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幸福》

才智咖 人氣:6.66K

《真實的幸福》1

心理學書籍-《真實的幸福》的內容簡介,請瀏覽!
  過去的50年,心理學只關心一件事——心理疾病,而且做得不錯,因為現在我們可以測量抑鬱症、精神分裂症、酗酒等過去認為是很模糊的概念,並能做出相當精 準的描繪。目前我們已經知道這些問題是怎麼發展出來的,包括它們的遺傳因子、生物化學性以及心理成因,最重要的是我們知道該怎麼去治療這些疾病。根據我最 近的統計,在幾十種心理疾病中,已經有14種可以用藥物及心理治療方法來進行有效醫治(兩種可以完全治癒)。

《真實的幸福》

但是這種進步的代價很高:為了要擺脫問題狀態,我們會變得更痛苦,甚至還不如以前。人不只是要改正錯誤或缺點,還希望找出自己的優勢和生活的意義。人 都不願意糊里糊塗過一生。你可能會像我一樣,午夜夢迴,躺在床上想自己的生活是如何越變越幸福,而不是一天天減少痛苦。假如你真像我一樣,你可能會對心理 學有點失望。但是現在,它終於走到了解積極情緒,建構優勢和美德(strength and virtue),為亞里士多德所謂的“美好人生”提供指引的時候了。

《真實的幸福》2

斷斷續續地把《真實的幸福》看完了,最大的收穫就是了解了什麼是幸福。它與我以前的理解有一點點的偏差,我一直都覺得幸福就在身邊,幸福只是一種感覺,看完馬丁·塞裡格曼的書之後,發現幸福是有章可循的,幸福是有註解的,幸福是可以評估的,幸福是可以養成的。我不得不佩服塞裡格曼博士,他為我打開了一扇通往幸福的大門,而我也正努力使自己和身邊的人幸福!

幸福是什麼?有人說“幸福就是貓吃魚,狗吃肉,奧特曼打小怪獸;幸福就是睡覺睡到自然醒,數錢數到手抽筋”。誰會當真呢?一個拙劣的比喻,引人笑笑而已。還有比這更高階的隱喻,也終究不過是講述說了幸福豐富內涵的一個方面,想準確解釋“幸福”這個詞,還沒有哪種說法能夠單獨勝任。馬丁·塞利格曼,積極心理學領域的專家,被稱為“積極心理學之父”,曾以最高票當選為美國心理協會主席。他說“定義幸福的字句比定義任何一個哲學問題的都多,幸福是被誤用、濫用最多的詞之一”,由此可見,對於什麼是幸福還是不要去管的好。塞利格曼也認為,他只關心幸福的成分,基於科學上的發現,就可以增加幸福感。 弄不清楚什麼是幸福,是不是意味著我們沒有辦法增加幸福呢?也不是,就像飢餓難耐的時候吃上一頓大餐,酒足飯飽之餘,心滿意足,情緒極佳,我們大約知道此時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一小撮人之一。這種幸福可能非常短命,因為吃壞肚子的概率總是存在的,但比起飢餓時的痛苦,飽餐之後的幸福感是大大的增加了。塞利格曼也認為,他只關心幸福的成分,基於科學上的發現,就可以增加幸福感。 可不可以這樣說:幸福是什麼,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幸福的成分。

“當一個人沮喪的時候,他比較容易喚起悲傷的記憶,而不會想起幸福的往昔”。對過往美好的時光不能心存感激和欣賞,對過去的不幸誇大其詞、念念不忘,這兩種行為是我們得不到平靜、滿足和滿意的罪魁禍首”,塞利格曼還說,“只要知道一個事實---早期的事件對成人生活沒有或者只有一點點影響就足以解放很多人的心靈”。那麼我們該如何對待過去發生的一切呢?首先要學會感恩,過去發生的一些看似平常的事情,如果我們試著抱以感恩之情,就會賦予這些事件非同一般的意義,更何況有些事情本身就值得感謝,例如父母對子女的養育之恩,往往被視作理所當然。過去還有很多事情會引起我們不好的記憶,對這些不好的記憶,我們沒有好的辦法做到直接忘卻或壓抑記憶,外顯的壓抑反而會導致反作用。唯一能夠改變這些消極情緒的辦法是寬恕,“只有寬恕可以在不改變記憶的情況下,轉換、去除傷痛與仇恨”。 塞利格曼作了精闢的總結:感恩和寬恕能改變你的記憶,感恩能增加美好記憶的強度,而寬恕則將痛苦記憶的保險絲拆掉,使它不能再引爆,這樣你會更幸福。

這本書給我印象最深的:過去就讓它過去,未來不全像你想象,抓住想要的幸福。只要你對過去的悲傷隨他而去,對現在的幸福好好珍惜、對將來的問題坦然面對,我想,你就是最幸福的人。

《真實的幸福》3

幸福是所有人的夢想,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幸福。不幸福的也大有人在。一個人幸福與否,取決於我們對幸福的定義,還有我們是否知道怎樣才能獲得持久的幸福。《真實的幸福》這本書就用一種通俗而不失科學嚴謹的方式告訴我們,什麼是真實的幸福。

在讀這本書之前說實話是有些牴觸的,以為它會像其他讓人反感的自助心理學書籍那樣教給我們“要寬容別人的錯誤”、“要積極地看問題”、“要注重心靈的修養”簡單、枯燥的教條。讀完卻發覺不是,《真實的幸福》並不是一本心理學的教科書,而是生活實踐中的幸福體驗。塞利格曼從心理學的角度將精神和物質結合,提出關於幸福的新理念:當你的精神投入帶來了生命的蓬勃和豐盈的時候,你才會覺得幸福。書的內容不少而且有許多心理測試題,我就簡單把它的主要內容分為三個部分來寫:幸福的定義、幸福的公式和獲得幸福的方法。

一、幸福的定義

關於幸福的定義,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而作者在《真實的幸福》這本書裡提出了一個對幸福的測量標準,那就是生活滿意度。他認為,真實的幸福包括積極情緒、自主的投入和對生活意義的追求這三個核心元素。在他後來寫的另一本書《持續的幸福》中,他又重新對幸福做了更新。塞利格曼認為,幸福的內涵應該涵蓋所有人們在追求的東西,包括人際關係和成就。作者說,幸福沒有統一的標準,但卻隨著精神的投入而有著不同的蓬勃程度。當人生豐盈時,才會充滿生機和快樂的情緒。實現幸福人生應該具有五個元素,要有積極情緒、要投入、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做的事要有意義和目的、要有成就感。這五要素不僅能幫助人們笑得更多、感到更滿足,還能帶來更好的生產力,更多的健康以及一個和平的世界。

二、幸福的公式

如果說幸福可以衡量的話,作者給出了這樣一個幸福公式,就是H=S+C+V。

H是幸福的持久度,S代表幸福的範圍,C代表生活環境,V是我們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就是說,我們的幸福持久度=幸福的範圍+生活環境+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幸福持久度越高,代表我們越幸福。

(1)先說H,H代表持久度。

為什麼要強調幸福的持久度?暫時的幸福很容易通過巧克力、喜劇片、奉承話、一束鮮花而獲得,但這種短暫的幸福過去之後,就會迎來空虛。困難的是如何提升幸福的持久度,這是無法通過增加暫時幸福獲得的,一個人擁有持久幸福的能力,才會感到真實的幸福。

(2)S代表幸福的範圍。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積極和消極情緒的範圍,這個範圍是決定我們整體幸福程度的先天成分。心理學家研究表明,我們天生就有一個幸福的範圍,而且是不可改變的。這個天生的範圍就像恆溫儀,即使有高興的事情讓我們的情緒高漲,它也會盡忠職守地把我們的幸福感拉回到平常的設定。同樣的道理,假如有不幸的事發生,這個恆溫儀也會把你從低潮中拉出來,讓你回到原來設定的地方。

另一個使你不能提升自己幸福層次的因素是“幸福的跑步機”原理。當好事情接連發生後,你會很快適應,然後認為那是理所當然的,不再心存感激。比如你擁有的財富越來越多,職位越爬越高,你的預期也越來越高,這樣迴圈下去,你永遠也幸福不起來。一項跨國調查顯示,富裕的國家,人民生活滿意度也比較高。但一旦人均國民收入超過8000美元后,財富的增加並不能繼續增加人們生活的滿意度。躋身福布斯富豪榜的前100名,只比普通美國人幸福一點點而已。因為幸運的事和高成就不能帶給人們長久的幸福,只有短期效果而已。所以S代表幸福的範圍,先天的樂觀或悲觀個性和對好事情的適應,會限制我們的幸福感的上限,每個人的幸福範圍不同,但它是不能改變的。

(3)C是我們的生活環境。

關於環境這個因素,好的一面是,它的確可以提升幸福感,壞的一面是,這種改進很昂貴而且不切實際。研究結果顯示,在生活環境所涉及的因素中,有些與提升幸福感有關係,比如:生活在富裕社會而不是貧窮社會;結婚而非離婚;避免消極事件和消極情緒;社交豐富,朋友多;有宗教信仰等。而下面這些因素則與提升幸福感只有一點或幾乎沒有關係,比如:賺更多的錢、保持健康、儘量去接受教育、改變你的種族或搬家到氣候溫暖的地方。

我們應該已經注意到了,生活環境這一項中,與提升幸福感有關係的因素有些不可能改變,有些不方便改變。即使你可以改變所有的外在因素,它對你可能也沒有很大幫助,因為它們全部加起來也只佔幸福的一小部分。所以,我們接下來就來討論那些我們比較有控制權的變數,就是V。

(4)V指的是我們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是積極心理學最重要的核心。

把握住可控制的變數,可以促進我們產生實質性的改變,讓我們能夠生活在自己幸福範圍的最高點。這些可控的因素包括,我們對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看法。例如,我們可以對過去很滿意,很驕傲,但是現在卻很不好,而且對未來很悲觀。同樣,你現在也可能擁有很多幸福,但對過去充滿了怨恨,對未來也感到無望。當我們學會把對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看法都調整到積極狀態時,你的幸福程度就會大幅上升,而且持久。不過,這些改變都需要真正的努力才能實現。

三、獲得幸福的方法

(1)用設計情緒練習提升幸福感

我們先來認識一下消極情緒和積極情緒,以及怎樣使用兩種情緒。(這也是這本書裡我覺得寫得最精彩的部分了)

消極情緒包括恐懼、悲傷和憤怒,它們是我們應對外界威脅的第一道防線,它們使我們進入戰鬥準備。研究表明,遺傳偏向於消極情緒,那些能感受到最強烈消極情緒的祖先,一定是爭鬥中的最佳倖存者。

積極情緒包括愉悅、狂喜、入迷、溫暖、舒適等。積極情緒在進化過程中也有它的目的:它擴充套件了我們智力的、身體的和社會的資源,增加我們在威脅和機會來臨時可動用的儲備。

也就是說,消極情緒就像“這裡有危險”的警報系統,而積極情緒像一盞“這裡有成長”的霓虹燈,它使你在社交上、知識的吸收上和身體健康上更成功,獲得更多的收益。

瞭解了兩種情緒之後,我們就可以開始設計情緒,並根據要進行的工作來選擇思維方式,從而選擇合適的情緒。消極情緒和需要批判性思維的工作匹配,比如,研究生入學考試、計算個人所得稅、決定要開除誰、處理失戀、面對審計、校對編輯、在競爭激烈的運動競賽中做決策。如果你在下雨天,坐在安靜無聲的房間內做上面這些事時,不安的、悲傷的情緒對你不但沒有妨礙,反而可能使你的決策更敏銳。

相反,任何需要用到創造力、想象力和廣泛思考的工作,例如,設計銷售方案、想辦法增加生活樂趣、考慮一項新事業、決定是否該和某人結婚、從事競爭性不強的運動、進行創意寫作等就需要積極情緒的配合了。你應該找一個會提升你積極情緒的地方來做這些事,比如,你可以找一個陽光普照、空氣清新的戶外或是咖啡廳,坐在舒適的椅子上,有時還可以聽著悅耳的音樂等。

瞭解了兩種情緒的另一個好處是,我們可以培養你的積極情緒。積極情緒是幸福理論的基本元素。積極情緒可以使你從完全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脫離消極的思考方式。如果你建立起了積極情緒的生活,你會發現你的朋友變多了,你在友誼、愛情、身體健康、工作表現上都會加分很多,你就會覺得更幸福。所以作者強調,面對未來的生活,我們要樂觀,相信未來,對未來充滿希望。

(2)突出優勢練習提升幸福感

我們每個人都有優勢和劣勢,找出你的優勢併發揮它,你的幸福感會大大提升。優勢包括哪些?作者說,像好奇心、洞察力、判斷力、創造力、熱愛學習、勇氣毅力、仁慈與愛、領導力、幽默、謙虛謹慎等等,這些品質如果發揮得當,都會成為優勢,也會成為你獲得幸福感的武器。書中有關於優勢的測試題可以幫助我們更瞭解自己,建議可以做一做。

其中作者教給我們一個在職場中尋找幸福的好辦法,就是結合自身優勢安排你的工作,使你的優勢得到展現,這不但會使你更喜歡你的工作,還會將枯燥的工作變得有生氣。當你真心願意去做這件事時,實現工作向職業再向事業的轉變,它就能為我們帶來很大的滿足,我們會獲得更多的幸福。

總的來說,在《真實的幸福》這本書裡,作者站在積極心理學的角度給我們提出了關於幸福最嚴肅的思考。假如我們發現自己山窮水盡、一籌莫展,或者物質富足已經不能使你高興。那麼積極心理學提醒我們,幸福來源於精神層次的提升。真實的幸福在於能夠愉悅、滿意、專注地投入到當下的生活,要學會從工作和家庭生活中去發現幸福並感受幸福,終極幸福的真諦是在應用突出品格優勢的過程中實現自我價值。

《真實的幸福》4

很欣賞這樣一句話:完美,是展露給別人看的;幸福,是留給自己咀嚼的。

追求完美,是人類自身在漸漸成長過程中的一種心理特點,或者說是一種天性。而幸福,是一種心理感覺,它是一種期待,一種滿足,一種愉快,一種淡泊,一種體驗,一種個體生命對生活狀態的感知。

生活中,我們對事物總是要求盡善盡美,願意付出很大的精力去把它做到天衣無縫,應該說,這沒有什麼不好,人類正是在這種追求中,才得以不斷地完善自己,獲得進步。但是,只要人活在世上,就不可能沒有痛苦,也不可能沒有煩惱,因為這個世界呈現給我們的並不都是完美,它有墮落,有黑暗,有離別,更有無奈。我們在這個世界中行走著,也自然會被世界的林林總總左右著,所以不可能事事都盡善盡美。

於是,在不完美中追求完美,在不完美中咀嚼幸福,就成了我們體驗幸福的最佳方式。

事實上,我們許多悲愁的來源並不是因為幸福易逝,也並不是不夠完美,而是因為在幸福來臨時,我們沒有覺察。

其實,幸福很實在,也很質樸,它可以是飢餓時的一塊麵包,口渴時的一杯水,痛苦時的一句安慰,更可能是絕望時的一雙援手。

幸福沒有絕對,它掌握在每個人手中,像一陣風,一片雲,一抹微笑,就看你是否能感知,是否善於發現和咀嚼……

助人為樂是幸福的,知足常樂是幸福的,自得其樂也是幸福的。幸福是窮困潦倒時的健康,是錦衣玉食時的淡定,更是臥床不起時的樂觀……

咀嚼幸福,就是在不幸中感受幸福,在幸福中承受不幸。

咀嚼幸福,就是在得意時想到失意,在失意時堅強奮進。

咀嚼幸福,是一種心靈的歷練,它像喝一杯酒,辣辣的,卻能熱到心底;它像嚼一片魷魚絲,越嚼越有味;它像含一塊怪味糖,剛開始可能是酸的,到最後卻是甜得沁人心脾。

完美,是展露給別人看的;幸福,是留給自己咀嚼的。

不去追求過分的浮華,只求一份淡淡的、真實的幸福,足矣!

《真實的幸福》5

一部愛情災難片《泰坦尼克號》不知賺取了多少人的眼淚。在看過這部影片後,不知是否還有人記得這樣一個場景:一對白髮蒼蒼的夫妻,並排躺在床上,床下是越漲越高的海水。他們手握手,相互親吻著,靜靜地等待死神的降臨。這是一個多麼簡單的幸福姿勢——堅持到死。

很多時候我們會想,自己幸福嗎?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懂得,幸福就是平平淡淡,就是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的感動,就是親情、友情、愛情的集合。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每個人都是幸福的,即使幸福是短暫的、是微不足道的。

男人和女人的幸福其實就很簡單:入睡了,男人伸出右手臂,女人把頭輕輕地靠上去,男人手臂一彎,擁著女人入眠。我想,這就是簡單的幸福、溫暖的幸福、疼愛的幸福,不需要語言的粉飾,擁抱著,入眠,足夠了。

因此,我們不要去羨慕別人的幸福。我們有我們自己簡單的、踏實的、真實的幸福生活;幸福是不能用形式和文字來衡量的。有人說,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讓我說,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兩個人明明躺在一起,觸手可及,卻留給對方一個冷冷的背影。試想,如此這般的“在一起”,能縮短距離嗎?

幸福,其實是一種感覺。愛一個人,有時付出並不一定要很多。甚至只要你伸出手臂,將愛人擁在懷裡。你,就成全了一場幸福。可惜,又有多少人會珍惜這種簡單的幸福呢?

朋友們,讓我們珍惜這份普通平淡的幸福吧!生活中,幸福時刻就在我們身邊。它就像一杯白開水,時刻滋潤著我們甜蜜的生活。

《真實的幸福》6

目不轉睛的盯著書上的文字,心裡一遍一遍的過著雜七雜八的煩心事,這個時候幸福的確和我無關。我迫切的希望趕緊進入寒假,沒有哪一刻比此時更希望解脫自己,或許那一刻是幸福的。

今年,有關幸福的話題很多,央視幸福一問成為了談笑熱點,我倒覺得能把真實播放給大家,這背後就挺讓人幸福。因為真實本身就是幸福。這是讀了馬丁。塞利格曼《真實的幸福》一書最大的感受。

真要遙望過去的`歲月,提煉出幸福的時光,的確有點模糊,或者說,那些被現在概括起來稱為幸福的感覺,和現在相比是幸福的,當時意識中卻並無幸福二字。只是被充實、踏實的心情所籠罩。簡短說,此時有幸福的概念,停在口上,落在追逐的腳步中。彼時有幸福的感受,存在心中,丟在奔跑的時光裡。哪個更幸福,一目瞭然,哪個更實在,也是心中瞭然。細想,最幸福的時光便是工作最初的幾年,班主任加上兩個班的語文課,踏實、積極的工作狀態。幾個鐵桿好友,充滿溫情的關切和交流,樂觀而快樂的生活。每天都很充實,無慾無求,學生的進步是最大的渴望,而學生成長規律總能讓渴望的心獲得必要的滿足。想來,那不是努力的結果,是時間推移的必然。現在,許多事不在掌控之中,後悔攬了這麼個瓷器活,不是沒這個鑽,而是活的性質變了,隨之不幸福了。之所以這樣,是慾望更多了,讓慾望從淡定的心中脫韁而出,追隨著這個社會慾望之流,不停的疾奔,偶發現,停下來是需要修煉的。我清醒的意識到,保持一個健康的心態對於事業和成長都極為重要。最重要的是修心,而心態的修煉不易。

我們極易被“根都爛掉”的情緒所感染,總是想修煉自己,打敗自己的衝動,其實,積極的情緒、特質和積極組織系統才是積極心態的有效組成。而在智慧、勇氣、仁愛、正義、節制、精神卓越等方面修煉,路漫漫其修遠,需不斷進取。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清醒的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從點滴做,一件件可以帶來幸福感的事,連點成線,可以連成真實而幸福的感受,真實的存在,長久的幸福。這種滿足感,來源於我們的工作和我們的生活,在我們的教學中,在我們教養孩子中都可以做到,哪怕是微不足道,這種真實的幸福感和豐富的滿足感,必會襲身。這本身就是一種修煉,對心態的一種提升,也是獲取幸福的源泉。

這個時代的人,在追逐幸福感時極易走捷徑,用短暫的愉悅獲取幸福感受,如沒有樂觀的、積極的心態也不易長久,即便錦衣加身、腰纏萬貫也不會幸福。尤其,當負面情緒襲來,便很難操控,幸福感會被瞬間偷襲,須臾間喪失。如何做,書中倒給了我不少啟示,只不過還需慢慢學來,過程漫長而艱辛,書中“幸福可以學來,幸福可以到永遠”的觀點倒是激勵我們,追逐幸福,永不止步,因為那才是生命真正價值所在。

《真實的幸福》7

很慚愧,斷斷續續用了1個多月的時間才把《真實的幸福》看完,最大的收穫就是讓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了解什麼是幸福。它與我以前的理解有很大的偏差,我一直都覺得幸福只是一種感覺,就是知足常樂。但看完塞利格曼的書之後,發現幸福是有章可循的,是可以評估的,是可以養成的。我不得不佩服塞利格曼博士,他為我打開了一扇通往幸福的大門,而我也正努力使自己和身邊的人幸福!

這本書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賽式幸福法則:過去就讓它過去,未來不全像你想象,抓住想要的幸福。

塞式幸福法則之一:過去的就讓它過去。每個人的成長道路都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不幸,所以我們能否幸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應對不幸的能力。我們沒有辦法改變已經發生過的事情,只能是積極面對未來。一切生機勃勃嫩綠的小草,有朝一日都會枯萎;一切鮮豔明麗沁人心脾的花朵,也往往盛開一季,就自然地凋謝了。小草的枯萎,鮮花的凋謝,都無法挽回,我們只能夠默默地接受。我們都有過快樂與幸福,也有過悲傷與痛苦,這些每個人都可以切身感受到。事實上,我們這樣的感受,總有一天會成為過去,既然已經感受過,擁有過,你就必須承認它的出現與存在,並且接受它,容忍它,讓它在你的生命裡輕輕地滑過,你自然會收穫到一種坦然,一種誠實,一種豁達,這樣,才會得到昇華、美化。

塞式幸福法則之二:未來不全像你想象。當面臨同一問題時,不同的人想象的未來也是不一樣的。有的人就會把問題複雜化,將事情災難化。有時候抓住一個想法不放的後果其實比它的真實性還要糟。所以換個思維思考問題吧。希望是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為之奮鬥的最終目標,只有永遠心懷希望,才會拼盡全力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塞式幸福法則之三:抓住現在的幸福。正如書中所言:“人都不願意糊里糊塗地過一生。你可能會像我一樣,午夜夢迴,躺在床上想自己的生活是如何越變越幸福,而不是一天天減少痛苦。”很少靜下心來,想想一段日子以來的幸福。在《真實的幸福》感召下,仔細想想,我是幸福的,從小在父母的呵護下成長,不必擔心什麼。工作上,和同事們相處十分愉快,生活中時常跟三五好友逛街、喝茶、聚會、聊天,雖然生活中也會有一些不如意,但總體來說,這樣的生活讓我很知足。

我想,只要讓過去的悲傷隨風而去,對現在的幸福好好珍惜,對將來的問題坦然面對,我們就擁有了真實的幸福。

《真實的幸福》8

近期工作比較忙,這本書看得斷斷續續,不過也獲益匪淺。

它第一眼吸引我的地方是告訴人們如何去構造積極情緒,而這正是我所需要的。一直以來,我的情緒都是處於悲觀、消極的狀態,很想做出一些改變。書裡面有很多測試,但認認真真做下去的沒幾個,因為總覺得時間不夠了,所以經常將測試跳過去。

從書中學會的幾個點,有必要總結一下:1、我是中度悲觀情緒;2、有抑鬱的傾向;3、滿足感能降低悲觀情緒和抑鬱的傾向值,讓人身心滿足的事情有鍛鍊、學習、認認真真做一件事情,帶來滿足感的事情可以讓滿足感持續相當一段時間,但是這過程不一定會愉悅;4、愉悅的事情很容易,但是會造成輕微抑鬱傾向,比如看電視,玩遊戲、聚會等,這些愉悅做完之後會消失,不能長時間存在;5、如果對於某一件事出現消極悲觀情緒,一定要自我反駁,順序為:不好的事—想法—後果—反駁—激發。

以上是目前看了之後印象最深刻,也最能立即使用的幾個點。我最這半年來老是喜歡看電視劇,靜不下心來讀書,可能是因為螢幕上的五彩繽紛離亂情仇更直觀吧。

以前並沒有覺得有什麼錯誤,看完這本書才知道,是因為短暫的愉悅造成癮的傾向。看電視能帶給我愉悅,並且這愉悅幾乎不需要動腦筋,但是看完之後的一瞬間就消失了,為了持續得到,所以就不斷看電視。現在明白了這個道理,就會覺得電視和遊戲都是浪費時間且傷害身心的行為,但是並不是說完全不接觸,要適可而止。而滿足才是我一直尋求的東西。我之所以覺得內心空虛,空洞,是因為沒有任何一件讓我內心滿足的事情。所以必須得努力做一些產生滿足感的事情。

不停地閱讀、有目的的學習、持續有效的鍛鍊,或者週末學習一道菜、收拾房間、整理衣櫃、學習烘培都是可以產生滿足感的事情。目前我在做的有持續有效的閱讀、重新聯絡教練開始上健身課、有目的性的學習等等。我希望自己的內心可以慢慢陽光起來。悲觀消極的情緒轉變還需要時間的練習,需持續不斷的反駁自己。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完成書裡對於優勢的測試,瞭解自己的優勢在哪裡,並有意識地發揮。

幸福感不是空氣,隨時存在,它是一個大概值,如果能運用自身的優勢與美德成為一個具有積極心態的人,那麼即使遇見糟糕無比的事情,也能夠在理性的指引下走回到正常的軌道。智慧、勇氣、仁愛、正義、節制、勤奮,是我應該為了幸福而努力追求的品質。

《真實的幸福》9

記得《裸婚時代》的劉易陽對童佳倩說,一個大男人不能整天把這事掛在嘴上,幸福是什麼?幸福是靠幹出來的,不是說出來就行。是啊,這麼個抽象的概念,說出來就變的不真實了,而且整天把這詞掛在嘴上實在太矯情了。但是,還是要做一下讀書筆記。最近幾天比較閒,還沒找到兼職,看看書,學習學習,也不錯。

“積極心理學是幸福和不幸福的時光所交織出來的紋理,以及此間顯示出來的優勢及美德。”通常人們追求幸福變得不實際是因為觀念的偏差,人們總有個定向的思維,要麼幸福要麼不幸福,然而事實上幸福應該是一種連續穩定的整體主觀感受。泰勒說,當別人問他是否幸福時,他不知道這該怎麼回答,幸福沒有外界一個條文標準,也不是說通過與他人對比就能判斷出自己是否幸福,只能說他比以前更幸福了,以後也將會比現在更幸福。他強調,“幸福課”的宗旨不是讓人學會幸福,而是學會更幸福。

“做好事會產生幸福感,這不同一般的感官愉悅,當你用自己的能力和優勢去應對一項挑戰並圓滿完成時,你會有幸福感,做好事並不僅僅是一種暫時的積極情緒體驗,它是完全投入,完全忘我的體驗。”也許這是來源於成就感與道德感的滿足,當人覺得所做的事有意義時,便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所在,並不是說有多大的客觀成就才能產生成就感,也不是說做了多大的好事才能產生道德感,只要自己認同的事都可以覺得有意義,併產生愉悅感。小孩子做了好事,需要告訴父母獲得稱讚後才會高興或者是想到自己將得到到讚賞而興奮不已,我們有了成熟的心智後就不再需要這些小孩所要的東西,小孩子得到一句稱讚就很高興了,雖然成人聽讚賞也會高興,但是追求的不是這個,而是內心的安定與更深層的價值感。

“優勢有靜態、動態之分,如仁慈、好奇、忠誠、信仰是靜態的,一天可能展現這些優勢幾十次,而毅力、遠見、勇氣則更可能是動態的,不可能在超市排隊付錢時展現你的勇氣,一生終有一次動態的行為足以讓人知道你有勇氣了。”確實有道理,根據這樣的說法,那麼回想一下自己是否做過自己覺得自己特別勇的事時,就可以知道自己是否勇敢了。再換個角度,即使沒幹過特別英勇的事也不能認定自己沒勇氣,那也許是還沒出現恰當的時機。這麼一想,所有的事都變的美好了,自己的價值感也增長不少,自然也就能開心點。雖然這還談不上幸福,但也是一種進步,畢竟人是可以習得樂觀的。

“常常檢視傷口不利於癒合。”“對過往的美好時光不能心存感激和欣賞,對過去的不幸誇大其詞、念念不忘,這兩種行為使我們得不到平靜、滿足和滿意的罪魁禍首。兩種解決方法---感恩、寬恕。”書上舉了個例子,闡述一位心理學大師是如何去寬恕殺死自己母親的惡人,我在想著,如果是我,我就沒那麼偉大,沒那麼厚愛他人,這樣的不幸與這樣的寬巨集心懷,我只能表示深深的同情之餘再表示萬分的佩服。真的沒想過,當一些特別惱人的不幸發生在自己身上時,自己會有多寬的心去接受,就算現在設身處地的想一番,然後覺得可以接受,也不肯定真正發生時自己又是怎樣的心情。另外,我覺得感恩,也不應該是,每件事都要想著感謝別人,本來自己不覺的有什麼需要特別感恩的事,卻還要為了“感恩”而感恩,那是多痛苦的一件事,不一定每件事都需要把謝謝掛在口上,機械化的規範自己的言行,會讓自己變得虛偽。並不是不提倡“感恩”,而是認為不應該像遵守紅綠燈那樣對待“感恩”。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