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中秋節的詩句大全

才智咖 人氣:1.76W

八月十五中秋到,閤家團圓開懷笑。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於含中秋節的`詩句大全,希望大家喜歡!

含中秋節的詩句大全

1. 試自判此生,更看幾度,小住為佳。——劉克莊《木蘭花慢·丁未中秋》

2. 邯鄲驛裡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白居易《邯鄲冬至夜思家》

3. 杯酒相延,今夕不應慳。——陳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4. 尋常豈是無三五。——郭應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5. 殘雨如何妨樂事,聲淅淅,點斑斑。——陳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6. 絕景良時難再並,他年此日應惆悵。——劉禹錫《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7. 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陽關曲暮雲收盡溢清寒。——蘇軾《陽關曲》。

8. 人猶苦餘熱,肺腑生塵,移我超然到三境。——向子諲《洞仙歌·中秋》

9. 想見廣寒宮殿,正雲梳風掠。——辛棄疾《好事近·中秋席上和王路鈐》

10. 何須如鉤似玦,便相將只有半菱花。——劉克莊《木蘭花慢·丁未中秋》

11. 況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圓。——辛棄疾《木蘭花慢·滁州送範倅》

12. 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13. 照野霜凝,入河桂溼,一一冰壺相映。——史達祖《齊天樂·中秋宿真定驛》

14. 淨洗浮空片玉,勝花影春燈相亂。——吳文英《玉漏遲·瓜涇度中秋夕賦》

15. 教夜夜人世十分圓,待拚卻長年,醉了還醒。——向子諲《洞仙歌·中秋》

16. 雁邊風訊小,飛瓊望杳,碧雲先晚。——吳文英《玉漏遲·瓜涇度中秋夕賦》

17. 白凝虛曉,香吹輕燼,倚窗小瓶疏桂。——吳文英《永遇樂·乙巳中秋風雨》

18. 孤兔淒涼照水,曉風起銀河西轉。——吳文英《玉漏遲·瓜涇度中秋夕賦》

19. 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辛棄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

20.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蘇軾《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21. 玉露泠泠,洗秋空銀漢無波,比常夜清光更多,盡無礙桂影婆娑。——張養浩《折桂令·中秋》

22. 蛟龍偃蹇,觀闕嵯峨,縹緲笙歌沸。——文徵明《念奴嬌·中秋對月》

23. 有物揩磨金鏡淨,何人_攫銀河決。——史達祖《滿江紅·中秋夜潮》。

24. 塵中見月心亦閒,況是清秋仙府間。——劉禹錫《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25.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蘇軾《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26.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27. 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28. 銅華滄海,愁霾重嶂,燕北雁南天外。——吳文英《永遇樂·乙巳中秋風雨》

29. 老子高歌,為問嫦娥,良夜懨懨,不醉如何?。——張養浩《折桂令·中秋》

30. 問姮娥緣底事,乃有盈虧,煩玉斧運風重整。——向子諲《洞仙歌·中秋》

31.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蘇軾《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32. 水晶簾不下,雲母屏開,冷浸佳人淡脂粉。——晁補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33. 每圓處即良宵,甚此夕偏饒,對歌臨怨。——吳文英《玉漏遲·瓜涇度中秋夕賦》

34. 更攜取胡床上南樓,看玉做人間,素鞦韆頃。——晁補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35. 待都將許多明,付與金尊,投曉共流霞傾盡。——晁補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36. 東籬展卻宴期寬。——吳文英《思佳客·閏中秋》

37. 玉露泠泠,洗秋空銀漢無波,比常夜清光更多,盡無礙桂影婆娑。——張養浩《折桂令·中秋》

38. 松江初有月,伊水正無風。——白居易《答夢得八月十五日夜玩月見寄》

39.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蘇軾《中秋月》

40. 坐中客,翠羽帔,紫綺裘。——蘇轍《水調歌頭·徐州中秋》

41. 教夜夜人世十分圓,待拚卻長年,醉了還醒。——向子諲《洞仙歌·中秋》

42. 照野霜凝,入河桂溼,一一冰壺相映。——史達祖《齊天樂·中秋宿真定驛》

43. 絕景良時難再並,他年此日應惆悵。——李商隱《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44. 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長橋見月圓。漸上遠煙浮草際,忽依高閣墮簷前。——徐渭《十五夜抵建寧》

45. 萬里嬋娟,幾許霧屏雲幔。——吳文英《玉漏遲·瓜涇度中秋夕賦》

46. 聲直上,蟾蜍窟。——史達祖《滿江紅·中秋夜潮》

47. 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48. 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溼。——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懷》

49. 淨洗浮空片玉,勝花影春燈相亂。——吳文英《玉漏遲·瓜涇度中秋夕賦》

50. 塵中見月心亦閒,況是清秋仙府間。——劉禹錫《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51. 日,過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別餘。——蘇軾《水調歌頭·安石在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