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一線》電視新聞節目分析

才智咖 人氣:1.76W

小編曾經是一名學編導的學生,教教大家如何來分析評論一檔電視新聞節目吧。希望對各位學編導的同學有所幫助。

《今日一線》電視新聞節目分析

概況:《今日一線》是南方電視臺經濟頻道製作的一檔以社會新聞為主的日播式電視新聞欄目,也是華南地區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電視民生新聞欄目。該欄目自2003年創辦以來,其收視情況和影響力都令人刮目相看。最近,《今日一線》還獲得中國電視電視協會2010“全國電視欄目民生影響力60強”電視新聞節目

定位:欄目自我定位為電視新聞雜誌。《今日一線》誕生於2003年10月1日,以一種新的新聞理念和獨特的節目風格,迅速在廣東電視螢幕上贏得了一席之地,《今日一線》的誕生標誌著廣東本地電視新聞開始走向“民生主題”。清新活潑的風格、貼近生活的真實、反映民生民意的節目理念是這個節目的特色和魅力所在。

內容:30分鐘的節目共由三個板塊組成,分別為:《封面》——關注社會熱點、突發事件並作深度報道;《現場》——短小精幹的訊息體現新聞的資訊量和資訊服務性;《百姓說話》——每天圍繞一個百姓關注的話題,讓被訪者各抒己見。

特色:

一、形式分析的特色:“故事”+“現場”+“跑腿”=受眾中心。

《今日一線》由3個板塊組成,即“封面故事”、“一線現場”、“記者跑腿”

先看“故事”元素。受眾的興趣成了新聞選擇的第一標準。

《今日一線》的“封面故事”並沒有將故事的主角限定在“百姓”這一範圍中,如自宮的變性人、吃女兒耳朵的母親等,已屬非常罕見者。但這樣的內容是百姓感興趣的。“封面故事”對“講給誰聽”的重視,體現的是“受眾中心論”的原則。

再看“現場”元素。《今日一線》重視電視新聞的現場要素,從客觀上滿足了受眾的接受特點。電視電視,強調的就是“視”嘛!而現場就是最可視的元素。《今日一線·一線現場》就是這樣,災難所造成的損害畫面觸目驚心:被撞得粉身碎骨的汽車,被碾得支離破碎的軀體……不需解說,畫面已令人顫抖。這種刺激性的畫面,“視覺衝擊力”是多麼的震撼。

最後來看“跑腿”。《今日一線·記者跑腿》以記者幫百姓維權為內容,“鞍前馬後,服務到家”的記者立場讓觀眾受用,他們感到自己的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在這裡,具體的“百姓”個人在現實中雖是弱者,卻有記者為之“跑腿”解決問題,臨時享受了一番“大爺”的滋味。“為人民服務”在這裡具體變成為觀眾服務。

可以說,《今日一線》從內容到形式的設計,都體現了“以受眾為中心”的理念。所以這檔民生節目特別受到老百姓的青睞。

二、內容分析特色:把鏡頭對準老百姓

新聞的本質是真實。離開了“真實”,也就沒有了新聞。《今日一線》節目,用最簡單的方法在操作層面上實現對新聞本質的追求:把鏡頭對準老百姓,對準老百姓生活的主要內容。報道的是老百姓的事,是老百姓關心的事,不是單純的“有關方面”的事;主持人講的是充滿“人味”的話,是老百姓聽得懂而且願意聽的.話,是和柴米油鹽有關的話,不是居高臨下的 “官話”。

1.《今日一線》內容貼近生活真實,反映社情民意,風格清新活潑,開播以來長期保持廣東電視普語新聞收視第一,堅持壓縮時政新聞,一句話快速閱讀,深度解讀公共新聞,強調新聞應該講故事。典型的事例有:2005年5月9日所有媒體都聚焦兩件大事:一是俄羅斯紀念衛國戰爭勝利60週年,莫斯科紅場舉行盛大慶典;二是臺灣的宋楚瑜在湖南祭祖。但同一天,廣州還發生了一件事。這一天廣州下了一天大雨,上下班高峰時期廣州的交通慘遭大水衝擊,公交線路已近癱瘓,成千上萬的市民經受水浸之擾。《今日一線》製片人王欣談過:“在許多記者拿著長槍短炮在爭遠處同一個故事時,《今日一線》的記者更多在關注自己腳下的城市,選擇把這場大雨的影響講清楚。誰受害了,誰有麻煩了,誰該出面解決問題了,明天是否還有大暴雨?看了節目,市民明白了,心也安定了。”這是民生新聞價值取向最生動的說明。

2.主持人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TVS的主持人大多從一線記者中提升上來,這是南方電視臺培養主持人的一種“特色”模式。每週不當班的主持人不但要作為記者親臨第一現場採訪,有的串聯稿件也是由他們自己親自撰寫,這既讓主持人播報與記者採訪不隔閡、不陌生,又使得節目始終保持一種低視角的原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