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古文學習方法

才智咖 人氣:1.22W

古文是我們學習的難點,我們應該怎麼樣學古文呢?看看下面的語文古文學習方法吧!

語文古文學習方法

將字詞含義系統化

對此,一些同學僅僅落實在“實詞的系統化”與“虛詞的系統化”,這當然是正確的。

然而,我們更應當注意橫跨“實、虛”兩頭的字詞系統化的知識基礎內容。

舉個例子來加以說明,比如“然”字:《史記·項羽本紀》中“臣戰河南,然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和賈誼《論積貯疏》中“卒然然邊境有急”、蘇軾《石鐘山記》中“石之鏗然然有聲者”,這三個“然”是虛詞,分別是轉折連詞“然而”和與副詞“卒(通‘猝’)”組合作“地”、與形容詞“鏗”組合作“……的”解;至於屈原《涉江》中的“與前世而皆然然兮”、蒲松齡《促織》中的“成然然之”和曹植《七步詩》中的“萁在釜下然然”,這三個“然”是實詞,分別是指示代詞 “這樣”、動詞(意動)“認為……對”和先通假後作動詞的“燃”解。

類似的字詞還有“顧、其、之、是”等。

將文言語法規律化

從國中到高中,七個學年十四學期,語文教師所講授的古文教材有百餘篇,基本的基礎語法都散在課文裡,若能把判斷句(三種)、被動句(八種)、狀語後置句(四種)、定語後置句(三種)、省略句(11種)、賓語前置句(十種)都整理歸納,這對學課文、做練習、應考試都是有百利而無一弊的。

也舉“賓語前置句”來加以說明吧,比如范曄《後漢書·張衡傳》中的“未之有也”是否定句代詞賓語前置句;

《史記·項羽本紀》中的“大王來何操”是疑問句代詞賓語前置句;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的“吾誰與歸”是疑問句介賓賓語前置句;賈誼《過秦論》中的“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是判斷句強調賓語之賓語前置句;

《論語》中的“一言以蔽之”是陳述句介賓賓語前置句;曹操《求賢令》中的“唯才是舉”是“唯……是(之;之為)”式賓語前置句;

《莊子·秋水》中的“我之謂也”是“之謂”式賓語前置句;《史記·陳涉世家》中的“苟富貴,莫相忘”是副詞“相”作稱代作用的賓語前置句;韓愈《師說》中的“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是復指代詞“之” 充任提賓的賓語前置句;北朝樂府《木蘭辭》中的“問女何所思”是“所+動”式疑問代詞賓語前置句。

以上句法例項,我們都知曉,但使之規律化卻是更重要的理解與應用。

(注:關於詞法規律就略之了)

將語段譯文精確化

近代學者嚴復提出“信、達、雅”的翻譯標準,其實際就是譯文一定要做到 “字字落實,一一對應”。

也舉個例子來加以說明吧,比如宋代吳曾《能改齋漫錄》中有這樣一段文字:“齊人劉庭式未及第時,議娶其其鄉人之女,既成約而未納納幣也。

庭式及第,其女以疾,兩目皆盲盲。

女家躬耕,貧甚,不敢復言言。

或或勸納納其幼 女,庭式笑曰:‘吾心已許之矣。

雖盲,豈負負吾初心哉。’卒取盲女,與之偕老。”其中帶“·”符號的註釋先後應是“自己的、送禮、瞎、提起、有人、娶、違背”。

若把它全文譯成現代白話,應該這樣:“齊人劉庭式還沒中舉時,心謀迎娶自己的同鄉的少女,兩家已草成婚約然而還沒給女方送禮。

到劉庭式中舉,自己的未婚少女因患病,兩眼都瞎了。

女家是農耕之家,很窮,不敢再提起婚事。

有人規勸他迎娶那漂亮的女子,劉庭式說:‘我的心已經許配給她了。

雖然她兩眼瞎了,怎能違揹我當初的本心呢。’最後迎娶了盲女,並和她共同生活到老。”總之,在譯文時一定要把“詞法”與“句法”在文句中嚴謹體現出來,這樣才能切實做到“確切、流暢、優美”的原則標準。

否定型選擇題解答

否定型選擇題首先是考查同學們的識記能力,在此類題中較多涉及的是歷史事實,解答的關鍵是對歷史事實的本質、原因、影響、意義、評價等有一個完整的、準確的認識。

其次此類題較多地考查同學們對歷史概念的理解能力,所以同學們要對歷史概念的內涵、實質有清晰的認識。

第三、考查同學們的逆向思維能力,因為此題主要選擇錯誤的選項,而由於同學們習慣了選擇正確的選項,所以在思維習慣上不符,往往造成錯誤。

否定型選擇題即要求選出不符合史實和歷史邏輯關係的選項,也稱為逆向選擇題。

此種題型也是多項選擇題的變異,即在試題中有三個備選項是符合史實和歷史邏輯關係的,試題就要求將另一個不符合的選出來。

該題型結構特點是在題幹中有"不是""不正確""不包括""錯誤的""無關的""不屬於"等提示語。

在做此類題時,要全面理解和把握歷史概念,要注意歷史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在分析問題時要注意逆向思維和發散性思維的培養。

此類題的主要做題方法有:排除法,通過排除符合史實和歷史邏輯關係的選項,選出符合題意的選項;推理法,若不能確定某個選項時,可以先假設此選項正確,然後再根據所學知識進行推理,分析其結論是否符合史實和歷史邏輯關係;直選法,根據自己對歷史事實的認識和理解,直接確定不符合史實和歷史邏輯關係的選項。

例題:

【例1】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產生了深遠的社會影響,這些影響不包括

A.促進井田制的瓦解B.導致地主階級興起

C.強化了周王室的統治D.引發改革變法的時代風潮

【解題思路】此題的解答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理解:一是明確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時期,生產力的發展形成了這時期顯著的特徵,即社會變革,在四個備選項中A、B、D都屬於社會變革的體現,只有C不是。

二是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促使了奴隸制的瓦解,而周王室的統治正是奴隸制政權,所以不可能對它起到強化作用。

【答案】C

【點撥】此題是一道典型的否定式選擇題,主要是考查同學們對歷史階段特徵的理解和把握。

【例2】(天津模擬)以下關於辛亥革命意義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推翻了清朝的反動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B.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權利

C.使資產階級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D.打擊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殖民統治,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解題思路】此題A選項中"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是錯誤的,辛亥革命只是結束了封建君主專制政體,而不是封建制度。

其實在做此題時同學們只要能理解到辛亥革命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即可,這說明中國的封建制度尚未被推翻。

【答案】A

【點撥】此題主要考查同學們對歷史概念的理解能力,題中的封建制度和封建君主專制政體是兩個不同歷史概念,封建制度包括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封建的政治制度--君主專制政體、封建社會的思想文化制度,而封建君主專制政體只是封建制度的一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