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化是一種習得的行為抑制

才智咖 人氣:1.66W

所謂習慣(Habituation),是一種簡單的、無意識的學習形式。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習慣化是一種習得的行為抑制,歡迎閱讀與收藏。

習慣化是一種習得的行為抑制

所謂習慣(Habituation),是一種簡單的、無意識的學習形式。當然,這裡的習慣化,不是指一個學音樂的學生為了完成課堂作業,而奮力地敲鼓練習,而是指我們的身體適應了某種刺激,並且不再對其做出反應。這就是說,如果讓某一種刺激持續不變地作用於某一個人,直到這個人不再對刺激做出反應,當刺激對他來說已經變得毫無意義的時候,我們就說這個人已經形成了習慣化,刺激對他來說不起作用了。

習慣化的概念來源於行為生物學術語

1944年,英國的動物學和行為學學者 William Thorpe把習慣化一詞引入了一篇專業著作之中。當時他對習慣化的定義是“中樞神經系統的一種活動,在其作用下,一旦微弱的干擾刺激和警告刺激持續的時間較長,生物體對其的先天反應強度就會減弱,然而這種變化是不含有正面效果的。”簡而言之就是,個體學會了如何對某一種刺激不再做出反應。個體的認知會把整個刺激樣本遮蔽出去,身體則省下了所有不必要的反應。

習慣化的例子

在出現這個概念之前,早在1925年就已經有一個能在人類身上證明習慣化的實驗。柏林的兒科醫生Albrecht Peiper發現,新生兒已經能用各種不同的動作對一種玩具鼓發出的不同聲響做出反應。接著,他研究了胎兒是否也能通過四肢的動作對聲音做出反應。的確,在聽到汽車喇叭的訊號聲之後,母體中的嬰兒也開始了手舞足蹈。然而,喇叭聲響出現得越頻繁,胎兒的反應就越弱。這說明,尚未出生的嬰兒已經開始對喇叭的響聲表現出習慣化的反應,持續一段時間之後,就不再對其做出反應了。後來的研究又對這一觀察結果予以了力證,這些研究發現,對於氣味或視覺刺激,新生兒的反應也表現出習慣化:刺激出現得越頻繁,相應的反應就越少。

墨鏡與眼鏡

從本質上來說,不能把習慣化和感覺器官對環境的適應或是感覺器官的疲勞相混淆。比如眼對環境的適應,如果我們讓雙眼長時間暴露在強光下,之後又馬上戴上墨鏡,使雙眼處於黑暗的環境,雙眼還是可以很快地再次適應這種黑暗的。再例如,當人第一次戴上眼鏡的時候,這種佩戴本身,在一開始會顯得特別惱人,甚至會干擾視線,鼻樑也感覺快要崩潰了。然而只要堅持佩戴一段時間,人就會適應這種刺激,逐漸將其遮蔽在意識以外了。你肯定見過有的人戴著眼鏡找眼鏡的情景。然而習慣化的基礎,不是軀體原因,而是行為層面的一種表現:人們感受著這種刺激,只是不再對這種刺激做出反應而已。

難道習慣化真的不是感覺的疲憊嗎?

非也。我們可以用一個十分生動形象的事例來證明我們的答案,而且這個例子肯定是許多人也都經歷過的。假設一個人搬了新家,但是房子緊鄰公路,他每天晚上都受到噪音的困擾,久久不能入睡,這時習慣化就開始發揮作用,久而久之,他便習慣了這種聲響。這時候,如果讓他出差,有好一段時間需要每晚在一個絕對靜謐的環境下入睡,這種環境就有問題了,刺激就改變了。可能越是安靜,他就越睡不著了。假如我們把感覺的疲憊看做遮蔽掉公路的聲響的原因,那麼入睡環境吵鬧或安靜與否,對於人是否能夠入睡就沒有區別了。但是如果這個人已經習慣了噪音,那麼他在安靜的`環境中,一開始就是很難入睡,而且難以入睡的時間持續的長度,就等於這個人適應新環境所需的時間。

博愛微言:習慣化是學習的一種形式,但是有時候,正如William Thorpe的定義當中描述的那樣,行為的抑制對我們的生活是不利的。就像圖片中的男人,也許是因為習慣,已經對自己的妻子視而不見了!那麼這種不利於我們生活的學習形式,在生物學上又是如何進化而來的呢?這也許是一個值得今後的學者關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