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國小心得體會作文集錦八篇

才智咖 人氣:2.54W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寫過作文吧,寫作文可以鍛鍊我們的獨處習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國小心得體會作文8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選】國小心得體會作文集錦八篇

國小心得體會作文 篇1

我有一個疼我的媽媽和愛我的爸爸。他們每天忙碌著工作,還要做家務,照顧我。他們非常辛苦。

放假了,我決定每天分擔些他們的辛苦。早晨,吃過早飯,我對媽媽說?“從今天起,由我來打掃房間,你休息一下吧。”媽媽聽了非常高興,便隨口答應了。說完就行動起來吧!我先把每個房間丟的亂七八糟的東西分類、整理好,放回原處。再洗一塊抹布,把所有的櫃子和桌子仔細的擦了一遍。

這時,我已經累得滿頭大汗,胳膊都酸了,可是地還沒有擦。心想,每天看見媽媽打掃時,都會非常輕鬆的樣子,可是做起來真的沒那麼容易,媽媽一定也是非常累得。因為她做的要比我多得多,可媽媽從來沒有抱怨過,她為了我們這個家付出了非常多。所以我不能被一點辛苦下倒,我要堅持,每天都幫媽媽分擔一些辛苦,讓媽媽輕鬆一些!

國小心得體會作文 篇2

國小數學課程改革已經實施六個年頭了,在這六年的實施過程中,一邊實踐,一邊成長,不斷地吸收了新的教學理念。幾年來,在課程改革的實施程序中,越來越深切的感受到課程改革的推行確實對我們的學生受益非淺,對我們的教師更是一次全新的洗禮,師生同舟共濟,共同發展,充分地實現了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但也碰到了不少的麻煩,不少的困惑,下面我談一談我的幾點粗淺的體會:

一、教學方式的轉變。新課程教材內容已經改變了知識的呈現形式,這是一大亮點,那麼教師如何領會教材的編寫意圖,遵循兒童的認知特點,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對新知識有親近感,學習方式變得多樣化和個性化呢?我們在教學中注重讓數學走向生活,讓生活走進課堂,這樣將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聯絡起來,使學習真正服務於學生的成長,根據知識特點的不同,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注重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例如: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兩位數加兩位數第一課時,教材給學生提供的超市買玩具的情景是學生一般都經歷過的,容易從中提出數學問題,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也便於調動生活經驗解決問題,因此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機會和寬鬆的氛圍,鼓勵學生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並根據同學的意見進行必要的反思,從而選擇合理的、適合自己的口算方法。課堂教學中,教師更關注了知識過程的呈現,探究性的學習、合作性的研究更多地出現了,沒有直接告訴學生如何計算,而是讓學生自己找到了適合自己的計算方法。這些設計使數學學習擺脫了機械乏味技能訓練,讓學習的過程充滿探索和思考,對知識的應用也變得靈活。

通過教學方式的轉變,設立了相應的情景教學環境,學生不僅能夠在讀中學,玩中學,做中學,聽中學,在思考中學習,在遊戲中學習,在合作中學習,而且獲得了學習中的樂趣和自身全面、和諧的發展機會。

二、學習方式的轉變。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徵,積極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分析和解決問題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改變學生從前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加強學科之間的有機聯絡,摒棄過分強調學科本位的思想,更加註重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培養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三、評價方法的轉變。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課程評價,這不僅是評價體系的變革,更重要的是評價理念、評價方法與手段以及評價實施過程的轉變。新課程要求評價注重過程,強調多元化的評價方法。變重結果評價為重過程評價的好處還在於:引導學生對自己和他人有“盡力則行”的要求和評價,既承認個人的侷限又能表現自己的能力。不苛求自己也不苛求別人,因為努力是每一個願意做的人都可以做到的,而某種結果卻不是我們努了力就可以得到的。變重結果評價為重過程評價的好處還在於:充分考慮學生的個別差異,尊重學生在不同的生活經驗基礎上獲得不同的心理髮展水平,淡化“區分”,突出“轉變”,追求每個學生在原有心理髮展水平上的進步和發展。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發展,關注學生學習過程,診斷學生成長中的問題,從而發揮評價的改進與激勵功能。正如美國著名教育評價學專家斯塔弗賓所言:“評價的目的不在證明,而在改進。”運用這些方法,才能全面、客觀、公正地評價學生的發展,更清晰、更準確地描述學生的現狀和進步。

四、師生關係的轉變。新課程標準認為學生是數學教學過程的主體,學生的發展是數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所以在課堂上,我們注重激發學生回答的慾望,讓他們有充分發表自己看法和真實想法的機會,倡導教學民主,建立平等的師生關係,營造同學之間合作學習的良好氛圍,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創造有利的條件。

另外,教學中我們還有不少困惑。

一、新課改對家庭教育的要求更高了。我們是農村國小,留守兒童很多,加上家長對新教材不熟悉,甚至有的家長對學生的學習不聞不問,即使過問,頂多關注分數,根本不懂得什麼叫能力,不懂得什麼叫“減負增效”,給教學帶來了困難。

二、新課改在課時安排上更緊了。新課程方案的課時數有了很大的變化,象三年級每週只有四課時,對於優生來說,問題不大,尖子將更尖,教材的編排有利於他們發展思維,拓寬思路,但對差生而言,差生更差,教師有時為了幾個差生通常要費好幾倍的時間,但是還是跟不上趟,而每天課表又都安排的滿滿的,學生在校時間又嚴格控制,這樣就成了一對矛盾,迫於進度的要求,又不得不開新課,這個知識還未掌握,下一個知識又來了,簡直是應接不暇,最後就達到了雲裡霧裡,糊里糊塗的境界,基礎知識掌握不牢,更談不上靈活運用了。新課程要求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動手的機會相對多了,班級名額多,動手機會多,組織教學難了,讓學生多活動,擔心教學任務完不成,因為一週只有四節課,不讓學生自主探究吧,又與新課程相違背,現在每學期市局要調研,平時學校要檢查,也許是我們太在意結果吧。

三、新課改對教師課堂調控更難了。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強調把時間還給學生,把課堂的空間還給學生,強調讓學生“動”起來,可當學生真的“動”起來以後,新的問題又出現了。學生積極參與學習,課堂氣氛空前活躍,學生提出各式各樣的問題,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常常一發難收,課堂紀律,難於控制。學生分小組活動,合作探究,這鍛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教師也成為小組討論的一員,參與其中,並對小組學習的過程做必要的指導,同時關注討論的程序,瞭解各組討論的情況,做到心中有數,以便及時點撥,適時調控。但問題又來了,目前教學班人數多,學生分組六人一組,一個班要分八組以上,四人一組要分十二組以上,活動中教師照顧不全,有些不自覺的學生就把活動時間變成聊天時間了,教師的輔導引導作用就起不到了,難以實現關注每一個學生。

四、新課改對課前準備更復雜了。為了實現《標準》所提出的課程目標,所有數學知識的學習,都力求從學生實際出發,以他們熟悉或感興趣的問題情境引入學習主題,並展開數學探究。因此教科書中創設了豐富的.問題情境,引用了許多真實的資料、圖片和學生喜愛的卡通形象,並提供了眾多有趣而富有數學含義的實際問題,所以要求教師必須要有充分的教學準備,教師不僅要把教材處理好,課備好,而且要準備好一些教具、投影儀等,條件好的學校要準備課件。但是,由於我們是農村國小,硬體條件跟不上,不可能同時使用課件,全校二十個教學班只有一臺投影儀,教材的配套教具也不多,而教師的自制教具又相當缺乏,從而造成教學準備不夠充分。上課只能讓學生看課本或看掛圖,失去了實物形象的效果

國小心得體會作文 篇3

5月22日—24日為期三天的作文教學研討會結束了,觀摩和聆聽了於永正、賈志敏和管建剛等名師和專家的精彩課例和報告後,我得到了以下啟發:

1、語文課要有三個原則:

以學生為本,以訓練為主,以鼓勵為主。語文是一種技能,所以教學中老師要想方設法地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紮實訓練,指導孩子的聽說讀寫,學會欣賞他人文章,修改作文,做好課內與課外的結合,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習慣一旦養成,以後作文訓練就不費勁了。能讓學生不認為是作文課時才是最有效的。

回顧自己的教學,為了提高孩子的寫作能力,我除了堅持讓孩子每天讀課外書外,還堅持寫週記和每篇課後的小練筆,比如續寫、讀後感或者與自己喜歡的人物^對`話等。明天早讀時間開始讀自己的文章,讀之前先自己修改,然後同桌互批,最後讀一讀,師生互批。最後證明這樣做效果很好。這些做法與名師的講座不謀而合,應該繼續發揚。

2、語文教師要有素材意識,要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會思考,要有好奇心和童心。

老師能想多遠,學生就能走多遠。所以老師要多看書,多積累,養成勤動筆的習慣。

如果教師沒有素材意識,學生就更不知道寫什麼了。反思我們的教學,教學中的確有許多值得我們思考的地方。從教師自身看,要養成多看書、多積累、勤於動筆的習慣還需要持之以恆;從學生方面看,很多孩子寫的非常空洞,內容簡短,沒啥可寫,詞語也不豐富,乾巴巴的。教師應該把素材意識傳導給學生,讓他們學會選材,學會把環境、場面、心理、動作、^對`話、神態描寫具體。

3、老師要學會運用三種鏡子。

一會用放大鏡放大孩子的優點;二是用顯微鏡放大自己課堂的不足;三是用廣角鏡觀察大千世界,吸取國內外先進的教學經驗。

我在教學中比較注意時刻鼓勵孩子的點滴進步,這是值得發揚的地方。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們不僅要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一張會表達的嘴,還要有一對能診斷語言的耳朵。教學中除了傳授學生知識外,更重要的是要做個有心人,注重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力求讓每一位學生會聽、會說、會讀、會寫、讓每一節課更生動、更有趣。

國小心得體會作文 篇4

隨著語文教育改革的日漸深入,新觀點、新方法逐步為廣大教師瞭解、熟悉、認同,國小作文教學也發生了巨大變革,國小作文教學心得。我在國小作文的教學工作中,經過一系列方法改進使學生對作文的態度由“要我學”和“要我寫”轉變為“我要學”和“我要寫”。我對課堂作文教學在實踐與探索中感悟甚深。

一堂作文指導課,情境是至關重要的。良好的情境氛圍,就如鮮花招引蜜蜂那樣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作文動機,使他們在美好的情境中能展開思路,從頭腦中提取已經儲存的資訊作為題材,寫出自己的起初經歷和真實感受。我認為,讓學生進入情境,摸一摸,看一看,聞一聞,聽一聽,想一想,學生就能較準確地抓住事物的特徵,從中發現美,感知美,喚起表達的慾望,從而激發起學生對作文的濃厚興趣。在作文教學中,我採用音樂小品、話劇、編故事、猜謎語等方法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將所要表達的主題告訴學生,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視野和認識能力組織材料,組織故事在腦子裡,然後把各類故事由學生組成小組改成話劇表演出來,學生很有興趣。他們經過討論,都能根據劇情,塑造自己的角色,因為表演是生動的,又是直觀的,再由學生把故事用文字敘述出來,就容易做到有內容,有個性,有文采。通過情境教學,變“要我寫”為“我要寫”,使學生興致勃勃地投入到作文練習之中。

另外,如何使學生學會積累詞彙和蒐集生活素材,也是寫好作文的關鍵所在。俗話說:“學會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偷。”詩詞是語言精華的濃縮,書讀得多了,不僅有助於提高賞析能力,寫作能力,還能陶冶情操。我認為,學生寫作文也無祕訣可言,無捷徑可走,只有腳踏實地,堅持不懈地積累語彙,才能做到出口成章,妙筆生輝。為此,我們開展了“每日讀範文、記筆記”活動,現在學生作文的語言有了很大的變化,作文中的詞彙豐富了,文章也顯得流暢了。

人們常說,生活是寫作素材的源泉,只有深入生活,從生活中提取素材,才能寫出有血有肉的文章。學生由於條件的限制,生活經驗有較大的侷限性,為了讓學生間接體驗生活,積累寫作素材,我指導學生開展“三個一”活動,即每日講一個故事,每日寫一篇日記,每週讀一篇好文章。書報雜誌刊載了大量的資訊,學生讀書讀報不僅能瞭解到外界的情況,還可以學到不少寫作知識。

在指導學生讀書讀報活動中,我還引導學生注意品味文章的標題,記錄一些有價值的典型的人和事,並注意學習、積累文章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

一篇好文章,可以讓學生從中領略到文章精美的語言和作者匠心的構思,從而豐富自己的知識。

實踐證明,國小生作文應該走出課堂,到廣闊的生活知識園林中去折枝採葉。只有見識廣了,知識豐富了,才能寫出一篇篇洋溢著對生活真切感受的精彩力作。

國小心得體會作文 篇5

本次國小教師培訓,非常感謝縣教育局為我們搭建如此好的學習的平臺。特別是對於剛入職不久的我有機會與其他優秀教師相互討論、學習,能從各個方面提升自己且在觀念上得到了洗禮。就本次培訓,我就對滕雲教師的習作課談談自己的心得體會。

作為語文教師我深刻感受到國小作文是國小語文教學的重難點。是國小語文教師感到十分棘手頭疼的課題,也是國小生最不願意完成的功課。大部分孩子觀察能力低,更沒組織和駕馭語言的能力。作文時經常是無話可寫,或者是茶壺煮餃子——有話說不出。即使是東拼西湊勉強完成一篇習作,也是內容空洞,條理不清,讓教師無法修改,苦不堪言。今天來到縣一小聽了滕雲老師的這堂習作課讓我受益匪淺,在習作方面也找到了一些方向和靈感,下面是我獲得的點滴感悟。

一、課堂上的感受

回顧課堂上的一幕幕,每一個片段深深印入我的腦海,有很多方面值得我學習:首先,這次習作的題目是寫人們相互關愛的事。在選擇材料方面滕老師花費的時間最多。先以各種關愛的圖片匯入讓學生定位主題,再讓學生學校、家庭其他方面從自己印象最深最感動的事來引導學生,拓展學生思維;其次,老師簡單講述了在學校裡發生的一個事件,巧妙的引導學生從細節中加入了對人物的描寫;最後,以自己寫的一篇文章作為。課堂氛圍也十分活躍,再經過老師幾個環節的引導,每個學生腦海都有了思路,願意主動起來表達自己的所見所感,同時滕老師還在學生的表達上作了指導,既給孩子樹立細心和表達能力,又為習作作了鋪墊。聽了這堂課讓我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有一定思路與借鑑。

二、課後的對話

在課後的互動環節,幾位老師與滕老師互動中提出幾個問題都深入到了我的內心,也是我所困惑的:如"平時善於說話,性格活潑的學生,在寫作文時卻沒話可寫";"給學生唸了例文,怕學生又只跟著老師的思路走";"好多學生在寫作文時,不是引用而是簡單抄襲作文,該怎麼辦?";"不是內容很單一,就是會寫有一天放牛、採豬食等這些內容,該如何引導?",這一系列問題也許是鄉村老師的共鳴吧!但是作為老師就應解決學生所遇到的問題,做到"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只有自己主動去弄清楚,去找方法,去反思,才能正真幫助學生,從而提高自身。所以經過今天滕老師、陳老師、範老師三位老師的解答與提示,使我得出了最後一點個人感悟。

三、反思與感悟

1、滕老師說的這句話"急學生之所急,想學生之所想"說的很好,就是讓我們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去想一想符合學生實際的問題,融入學生生活實際。

2、拓展思維,觀察周圍事物。

"真正的學校應該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語),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多善於觀察周圍事物,正如法國雕像家羅丹曾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一些學生作文時,往往千人一面、空洞乏味,寫不出一點兒心意來,所以應讓學生多讀書,多觀察,這樣對於素材的選擇就會有很大的幫助。

3、作為語文老師,自身的語文教學能力也是事關教學成敗的重要因素,因此,應加強自身學習和修煉,不斷增強自身的教學能力以提升自己。首先,要豐富自身的文化底蘊,讓自己不在淺薄。其次,要拓寬自身的知識視野,讓自己不在閉塞。最後,要陶冶自身的情感,讓自己不在簡單粗俗。

最後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會揚長避短、汲取精華、厚積薄發,努力將這次的學習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去,在實踐中獲得成長。

國小心得體會作文 篇6

平時的家務我都做得非常少,當媽媽做家務時真是看似簡單啊!

“佩瑤,來,幫媽媽洗洗碗。”“哦,來了!”我進廚房後看見的只有一堆碗,又要委屈你了手,必竟媽媽也非常辛苦嘛!洗就洗,要做好。

開始做了,面對一大堆吃過的碗筷,我首先將這些碗放在洗碗池裡,然後開啟水龍頭放一些水把碗在水裡浸一會兒,然後,拿出洗碗布弄溼後倒上一點洗潔精,把碗從水裡拿出來,用蘸著洗潔精的洗碗布擦洗碗的內部接著把碗的外部也擦洗了一遍,擦過的碗放到旁邊,直到所有碗都擦遍了,換半盆乾淨的水把所有洗過的碗都放進去,把布上的雜物去掉並擰乾後把盆裡的碗再一個個用水沖洗一遍並撈出來,然後將水龍頭開小,用手把碗一個個在水下衝抹後瀝乾。經過十幾分鐘的時間,我終於把碗給洗乾淨了,真是不容易啊!

想想,媽媽每天都這樣,多累啊,我以後要多幫忙做家務才行。

國小心得體會作文 篇7

在沙河國小參加了由區教研室組織的隨筆化作文課題的聽課活動,共四節課,每一節課都很精彩。四名老師都是來自實驗國小的老師們,一是丁洪芳老師執教的《插上思維的翅膀》,一是劉美老師執教的《我是小作家》,一是崔全霞老師執教的《老師的尾巴》,一是劉宗順老師的《蘋果、香蕉、大鴨梨》。四節課都是特色鮮明,風格突出,對於我們一線語文教師如何指導學生作文有很大的意義。聽後感觸良多,讓我深切感受到孩子們能夠拋去以往說到作文就談文色變的情況,而是興趣昂然地與老師沉浸在快樂作文的樂園中,收穫很大。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該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動筆。作文是學生人語言能力、知識水平、思想素質、思維習慣等的綜合反映。怎樣才能使學生愛上作文呢?在國小階段,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目前,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已是《課程標準》中的重要要求之一。如果在作文教學過程中,把激發動機放在首位,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對寫作的興趣,而且能夠激發學生從內部產生一種直接動力,變被動應付為主動實踐變要我寫為我要寫。正如第二節課劉美老師的課,抓住了學生愛聽故事的特點,運用了故事的形式開頭,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課堂上,看到學生睜的大眼睛就知道,他們多麼的喜歡聽故事,有了好的開頭,這堂課能上不好嗎?聽過故事後,老師趁熱打鐵,聽了不少的故事,自己想不想成為小作家,自己來編一個故事呢?孩子們個個磨拳擦掌,躍躍欲試。確定好自己的故事人物後,孩子們便動筆寫了起來時間過的飛快,時間到了。該是學生展示作品的時候了,孩子們伸高了小手,爭著到臺前展示自己的作品。在學生展示作品的過程中,劉老師還不時的給學生做著評價,並修改著。寫的不通順的地方,為什麼要刪,要刪這句而不是那句?這些都要給學生講清楚的。作文指導課的關鍵在於你的作文指導如何確實讓學生掌握了,而不是流於表面,流於膚淺,僅僅告訴學生一個方法,那是沒有用的。

聽課回來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為什麼老師在準備課的時間沒有用到多媒體呢?也許在聽覺、視覺、或者是說在觸覺方面讓孩子多一點的感受,會不會更好一些呢!在第一節課上丁老師的課,學生們或多或少的有些生分,孩子快樂的氣氛並沒有真正的調動起來,如果孩子們把自己釋放開了,也許他們筆下的文章會更加的精彩。每一個材料都要充分發揮其作用。舉例提到了細節的真實性問題,不是為了追求效果去編造一個細節。真正能夠感動人的,不是技巧性的東西,而是真情實感。一個學生只要能把自己的真情實感寫出來,即使沒有一點技巧性的東西,也是能打動聽眾的,這才是最重要的。課堂上生成的東西,是最珍貴的,即便教案上沒有。利用學生寫的東西大做文章,就能生成相當精彩的課堂。

國小心得體會作文 篇8

在這個星期裡的三、四、五三天,我們開展了軍訓活動。在這次軍訓中,使我最難忘的活動是“洪水決戰”。

在“洪水決戰”裡,學校請來了大宋老師,他是一位教育專家,這次軍訓他要教我們成長。

大宋老師先給我們講了個小故事:在一個山腳下,有兩個竹樓,一位老師教著三十八個學生,她還有十個親人。晚上,孩子們睡在一個竹樓,老師和親人就睡在另一個竹樓。一天夜晚,下了一場暴雨,形成了洪水,驚醒了老師和學生們,老師趕緊跑到學生睡的竹樓裡,抱起一個個學生帶到安全地帶,就這樣,救出了三十六個孩子,另外兩個實在救不了,被洪水沖走了。等老師幹完這一切後,來救自己親人的時候,她發現,她的九個親人都被沖走了,只有她的大女兒自己救了自己,活了下來。

故事講完後,大宋老師讓我們想象我們就是洪水中的孩子,要我們想辦法,有些人想到了把不遠處的沙袋堵住門口,其他人想到把屋子裡的水舀出去。老師要我們派兩位同學去搬運沙袋,我們討論來討論去終於選出了兩名同學。大宋老師就讓他們提著沙袋來回跑,望著他們來回奔跑的背影,我的鼻子酸酸的,流下了眼淚,他們付出的可是體力的代價呀!這時,大宋老師又叫我們做舀水的動作,“把屋子裡的水舀出去”,我們奮力地舀著,不知從哪兒來的一股力量,讓我不知疲勞地舀著。這時,洪水暴漲,把那兩名同學沖走了,教官莊重地摘下了他們的軍帽。這時,有人想出了可以在屋頂上站一下,可是,屋頂上承受不了我們全部人的重量,有五個人必須留在屋子裡,我們選出了五名同學,教官也莊重地摘下了他們的軍帽。突然,一輛救生艇開了過來,我們歡天喜地,可是,救生艇上只有五個空位。

大宋老師讓我們把手中的“生命籤”給自己希望活下來的人。我把手中的“生命籤”都送了出去,同時,我也收到了許多“生命籤”。最終,我們選出來的五位幸運兒,登上了救生艇,離開了。這時,我們的黃老師遊了過來,背起了我們班的一位同學,我們望著老師都哇哇大哭起來。

在這次活動中,我成長了,知道了怎樣去體諒同學,體諒老師,也知道了怎樣去體諒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