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心理測評淺析

才智咖 人氣:1.94W

心理測評:關於我們職業前程的測試

職場心理測評淺析

這是一場關於前程的占卜。你所幹的工作是否真正適合你?你是不是把最合適的人放到了最合適的崗位上?

我們常常這樣問自己。有的人,會這樣問自己一輩子,也有的人,為了尋找答擇了“職業體檢”——做一場職業心理測評。

“就當我買了一件大衣,丟了,如今又重買一件”。在某職業測評公司中,朱丹選了一個背風的位置坐下,她剛剛做了三個小時的職業心理測評題目,顯得有些疲憊。做這個“職場體檢”,再加上後期的專業諮詢師輔導費用,一共差不多等於她去年冬天添置的一件大衣的價錢。

職場之花:我不知道風在向哪吹?

朱丹大學畢業三年了,在一家日資企業做辦公室文員。她覺得工作還駕輕就熟,只是沒可能有再大的發展了。“你知道,在日語裡,有一個詞形容我們這 樣在單位裡工作的年輕女孩子,叫‘職場的花’,只要你坐著,沒有偷懶,沒有趁機上網聊天,分派你的事情辦完了,就可以了。日本人對工作的年輕女性要求就是這樣。”

朱丹希望改變自己的環境。辦法看上去很多。考註冊會計師?上MBA?書買回來一堆,可是“即使是上MBA,我也要考慮今後做什麼,我究竟適合做什麼呢?”從小是乖乖女,順利地考上大學,順利地到外企工作,如今面臨著人生方向選擇的朱丹,突然發現沒有人可以替她拿主意了。她的好朋友,還有老師,都不能解決她的問題。

朱丹終於下決心來做一次職業體檢,讓專家做診斷,來為自己的職業“卜一卦”,朱丹說,她的.同事有不少是從日本回來的海歸,而日本的職業心理測評和諮詢業很發達,有人幾乎是每年都要做一次。花一件大衣的錢做一次“職場體檢”,海歸同事認為很值得:“應該啊,你還這麼年輕,再不諮詢就晚了!”

“體檢”是在一個週末的下午進行的。朱丹發現,“體檢”的題目類似GMAT機考的心理測驗題目。坐在電腦前輸入考生號碼後,進入了網上的測試頁面,全部是選擇題,比如“選擇對您更有吸引力的詞語:A矛;B盾”;“用望遠鏡觀察天象A樂意;B不樂意”,用滑鼠點選答案即可。和正常考試一樣,測驗有時間限制,不同的是每套題前都會有這樣的特殊提示:“回答無正誤好壞之分,只是幫助你更好地理解自己,不要過多思考,不要遺漏任何題目。”

除了數學題目未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外,朱丹的體檢過程基本順利,一刻鐘後,她拿到了由計算機給出的“職業心理體檢報告”,長達13頁。“我覺得體檢報告與我的情況是基本相符的,感覺對自己還算有了一個大致的瞭解。”接下來她希望由職業諮詢師對她專門進行輔導。

如今,自掏腰包做一次心理體檢,請職業諮詢專家給自己號脈,為前途開出處方,越來越受到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白領的青睞。現在,全國大大小小的職業門診所已經有100多家。

而一項有關人力資源專案的調查顯示,在2003年白領消費結構的變化中,職業類消費的增長最為突出,漲幅最大,達到79%。其中相當一部分是投資於職業心理測評及諮詢。

誰更願意進行職場體檢?

所謂職場體檢,是在現代心理學、管理學的基礎上,用心理測驗、情境模擬等檢測手段,對人的能力、個性、職業興趣等因素進行科學的化驗,以幫助職業人客觀地瞭解自己所屬的心理型別。職業體檢分為兩種:一是以個人為物件,幫助他們揚長避短,規劃和管理自己的職業生涯;一是以企業為物件,幫助選拔人材,搭建團隊等。其中,前者起步較晚,但發展很快。

什麼人更願意參加職場體檢?白玲工作室曾經做過一項分析,發現來自民營企業的人最多,其次是事業單位、三資企業和國企;而從層次上看,來自中高層的管理人員最多;IT業、房地產、金融保險、醫藥等領域的人最多,因為這些人普遍壓力過大;有意思的是,女性比男性更願意參加體檢,男女的比例約為1比 1.6,年齡在26歲到30歲的人更多。

“這恰恰是工作的兩個分水嶺:26歲時已經工作一段時間了,不知道自己是否適合做什麼,怕再不改行就來不及;而30歲往往是再發展的臺階,創業做老闆,還是繼續打工生涯,面臨何去何從的抉擇。”白玲說。

“只有在做心理測試的時候,才會發現成年人其實多麼渴望瞭解自己!”北京諾華仕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商務發展經理萬泓告訴中國《新聞週刊》,他們已經為包括拜耳製藥、戴爾、BP等著名跨國企業的員工做了心理體檢,這些員工當中很多人都智商過人,但每次做完後,還是會看到他們在發現自己的心理型別後興奮的表情。

職場化驗的結果沒有任何好或者壞之分,“你以為測試出內向的人就一定不適合做銷售嗎?可是有一些性格內向的人卻能夠和工程師相處得很好,他們銷售軟體的成績出乎意料得優秀”。一名職場醫生,在職業體檢報告出來後,要柔和而有分寸感地解剖客戶的心理,不動聲色地讓他的潛意識浮出水面,並預測出在職場中他容易出現尷尬的地方。這個過程,確實有一點像是一個吉普賽女人在為你的前途占卜。

“我是誰,我究竟適合做什麼?”

每一個來這裡的人,都問著一個問題:“我是誰,我究竟適合做什麼?”

北大心理系主任王壘認為,“想不清楚做什麼其實也是一種心理問題”,王壘介紹,從心理學研究的角度,一個人因為什麼而活著,自己想幹什麼,最喜歡什麼,需要有一個澄清的過程,以達成“自我同一性認識”;但往往有相當一些人不瞭解自己,所以需要科學的工具來幫助自己。

曾有一位女士來來到職業測評公司,她已經有自己的公司,但是發展十分不順利。但她又特別擅長學習,考了一大堆證書。她不知道自己下一步該怎麼走。經過職業心理體檢,結果表明該女士沒有管理優勢,反而是走專業化的道路更加適合。結果該女士把公司承包給了別人,到一個單位裡任會計師,不僅工作做得風生水起,自己承包出去的公司也有收益,輕鬆贏得雙贏的效果。

房地產公司的策劃劉岱也曾經處在兩難的境遇,她擁有兩個專業文憑:設計和新聞,該選擇哪一個?劉岱至今清晰地記得跨進職業測評公司的日子,2003年12月17日,那是她職業生涯的一個轉折點。做過體檢後,她發現自己的性格更注重分析和創新,根據職場醫生的建議,她決定轉向策劃。不久,劉岱順利地找到了一份策劃的工作。

與個人想要找到匹配的崗位相對應,企業運用職場體檢,則是要為崗位找到匹配的人。“企業過去招人的依據是靠文憑,發現文憑不夠時就靠技能,後來發現光有技能還不行,還得有經驗。現在,心理因素變得更重要了。”

職場體檢由於設計和方法上的科學性,要比傳統的選拔標準更準確,“就像中醫過去是採用望聞問切,靠傳統經驗,如今也配合了驗血等西式方法,準確性高多了”。

北京大學心理系曾為三資企業和國企、民營企業等各種型別的機構做過職場體檢,發現績效越好的公司越注重職業心理測評。據該系主任王壘介紹,特別是一些高速發展的大型民營企業,更關注人才心理測評。比如TCL,總監以上的高層就有二三百人,“這種情況下,不能夠再靠企業家自己一個人發現人才。不光 要看準,還要提高效率,心理測評的優勢就在這個時候體現了出來。”

某大公司應用職業心理測評後,企業招聘的成本降低了至少30%。美國心理學家赫克則指出:採用隨機方法選拔人才 的準確率只有15%,採用有經驗的管理者來進行人事選拔的準確率是35%,而採用經驗結合心理測驗手段進行選拔的準確率高達76%。

不論是針對個人的體檢,還是針對企業的體檢,所採用的手段都是相同的,都是對人的心理型別進行檢測。

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個人正在參加到職業體檢的行列中來。因為所有的僱主都想避免這樣的情況:在花費了幾個月時間後,自己僱傭的人貌似強大,實際上卻缺乏成功所需要的合適的心理品質;而幾乎所有的僱員都想避免這樣的後果:過五關闖六將後,得到的是一個看上去很美,但卻無法發揮自己特長的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