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會計學習心得體會五篇

才智咖 人氣:2.65W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時,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裡,讓自己銘記於心,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會計學習心得體會9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會計學習心得體會五篇

會計學習心得體會 篇1

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本人有了點兒零星感觸,認為會計科目的內容其實是最難學習的,實際操作過程中也是最難把握的。但是,個人認為知識的學習就好似建築樓房,也需要打建‘地基’,方可建起高樓大廈。基礎如果不夠牢固,那麼蓋得越高,倒塌的危險性就越大。直至最終,導致一頭霧水,無法準確掌握。所以我認為,基礎學習非常重要。

第一章的內容是比較簡單的,基本上就是對全書內容的總括,所以建議大家只要大概瞭解即可的。但是有會計基本假設的內容需要重點掌握,因為會計基本假設是會計上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的一個基本前提,可以說是會計學科的一個基礎,所以個人認為必須牢記而且要深入理解。會計主體是假設中的重要要素,主體一旦確定,中心物件、服務物件也就隨之確定了,一切會計活動都是圍繞這個主體而展開的。但是,我們要注意的是會計主體可未必等同於法律主體的。通常,法律主體一定是會計主體的,但會計主體可未必是法律主體的。這一點一定要區分清楚,二者絕對不可以混淆的。

會計主體確定後,順理成章生存下去自然要產生經營活動的,而且這個經營活動一定會是可持續的。一旦一個企業無法正常持續經營主營業務,那麼這個會計主體一定是出現了問題,生存也就受到了威脅。不過,如果直接假設一個會計主體是不可以進行持續經營的,很明顯是個錯誤,會誤導經濟決策行為。所以,假設持續經營是不要的。

然而,有了會計分期才會使不同會計主體有了記賬的基礎,從而才會出現應收、應付、折舊、攤銷等會計處理方法。因此,不難看出,合理進行會計分期也是很重要的。同時,我們學習會計科目上也應成為我們注意的一個重點。

最後,上述一切行為都要通過報表,用相應貨幣去進行計量,展現給使用者一組有價值的資料。所以,合理選擇貨幣去體現所想說明的一切,才不會給使用者帶來誤導,故而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過深刻理解和經典習題輔助強化,牢固掌握,把基礎知識打造的更為堅實。這樣,在後續的學習過程中,才可以保證大方向上不會嚴重偏失,對問題的理解上才會更加準確。有了這一切,你的知識結構才會更加牢固,才會打建得更加高大。

此外,在牢固掌握基礎知識後的學習過程中,還要注意對知識的靈活掌握,要以不變去應萬變。不過,俗話說:“萬變不離其宗”。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慢慢體會到基礎學習的重要性。

會計學習心得體會 篇2

經過對《高階管理會計理論與實務》一段時間的學習,我對管理會計有了進一步的認知,同時對於這麼課程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議,具體而言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

一、關於課程開設的看法和建議隨著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對會計人才的素質和專業技能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就要求會計人員要跳出傳統會計思維框架的定位,將自己看成是一位CFO,一位管理者,站在戰略性的高度考慮問題,而具備高階管理會計的相關知識是高素質管理人才的必要條件,因此管理會計這門新興學科應運而生。大學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搖籃,經濟和社會在發展,大學對人才的培養也應該與時俱進。因此,《高階管理會計理論與實務》這麼課程便尤為重要,應針對經管類特別是會計類專業的學生開設高階管理會計的課程,從而加強會計專業學生的理論素養,增強對專業的理性認識二、關於課程內容的看法和建議管理會計是會計學和管理學相結合的一門新興學科,因此《高階管理會計理論與實務》涵蓋了會計學與管理學方面的知識,介紹了目前較為前沿與經典的管理會計的相關知識如:適時制、作業成本法等,是傳統管理會計的深化和發展。在我看來,管理會計更加側重於管理,會計學則是實現管理目標的理論基礎。課程內容不足的地方在由於學時和時間的限制,課程內容的豐富度不夠,課堂上所能學習到的管理會計的知識有限,雖然學生可以自己在課後學習管理會計的相關知識,但是如果老師能夠在內容上的指引更多,學生自學定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能更深入地理解管理會計的相關知識。

三、關於課程講授的看法《高階管理會計理論與實務》授課方式最大的亮點之一便是案例式教學,教學不僅僅侷限於單純的理論知識教學,而是將理論與案例實踐很好地結合起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高階管理會計的相關理論,增強了對高階管理會計的感性認識。其次,老師在正式講授高階管理會計的知識之前,會介紹自己在世界各國遊歷的經歷,並且配以大量風景優美的照片,這便是寓教於樂的最好體現,不僅豐富了課堂內容,而且增長了學生的見識,提高了學生的人文素養,也彰顯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精神。

四、關於考核方式的看法和建議在考核方式上,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各佔50%,優點在於既考查平時學生的平時成績,又考查了學生的考試成績,但是個人認為考核方式不足的地方在於期末考試成績所佔比重較大。因為考試的偶然性較大,一個學生也許在平時不認真對待該課程,在考試前臨時突擊,也能取得較好的成績,然而這種臨時抱佛腳狀態下所學習到的知識僅僅是曇花一現,很可能考試結束後所記下的知識就自動歸零,因此也許不能真實反映學生對課程知識的掌握程度。其次,考試所涉及的內容並非面面俱到,對於某些知識點考試可能會遺漏,學生也可能以考試為導向去學習一門課程,而與學習的初衷相悖。如果平時的課堂作業會相對較全面,考核更加側重於平時成績,每一次的作業會反映學生對待該課程的態度以及對知識的理解程度,這樣學生的成績也許能夠更加客觀。

以上就是我對《高階管理會計理論與實務》這門課程的一些看法和建議,言辭若有不當之處,還請老師諒解。

會計學習心得體會 篇3

學習基礎會計要以教材為主認真學習每一章節的內容。首先,要了解教材的總體結構。其次,要準確地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基本原理和原則。本課作為一門專業基礎課,有關的基本概念很多,對於這些概念一定要準確地理解其含義。只有基本概念把握準確了,才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其他相關內容。

對於基本原理、原則和基本公式、固定名詞,一方面要掌握其內容,另一方面要能夠靈活運用。如複式記賬原理、借貸記賬法的記賬規則、“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的會計恆等式等,在編制會計分錄和試算平衡表以及編制會計報表等業務中都有體現。

如借貸記賬法的記賬規則是“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在學習時不僅要了解其規則,同時還要了解為什麼會出現此規則,此規則在具體操作中如何運用。

學習基礎會計中名詞解釋主要是解釋一些基本概念的含義,大多數的概念都是經過了反覆的理論探討而形成的,回答時力求準確,不能望文生義和似是而非。例如名詞“預提費用”,有的學生認為“尚未發生預先提取出來,計入成本費用,在以後?段時間內分期攤銷的費用。”這樣解釋“預提費用”有兩個錯誤:一是“尚未發生”。會計核算的基本原則之一是真實性原則,要求會計核算要以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為核算內容,既然“尚未發生”,也就不需要核算。除了一些特殊事項如壞帳損失在沒有實際發生時可以預計外,對尚未發生的經濟業務是不能核算的。二是混淆了“預提費用”和“待攤費用”的概念。待攤費用是在發生一次支付款項後,按其受益期在本期和以後各期分期攤銷,而預提費用則是已經發生了耗費而尚未支付的款項,因此不存在對這筆支出的分期攤銷問題。預提費用的真實含義是本期已經發生了耗費,應由本期負擔,但尚未支付,按照權責發生制原則預先提取計入成本費用的預用。

在名詞解釋中較有代表性的另一個問題是望文生義,沒有很好地理解其含義。例如“借”和“貸”,這兩個字在運用時雖具有的含義並不是生活當中所說的借貸,應該全面理解,不能望文生義。

理論聯絡實際,加強操作練習。 由於本課程的實踐性較強,而其理論又比較抽象,特別是對於從未接觸過會計工作的同學來說,更是感到難以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學習中一定要注重理論聯絡實際,同時加強操作練習,培養動手能力。一定要認真完成佈置的作業,通過練習加深對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否則就很可能出現看書時好象是懂了,但一做題就不會的情況。

完成一定量的作業習是學好本門課程的關鍵,因為基礎會計涉及到大量的業務計算,只有通過練習才能理解並掌握。

基礎會計作為會計的入門課程,通過該課程的學習,我從理論上對會計有了基本認識,使自己瞭解了會計要素,對會計要素進一步細緻劃分,產生了會計科目,瞭解了會計分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會計報表,以及會計核算的基本流程。會計是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而出現的,是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結果和產物,進行會計核算從根本上說是為相關人員的提供決策有用的資訊,而日常企業發生的經濟業務是紛繁複雜、多種多樣的,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必須對日常的經濟業務和事項,按一定的要求和方法進行分類,從而產生了會計要素,會計要素是一種粗線條的大的類別劃分,因此在會計要素的基礎上進行了進一步地劃分,出現了會計科目。而會計科目中的數字與決策所需要的資訊還有很大的差距,這樣還需要會計核算程式,對企業日常發生的經濟業務和事項進行歸類入科,編制會計記賬憑證,然後對會計憑證逐條登記到會計賬簿,再由會計賬簿編制會計報表,從而最終生成決策有用的資訊,也從而完成了會計核算、會計監督的職能。

基礎會計中的會計業務的核算是以工業企業為主的,而工業企業的主要經濟業務就是供→產→銷,即原料採購→產品生產→產品銷售三個環節,以上三個環節即為一個營業週期,資金迴圈一次。工業企業的經濟業務比較全面,瞭解了工業企業的會計核算方法和流程,對其他行業企業的會計核算也能觸類旁通,會計知識的進一步學習和研究。

通過基礎會計的學習,使我進一步體會到了會計在經濟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會計工作是經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經濟發展中發揮著基礎作用。建立和實施會計制度規範了單位的會計核算,提供了真實完整會計資訊,規範有序的會計環境和有效的會計制度對經濟的健康有序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會計學習心得體會 篇4

兩週的學習在今天畫上了圓滿的句號。學習讓我們對平時學習的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相結合,在理論和實訓教學基礎上進一步鞏固已學基本理論及應用知識並加以綜合提高,學會將知識應用於實際的方法,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們以abc公司為實訓資料,通過用友軟體建立一套系統管理,對總賬系統、固定資產系統、工資管理系統以及其他子系統有了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之前的《會計電算化》課程都是跟著老師一步一個腳印地做,會與不會連自己都評判不了,而這次實訓則截然不同。開啟《會計電算化實訓教程》,目錄的上篇就是用友軟體的的實訓部分,也就是我們要求實訓的內容。總觀目錄,其內容分為十六個部分,如管理系統、基礎設定、總賬初始化、憑證處理等。憑著這些文字及其解釋,我們開始了自己的工作。

不做不知道,一做嚇一跳。單槍匹馬上陣還真是為難,錯誤百出。首先,是會計科目。開始時根據資料增加和修改會計科目,等到填制憑證時才發現要新增會計科目,更換操作員再進入“基礎資料”,然後更改。增加的明細科目,會把總賬科目的金額過渡到明細科目中。第二,在錄入憑證時,有的關係到應付賬款、應付票據、應收賬款、應收票據的會計科目的使用,則會出現該“科目系統受控不能應用”。這時我們應該調出會計科目然後找到該科目修改此科目把受控系統去掉,這時就能使用了。出納簽字時沒有符合條件的憑證,憑證稽核後,進行出納簽字時出現了“沒有符合條件的憑證”,原來是因為在定義憑證時沒有設定該項內容。第三,輸入銀行對賬單時,日期不是超出範圍就不符合要求,經過老師指點才發現,進入時沒有選對日期,所以銀行對賬單總是出問題。最後,在生成報表時遇到的問題更多,很多數都不平,我們只好逐筆查詢錯誤並對正明細賬,發現確實錯了後不得不進行反記賬、取消稽核取、消出納簽字進行修改。然後再出納簽字、稽核、記賬。再檢視報表中的資料是否正確。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通過自身實踐,重新過濾了一遍所學知識,讓我學到了很多在課堂上根本不會體驗到的知識。並且,經過自己的研究和老師的指導後,也打開了視野,增長了見識,收穫頗豐。同時對於一向都比較粗心的我來說,也更深刻的認識到要做一個合格的會計工作者並非我以前想的那麼容易,最重要的還是細緻嚴謹。

總之,此次學習,我深刻體會到了跟緊科技步伐的重要性。作為新一代會計人員,不僅要求手工記賬,還要求掌握會計電算化,並能很好地運用到實際工作中。此次學習培養了我們分析經濟業務,並根據經濟業務進行會計電算化制單、記賬、成本核算、報賬的能力;提高了我們電算化會計實務處理能力;加強了我們的分析經濟業務並進行正確核算、成本計算等實際會計操作能力。使我們真正具備會計崗位所應具備的分析、判斷和操作能力,為走上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基礎。

會計學習心得體會 篇5

本書是中等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會計專業主幹課程教材,也是財經類專業的基礎課程教材。在體例結構上每章均有學習目標與知識目標,設計了相關連結、思考與實踐。對學有餘力的同學給出社會實踐的方向,旨在提高其動手能力。 本書配有學習卡,可從網站上獲得更多教學資源;為便於學生隨時檢查自身的學習情況,配有習題集(附多媒體教學課件);為了便於教師組織教學活動,配有教學參考書及電子教案。 本書可作為中等職業學校財經類專業教材,也可作為對口升高職的考試用書,還可作為在職人員培訓用書。

目前國中畢業生主要流向高中,職業教育的生源質量明顯下降,這給我們的教學工作帶來極大的挑戰。而財會專業課又是一門理論性強、概念枯燥抽象、實踐性要求嚴格、規範的課程,怎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好地把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培養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操作技能?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我在這裡談幾點體會。

因材施教、激發興趣。所謂因人施教,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和教材的特點,運用靈活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教的活,學生才能學得活、用得活。

凡是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在教學中都不是照本宣科地給學生講,而是使學生的情緒、思維充分活躍起來,把授課的過程變成學生思考、記憶的過程。有的教師抱怨學生學過的知識背不下來,腦子笨,應用、考試時用不上;其實,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正是教師多年來在教學過程中常常疏忽的問題。

職高財會專業的學生,未曾參加過生產經營活動,既缺乏理性知識,又缺乏感性知識,因此,在授課時就必須善於把抽象的概念、深奧的問題通俗化。也就是用學生最容易理解、最熟悉的方法說明問題,用學生最能接受的、最貼切的例項來解釋問題。如解釋流動資產,用人的血液來比喻非常形象,易於讓學生接受。有些知識本身比較抽象,而並不深奧,如憑證、賬簿。通過實際參觀,增強感性認識,明白究竟。有的既抽象、深奧,又比較複雜,這時就要運用輔助教學手段,讓學生在理解中接受。如講資金平衡原理時,運用兩塊面積相等的圖形代表資產和權益,對不同型別的業務引起資金的增減變化,用圖形割補演示增減變化的過程及結果,讓學生理解其原理。如果學生的大腦始終處於接受的、興奮的狀態,對老師講不到的知識他們也能想到,這樣便能給學生以漁的本領而非授之以魚。

從學生大量作業中可以看出,不少學生做賬務處理時,常常把會計科目用錯,主要原因是對會計科目核算內容及會計制度規定記得不清。學生遺忘的現象相當普遍、嚴重,老師講的知識不少,但學生掌握的東西不多。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雖然是多方面的,但教師思想上不重視,對學生要求簡單、鬆懈、抓得不紮實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在教學過程中,我採取對概念、財經紀律、制度規定強行死記,對原理、方法在弄懂的基礎上進行復述,逐一過關的方式。如果學生缺乏理論知識,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就猶如盲人摸象。所以,我們平時就要抓實幹,把功夫下到位,重視基礎知識、基礎理論教學,提高職高學生的技能。

要使學生所讀的書,所學的知識形成立體、多方位、動態的體系,並能靈活地運用。這樣,學過的知識才是有用的知識。

要使學生掌握真本領,具備真才實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設計不同形式的練習。如課堂練習、單元練習、分步模擬實習、綜合模擬實習等,讓學生有活學活用的機會,通過練習,形成技能。再一讓學生走出校門,參與社會實踐,身臨其境,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真正成為社會需要的經濟建設人才。許多學生深有體會地說:“以前是老師代替我們吃梨子,然後告一訴我們梨子是甜的,讓我們死一記住梨子是甜的:現在我論文下載們自己吃了梨子,就立即知道梨子的甜味,對梨子的味道有時比老師品的還仔細,梨子是啥味,我們永遠忘不了。”

總之,如何把學生培養成自食其力,既能實際操作,又有理論知識的合格型經濟人才,始終是我們專業教師不斷追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