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黛玉的性格看被寵壞的孩子

才智咖 人氣:1.09W

小時候被寵壞的孩子,容易形成自我中心、任性、驕傲、過於單純的性格缺陷。從黛玉的性格看被寵壞的孩子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從黛玉的性格看被寵壞的孩子

《紅樓夢》中的林黛玉蘭心慧質、善良重情、悟性極高、富有詩才。可她又有許多性格上的缺點:孤芳自賞、獨善其身、不擅人際交往;敏感脆弱、傷春悲秋;小心眼兒、任性使氣,簡單率直、喜挖苦人等。黛玉這些個性特徵的形成,追根溯源,有遺傳的因素,而更多是生活的環境造成的。

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在其著作《超越與自卑》中說,小時候被寵壞的孩子,容易形成自我中心、任性、驕傲、過於單純的性格缺陷,主要表現為:自認為超越他人,要求他人按其意願行事。當需求得不到滿足時,就會極度氣憤、沮喪、痛苦。不善與人相處,既希望獲得他人無條件的愛與尊重,卻又不知如何尊重他人。敏感、脆弱,抗挫折能力低,容易做出自殺等極端行為。對人性和人情缺乏理解,常會在社會交往中思想簡單直接、心直口快,得罪人而不自知,以至種下人際關係的惡果。

阿德勒所說的"被寵壞的孩子",與黛玉有許多相似之處。那麼,黛玉的這些個性特徵是如何形成的呢?

黛玉生長在一個世襲侯爵、支庶不盛的書香門第。母親身體羸弱,只生得一女。父親"不過假充養子之意,聊解膝下荒涼之嘆",把黛玉這個獨生女兒當作兒子來撫養,從小教她讀書識字,愛如"掌上明珠"。在當時的社會,可見待遇之高。在黛玉還年幼時,母親病故,父親公務纏身,無暇管教女兒,只能把她送到外祖母家。隔代親情使外祖母對外孫女更加百般呵護、寵愛放任。

從上述經歷可分析黛玉個性特徵形成的原因:一、父母的寵溺和放任。母親性格、身體羸弱,百般寵愛女兒,加之早年亡故,父親忙於公務,對女兒疏於管教。二、獨生子女,缺少競爭者。家中"支庶不盛",與年齡相仿的手足、同伴相處少,導致其自我中心,社會交往能力較低。三、寄養的經歷。母親病故後送到外祖母家居住,遠離父親,在複雜的大家族環境中步步為營,極其缺乏安全感。而隔代親情又使身為外祖母的賈母對黛玉無原則地疼愛、嬌慣,在思想、規範、禮教上從不加以教導。

成長的環境使黛玉成為了"被寵壞的孩子"。她雖然時常"嬌喘微微,淚光點點",但脾氣、個性不小。一方面,她因高傲而小心翼翼,在意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而另一方面,她又性格分裂,常意氣用事,口出逆耳之言,使周遭的人感覺尖刻和小心眼。與夏金桂的放肆無禮和粗俗不同,同是被寵壞的孩子,黛玉以優雅的姿態把個性隱藏得更深些。迫於外界勢力時,外在表現順從隨和,但內心卻因不甘而洶湧澎湃。她潛在的需求與內心的衝突、不滿,會時而通過特定情境的尖銳言語表現出來。

黛玉被寵壞的具體行為表現是怎樣的呢,讓我們來看看。

傲岸自許,任性使氣。

黛玉對現實是傲視的,她孤芳自賞,目下無塵,愛惱就惱,想說就說,如孩童般的任性。對大觀園的當權人物賈母、王夫人從不說一句阿諛的話,不做一件奉承的事。管家"周瑞家的",仗著王夫人地位穩固,氣焰囂張,到處受到尊敬,而黛玉卻不買賬。在"周瑞家的"分送宮花給眾姐妹時,黛玉當面冷笑道:"我就知道,別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給我。"元春貴為皇妃,在省親時,眾人俯首逢迎,黛玉卻表現出不屑。甚至是對皇帝,黛玉也不當回事。一次寶玉把皇上賜予的香珠獻寶似地贈給黛玉時,黛玉卻隨手一扔道:"什麼臭男人拿過的東西,我不要!"。可見,黛玉對人對事,均憑自己的好惡、憑情感的流轉,毫無顧忌地任意而行。她的靈心慧舌雖引出許多"俏語"和"雅謔",但在大觀園裡卻形成了"尖酸刻薄"的形象,為此得罪不少人。

敏感脆弱,易受傷害。

黛玉給人印象最深的'是傷春悲秋、多愁善感、憂鬱苦悶。這與她體弱多病、寄人籬下的處境,以及她和寶玉間愛情結果的不確定性緊密相關。但主要還是由於她從小受到過度嬌縱,形成像瓷器一樣易碎、脆弱的性格。在她這種被寵壞的孩子看來,外界的人、事、物必須順從她個人的意願,他人須無條件地接納、欣賞、愛護她,當遇到事違己願或有一點困難,甚至只是他人的一個臉色、一句不遜的話,就會大受打擊。像孩童般,常以流淚為武器,以此換取想要的東西。然而,現實生活中,她所要求的事是難以如願以償的。於是她感到處處碰壁,以至於覺得"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

思想單純,缺少社會經驗。

黛玉出生在一個比較單純的家庭,但後來投身的榮國府,人際關係卻錯綜複雜。在榮國府,與眾人打成一片,隱忍曲承,安分隨時,是受到讚賞的美德。只有學會這種立身行事之法,才能保全自己。但這種做人之道從沒有牽動過黛玉的心。她耽於藝術、文學和想象之中,不好與人交際。她尊崇思想的清靜與高潔,不願介入他人的私事,也不希望他人界入自己的生活。她還懷有自我肯定的價值觀,鄙視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教條,為詩不奪魁而耿耿於懷,為在眾姐妹中技壓群芳而沾沾自喜。她盡情的表現自己的才情,在現代社會看來是值得嘉許的,但在封建社會,卻有違封建禮教對女子的規範。從中我們可看出黛玉個性中的隨心所欲,任情任性,不受拘束,像個涉世未深的孩子。

不懂得表達愛。與寶玉的愛情是黛玉生命的全部意義。可黛玉對唯一真正欣賞她、愛她的寶玉,卻也不懂得如何表達愛,不知如何去愛。她對愛情嚮往,卻又怕受到傷害,處於矛盾之中。她常在醋意中試探寶玉對自己的愛情,而孤高自許、過於自尊的個性,又使她對寶玉若即若離。對寶玉動則氣惱、哭泣,或薄面含嗔,或馬上"摞下臉來"。黛玉對愛的態度和行為,也是被寵壞孩子的典型表現。他們對待外人、不親近的、未深入交往的人,表面上常遵從禮節、客氣恭順,但對自己的親人、所愛的人,就非常任性。愛之愈深,傷之愈切。黛玉對寶玉的愛是深摯的,但對寶玉來說,在他周遭的人裡,讓他情感最受折磨和傷害的,卻也是黛玉。

正因為黛玉這種孩子氣的性格,在成人的社會裡,在世俗的觀念中,是無法被接納與容忍的。她的成長環境、教養方式,使得她的社會能力較低,個性矛盾重重,既自尊又自卑,既善良又犀利,既堅定又脆弱,既叛逆又退縮,既痴愛又深恨,既清高又抑鬱。在與寶釵的婚戀競爭中,她的本性雖贏得了寶玉的愛戀,但卻無法獲得榮寧兩府上下人等的認同,以至在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決定婚姻的舊社會中敗下陣來,最後年紀輕輕就抑鬱而死。

黛玉的悲劇性格,讓我們扼腕長嘆的同時,也深受啟發:放縱、溺愛的家庭教養方式下成長的孩子,任性、脆弱、單純、社會能力不足,難以適應紛繁複雜的人際關係,生存能力低下。現代父母養育孩子須引以為鑑,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堅強、獨立的人格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