一唱,比一比,說一說。

請學生有感情的演唱,教師及時給予鼓勵。

教師總結石頭可貴的精神。石頭雖小,卻有很多的作用等我們去發現。

法國著名藝術家羅丹曾說過:“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我想,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讓學生在音樂中認識美,在生活中尋找美,在未來裡創造美,讓美融入每一個孩子的心裡。

以上設計肯定還有一些不足之處,敬請各位老師提出寶貴意見。

謝謝大家!

國中音樂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本課是人音版八年級第十六冊第三單元的歌曲

《大海啊,故鄉》創作於1983年,王立平詞曲,是影片《大海在呼喚》的主題歌。歌曲旋律平緩,優美動聽;歌詞質樸深情,如敘家常;結構簡練,富有敘事性。特別是最後兩句,情深意長,表現了主人翁對大海、故鄉和母親深摯的感情。本節課是一節以唱歌為主的綜合課。

通過以上對教材的分析,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導下,我制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1)能夠用自然圓潤的聲音演唱歌曲;運用各種音樂要素對歌曲進行藝術處理,並根據設

計進行演唱。

(2)在音樂實踐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寬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識和

集體主義精神。用過對歌曲的演唱抒發對祖國母親的熱愛之情。

(3)在分析處理歌曲的過程中,採用自主學習的方法,引導學生自主參與各項學習活動並

順利完成學習任務,同時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意識和協調能力。

本節課的重點難點為:鼓勵學生運用音樂要素對歌曲進行處理。

二、說學情、教法、學法

八年級學生通過幾年的學習,音樂知識不斷積累,對樂曲各種音樂要素的分析能力不斷增強,本節課根據學生年齡特徵,認知規律以及已有的音樂水平進行教學,所以,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水平,採用如下教學方法:

1、教師點撥、引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的生想象力和觀察分析能力,讓學生聯想歌曲情境,動手創作,動腦分析,動口說想象的思路。學生親身參與樂曲的分析、創作,充分體現出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教育原則。

2、採用討論法,讓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找出歌曲的特點,併為歌曲進行藝術處理,使學生在嘗試學習中自主地得出結論從而來完成能力目標,最後通過親身體驗來驗證結論。

3、採用嘗試教學法,指導學生自學,讓學生動手進行音樂創作,觀察分析,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實踐創造能力都得到提高。

三、說教學過程

(一) 熱身活動

根據歌曲特點我設計了一條三拍子的發聲練習和一條二聲部練習,目的是為下一環節的演唱歌曲和處理歌曲做鋪墊。

(二)匯入環節

首先我讓同學們閉上眼睛,我會用大螢幕和音響相結合的方式向學生們呈現有關海鷗、海風、海浪的聲音。隨後我會讓同學們說說查詢到的關於大海的資料。我會順勢總結出:大海不光有美麗的外表,還有豐富的物產,大海對我們非常重要,它是我們的朋友,更是我們的故鄉,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歌《大海啊,故鄉》

(三)學習歌曲

在這一環節,首先我會讓學生首先聆聽一遍整首歌曲,讓他們能夠初步感受歌曲的曲調和節奏。然後由我整體鋼琴演奏一遍,由於考慮到國中生對這首歌本身就比較熟悉,這個階段的學生接受能力也很強,通過前面的兩大板塊的聆聽,學生對這首歌曲的旋律有了一定的瞭解,所以我將直接讓學生跟隨我的鋼琴伴奏帶歌詞演唱,當然,可能會在個別細節方面唱的不到位。我會重點提示學生如果歌曲的結尾的氣息不夠,可以進行換氣演唱。在學成歌曲結束後,我會讓學生分組演唱本歌曲,同時在歌曲的曲調中再次感受歌曲所傳達的意境。

(四)練習歌曲

讓學生通過演唱歌曲自己發現並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把課堂還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歌曲的藝術處理:

1 。欣賞合唱版《大海啊故鄉》,並思考:

(1)歌者是通過什麼表達的這種情緒

(2)歌曲的演唱形式

啟發學生通過音樂要素分析歌曲,為下一環節的藝術處理做好鋪墊。

2 。小組討論並展示

引導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從力度、速度、演唱形式的變化為歌曲加二聲部等,對歌曲進行處理。這一環節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參與音樂活動的機會,在活動中培養他們的綜合能力和合作意識把課堂還給學生充分體現教師為輔學生為主的原則。

(三)、拓展欣賞

欣賞《夢駝鈴》和《故鄉的雲》再次加深對思鄉情結的理解和體驗,引導學生對家鄉的熱愛,激發學生立志建設家鄉的情感。

在《大海啊故鄉》的歌聲中結束本課。

國中音樂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草原牧歌》是人音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本單元以蒙古族音樂作為教學內容,充分體現了《新課標》中弘揚民族音樂教育理念,讓學生在傳承音樂文化過程中增強中華民族音樂文化意識。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銀盃》屬於民歌中的風俗類歌曲酒歌。曲調短小、節奏整齊。由兩個樂句組成的一段體結構,音樂歡快、熱情。

二、【教學目標】

1、過程與方法:通過聆聽、模唱學唱《銀盃》,指導學生運用律動和固定節奏性伴奏等多種手段體驗多聲部音樂形式,並能夠多種形式演唱歌曲。

2、知識與技能:通過學唱《銀盃》和對比欣賞《牧歌》,瞭解長調、短調的音樂特點,並學會分辨長調與短調;瞭解民歌,知道一段體結構,會劃分樂句。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演唱歌曲《銀盃》體會歌曲的意境,瞭解蒙古族的音樂文化及獨特的藝術特點。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學唱歌曲,瞭解民歌一段體,區分長調與短調。

難點:準確地演唱歌曲中的裝飾音和大跳並能用固定節奏型為《銀盃》伴奏,體驗多聲部音樂形式;

四、【學情分析及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的教學物件是剛剛從國小升入國中的七年級新生,根據他們活潑好動、模仿能力強的特點,我採用奧爾夫教學法、克洛茲教學法和柯達依教學法三大系中的聲勢律動、體態律動和柯爾文手勢進行教學,讓學生在聆聽、律動、表現中感受音樂的快樂。

五、【教學策略】

本節課我以銀盃為主線、牧歌為隱線,讓學生了解長調、短調,在對比中瞭解音樂。從橫向、縱向、縱深三個方面進行教學。橫向是歌曲的結構脈絡;縱向是歌曲的速度、力度、情緒等音樂要素;縱深是歌曲的相關文化背景。

六、【教學流程】

(一)、激情匯入迅速地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課堂氣氛活潑。

1、(播放《吉祥三寶》)提問學生:吉祥三寶是哪個民族的歌曲?老師與學生一起做互動遊戲。(學生拍切分節奏xx·,教師舞蹈動作)。

[設計意圖]看似簡單的律動設計,調動了學生對聽覺、視覺、動覺的體驗,為下面學習歌曲中的切分音和固定節奏型伴奏做準備。

2、互動遊戲

1、互動(一)

剛才我們體會了蒙古人民的熱情,下面我們就到大草原蒙古包裡,去感受一下那裡熱情的氣氛吧!(板書:《草原牧歌》)

在這裡主人會用銀盃為你捧上一杯香甜奶灑,請你先聞一聞,再由衷地讚歎一下“啊!”讓學生跟我一起做。

··4/4·6---|7---|i---|

·······啊······啊······啊

(目的是找到假聲的歌唱位置,用真假聲演唱歌唱)。

2、互動(二)

4/4·2121·-|2121·-|2121·-|2121·-|

··賽勒日賽···賽勒日賽···賽勒日賽···賽勒日賽

律動··舉杯··········敬酒········飲酒·······舉杯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舉杯、敬酒、飲酒、舉杯,演唱賽勒日賽,

賽勒日外咚賽是蒙古民歌裡的一句襯詞,表達了蒙古人民非常高興的情緒。

起到了渲染情緒、推動情緒的作用。用切分節奏2121·-做伴唱,為下面學習歌曲《銀盃》做準備。

接著播放音樂《銀盃》伴奏,學生邊長唱邊做動作。

[設計意圖]在有趣的互動中,學生聆聽旋律,就是本節課的新課《銀盃》

在剛才學生興趣正濃厚時,匯入今天的歌曲《銀盃》。

(二)、感知體驗

1聽錄音

讓學生知道這是一首短調歌曲,節奏短小、情緒歡快

通過聆聽《銀盃》錄音,思考:

1、它描述了一個怎樣的場景·

2、音樂的情緒是怎樣的?

3、歌曲分成幾個樂句?

情緒是:熱情的、

它描述了一個怎樣的場景·

一首流傳在鄂爾多斯草原上的宴歌

每當節日聚會、招待賓客的時候,主人便會在飲宴的過程中載歌載舞地高唱宴歌,以示對賓客的盛情。通常,宴歌的歌詞多為珍重、尊老愛幼、提倡團結的格言警句。

2、教師範唱

分析兩句“賽勒日外咚賽”在情緒上有怎樣的變化?

賽勒日外咚賽是蒙古民歌裡的一句襯詞,表達了蒙古人民非常高興的情緒。

起到了渲染情緒、推動情緒的作用。

3、體態律動

學唱歌詞,情緒處理

a引導學生用描述故事開頭的感覺唱好第一句;

師:第一句我們演唱的感覺就像講故事的開頭描述語言一樣,相對來講比較平靜,但是要能吸引人。請同學們帶著這樣的感覺再來唱唱。

b通過律動“舉杯”—“接杯”—“喝酒”的動作來學唱歌曲第2、3、4句歌詞。

師:用“開心”的感覺唱好第二句“賽勒日外咚賽”歌詞;

師:蒙古族主人在敬酒的時候,要把杯子舉過頭頂,因此我們一起邊唱邊把杯子舉過頭頂。

c用“興奮”的感覺唱好第三句歌詞;

師:唱“朋友們”這句時,客人要接過杯子放在胸前;唱“歡聚一堂,敬請乾一杯”時,要求學生向旁邊的朋友們相互碰杯並把酒喝完。用喝完把杯子翻轉過來的動作解決下滑音的演唱。

d用“祝福朋友越來越好”的心情唱好第四句“賽勒日外咚賽”歌詞。

3、體態律動

為了讓學生感受到蒙古族歡快、熱情、豪爽的情緒,體會歌曲的意境

讓學生邊聽音樂邊做動作。

(同學相互間倒酒、敬酒、一杯見底、一干而淨)

(三)、自主探究

1、用歌唱的位置按節奏朗讀歌詞,感受蒙語的發音,同時解決節奏問題

2、分析情緒的變化

A:第一句我們演唱的感覺就像講故事,娓娓道來,相對來講比較平靜,

·B:用“開心”的感覺唱好第二句“賽勒日外咚賽”歌詞;

c第三句用“興奮”的感覺唱;朋友飲酒一杯見底、一干而淨的好爽

朋友們,聚一堂,敬請乾一杯

d祝福朋友越來越好”的心情唱好第四句“賽勒日外咚賽”歌詞。

演唱歌曲

(1)教唱曲譜

教師演唱曲譜,學生跟唱,並運用科爾文手勢,解決歌曲中的大跳。

②從聲音情緒上解決大跳音程的演唱。

······(師引導學生用“情緒熱情地、高漲地、高興地”的感覺演唱大跳音準)

(2)跟鋼琴反覆學唱歌曲·

從小聲的跟唱、模唱到大聲演唱

(3)請同學們找出歌曲哪一樂句表現特別的熱情豪爽?因為有了裝飾音,旋律更加優美、富有韻味。

如:前倚音:美酒,更能體現蒙古人民的熱情,下滑音:一杯,感覺方法看到了蒙古人民喝酒時一飲而盡、一杯見底的豪放。

解決了歌曲中的難點裝飾音,讓學生在模唱中體會到蒙古族音樂的特點、

韻味,就可以自信、大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了。

4、多聲部伴奏

為了學生能夠運用多種形式表現歌曲,結合課前互動,我加入了簡單地多聲部的的伴奏。根據新課標重視並著力加強合唱教學要求,使學生感受多聲部音樂的豐富表現力。

伴唱:·0000|0000|0000|0000|賽勒日賽-|賽勒日賽-|

聲勢: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

律動:舉杯····敬酒··· 飲酒····舉杯

··· 拍腿交叉|拍手捻指|

措施:1、學生演唱歌曲,唱到“賽勒日外咚賽”時,加入固定節奏性伴奏,還可以逐步加上聲勢。方法有:先是老師為學生伴奏師生合作、逐步過渡到小組合作、生生合作,使學生感受到合作的快樂。

【設計意圖】作為一名音樂教師,我以音樂為載體,加入了簡單地多聲部的的伴奏使學生從聽覺、視覺、動覺進行感知,演繹歌曲,體會歌曲的意境,做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從而豐富了學生的體驗,。這就是我的課堂極簡中的豐富。

(四)、展示合作·多種形式的演唱

有了前幾個環節豐富的鋪墊,加上學生從始至終都在參與體驗,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表現能力。通過小組合作展示:運用多種演唱方式來表現歌曲的方法來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

預設效果:學生可能會運用領唱、齊唱、對唱,再加入固定節奏型伴唱和打擊身體、拍手、律動等多種形式表現歌曲。

【設計意圖】

通過小組合作展示,使學生體會情緒由薄到厚的音響效果。可能會把歌曲演繹的豐富而有靈動。

(五)、拓展延伸

1、對比欣賞長調歌曲《牧歌》

分析兩首音樂的異同

相同點:蒙古族民歌,一段體結構,由兩個樂句組成的

不同點:

節奏、速度、情緒

·2、長調與短調

觀看《快樂大本營》中蒙古族長調與短調視訊,討論總結出長調與短調的特點:

長調:節奏自由·旋律優美·····抒情·悠久綿長

短調:節奏整齊·旋律起伏較大·熱情的·緊湊熱烈

【設計意圖】

通過對比、視訊,讓學生總結出長調、短調的特點,體驗到音樂的相關文化,開啟“多維度”思考和體驗的音樂思維能力。

(六)、檢測評價

1、聽辨長調、短調

聆聽《遼闊的草原》、視唱《嘎達梅林》,寫出他們分別屬於長調還是短調;

2、課後延伸·教材p31課後作業

用彩筆在《嘎達梅林》的樂譜上標出樂句,說說這是由幾個樂句構成的一段體。

3、總結:民歌

民歌是勞動人民在生活、勞動中自己創作、自己演唱的歌曲。民歌具有流傳性。

在《銀盃》音樂中結束今天愉快的學習!

國中音樂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非洲音樂》是人民音樂出版社國中音樂鑑賞教中《亞非音樂神韻》中的內容。本課介紹了非洲音樂的風格特點、表現形式等。在一課時的時間裡,我將內容作以整合,我重點介紹非洲音樂的基本風格與獨特的節奏運用。

根據對教材的分析,在新課改理念指導下,我特制訂如下三維目標:

1、學生通過演唱非洲歌曲,欣賞非洲鼓樂、非洲歌舞等,把握非洲音樂的獨特風格。

2、通過教師演唱、啟發、學生節奏練習、探究合作等過程與方法,學生充分參與課堂。

3、學生通過對非洲音樂的學習瞭解非洲的人文精神氣質,從而激起理解多元文化、探究世界音樂的興趣。

根據如上闡述,我制定本課重難點如下:

本課重點是:模仿非洲鼓樂的節奏,進行表演與聲部合作,培養音樂實踐能力。

本課難點是:感受非洲音樂的特點,理解非洲音樂中節奏的特點。

二、說學情、教法、學法

學生經過國小的音樂學習已經具備了基礎的音樂理解力與感受力。他們正直青春期,這個年齡段是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社會道德、倫理等觀念逐漸形成。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情感需求強烈而不穩定,音樂鑑賞課恰恰是一種獨特的審美性、情感性的教育,富有感染力的音響會豐富學生內心對美的理解,而音樂作品深層次的內涵與思想性也會隨著音樂體驗潛移默化影響學生的生活態度。

三、教法分析:教師主要採用示範法、情境法等引導學生關注音樂要素。

學法分析:學生通過聆聽、感受、體驗、演唱等方法,理解音樂、表現音樂。

四、說教學過程:

(一)課堂匯入:我採用的是情境匯入法。出示非洲撒哈拉沙漠落日餘暉的幻燈片,播放由歌手朱明瑛演唱的非洲歌曲。同時啟發學生進行思考:這首歌是哪個地區的歌曲?歌曲伴奏中都用到了哪些打擊樂器?學生回答,教師歸納,引出課題:《非洲音樂》。

(二)簡介非洲的風土人情與音樂文化。學生討論、分享課前準備的有關非洲文化的資料。教師歸納:非洲的音樂文化特點以及非洲鼓、馬林巴等打擊樂器舉足輕重的作用。

(三)欣賞非洲鼓樂與學生學習節奏表演。首先,我播放非洲鼓樂,學生感受鼓樂節奏靈活與多聲部交錯的特點。然後我將學生分簡單分組,每一組進行一個聲部的節奏練習,學生用擊掌與跺腳表現節奏,強調不同位置出現的重音。然後我會逐漸引導學生進行多聲部的節奏合作,合作整齊正確之後,我會請每個聲部幾名同學出來圍成一個圈,我來掌握總體速度,學生們一邊走一邊表現節奏,臺上與臺下的同學一起表現各自聲部的節奏,感受非洲人民圍繞火堆歡樂舞蹈的情境,體驗參與音樂課堂歡樂的氣氛。

(四)學唱《非洲讚歌》。出示歌片,教師範唱,學生模仿,提示學生音高要準確,用聲音表現出非洲人民熱情與富有動感的演唱風格。接下來每個節奏聲部組的同學統一創作一個簡單迴圈,適合為非洲讚歌伴奏的節奏型,利用板凳、鉛筆等身邊的物體合奏,完整演唱《非洲讚歌》,感受非洲音樂歌唱、伴奏與肢體表現與一體的音樂特色。激發學生繼續探究非洲音樂的興趣。

(五)課堂小結:我將用凝練的語言總結本節課所學的內容。並引導學生關注非洲音樂對世界音樂甚至流行音樂的影響。最後我將引導學生課下繼續探究非洲音樂,感受非洲音樂帶給我們的樂趣。

五、板書設計。

國中音樂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首先,我簡單說一說我對於教材的理解。

《江河水》是九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節欣賞課,是一首雙管獨奏曲,它從另一個側面演繹著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江河水》五十年代初經加工整理成為一首雙管獨奏曲,六十年代初由黃海懷移植為二胡獨奏曲後流傳更為廣泛。無論作為雙管獨奏曲,還是作為二胡獨奏曲,《江河水》都能展示其驚天地泣鬼神的獨特魅力,樂曲開始,雙管從最低音區起奏,旋律連續四次四度上揚,悲憤之情迸發,隨後旋律即層層下落引出主題。樂曲第二部分音調平穩,採用了富有民族特色的同音轉調方法,由第一部分的激越的A羽轉入暗淡的A徽同主音調使他和第一部分形成調性色彩的對比,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現。樂曲展現出激動、憤怒之情,音樂由哭訴、沉穩變成憤怒的聲討和激昂的反抗,極大地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二、說學情

作為一名教師不但要對教材有所瞭解,還要對學生的情況有清晰明瞭的掌握,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來我對學生的情況做一個簡單的分析。

國中階段的學生,對於音階基礎知識和音樂基本技能有了一定的掌握,能夠自己獨立演唱簡單的音樂;這一階段學生學習自制力不夠,自主學習能力不是很強,所以需要在授課過程中多引導多關注;國中階段處於變聲期階段,在進行演唱之前一定要提示學生保護嗓音,並注意健康、衛生用嗓。在這一階段學生比較喜歡流行歌曲,可以適度的在講課過程中穿插一些流行音樂進行組織授課,讓學生能夠樂於學習並忠於學習。

三、說教學目標

新課標指出,教學目標應包括情感態度價值觀、過程與方法以及知識與技能這三個方面,而這三維目標又應是緊密聯絡的一個有機整體,因此我設計的三維目標如下: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欣賞樂曲《江河水》,感受歌曲中表達的悲憤情感。

過程與方法:學習過程中運用聆聽、比較、分析等方法,學生能夠知道哭腔音樂和樂曲《江河水》的音樂特點。

知識與技能:能夠了解雙管;能夠用語言表達出對音樂的感受。

四、說教學重難點

基於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以及教學目標的設立,我確定本節課的重難點:

重點是分析各段落音樂所表達的不同感受,並表達自己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

難點是試著學唱主題部分的旋律,根據音樂要素進行分段分析。

五、說教法、學法

為了更好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本堂課我採用的教學方法主要有:聆聽法、對比法、分析法。

六、說教學過程

接下來,我將著重介紹我對教學過程的設計。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我是這樣思考的,總的設計思路分為五個環節,分別是新課匯入、感受體驗、分段聆聽、鞏固提高、小結作業。下面,我將分別來介紹這五個環節:

第一環節是新課匯入環節

好的匯入是成功的一半,為了培養學生的興趣、營造濃郁的音樂課堂氛圍,上課伊始,我將採用視訊匯入法,播放不同樂器演奏出來的樂曲,包括巴烏、鋼琴、葫蘆絲、雙管,學生說一說能聽出哪些樂器的聲音並說出樂器得名稱,之後向學生們展現雙管,觀察雙管的外形特點。通過學生的回答,教師總結出不同的樂器能夠吹出不同的音色,今天我們就共同學習一首用雙管演奏的樂曲《江河水》。在學生的回答中順勢引入本課課題。

這樣設計,既鍛鍊了他們的自主思考的能力,又將課堂思路引領到了本節課的授課內容中,從課下到課上形成了一個自然、生動的過渡。

第二環節是感受體驗環節

感受體驗這一環節是本節課新課講授的第一個環節,我會結合學生的自身特點展開教學。

在這一環節,我會為同學們完整的播放一遍歌曲《江河水》,並提問同學們歌曲歌曲帶給你什麼樣的感受?通過初聽,學生能夠說出歌曲從低音區起奏,整首樂曲讓人感受悲傷、淒涼、低沉。隨後復聽歌曲並繼續提出問題:歌曲的曲式結構是怎樣的?可以拿出之前蒐集的資料進行討論。學生談論分析後可以回答出,樂曲為三部曲式,包括引子、第一段、第二段、第二段。在學生回答後,我會對學生進行鼓勵性的評價並總結。

通過這樣直觀感知的方式,同學能夠捕捉到音樂特點以及樂曲最表面一層的音樂資訊,充分發揮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為接下來的學唱歌曲做了良好的準備。

第三環節是分段聆聽環節

分段聆聽樂曲這一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新課標指出表現是學習音樂的基礎性內容,是培養音樂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

這一環節,我選擇用對比聆聽的方式展開教學,精心誘導,變枯燥為生動,學生親身實踐、自主探究。

首先是聆聽引子部分,學生聆聽後分享歌曲的情緒是什麼樣的,通過聆聽學生可以發現節奏自由、情緒是淒涼地。緊接著聆聽第一段並進行分析,第一段的速度是慢速、悲痛、傾訴的,感受樂曲所表達出主人公的茫然無奈,帶領學生學唱歌曲的樂譜旋律,並跟琴彈唱,便於學生更好的理解樂曲。教師引導學生聆聽第二段,並讓學生說出第二段跟第一段對比有什麼樣的不同,學生可以發現速度變換了,第二段為原速,情緒為若有所思地。

其次,學生對比聆聽第三段與第一段,學生可以發現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再現,速度與力度與第一段形成鮮明的對比,樂曲展現出激動、憤怒之情,音樂有哭訴、沉思變成憤怒的聲討和激昂的反抗,極大地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最後學生帶著情緒完整的聆聽歌曲。

通過這樣的設計,學生可以更加清晰地理清學習思路,更地掌握新知,同時學生還可以主動地投入到教學過程中來,從而能夠更快速地學唱歌曲。

第四環節是鞏固提高環節

為了更好地鞏固已經掌握的新知,並讓音樂變得生動有趣。教師播放二胡版的《江河水》,學生對比欣賞,開拓視野,更深一步的感受《江河水》的音樂情緒,以及不同音色的樂曲特色。

這樣做既能夠對新學習的音樂作品進行鞏固,同時學生又可以充分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對音樂的體驗與感受有所加深,也提高了音樂欣賞、表現、創造以及藝術審美的能力。

第五環節是小結作業環節

好的結尾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在課堂小結時我會和同學們一同探討本節課有哪些收穫,總結音樂作品所傳達的精神內涵。

在作業部分我會佈置一個開放性的作業,請學生蒐集收集《江河水》有關的其他知識,下節課共同分享。

這樣既可以重新為學生總結本節課所學,起到加深記憶的作用,同時又可以將課堂延伸到課下,充分發揮音樂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