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如何發現自己孩子的心病

才智咖 人氣:6.26K

 家長如何發現自己孩子的心病:

家長如何發現自己孩子的心病

找各種理由逃學、一臨近考試就生病、在學校裡見了人就躲閃……發生在孩子身上的此類現象,常常被家長們忽視。殊不知,這些很可能是一些心理疾病的徵兆。日前,一項調查顯示,七成兒童的心理問題被忽視,這些問題對孩子的成長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孩子為何會對學校產生恐懼心理?家長如何才能敏銳地發現孩子的心病呢?

症狀一:溺愛使孩子“恐學”

應對之策:經常與孩子談心,多從正面引導

張先生的兒子在國小四年級之前,一直表現得非常優秀,成績名列前茅,跟同學相處得也非常好,年年當選為三好學生。到四年級時,因為工作調動,張先生舉家遷往另一個城市。換了學校之後,張先生覺得兒子就像變了一個人。老師總反映他上課不聽講,和同學很少交流,這可愁壞了張先生一家。

“其實,孩子不願意上學,多少是一種可以理解的行為,就像許多大人也不願意上班一樣。”北京回龍觀醫院院長楊甫德解釋說,這屬於一種適應障礙。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從一所熟悉的學校轉入一所陌生的學校,由於孩子的適應能力比較差,就很有可能出現“恐學”的表現。還有一種情況,由於孩子在學校裡不能跟同學融為一體,或是經常被老師批評,或者受其他同學欺負,都有可能導致“恐學”的產生。

楊甫德說,那些不能適應的孩子,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從小被家長過度溺愛、過度保護,覺得自己的家就是一座大山,突然要上學,要離開這座大山了,內心覺得失落,無法適應這種分離狀態。

所以,家長一定要找到孩子不肯上學的原因。當發現孩子有不肯上學的現象時,家長應該經常與孩子談心,儘可能瞭解所有與他們上學有關的情況;要注意開導,不要採用恐嚇的辦法迫使孩子去上學,以免加重孩子的心理恐懼;多從正面引導,講清上學和將來工作的關係,讓孩子在認識上有所提高,切忌各種強迫性、懲罰性的言行。

 症狀二:考試焦慮症

 應對之策:保持一顆“平常心”——平常考試化,考試平常化

一年一度的會考、大學聯考來臨時,來醫院諮詢的考生父母也越來越多。“我家孩子平時學習都挺好,但是一到考試就發揮失常。平時小考也就算了,萬一大學聯考也這樣可怎麼辦?”“我們家孩子現在茶飯不思,晚上也睡不好覺,考試很重要,萬一沒考好,把身體弄垮了也得不償失。”

專家指出,在考試前,絕大多數考生都會出現或輕或重的焦慮情緒。其實,適度的焦慮有助於孩子在考試時發揮到最佳狀態。但是,也有些孩子身上的焦慮情緒表現得比較明顯。他們在心理上表現為過度緊張、擔憂、恐懼;在生理上,則出現吃不下飯、嘔吐、腹瀉、頭暈、頭疼等消化系統和神經系統症狀。具體說,他們可能會上課心不在焉,吃不好,睡不香,精神一直萎靡不振。

考前焦慮是壓力的一種表現形式,主要來源於兩方面:一是期望值過高,甚至超過了自己的實際水平;二是對於結果的接受程度差,因為過分關注成績而懷疑自己的能力。

因此,從心理調節上來說,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有一顆“平常心”——平常考試化,考試平常化。平時的模擬考試要認真對待,讓自己多體驗進入考場的'感覺,這其實也是一種心理學上常用的“脫敏”療法。其次,要樹立足夠的自信,相信自己能考好,即使沒有超常發揮,也能保持一貫的水準。再次,一定要保證充足的睡眠,哪怕一天不看書,舒舒服服地睡上十幾個小時也沒有問題。最後,多運動讓自己出出汗,有張有弛,身體才能保持最佳狀態。

 症狀三:孤獨導致緘默

 應對之策:讓孩子多和陌生的同齡孩子玩

有些孩子在家裡好好的,到了學校及人多的場合就不說話了。家長對此很奇怪:這是不是說明孩子性格過於內向了?

孩子這種選擇場合開口的情況,也被稱為選擇性緘默。“選擇性緘默絕對不是孤獨症,家長們不必擔心。”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教授季建林指出,該病的發病年齡可能在四五歲或七八歲。孩子在發病前智力正常,已有相當的語言能力,對少數熟悉的人可正常講話,但與外人交往時僅用手勢、點頭或搖頭表示自己的意見,偶爾也用文字表達。

“說到原因,除了遺傳因素外,主要就是現在的孩子太孤獨了。”季建林表示,一旦孩子突然進入幼兒園或學校,很難適應這種和同齡人交往的場合。從某些意義上來講,也可以說是一種社交恐懼。

對此,家長不要強迫孩子說話。如果孩子還小,要讓他們多和陌生的同齡孩子玩。對大一點的孩子,可讓他們通過電話、網路聊天等方式與人交流,直到他們能直接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