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的心理常見問題障礙與解決辦法

才智咖 人氣:3.13W

人的年齡有生存年齡和心理年齡之分。當年近花甲、體力雖日漸衰退,但心理尚在中年。據醫學心理研究,60歲的人應有50歲的心理狀態才是正常的。可是為什麼有些人退休後精神會消沉?這主要是受老字暗示影響的結果,所以任何一個老年人都要記住,自已的年齡應當是生存年齡減十,並默唸不忘。如果有人說你年輕,你千萬不要搖頭和反對,應當樂於接受,並通過相應的行為反應出來,這就是所謂“心理鍛鍊”,它和身體鍛鍊一樣,對抗衰老起著重要作用。

老人的心理常見問題障礙與解決辦法

俗話說“人老心不老”,似乎是貶義詞,於是有些人本來尚很年輕的心,也不得不隨年齡而老化起來,從而加速了衰老過程。

老小孩”是怎麼回事

有些老人的脾氣和性格越來越變得幼稚起來,時常表現出與年齡不稱的言談和行為,如在近親、摯友面前顯得不拘小節,蠻不講理;好動情緒不讓人,常要求別人照顧和關懷;必須老伴或子女守在身邊,以及挑剔飲食等。這種“老小孩”行為常見於多發性腦梗塞的早期,有些人病情可以停止不發展,有些則可發展為痴呆症。遇到這種情況時,應密切注意現察老人的智力狀態,如判斷問題,計算財物,近事記憶狀態及對地點、時間、人物的定向能力等有無變化。以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一般的幼稚行為,主要是大腦細胞的萎縮退化、中樞抑制能力減弱的結果,如家庭環境安逸、老伴關係融洽、子女又長期守在身邊,倍加照顧者,這種“老小孩”行為可能越明顯,正如小孩兒童大腦發育尚不成熟一樣,越嬌養越不易長大,其實是依賴心理在起作用。只要沒有腦器質病的證據,就不必過分照顧,凡老人自已能做的,最好讓其自已動手。

老年喪偶怎樣適應

老年人最大的心理創傷莫過於親人死亡,尤其是喪偶。有些人在老伴去世不久,身體和精神便迅速衰退下來,以至一厥不振。為了擺脫喪偶後的悲痛、孤寂,除接受親友、子女的安慰外,主要靠自已來進行心理調整。首先要堅持生活自理,使空閒時間有事可做,把思念之情寄託到興趣上去。一般說來,丈夫先去世,妻子的適應力較強,而妻子先去世,丈夫的適應力就差。在有子孫的情況下,女性就更容易渡過居喪期。因為作祖母的有操不完的家務,較少感到空寂無聊。男性就缺乏這種調整的條件。為此,就必須主動地去接觸社會,從社會交往中獲得愉快,使生命力更加旺盛。有些喪偶的老人,暫時移居子女或至親家中,作一段時間的心理調養,也是適宜的辦法。

對青年人來說,悲傷可能是件好事,因為它可以發洩積壓的內在能量;對老年人則不然,過分的悲傷會導致能量的消耗,促進老化過程。

怎樣處理老夫妻之間的矛盾

人皆有個性。這種個性到老年時更為突出,甚至隨著腦細胞的老化,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性格變化,如原來莊重的人可能變得詼諧起來,原來公正的人,可能變得自私起來。在這種情況下,即使相親相愛多年的夫妻,也可能因瑣事而爭吵、為子女總是而各持已見。老夫妻的矛盾往往不如小夫妻矛盾轉變得快,主要是雙方都易固執,且由於缺乏興趣,而較少得到情感的調節。

遇到矛盾時,雙方應互相諒解,讓步,原則上求大同存小異,特別是在處理晚輩問題上,一定要力求意見觀點一致,不要把矛盾暴露給子女。或將矛盾轉嫁給子女,影響家庭的團結,老夫妻的恩愛和諧常給子女媳婿們作出榜樣。如遇到一方在性格上的大變,一反常態,則應密切觀察其它方面的改變,如情緒的穩定性、判斷分析和計算能力是否正常,以便考慮有無老年痴呆症的可能,及早就醫。

老年慢性病怎樣療養

老年人的慢性病很多,無論哪一種病都需要以養為主。所謂療養包括藥物及各種醫療措施、療養生活與療養環境以及自身的療養態度等方面。前兩者是醫生和家屬的事,關鍵在於後者:

①要遵醫囑,按時服藥,按時治療和進行復查。

②慢性病恢復較慢,要採取“既來之則安之”的態度,要想念醫生的經驗方和方法,勿亂投醫和急於求成。

③要配合家屬,適應療養生活和療養環境,勿挑惕,勿焦燥,有生活自理條件者一定要自理,不要過分依賴人。

④不是整天臥床的病就要堅持一定的活動,以防肌肉功能退化。需要臥床者也應有事可做,但要避免緊張、興奮、過喜過憂。

⑤“聊天不說病、聊病反助病”。要保持樂觀和冷靜態度,充滿信心以增進自然抵抗力。

為何老頭自理能力不如老婆

從傳統上看,在一個家庭中,主婦以家務操勞最多,隨著年歲的增長,女性的活動能力趨於內向,進入更年期後,這種現象更加明顯,她們的興趣幾乎全部都貫注於家庭生活事物之中、照顧子女不待說,對待丈夫可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體貼和關切。加之,婦女退休早於男性5—10年,這樣的結果,自然使丈夫在臨近晚年時,基本上不再或很少從事家務,於是逐漸養成了一種依賴心理,一切靠老伴照料。

平時倒沒什麼,一旦老婆外出探親,或是生病臥床,則老頭會明顯地暴露出心理上的窘態,甚至出現對付著生活的局面,以期待老婆重新來服侍自已。如果老婆辭世,那種象似孩子離去母親的心理會使老頭陷入焦慮以至無法維持自已的困境。這就是為什麼有些男性老人,老伴去世不久,身體便很快衰退下來,甚而相繼離開人間的心理學背景。看來,男人堅持自理生活,還是一項關鍵的長壽之道呢!

人為何好憶舊、思鄉

常言道“樹高千丈,葉落歸根”,人一進入老年,前瞻的少而回顧的`多,由於退休之後進取之心已處於停滯狀態,因此較少去為未來設想什麼。在心理上也由於不可能再獲得大的聲譽與地位的滿足,於是出於維護和保持心理穩定,便願意談論過去的成就和榮譽。對青年人不提當年勇,但對老人則有想當年值得回憶的留戀。

由於存在思舊憶古的心情,所以,很多遠離家鄉長年在外的老人,便易思鄉和懷念青年時代的朋友和夥伴,甚至喜食家鄉飯,愛好幼稚時的東西等,這些都是心理退化的表現。有人說,憶舊思鄉是老化的標誌,不無道理。但這種退化是有條件的,倘如晚年的生活安排得很豐富,不僅每天有事可做,而且興趣十足,就不會老是想過去的一切。此外,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受記憶衰退的影響,近記憶不好,遠記憶尚保留,所以好談過去的事便是自然的了。

尊重——老年心理上的強心劑

老年人最怕周圍人輕視他們,把他們置於社會或家庭的次要地位。在這種情況下,無用感、被遺棄感往往給老人造成沉重的心理包袱,不少老人懂得這些道理,而主動地撤出生活圈以求安靜。有些老人則執意要維持以前的尊嚴,事事都想插手過問,藉以顯示其存在。無論是哪種情況,都會給老年生活帶來煩惱和不快。為此,要尊重老人,不僅把他們放在眼裡,還要放在心上,這就象強心劑一樣,會激動他們的活力,促進他們的生活興趣,從而對社會和家庭發揮餘熱。

在任何時候,老年人都是一種緩衝和協調力量,尤其是在家庭,老人可起到青年人無法起到的周旋作用,只要尊重他們。一般說來,老人是以子女為樂事的,為子女不吝惜一切,子女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而回報以更多的尊重要發自內心而不是表面應付,否則對老年人將是莫大的心理刺激,助長他們產生憂鬱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