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症兒“小雨人”

才智咖 人氣:1.35W

在電視劇《老大的幸福》中,樂樂是一位孤獨症兒童,母親照顧他尤其辛苦。而在現實中,孤獨症的發病率也很高,在1/200左右。孤獨症患者會給家庭帶來巨大的壓力,而提早發現和治療是唯一的好辦法。在4月2日世界孤獨症日,鄭大三附院兒童心理行為中心舉辦了一系列活動,讓更多人走近了孤獨症兒童的內心世界。

孤獨症兒“小雨人”

嘉賓:鄭大三附院副院長、河南省兒童心理行為中心主任 姚梅玲教授

小雨人的怪異行為

來自四川的一對雙胞胎,小兄弟倆都有刻板的行為:不和別的小朋友玩,只是看著自己的手不停地翻來翻去。你喊他們的名字,他們也沒有反應。經過姚教授的診斷,這兩個孩子都患有孤獨症。

一個4歲的小女孩,總是不停地拍手,坐在那裡身體晃來晃去,不厭其煩地重複著毫無意義的動作。看人的時候眼睛裡也沒有神,後被診斷為孤獨症合併抽動症。

童年本來應該是活潑爛漫的,可孤獨症的孩子卻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不會和外界交流,語言發育也很遲緩。如果孩子兩歲時還不會叫爸爸媽媽,不願意和別人玩,總是重複地做一些無意義的動作,那麼家長就要注意了,孩子可能得了孤獨症。

治療要趁早

姚教授說,孤獨症的訓練治療在3歲前效果最好,6歲以前訓練是關鍵。發現越早,治療越早,效果越好。可是很多孤獨症孩子耽誤了最佳治療時機。因為在2歲以前,早期診斷很困難。另外很多家長髮現孩子的異常後,會去看兒科,而普通的醫生對孤獨症又無法確診,會當做別的病來治。更有些家長不願意承認孩子的異常,孩子到了兩三歲還不會說話,家長會認為孩子說話晚,沒關係;孩子重複性地玩一個東西,家長會認為孩子比較專注。“男同志尤其要面子,我們孩子就是拖到了三歲多才治,他爸爸一直認為孩子沒病。”一位孤獨症孩子的母親說。

目前孤獨症的治療主要以教育和訓練為主,藥物為輔。經過訓練,40%的孩子可以恢復正常上學。這種訓練需要“一對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目前這方面的醫療資源還比較少,所以需要家長的大量參與,每週需要40~45小時的'訓練時間。

孤獨症的五種症狀

社會交往障礙

這是孤獨症患兒的核心症狀。這樣的孩子總是獨自玩,不參加合作性的遊戲。他們不怕陌生人,但是與父母似乎也沒有特別的情感,缺少依戀的關係。他們需要某種東西時,會拉著父母的手到某一地方,卻不能用手指指那個東西,在運用身體語言方面也同樣落後,較少用點頭或搖頭表示同意或拒絕的能力。

姚教授舉例說:普通的孩子會和小朋友交換玩具玩,而孤獨症孩子想玩別人的玩具時,會直接從別人手裡奪過來,沒有交流的意識。

語言交流障礙

孤獨症的孩子到了兩三歲,還不會說話。有些是語言能力正常發育後,出現倒退。他們的語言缺乏交流性質,只是刻板的重複或者自言自語。

比如你對一個孤獨症孩子說:“叫我阿姨”,他也會學著說“叫我阿姨”。還有的孩子“你我”不分,他們對語言缺少運用的能力,也不會揣摩人的心理。

重複刻板行為及狹窄的興趣

有位來兒童心理行為中心治療的孩子,總是圍著柱子不停地轉圈,也不怕頭暈。很多孤獨症孩子都會在某一段時間有幾種刻板的行為。另外,他們會特別依戀某一種東西。比如有的孩子特別愛看電視廣告或天氣預報,卻對動畫片不感興趣,有的孩子特別喜歡某一首音樂。他們的機械記憶一般比較好,比如有個喜歡看天氣預報的孩子,他可以記住所有城市的排序。還有個孩子,你說出某一天的公曆,他就能說出那天對應的農曆日期。

智力異常

70%左右的孤獨症患者存在智力落後,但在某些方面有較強的能力。

20%的孤獨症患者智力正常。

5%~10%的孤獨症患者智力超常,尤其是機械記憶力比較好。

感覺異常

孤獨症患者會對某些聲音特別喜好或者恐懼。他們不喜歡被人擁抱,痛覺遲鈍,以至於有自傷行為,如不停打頭或者拽自己的臉。另外,有些還觸覺異常,喜歡用手或物體蹭面板。還喜歡聞東西,尤其是對著媽媽一直聞。

“孩子發脾氣、自傷的行為,可能與父母教育中較多用打罵或懲罰的方式有一定關係。”姚教授說,家長對孩子一定要寬容、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