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時如何使用話筒?

才智咖 人氣:2.12W

有人稱話筒是通俗歌曲演唱中的“第二張嘴”,因此,想要唱好通俗歌曲,不僅要掌握科學的演唱技巧,同時還應兼顧話筒的使用技巧,下面小編就來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使用話筒時我們要注意的問題吧!

唱歌時如何使用話筒?

一、呼吸的控制

這是個至關重要又最易被忽視的問題。由於話筒十分敏感,它可以擴大話筒前的一切聲音,這就需要歌者要嚴格控制吸氣聲。這裡可提供兩點建議:首先應明白 吸氣聲是吸進的氣息摩擦聲帶造成的,經話筒一傳播,就使得聲音產生滯重感,使得聽者感覺聲音不輕鬆,聽著累。因而,在歌唱中換氣時應張開聲帶吸氣,即可避 免吸氣聲。第二點是中間換氣時可適當調整話筒的角度和距離。如演唱《歐若拉》這首歌,歌詞疊置較密,演唱中如不注意呼吸,是很難達到流暢、自如的境界的, 在畫有“V”處可適當調整話筒角度、距離。

“神祕北極圈阿拉斯加的山巔V,誰的臉出現海角和天邊,V忽然的瞬間在那遙遠的天邊V,神祕北極圈……”這裡劃“V”處,可將持話筒的角度由90度轉成 45度左右,也可通過向左或向右擺頭來改變話筒的角度,到下句演唱時再還原狀態。有時也會出現歌唱速度很快,來不及調整話筒,這時一定要用鼻續氣,儘量避 免呼吸聲音傳人話筒。

二、音量的控制

一首歌曲的演唱通常是隨著旋律的起伏、音量大小有所變化。如果話筒控制不好,就會出現低聲區聽不清而高聲區聲音刺耳,這就需要適當的控制音量。

音量的控制,我們一般需注意兩個問題:

一是在低音處,由於通俗唱法的低音區往往採用輕聲唱法、顫音、聲伴氣、啞音等技巧。這種情況下,歌者不妨儘可能使嘴部貼近話筒,最大限度地放輕自己的聲 音,便於把歌詞唱清楚,形成低聲悄語般地訴說的聲音,把感情處理得細緻人微。如在演唱林俊杰的《一千年以後》時,在前四樂句就要儘量將話筒貼近嘴部,讓氣 與聲一同發出。

二是在高音處,演唱時聲帶閉合機能加強,氣息支點的對抗力增強,聲音強度也增大,話筒應適當拉開、移遠,這樣,聲音的整體比例才平衡。如《過火》中高聲區話筒距離要尤其注意,才可使聲音和諧。

三、咬字的控制

前面我們提過歌唱中的咬字,主要是指聲母的發音。在演唱中,雙脣音“b、p、m”和脣齒音“廣由於發音部位的影響很容易產生噪音或“噴話筒”。如《征服》 中“就這樣被你征服”這裡“服”是脣齒音,演唱中要特別注意可“吸”著唱,緩解氣流衝擊的阻力。又如《相思》中“最怕你寂寞最怕你孤單”中“怕”字也屬雙 脣音,比較容易噴話筒。這種情況還有很多,我們應在演唱中不斷積累經驗,在遇到這類問題時,應用“放輕聲音”、“吸著唱”、“改變話筒角度”等方法來解 決。

另外,演唱者應注意持話筒的藝術。

持話筒沒有特定姿勢,但根據作品風格不同,歌者性格差異,話筒的持法也不盡相同,但無論如何,話筒不可用“僵”,樂句連線間應自如起用,它應是情感的一種表現手段,是道具,是使歌者由聲音美到儀態美的靈魂表現途徑。

凡是熱衷於通俗唱法的朋友,也應同樣重視話筒的使用。

四、話筒控制練習

話筒前的控制練習主要指兩大方面。一是聲音大與小,話筒遠和近的控制;二是咬字、吐字忌噴話筒的控制。

聲音的大與小,除了歌唱者自身的氣息與聲音結合的力度大小外,也要靠話筒的遠近來調節。如《再看你一眼》中敘述部分如輕聲訴說般地演唱,話筒貼近嘴部。我 們應瞭解話筒貼近嘴部,如同聲音貼在耳邊,有很強的感染力。唱到“讓我輕輕說聲再見”不要連起來唱,在“說聲”處應氣息逼緊,托住並稍停一下,而“再見” 二字出口時,仍在氣息逼緊的狀態中用尚存的一點氣力吐出去,使人覺得這一聲“再見”是那麼難出口,那麼心碎神傷。而在高潮段的演唱聲音力度大,話筒距離就 要稍遠,拉開些。如“讓我再看你一眼”,這一句用哭腔和嘆音結合的方式來表現更能體現主人公不忍分離卻不得不分離的內心情感的宣洩。這種控制較有難度,但 通常在情感起伏性較大的作品中都要運用,也是最常見的一種方式。

第二種,話筒前控制,是忌噴話筒的控制。噴話筒這種問題在初學者身上常出現,我們應通過瞬間調節話筒的角度或話筒距離宋改善這一問題。

而容易出現噴話的字,應在話筒前單練,如“波、坡、怕、發”等或與“b、p、m”相拼的字。

唱歌的技巧

一、氣息

說道這個話題,就有些茫然,因為這是最不好用言語表達的東西。我在唱歌之前,練美聲兩年,給我的感悟很深,氣息基礎對我的幫助很大。一般沒有學過 聲樂的人發聲很平,就用平常說話的位置(嗓子)發音,我們叫它聲音發“白”,沒有色彩、沒有過濾。以下我就表述一下美聲練聲的方法。

聲音應該以小腹為根源,想象聲音透過後脊樑,到腦後,到口腔後根,整個聲音應是豎立的,靠後的。請找一找這樣的感覺:你大口咬一口蘋果,露出上牙 齒,在一口咬下去的同時,發出“嗯”的聲音,感覺聲音在口腔後部和鼻腔上部的位置,這就是美聲發聲的一個共鳴點。接下來把氣息下沉,小腹膨脹,稍在小腹用 力一頂,在剛才的位置發聲,男聲喉結壓下,女聲多注重聲音在腦後靠上的位置,你會發現聲音比以前要大多了。經常靠牆練習有助於發聲,因為靠牆可以接觸你的 後脊樑,讓你更容易找到感覺,並且胸腔的共鳴能和牆產生共振,讓你更容易找到胸腔共鳴的感覺。先從“米~媽”的練習開始,逐步升高,有助於練習高音氣息; 再從高往低練習,這樣反覆,總有一天你會找到感覺的。美聲講究“通透”,經常想象自己的聲音是豎立的,而不是扁平的;另外還講究的是“共鳴”,聲音通過胸 腔或胸腔以上的共鳴後,會很圓潤、飽滿。要體會共鳴,你可以這樣做:閉上嘴巴,發出“嗯”的音,稍帶點深情的感覺,“嗯”的長一點,會感覺頭和胸前在震 動,如果氣息好,這種共鳴會給你的聲音添色不少。仔細聽聽一些高大的美國人講話,就會知道什麼叫胸腔共鳴了(外國人的胸腔結構更容易產生共鳴)。

另外我還要提到的是肺活量,歌手演唱需要較大的肺活量,比如一些很長、不換氣的某句旋律,可不要唱完以後面紅耳赤、只喘粗氣。肺活量要經常鍛鍊身 體才能保持。還有就是掌握一定的技巧可以彌補一些肺活量不足的現象。首先就要練氣息,好的發聲方法它能很好的控制聲音通過嗓門的流量,比如唱到“……不怕 你背叛我……”這一句時,氣息不穩的歌手可能一下就把“怕”字的音以爆破的方式唱出來,一下就把本來肺活量不足的氣放跑了,如果後面有不換氣的長句不把他 憋死才怪。而氣息功底好的歌手能控制這些爆音的流量,演唱時話筒也不會出現一些撲聲。所以我建議大家練聲的時候嘴前放一盞蠟燭,儘量練聲時保持蠟燭不搖晃 吧!這樣你的氣就會保持在你的體內長一些時間。想想你是一直往外呼氣堅持得久還是憋住不出氣保持得久呢?當然這還需要歌手要放鬆,不要緊張,一緊張,心臟 跳動加快,你的氣息就更穩不住了

這裡我只能講這麼多,這些是要靠感悟的。不過我要提醒的是,練聲是演唱流行歌曲基礎,千萬不要用練聲的方法直白的演繹流行歌,那樣就過於做作,就會像閻維文唱“一無所有”。

關於流行歌曲的用嗓,我的觀點是隻要符合歌曲意境,要喊要破也未嘗不可,但這些都是美聲中絕對禁止的,所以我們要取長補短,因為我們不是為了唱美聲而練美聲,我們是為了唱好通俗才練美聲,就像武術要練馬步一樣,你見過打架的時候蹲著馬步打的嗎?

有朋友說這樣的.表述很難理解,要我說說流行歌手裡誰的氣息很通透,就照著感覺去學更容易領悟,這也是一個有效的方法。個人認為,女歌手你們就多聽 一下“張惠妹”的吧,她可是天生通透的氣息;男歌手就多揣摩一下“滿文軍”的吧,他可是真正靠氣息在唱歌的,另外,張學友的氣息很好,但對於教學,滿文軍 更適合。

二、高音

這是朋友們最喜歡問的一個問題,用他們的話,因為高音“夠拽”,呵呵!再次補充一下,好的演唱要綜合很多方面,不能說高音越高就是唱得越好。確實,很好的高音能給歌曲的高潮部分增添渲染力,但奉勸朋友們不要只知道高音的價值而忽略中低音,其實飽滿的中低音也很有感染力

唱高音的時候,氣息一定是以小腹、丹田為根基的,京腔講究“丹田氣”也是指的這種發聲位置。

找找感覺1:如果你是一個女孩,鞋子上突然有一隻老鼠,你會怎樣?估計會“啊~”的一聲長鳴,並且還有“假聲”的發聲位置。等你平靜之後,你在 “啊~”一下看,大多數再也“啊”不上去了。為何?因為你收到驚嚇的的那一刻,你的小腹在緊張,(想想被驚嚇的感覺,是不是全身肌肉繃緊?)正因為有了這 樣的根基,加上一股強大的氣流(可以理解成唱歌的氣息),直衝嗓子眼,聲音不高才怪。所以,你可以把飆高音的感覺理解成“緊張”、“振作”,記住,一切以 小腹為根基,要唱高音不是抬起頭往上扯的,是感覺重心向下的一種反彈力。

找找感覺2:見過橡皮水管嗎?要水管裡的水飆向更遠怎麼辦?掐緊水管前端,縫隙一小,壓力增大,水就衝得更遠。其實高音不一定要音量很大,有些歌 手演唱高音時唱出很大的聲音,我們說那是用力氣和肺活量在唱,而不是在用氣息和技巧在唱。想象水龍頭理論,應該可以悟出些道理。

找找感覺3:地上有一塊很大的石頭,把它搬起來吧。你一彎腰,嘴裡數數:“一、二、三、走……”,我想這個“走”字你一定用了氣息。我不多說了,感覺一下吧,身邊有些什麼重的……呵呵!這只是一些我創立的讓你感覺氣息的方法,不正規,但很有效。

還要告訴大家一點,表現高音的能力與你本身嗓子條件有關,如果嗓子天生高亢是很大的優勢,比如“孫楠”就是典型的高嗓子,高音演繹不會那麼費力。 嗓音條件不好的歌手就要靠大量的氣息和方法了,但不管是嗓音條件好或不好,聲音都是通過氣息唱出來的,就像香菸要通過過濾嘴一樣,聲音過濾一下會更美。

另外我還告訴大家一種心理方法,高音時想象你是在面對廣闊的大海高歌,望不到邊的海天一色,這樣的風光不值得你大聲吶喊嗎?

唱歌拿話筒技巧

如果你的聲音較尖的話,你可以將麥克的頭朝上,豎著拿,這樣唱歌的話會比較強調低音效果。

如果你平著拿麥的話,這時麥克風唱歌時音色是最為豐富的,效果也會非常好,但是會產生破音,會噴話筒。

我們在電視上經常看到錄音棚裡明星都將麥克風朝下吊著,這種方式錄音的話比較強調高音。如果聲音低沉或高音比較好的人也可以這樣拿麥。

再來講麥克風的距離,麥克風和嘴之間距離的變化也就是音量的變化,當你唱歌前不知道麥的音量大小的話,可以先講幾句話來試試,如果在和認識的人在一起K歌的話,可以喂幾聲試試音量。

在唱高音時,可以將話筒稍微拉遠些,可以根據個人音量來調節。

唱假聲時,可以將麥抵進嘴邊,因為假聲很小。如果麥固定住了,你可以改變自己的位置來達到這個效果,如彎下腰。

但你不能在唱歌時唱一句話變個好幾次距離,這樣會讓人很奇怪。

另外一點,唱民族唱法時不要用這個麥克風變換距離的方法,民族唱法就要有這種漸音漸強的感覺。

唱歌拿話筒的姿勢

首先,拿話筒的姿勢要舒服。

話筒與身體約成45度角,離嘴大約兩公分,離得太遠了會影響聲音的效果。

演唱的過程中頭和身體會轉動,不要忘了手上的話筒也要跟著嘴走。

唱到高音的時候話筒要略微拉遠一些,以免聲音太沖。

拿麥時麥克風的頭朝上,這樣採集的音色會強調低音。如果你覺得自己的聲音比較尖就可以用這樣的方法來拿麥克風。

平著拿,這樣採集的音色最為豐富,音質也會很棒。但是壞處是,當你在發想“b”“p”這種的爆破音時會噴麥。

麥克風的頭朝下,這樣採集的音色會強調高音,聲音低沉或是高音很有特色的人可以用這樣的方法拿麥。我們經常會看到錄音棚裡的麥就是頭朝下吊著的。

在唱歌的時候麥克風頭朝下拿會比較奇怪,我們可以採用一些折中的方法,譬如朝右邊或是右上。

再講講麥克風的距離,拿麥克風的距離的變化無非就是音量的變化,所以當你拿起麥克風後不知道音控老師打的音量是大是小的情況下,最好先講幾句客套話來試一下音量,找到合適的距離。當然如果只是跟朋友在KTV玩,那直接“喂”幾聲就行了。

通常我們在唱高音的時候會把話筒稍稍拉遠,這個就要根據個人音量來調整距離了。

唱假聲的時候就把話筒貼近嘴邊,因為假聲音量很小。

對於固定在支架上的話筒,你可以通過改變自己的位置來達到同樣的效果。

不過也不要總變,唱一句話變3、4次距離會給人感覺很怪。

還有一點要注意的是,唱民族唱法不需要這樣的技巧,因為民族唱法演唱時就要那種聲音漸強的感覺。這也是為什麼在現場聽民族唱法會比較刺耳的原因,這個是行內的規矩,唱民族的千萬要記住!

其次,拿話筒的時候想象自己拿著的是高腳酒杯,讓別人看著覺得自在放鬆,不要一把緊緊抓住,看了就覺得很緊張。

最後,其實這一點在第一點裡也有提到,那就是要注意不要直接把口對著麥,這樣會很容易噴麥,就是有“噗噗”的聲音。尤其要注意唱爆破音的時候,不要把字頭說的太用力。

可以試著將麥放在嘴下面一點點,又或是放在高一點的位置,這需要自己把握。

還有唱歌的時候一句話發聲的氣息最後均勻。很多人在唱歌的時候第一個字的氣息最重,這樣聽起來不好聽。要學會控制氣發出的量,讓整句話的氣息都平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