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絲的演奏方法

才智咖 人氣:5.6K

葫蘆簫在傣、阿昌等族人民中最為普及,是娛樂時助興的樂器,每個村寨都有很多制簫的能工巧匠。青年男女傳情達意或人們走在路上以及在田間勞動,也經常吹響葫蘆簫,為人們的生活增添了許多歡樂。那麼葫蘆絲的演奏方法是怎樣的呢?下面小編帶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葫蘆絲的演奏方法

演奏指法

(一)右手無名指、中指、食指用第一節指肚分別開閉第一、二、三個音孔,拇指拖於主管下方。左手無名指、中指、食指用第一節指肚分別開閉,第四、第五、第六音孔,拇指開開位於主管前下方的第七音孔。

(二)深呼吸、吸入的氣盡可能多一些,吸氣後、氣息下沉,使氣流在有控制的情況下有節制的均勻向外撥出,氣息要平穩、不可忽強忽弱。

(三)吹奏中, 高音時要用緩吹法(氣流減小)低音時要用急吹法(氣流加強)。

注意:

1.附著於音管左右側的小指,不可固定不動,應根據演奏時的情況靈活掌握,如當運用上三指(即開閉四五六音孔)演奏時,右手小指應附著於第一音孔下側,而左手小指可自然地隨演奏抬起,這樣才不至於影響上三指在演奏時的靈活運用.當運用下三指(即開閉一二三孔)演奏時,左手小指應回到副管位置,而右手小指可自然地隨演奏抬起。

2.各個音孔在按下(既關閉)時一定要用規定手指第一節指肚將音孔按嚴,不能漏氣,否則會影響音準和音色。在演奏葫蘆絲,時應使手臂,手腕放鬆,手指適度地向裡彎曲。開放音孔時,手指不宜抬得過高,過高會影響演奏速度和靈活性,但也不要太低,太低會影響音準和音量。

調音技巧

葫蘆絲屬於管樂器,所有管樂或多或少都會受溫度、溼度變化的影響,在不同的地域和氣候條件下,音準會有細微變化。為了能應對這種變化,需要對音準進行適當的調節,進而產生了介面式調音插口。調音插口通過銅介面的伸縮,延長或縮短樂器內部空氣柱的長短來實現音高的變化,以滿足演奏、教學的需要。原理是拔出介面插接位置,竹管內空氣柱增長,整體音準就相對降低一點點;反之,總體音高就會增高,這樣樂器就能在10音分至小二度之間調整,以達到與樂隊、CD音樂相協調的目的。

在使用調音型葫蘆絲時,注意在拔插介面的時候用力不能過猛,也不能直拉直推,要用適當的力量邊左右旋轉邊推拉,直到音準調整到合適的高度。儘量避免給一些外人或完全不懂的人使用該樂器,以免錯誤操作,造成介面變形、損壞或漏氣。維護方面,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給銅介面補充適量的潤滑油,避免介面腐蝕生鏽。

需要注意的是:調音僅僅只是對音準的絕對音高作小範圍的適當調整,而不能作為轉調來使用。因為葫蘆絲的調音對不同的音高調整的幅度不一樣,原則上來說,離簧片越近的音對調音介面的調整越敏感,越遠的越遲鈍,而且筒音5是不會受調音介面的變化控制的。

演奏姿勢

站姿

要求是:身體自然站立,雙腳略分開,呈外八字站穩,兩腿直立,身體的重心點放在兩腿之間(必要時可左右移動)。上身挺直,但不能僵硬。頭部直仰,胸部自然挺起。目視正前方。雙肩鬆弛平衡。兩肘自然下垂,兩臂不可夾住身體,要與腰間保持一定距離(約十公分左右)位於身體正前方中心線。樂器與身體形成45度到50度角。

坐姿

其上身的要求和站姿相同,一般坐在椅子的前三分之一處,雙腳分立踏地,一腳稍前,一腳稍後,但不可架腿或兩腳交*。坐位高低要適當,以免影響呼吸肌肉的充分運動。

持法

要求手指自然放鬆,成弧形持葫蘆絲,雙臂和肘部肌肉要放鬆,指肚接觸孔應有周邊緣感,吹奏時在氣流的作用下,指肚共振,微有麻感,其音色富有彈性,過於壓緊則手痠,音窒,對演奏不利。另外手指開孔時,不宜抬的過高,否則會使手指僵硬,影響演奏速度。一般手指抬到距離音孔上方2---3釐米即可。

呼吸方法

一般可歸納為三種: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式呼吸(混合式呼吸法)。目前被公認為最科學的方法是混合式呼吸法。其優越性表現在整個呼吸肌肉群的協調動作,形成運動整體,因而氣息的吸入量多,氣息較深,呼氣時也容易控制。 現將混合式呼吸法介紹於下:所謂呼吸即包括 “吸氣”與“呼氣”這兩個方面。吸氣時,身體各部位放鬆,口鼻同時吸氣,注意不可提肩和帶出任何聲響。混合式呼吸是把氣吸到小腹、胸腹之間以及胸腔。提肩會阻礙氣息的下沉,將氣息儲存到了胸腔中,那就成了胸式呼吸了。要避免。

吸入的氣盡可能多一些,擴張肺葉,胸腔中、下部和腹腔自然向外擴張使橫隔膜下降。氣後,氣息下沉。這時腹部和腰部都充滿氣息的感覺,而胸部則覺得比較輕鬆。正確的氣體貯藏部位應是胸腔下部和腹腔。因此,吸氣時,腹部不僅不能往裡收縮,而且要微微向外隆起,腰部也隨之向周圍擴張。

吸氣方法的練習,非常重要,管樂用的最多的就是氣,若用氣不對,不但不能演奏好,還會嚴重影響身體健康,這裡提供幾種方法:第一,先將胸腹內的氣息全部吹出,然後在全身非常輕鬆的狀態下吸氣。如果這時胸、腹腔內有一種冷氣進入的感覺,就說明吸氣方法和氣體貯藏部位基本正確。其次,還可以自己體會你在聞花香以及劇烈運動(如長跑、登山等)後的深吸氣的吸氣動作。吹奏時的吸氣,要求在較短時間內吸入大量空氣,因此,一般是口與鼻同時吸氣,放鬆喉頭。

呼氣時,要求腹肌、腰肌和橫隔膜始終要有控制(即保持一定的緊張度),使氣息在有控制的情況下有節制地、均勻地向外撥出。隨著氣息地撥出,腹肌、腰肌等有關肌肉群隨之逐漸收縮,橫隔膜也隨之復位。這裡特別需要強調一點:剛呼氣時,切不可立即收腹(應略向外“頂”)。因為立即收腹將造成腹部往裡擠壓,迫使本來下降的橫隔膜提前復位,從而把氣息擠到胸部,增加胸部的負擔。這樣,不僅不利於控制呼氣的速度,而且時間長了會影響演奏者的身體健康。當氣息吹出約二分之一時,腹部分自然而然地往裡收,這樣的呼氣過程是比較正確的。還有不要等到氣息全部用完了才去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