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知識科普

才智咖 人氣:1.09W

青少年時期是一個從幼稚走向成熟的過度期,是一個朝氣蓬勃、充滿活力的時期,是一個開始由家庭更多地邁進社會的時期,是一個變化巨大、面臨多種危機的時期,我們一起看看下面的心理健康知識科普吧!

心理健康知識科普

心理健康知識科普

一、 心理障礙

青少年心理問題中最常見也最嚴重的要數抑鬱症。因此導致的自殺等現象給家庭帶來了不可估量的傷害和損失。抑鬱症表現為:有段時間內體驗到心情不愉快、高興不起來、煩悶;對平時感興趣的事情變得乏味,思考能力下降,腦子變遲鈍,注意力減退,學習失去了動力,人變“懶”了,甚至厭學;對成績下降變得無所謂或對什麼都無所謂,以及失眠、全身乏力,感到活著沒意義,產生輕生的念頭,應及時求教於心理醫生,以防不良後果的發生和疾病的進一步發展。

二、 學習壓力造成的心理問題

對於不少青少年而言,唯一的任務就是讀書。中學生學習負擔過重,常給他們帶來沉重的壓力。因學習壓力而造成的心理疾病的少年屢見不鮮,這其中不乏重點學校成績優秀的學生,他們的思想壓力常來源於他們對學習現狀的不滿,過分注重結果和不恰當的比較分析現狀,體會不到學習的興趣。考試焦慮,厭學及學習過程中的注意力、記憶力等問題是青少年出現的常見問題,這些問題解決辦法是首先個人要自信,再者要有信心。下面我給同學們講一個故事:國外某著名科學家一天到一個學校去講座,學校的老師說你是大科學家,也培養了不少人,你看我們這裡的學生誰將來最有出息,大科學家就指了兩個孩子,若干年後,這兩個孩子果真在科學領域做出了貢獻,而那位老師再遇到那位科學家時,講起當年的往事,大科學家吃驚地說,我是隨便指的,真的是隨便指的心理健康知識培訓心理健康知識培訓。這說明什麼?就說明自信對一個孩子的成長多麼重要,換了你,要是個大科學家說你將來肯定有出息,你肯定一下子就感到什麼都有了希望,做什麼事情都努力了、有信心了。再講一個故事,鄭淵潔是有名的現代作家,他當兵復員回家後在一家工廠當工人,覺得自己沒什麼本事,但也想要過好日子啊,就想努力乾點什麼,想來想去,不花什麼錢,成本又比較低,於是,就開始寫作,一開始寫詩、投稿,幾乎是投一篇退一篇,寫一百篇退一百篇。就是幾乎近一年時間,突然有一篇發表了,於是就又有了信心,又投了好多也沒有發,信心慢慢又沒有了,突然,又發表了一篇,信心又來了,然後,發表得越來越多,後來他自己看了以前那些被退的詩看,發現以前的詩寫得真是很臭。但怎麼會慢慢變好呢?就是靠了信心。我覺得只要有足夠的信心,你有50分的能力也許能發揮到80分或者更多。如果沒有信心,你有100分的能力也許只能發揮20分。這就是要求同學們平時要注意自信和信心的培養。

三、 不良習慣和不良嗜好給青少年帶來的心理問題

同學們雖然心身發展較快,但此時你們思想還未成熟,對社會的認識能力、判別是非能力不強,自我控制能力差,好奇心及模仿性強,使你們很容易受同伴或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易養成不良習慣和沾染不良嗜好。現在你們中的不少人迷戀電腦遊戲或上網而不能自拔,嚴重危害了你們的身心健康,部分同學因交錯友,甚至吸菸、吸毒、偷竊等事(舉吸菸的例子)這當然與我們的環境即家庭、學校的教育、社會的風氣有必然的關係。但是隻要同學們把住一點,我們思想上要奉獻、友愛、互助、進步;行動上要提高素質、服務社會,以你身邊你喜歡的、崇拜的、敬佩的人為榜樣,去要求自己、去落實自己的行動,相信你會很成功。 五、 異性交往給同學們帶來的心理問題

這主要是心理和生理需求與社會行為規範的矛盾所致。據調查,我國青少年目前生理成熟年齡普遍比上個世紀提前4至5歲。高中生絕大部分已屬於生理成熟的人,渴望異性交往,交友越迫切。這些都是很正常的,是你們的心理和生理的需求,由於處理不當,出現早戀、上課注意力不集中,腦子裡儘想此亂七八糟的事情,那麼怎麼樣就能處理好這些事呢?我講三點:

1、 異性交往宜泛不宜專

-----即鼓勵多交,忌只交一個。異性同學的廣泛交往,對他們的自身的學習、思想有促進和幫助,也有利於情緒的振奮,而異性同學之間的單獨交往、言談由淺入深,由一般到特殊,再加上社會行為規範的要求,這樣會由本來正常的同學交往發展為“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的相戀,廣泛的異性相往能避免異性們雙雙陷入早戀的識區。

2、 異性交往宜短不宜長

青少年中兩個異性同學的交往不宜過長,有的同學從國中到高中一直形影不離,國中這沒有感覺,到了高中長此下去,從相聚到離不開,步入早戀,所以在異性同學的交往中注意接觸時間短些,範圍廣些,從而可經瞭解各種稟行、氣質的異性同學,這會使不同人有更多接觸機會。

3、 異性交往宜疏不宜密度。

異性同學間的.交往是正常現象,但一定不要一門心思地鑽在裡面,男女同學有性別之差,人的一些潛意識往往在異性單獨交往時發掘出來,過多頻繁地與異性交往會喚起人的熱情,激起人的衝動,所以男女同學的交往頻率要低一些,,這樣有利於異性之間的正常交往,有利於青少年心理、生理的健康發展。

由於中學生生理意識的覺醒,他們對異性產生好奇、關心、愛慕和願意接近的心理行為,都屬於正常現象,我們要正確對待“友情”和“愛情”,友情姓“友”是朋友之間的友好往來,貴在一個“義”字;而愛情姓“愛”,是自覺、自願的相愛,講求心心相印心理健康知識培訓預設。我們提醒大家,當你感到對方具有強烈的吸引力產生願意和對方在一起的熱望,就應該注意及時劃清界限避免跨入早戀的誤區,避免讓心理上過早背上沉重的包袱

四、 人際交往的壓力給同學們造成的心理問題

隨著年齡的增長,獨立意識的增強,青少年與社會的交往越來越廣泛,他們渴望獨立的願望日益變得強烈,社會夥伴是青少年一種精神需要,因人際關係壓力而煩惱的年輕人通常表現為自卑、過分注意他人評價、容易受到傷害、丟面子等。一方面他們要求獨立,希望能夠擺脫依賴父母的生活,渴望超出家庭,建立夥伴關係;另一方面又缺少經驗,很難面對挫折。尤其是那些性格內向,心理承愛能力較弱,而自尊心又極強的青少年,很容易在集體中感到壓抑感和孤獨感,不能自拔。那麼我們要客觀分析自己的現狀,我們要允許自己有缺點,有失敗,有可能丟面子。完善的人不存在,不要過分苛求自己,也不要對外界寄託過多過高的希望,用正常心態增強信心培養的技巧。

免責宣告: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