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缺的不是錢,而是內心的那份自足

才智咖 人氣:9.39K

女孩的衣櫥中掛著一件狐狸毛皮草,為了這件衣服,她一週內去了三次服裝店,輾轉反側,最終狠心入手,花去大洋2000元。得到後,她欣喜若狂,親密地稱之為“我的小狐狸”。

你缺的不是錢,而是內心的那份自足

這是她衣櫥中最貴的衣服,在這件皮草之前,她曾有幾年,新購置的衣服每年以兩位數的速度不斷塞滿多餘的空間,而在這件皮草之後,她彷彿失去了買衣服的興趣,即使為數不多的幾件也都恢復到往常的兩、三百元的價位。

“人不可能放棄自己未曾得到過的東西。”

坐在我對面的女孩是位年輕的心理諮詢師,思維嚴謹而理性,對於他人和自身有很強的洞察力。她自信而充滿活力,不施粉黛的秀麗臉龐本就無需繁飾的外物裝點。“我也知道衣服乃身外之物,但工作後那陣子就是抑制不住購物與打扮自己的衝動。”

一切皆有原因。

女孩的父母年齡偏大,是從三年困難時期一路走過來的,自然秉持著勤儉節約的傳統,尤其是她的母親,除了自己不捨得丟棄任何針頭線腦,也要求家人遵守“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規矩。

在懵懂意識到“漂亮”為何意的國小年紀,當同班同學都相互展示新買的連衣裙時,女孩卻常穿著母親的老式襯衣與土土的黑色健美褲——因為母親捨不得將已不合身但尚能穿的衣服淘汰掉,於是便硬要女兒穿上。女孩只能靠努力學習與張揚個性來維持內心的自尊。

那時的她,不明白自己家境尚可卻為何要受此苛待,內心反抗的火焰開始熊熊燃燒。“我第一次在穿衣這件事上反抗是在大約12歲時,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那並不算反抗,至多是憤憤不平的抱怨罷了,只是結果出乎我意料。”

女孩有些得意又飽含無奈地回憶起往事。“那會兒是九幾年,已經有不少大商場和百貨公司,但我家從未進去買過東西,母親常常在地攤上淘到十元兩件的T恤,高興地拎回家給我穿。”

有一天,一家人飯後散步,踱進百貨公司,父母竟心血來潮讓我試穿一件頗為時興款式的連衣裙。那是一件綴有金絲亮片的蓬蓬裙,我的衣櫥裡之前從來沒有過這樣的衣服。當我在試衣鏡前激動而扭捏地欣賞自己時,偶然瞥見鏡角反射出的售貨員的目光。

那目光似乎在說:“瞧這一家子,上來也不問價格就試穿,估計一早就沒打算買。”

也許那並非是售貨員真正的態度,而是我內心自卑的寫照。但我頓時失去了試衣的興致,可母親還依然喋喋不休地讓我向左轉轉,向右轉轉。

我心中頓時升起一股厭煩之火,高聲回嘴道:“有啥好試的,反正你們也不會買給我,趕緊脫掉走人。”

母親似乎做了什麼見不得人的事被撞見一般,瞬間尷尬無比。她有點無措地回身與父親商量許久,終於咬咬牙讓售貨員將這件一百多元的連衣裙打包買下。

“在後來的日子裡,每逢重大場合,母親總不忘提醒‘記得穿上那件一百多的衣服’。可笑的是,我當時並非很中意這件連衣裙,純粹是次偶然的激將。”女孩自嘲地笑了笑。

在經濟獨立後,她第一次發現自己可以理直氣壯地買衣服了,再也不用怯生生地請求父母,再也不用眼巴巴地盼望奇蹟。

“在那一刻,我終於明白了自己為什麼那麼盼望長大,我想,我要的就是這種掌控自己人生的感覺。在工作後的頭一兩年我拼命買衣服,其實就是在補償之前二十多年的缺失。過去有多壓抑,現在就有多瘋狂。

但自從買回我的小狐狸後,我開始覺得買昂貴衣服特沒勁。”

女孩從回憶中走向現實。

“為什麼?”我問她。

“因為我感受到了,只要我想要,我隨時都可以把它們買回來。它們不再是遙不可及的象徵,而是從神壇上下來,成為了觸手可及的存在。所以,它們對我來說不再意味著價值感或優越。”

“既然如此,那為什麼你現在基本上還都是買那些平價的衣服呢?”

女孩微微笑了一下:“哎,因為二十多年來的耳濡目染,已經讓我將‘浪費就是可恥’的觀念深深內化於心。如果說,我在成年之前是要尋求實際父母的認可,那麼,成年後,我就是在尋求‘內心父母’的認同。為了得到‘內心父母’的讚賞,我近乎本能地沿襲了父母當年的生活方式。”

“從小到大形成的空洞,也許也要長時間來修復吧。”我試圖確認她的想法。

不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頓悟或放下的。

當我剛發現父母的節約思維已將我同化時,我非常痛苦,因為每當我打算稍微奢侈一點時,心中就有隱隱的罪惡感,讓我開始責備自己。

可當我發現這種自責之後,我又責備自己的'自責。我覺得自己現在已經長大了,應該擺脫這些束縛,於是,我又強迫自己去買那些貴的東西。

在這一重重的自責之下,我根本感覺不到消費的樂趣,只有強迫與反強迫的衝動在彼此拉鋸,而我只是內心感性衝動的奴隸罷了。

“難怪你說感性只相信事實,需要通過體驗和實踐才能趕上理性的步伐,不然就不會有那麼多人抱怨‘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了。”我心有慼慼焉。

是啊。每個當下的我們,都是由千千萬萬個過往堆疊而成。我們永遠也不可能完全抹去過往經歷在我們心中留下的印記。

現在我想明白了,過去我缺的不是錢,而是內心的那份自足。我之前那麼希望有錢,有奢華的衣物,其實是希望成為眾人的焦點,不再被人瞧不起或比下去,讓人在第一眼上就認可我。

童年物質上的匱乏,早已抽象化成了自身價值感的缺乏,這內心的空洞,早已不是單純用金錢和物質能夠填補的了。

“那你現在是怎樣的心態了呢?”我不無擔憂地問。

“現在?現在我有我的事業,有無數的諮詢者在等待我,還有家庭要經營,忙都忙不過來。當我在內心確立了自身的價值後,心上的空洞便被慢慢填滿了。

“我已經明白,我沒必要為了證明什麼而特地強迫自己做些非心所願的事。既然我願意買物美價廉的衣服,那就不用非得強迫自己用LV。可如果遇到心水之物,哪怕價格貴些,我也願意出手。

給自己最好的,這是愛自己。但真正地瞭解自己,並給自己最適合的,我想,這才是更深層次的愛自己。”

我在心裡默默地給她點·了·個·贊。

“那麼,你的皮草現在是個什麼地位呀?”我調侃道。

“它當然還是我親愛的小狐狸咯,它搭配起衣服來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