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詢中為什麼需要一次次談自己?

才智咖 人氣:2.09W

心理諮詢過程中,心理諮詢師通常都要諮詢者一次次地談自己,這到底是為什麼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心理諮詢中為什麼需要一次次談自己?

心理諮詢中為什麼需要一次次談自己?

有些個案在諮詢前問我,可不可以先把自己的經歷提前發給你,這樣你知道我的情況,在諮詢時你就可以直接對我進行指導了;也有的個案在諮詢間隙裡,會很密集地跟我講訴他們遇到的問題,覺得這樣做在諮詢中就可以省掉時間去談生活中發生了什麼。

看起來諮詢需要囉裡囉嗦的描述很多事情,若能簡明扼要地表達發生了什麼,就可以節省不少諮詢時間,而實際上大多數人盡力省掉的時間卻是最能幫到自己的時間。為什麼會是這樣呢?在心理諮詢中,為什麼需要一次次地談自己呢?

走出困境最近的路,是靠近自己的內心

目前社會對心理諮詢的接受度越來越高,但真正要自己去選擇諮詢,卻很不容易做到的,這不是因為經濟條件不允許,而是我們對心理諮詢有很多偏頗的理解。很容易覺得心理諮詢師是一個給人答案的人,是一個高高在上去評價自己的人,是一個站著說話不腰疼的人,所以大家覺得我也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我也知道哪裡不對,為什麼還需要找心理諮詢師呢?

在社會主流文化的影響下,我們喜歡用外在的評估標準看自己,要分清楚對錯,要看得到成敗,所以我們急著趕路,很難有時間停下來看看自己的心。

我們期待速成,內心卻不願意被放入評價體系,我們一邊排斥著談真實的自己,一邊期望有人能懂得自己。於是,我們可能會小小翼翼地告訴身邊的朋友,期望他們能給到自己中肯的意見,可當對方表達出自己觀點時,我們卻常常覺得這不是自己想要的。

所以,經過這樣生活裡的失望,很多人不相信心理諮詢,卻又想抓住一根救命稻草的,在諮詢開始時說:我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裡,我知道如何不對,可是要怎麼辦呢?你告訴我怎麼辦就好!

當個案站在外在的評價角度談自己時,諮詢師也必須要小心跟隨個案一起跌入無望的深淵。大多數時候我們在一個問題裡找不到答案時,卻不敢回頭靠近自己的內心,檢視這個問題是否是自己內心想要的。很多人就陷入了這樣的困境:看似在找答案,卻尋不到一個滿意的答案;看似想找方法,卻找不到有效的辦法。

比發生什麼更重要的,是我們如何描述事情

因為條件限制,在一些不見面的諮詢裡,諮詢師經常需要從個案的訴說裡去細微覺察對方的狀態。有一次,我無論怎麼嘗試,也感覺不到對方是在講自己的事情,當我把這樣的感受告訴對方時,個案說:我怕自己談不好,所以提前寫好了要說的內容。這樣的情況在我的工作中出現了很多次,我才發現大多數人對於諮詢中的談話是有誤解的。

心理諮詢不同於其他的任何諮詢,這需要我們時刻跟自己的體驗在一起,儘可能去那個特殊的情境裡,去覺察和感受自己內心真實的聲音。當個案追求省時高效,或者要求形容得生動完整時,這本身也呈現出我們面對問題固有的方式:從內心深處關閉了自己。

同一件事情,通過不同的人,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會有很多不同意義的。比講清楚發生了什麼更重要的是:我們站在怎樣的角度,如何描述經歷過的事情。只要跟著自己心在表達,哪怕僅是一個詞或一句話,也勝過於事先有準備的千言萬語。

我有一位個案,在她的第一段戀愛裡,有很多傷痛的`記憶,身體傷害、男友劈腿、公開受辱,這些在她腦海裡想了十年的事情,卻一直沒有機會表達。

在我們連續兩個月的諮詢裡,她一次次去談這一段經歷,她從歇斯底里變成憤怒,再變成自責和同情,那些曾經被她視為洪水猛獸般的內在情感經過訴說得到了整理,她的內心也終於收穫了真正平靜,她不再一次次逼問自己:為什麼我還是忘不了他?

當他開始一點點懂得自己時,在那麼一刻終於感覺心裡透進了一束光,找到了一段經歷的意義。從這時起,她很少再貶低自己,她的音調變得低沉,語速開始變慢,甚至有時候她總是要稍作停頓,才能繼續說下去。她說:那些經歷還仍然在心裡,但是我不再排斥去想起,也就終於可以從內心深處放過自己。

很多時候,我們原以為自己清楚所有的來龍去脈,可是當一些話從自己嘴裡說出來的時候,連我們自己都感到無比驚訝。

當我們的生活中沒有機會在一個自由的空間裡表達自己,通過接收同頻的反饋來確認自己的感受時,我們就很容易跟著外界的評價形成對自己錯誤的認識,影響到人生中的重要決定。

諮詢的核心,是通過談去澄清和重塑自己

很多人覺得心理諮詢是尋找自己想要的答案,所以有人問我:如果我遇到問題,是不是隻要聽你講課就可以,或者只看你文章就可以,再或者你直接告訴我答案就可以。其實,真的不可以。

當諮詢師沒有足夠了解個案時,就無法幫助個案去理解他自己;當我們不理解自己時,知道越多的成長捷徑,且如果行動力足夠強,就越可能把現狀搞得更糟糕。

另外,有很多尋求幫助的人,遇到的問題是:我好像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做,可就是做不到。任何人都沒辦法繞過自己的內心直接開始成長,因為當你不夠懂得你自己,根本無法說服自己開始行動,這也是一部分拖延問題的成因。

英國作家福斯特說:直到看見我說了什麼,我才知道自己到底怎麼想的。沒有經過表達,我們的所思所想什麼也不是。我們覺得如何看和說是一回事,實際上往往有很大的差距。談話的目的不僅是描述發生的事情,也是藉助這一途徑,讓我們從語言中看清楚自己。

為什麼需要找心理諮詢師,而不是找其他人說呢?因為經過專業訓練的諮詢師,更容易貼著個案去理解對方,把其他評價和需要隔離在外,當個案的表達遇到這樣一個開放的空間,並且可以在與自己的同頻迴應裡,感受到內心發生奇蹟的變化。我們開始在這個有太多繁雜聲音、太多外在要求的世界裡開始看見自己,我們就有機會真正澄清自己的問題。

順著這個內在的聲音往下走,我們再回頭去看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自己,我們就可能看到很多曾經被我們忽視的,卻對自己無比重要的資源。在這條路上若走得足夠遠,你會發現所有的經歷都沒有改變,我們卻有了很大的變化,藉由我們重新對自己的理解,我們就重塑出一個新的自己。哪怕過去已經無比糟糕,但帶著這個自己走下去,就可能出現很多新的機遇。

所以,很多人說只要我把我想說的寫給你,你就能幫到我時,我會坦然地告訴對方這很難幫到你。沒有表達,沒有對話,沒有談的過程,僅憑諮詢師的主觀猜測,無法澄清問題,更無法重塑自己。

每個人的內心都是一座房子,房子在晴空萬里時相安無事,但有時也會屋漏偏逢連夜雨。對每一個渴望自我成長的人來說,最重要的不是在下雨時能找到地方避雨,而是趁晴天檢修好這座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