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小兒孤獨症的心理問題

才智咖 人氣:1.27W

對孤獨症的判斷有了更明確的標準,據美國媒體近日報道,美國兒科學會公佈了11種最新的兒童孤獨症特徵,其中語言能力滯後、缺乏人際交流的能力是最直接的外在表現。

關於小兒孤獨症的心理問題

如果嬰幼兒在成長過程中表現出以下特徵,那麼極有可能患上了孤獨症。

一、當嬰兒盯著父母或者照顧他的人時,卻沒有表現出高興的反應。

二、5個月左右的孩子,不發出交流的咿呀聲。

三、不能辨認出父母的聲音,當爸爸媽媽叫他名字時沒有反應。

四、不和別人進行眼神交流。

五、9個月後才發出咿呀聲。

六、說話前很少配合手勢,如揮動小手。

七、拿著某樣東西,反覆重複一個動作。

八、16個月大時還不能說出一個字。

九、一週歲時仍不會發出咿呀聲,而且也不做任何交流性手勢。

十、兩週歲不能說兩個字的詞語。

十一、即使會說話了,但卻缺乏語言技巧。

給孩子更多自由的空間

在我們一衣帶水的鄰邦日本,該國政府和教育機構問卷調查顯示,有一成中國小生處於抑鬱狀態。研究人員選取了北海道千歲市的616名國小生和122名七年級學生,結果發現,31人患有輕度的抑鬱症和躁鬱症。日本一位兒童教育學專家指出,生活節奏緊張,無處撒歡遊戲的兒童正遭受著抑鬱的侵襲。

和日本一樣,我國的`孩子也面臨著巨大的壓力,這與許多因素有關。首先是學習任務重,孩子們放學後除了要做學校的作業,還要做很多課外題。其次許多孩子沉迷於網路世界,缺乏和人打交道的能力,一旦遇到人際麻煩,就不知如何處理,這會令其走入抑鬱的死衚衕。最後孩子缺乏宣洩壓力的途徑。孩子戶外活動越來越少,而運動和遊戲恰恰是宣洩壓力的好方式。於是,壓力不能及時排出也會造成抑鬱。   在日本政府和教育機構的調查問卷中,研究者發現,不肯上學的孩子卻沒人抑鬱或躁鬱。當然我們不能因此反對孩子上學,但從中我們卻可以獲得有益的啟示———想給孩子減輕壓力,最好多給他們一些自由的空間。

這也提醒老師、父母不要總以成績的好壞來評定孩子。在學校,老師要放棄“唯成績論”的想法,儘量讓孩子在課堂上提高效率,不要把負擔追加到課餘時間。在家中,父母不要給孩子報一堆學習班,最好是督促孩子按時完成作業,然後就讓他們多到戶外玩耍,多結交朋友。

相比之下,孤獨症的誘因就沒有那麼明確了。目前研究表明,遺傳、器質性病變、患兒在母親孕早期大腦受損都有可能導致孤獨症,但是卻沒有一個定論。這就使孤獨症的治療變得困難,很多國家都投入了大量資金,但卻沒有收到良好的療效。

此外,焦慮、恐懼等也是常見的心病。這就提醒家長不能對子女情緒的變化掉以輕心,發現情緒異常要及時疏導,或尋求心理醫生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