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心理健康多關注:不會爬易現感覺綜合失調症

才智咖 人氣:3.05W

很多媽媽都傾注於寶寶的身體健康問題上,專家提示我們孩子的心理健康也同樣重要,寶貝們身體不舒服時能夠通過言行舉止反映出來,並且在醫生的呵護下繼續健康成長。然而,寶寶的心理健康則需要家長們細心觀察,從小培養出健康的心理。因此,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同步成長才是個健康的寶寶喔!

寶寶心理健康多關注:不會爬易現感覺綜合失調症

運動方面促使寶寶心理健康的三個階段:

◆感覺和知覺

感覺和知覺是心理髮展的初級階段,也是心理髮展的基礎。新生嬰兒(3~4個月以前)由於能力限制,只能通過眼睛、耳朵、鼻子、面板來看、聽、嗅等方法感覺環境的變化,因此豐富的環境和給嬰兒創造接觸環境的機會就是這一階段嬰兒心理教育的主要任務。

視覺在嬰兒各種感覺中佔據第一位。仰臥時嬰兒只能看見天花板而坐時看見的東西豐富多彩,視覺效果相差很大。因此成人應該經常抱寶寶到處看看,並想法讓寶寶早一些坐起來。坐是人體經常保持的幾種姿勢之一。嬰兒由臥位到能夠自主地坐,視野大大擴充套件,本來看不見的東西,都能看到了。見多識廣,必然使嬰兒智力發展產生一個飛躍。

◆高階心理活動

在感覺和知覺發展的基礎上,嬰兒的思維、意志、興趣、各種情感體驗等高階心理活動得到了發展。

爬行則是嬰兒高階心理活動發展的一個里程碑,因為在嬰兒不能移動身體以前,思維、意志等高階心理活動基本沒有,爬行是人生第一個遠距離移動全身的動作,當嬰兒看見一樣自己喜歡的東西時,他就會想去拿,這就是思維。在爬行的過程中需要意志力,拿到後他有成就感這就是情感體驗,有了第一次他就會有興趣第二、第三次地去拿,這些高階心理活動在嬰兒會爬以前是很少出現的。嬰兒爬行的出現要比直立行走早5~6個月,這5~6個月是人腦發育的關鍵期, 這就是為什麼不會爬的寶寶容易出現感覺統合失調症的原因。

◆初級的人際交往

人際交往是心理活動的高階階段。語言和移動身體是嬰兒進行初級人際交往的基礎,如果進行系統和科學的早期教育,那麼在寶寶滿一歲時應該具備直立行走和簡單語言交流的能力,而這兩方面的能力都必須通過運動來獲得。

新生嬰兒的語言發展必須同動作相結合。離開了動作和實物,再簡單的語言新生嬰兒也聽不懂,反之,再複雜的語言也能聽懂, 直立行走本身就是一個重要動作。

首先,直立行走是人類獨有的姿勢,世界上發現的獸孩沒有一個是直立行走的,這個事實說明直立行走是人類在智慧上領先其他動物的第一步。

第二,直立擴大了視野,使嬰兒見多識廣。

第三,直立行走擴大了主動活動範圍,解放了雙手,同時使人的眼、手配合的動作大大增加,這對嬰兒腦發育有著良好的作用。

兒童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多動

兒童的心理行為可以表現在兒童的行為上,有些兒童出現“多動症”。主要表現為好動;注意力不集中;情緒波動大、自我控制能力差;學習受到嚴重影響等幾個方面。好動具體來說是喜歡跑動,或爬上爬下,搖椅子轉身,離位走動,叫喊或講話,引逗旁人,小動作不停,如咬鉛筆、咬指甲、咬衣角等。注意力不集中方面具體來說,上課時不能專心聽講,注意力渙散,易受環境干擾而分心,在課堂東張西望,心不在焉或凝神發呆。自控情緒的能力差方面具體來說,表現為幼稚任性,剋制力差,易激怒或衝動。情緒不穩,為了一些小事就喊叫或哭鬧,脾氣暴躁,常根據瞬間衝動行事,不考慮後果,可能突然做出一些危險舉動及破壞行為。

◆焦慮

指突如其來的沒有明顯身體原因的恐懼狀態。具體表現為缺乏自信、過於敏感、食慾低落、無端哭鬧。這類兒童陌生環境反應敏感,而擔心害怕,甚至恐惶不安,哭鬧不停,常常擔心被別人嘲笑,對尚未發生的情況,產生過分的關注,並伴有無根據的煩惱。對日常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顯得過分焦慮。

◆恐怖和失眠

恐怖表現在對某些事物或情景產生懼怕和逃離的心情,如怕打雷閃電,極度緊張,抱頭亂竄。兒童對於一些沒有危險或基本沒有危險的東西也感到害怕,而且這種害怕十分突出,兒童由於恐怖而出現迴避、退縮行為。失眠的孩子入睡困難,睡中不時驚醒、大聲哭鬧,甚至夢遊四方,但白天回憶不起來,只覺得精力不足,情緒不穩。

◆攻擊

這類孩子整日東奔西跑,經常搞惡作劇,喜歡諷刺挖苦別人。對美好的物品毫不愛惜,摔打成為癖好,表現出攻擊性。

◆惡劣的人際關係

兒童的人際關係主要是指他們與父母、教師以及同伴之間的關係,從這些人際交往中可以反映出兒 童的心理健康狀態。心理健康的孩子樂於與人交往,善於和同伴合作與共享,理解與尊敬他人,待人慷慨友善,也容易被別人理解和接受。心理不健康的兒童一般沒有融洽的人際關係,往往由於個人心理不健康等原因,與人產生交流障礙。不能與人合作,對人漠不關心,缺乏同情心,有猜疑、嫉妒、退縮現象,不能置身於集體,與人格格不入。還有些孩子內心渴望與他人交往,但他們的社交技能較弱,無法融入小夥伴們的氛圍中,導致在交往過程中可能產生爭執等情況。

影響孩子心理健康的因素與解決辦法

◆寶寶的安全依戀關係-母親

安全依戀於母親的兒童,當母親在場時,會自由地進行探索、與陌生人打交道,在母親離開時會表現得心煩意亂,並在看到母親返回時高興。這會增加寶寶的安全感,所以在依戀關係中母親的角色尤為重要。

◆家庭生活不和諧,父母經常爭吵

家庭成員之間融洽的關係,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礎。對於孩子來講,父母就是他的整個世界,是他生活的.楷模。如果孩子經常看到父母間的衝突,孩子會感到極大的不安與畏懼。幼小的心靈會埋下陰影。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父母能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美好的婚姻,這會直接影響孩子安全感的建立,以及影響社會化、人際關係等諸多方面。

◆母親沒有足夠的安全感,情緒多變

母親是孩子最親密的接觸者,如果母親經常怕這怕那,多愁善感,那麼就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做事與生活態度。只有母親本人的安全感和價值感足夠時,才不會常常產生焦慮。而自信、穩定、成熟、理智的養育態度,既能減少媽媽不必要的內心消耗,同時也會帶給孩子安全而平和的狀態與氣質。

◆孩子的心理營養未得到滿足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沒有得到行動上的自由、獨立與正常情緒的釋放。通常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成人很少考慮孩子的需求與願望,孩子只能圍著成人的指揮棒、“晴雨表”來轉,孩子想去的地方、想玩的東西,經常被嚴令禁止,如:“太髒了”、“太危險了”等等。當成人高興時,拉過孩子不管是否願意,又親又抱。不高興時,又嫌棄孩子話多,不願理睬。有時還會拿“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等話語相威脅,有時還拿“許願”來敷衍孩子。長此以往,就損傷了孩子探索新事物的動力,使孩子失去自我,對成人不信任,自身失去安全感。

◆家庭對獨生子女的溺愛,使孩子畏懼困難

家庭溫柔的陷阱,特別是隔代疼,把孩子保護得太好,為孩子成長的每一步,準備好了“清道夫”、“鋪路石”,剝奪了孩子面對困難的機會,使孩子膽小、畏懼困難,自然自身也失去了安全感。因此,應讓孩子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成人不要包辦代替。如:讓孩子適時學會自己吃飯、自己穿衣服、自己收拾自己的物品,自己解決與小朋友的糾紛等等,嘗試成功,建立自信,只有讓孩子多次獲得成功的心理體驗,才能應對失敗的考驗。

◆家長的怕輸心理和處處都要孩子爭“第一”

家長常常對孩子提出一些不切實際的目標要求。總讓自己的孩子與別的孩子進行比較。當孩子不如別人或出現問題的時候,家長會非常著急,抱怨的話、情緒化的行為就會出現。經常不去考慮孩子的感受與能力。

作為家長應當意識到,讓孩子時時、處處爭“第一”是不現實的。差異就是資源、就是優勢。同樣是“棒”,但“你真棒”和“你最棒”在目標上卻有本質的區別。應該瞭解分析孩子的特點,給予正確的評價和切實的目標,讓孩子的能力以“山”字形發展。

◆孩子以自我為中心,聽不得一點批評意見

孩子常常可以輕而易舉地得到表揚,家長、幼兒園老師天天都是,“你真棒”,“你太聰明瞭!”等等,使孩子患了“表揚依賴症”,聽不得一點反面意見,這樣的孩子缺少抗挫折的體驗和原動力,常常會很情緒化,缺少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