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生物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才智咖 人氣:1.92W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國中生物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國中生物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國中生物教學反思1

生物學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科學的嚴謹性。同時作為一門基礎學科,以技術應用廣泛、知識創新快的特點,具有廣泛的應用性和不斷的創新性。我們每一位生物老師應不斷轉變教育觀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使學生具有紮實的基礎知識、科學求實的態度、靈活多變的思維方式和強烈的創新意識。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反思,這樣才能取得好的教學成果。

1、紮實嚴謹

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應當紮紮實實抓好生物概念、生物規律等基礎知識的教學,在具體教學中,要搞清生物要領的形成過程,講清生物概念的定義、含義及特性等,有時需要通過舉例、作圖等手段讓學生加深對抽象生物要領的理解。對生物規律的講解中,要注意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概括、抽象、推理、歸納等思維活動得出結論,同時要講清生物規律的適用條件和範圍及生物規律中各生物量之間的關係,必要時對其相關的概念規律要加以比較區別,消除學生對生物概念規律的模糊感。在習題講析中,要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即啟發引導學生認真審題,挖掘隱含條件,抽象生物情境,提出規律列式求解,做出結論並加以討論等,做到解題過程步驟完整,推理嚴密。

2、聯絡實際

生物課堂教學應理論聯絡實際,注重應用,這既是生物學科特點的必然體現,也是適應素質教育的迫切需要的表現。在課堂講授中,教師應儘量列舉大量的生活、生產中的例項,向學生介紹現代科技知識,這樣可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在習題的講析中,選例除了要注重習題的典型性外,更要注意習題的實用性,以及滲透相關學科知識的結合性。

加強課堂演示實驗教學,除了課本上必做的演示實驗外,教師應當善於觀察,挖掘生活例項中的生物原則,設計一些實驗裝置在課堂上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指導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學習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教學過程中重要的是重視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培養學生的學習創新能力。學習指導就是要打破傳統的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形成科學的高效的學習習慣。例如在學習神經系統時,名詞多而抽象,可以把易混淆的名詞列出來,讓學生在組成和分佈上分析、比較它們的異同點。例如神經中樞和神經節、中樞神經系統和周圍神經中樞等。當學到“神經元”時教師可讓學生取一節有節的樹枝,那麼枝節就可比喻為細胞體,較細的可看為樹突,較粗的就可比喻為軸突。樹皮就可理解為髓鞘,那麼較粗的枝條和樹皮合起來就“組成”了一條神經纖維。像這樣在學習過程中把知識進行創造性地再加工,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

4、培養學生設計簡單實驗方案的能力。

在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定情境,鼓勵學生設計簡單的實驗方案,這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維能力。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學知識後,可讓他們親自設計實驗。在實驗條件許可的情況下,都可讓他們去試一試。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和按書用做的感覺和效果是不太一樣的,通過這些過程,既能培養他們獨立且科學地思考問題的能力,又能培養他們觀察、實驗、思維、自學等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

總之,許多的反思問題都還需要我們進一步深入探索。但生物教學反思對生物教師的成長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是生物教師實現自我發展有效途徑,也是提高生物教學質量的新的嘗試,更會促使生物教師成長為更合格的教師。

國中生物教學反思2

我們每一位生物教師應不斷轉變教育觀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適應新課標的要求。生物新課標要求我們制定每節課的教學目標時,要注意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即三個維度——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一、知識性目標的反思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制定知識目標。紮紮實實抓好生物概念、生物規律等基礎知識的教學,在具體教學中,要搞清生物要領的形成過程,講清生物概念的定義、含義及特性等。知識的學習筆者大多是利用問題激發學生的互動學習。例如第五章植物的呼吸作用及其利用,圍繞三個問題匯入:

1、什麼是呼吸,請說出你身邊的呼吸現象?

2、人或動物在呼吸時,吸進的氣體與撥出的氣體在成分上有什麼不同?

3、植物有沒呼吸?等問題展開互動交流討論。有位學生提出應該用什麼方法來證明氧氣或二氧化碳的存在?教學內容就這樣自然的延續。

二、技能性目標的反思

生物課堂教學應理論聯絡實際,注重應用,這既是生

物學科特點的必然體現,也是適應素質教育的迫切需要的表現。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儘量列舉身邊的生活、生產中的例項,向學生介紹現代科技知識,這樣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材要求的分組實驗有具備條件,一個個都要開展,實驗過程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七年級開展的用顯微鏡觀察人血塗片實驗,發現學生動手能力很強,出乎意料,對實驗也非常感興趣,當場給以表揚。當然對學生的肯定對幫助學生確立自信也是很有幫助。加強課堂演示實驗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反思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必須有機地融入到課程教學內容中去,並有意識地貫穿於教學過程中,使其成為課程教學內容的血肉,成為教學過程的靈魂。在學習七年級植物標本的採集過程中,“同學們植物標本可幫助我們認識多種多樣的植物,在科學研究中也佔有重要的作用。那麼我們該為植物做些什麼呢?”“請我們大家一起來愛護花草樹木,以後不會再出現有的同學踐踏學校的草坪這現象。”學生也意識要愛護一草一木。

國中生物教學反思3

國中生物新教材學生課堂實驗共37個,這充分體現了生物教學大綱指出的“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觀察和實驗是學習生物科學的基本方法。”努力創造條件,結合學生心理、生理特點,克服困難,完成大綱、教材規定的課堂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能力,發展智力,提高學生素質,提高生物教學質量,是我們生物教師的責任。自己經過三年的國中生物實驗課教學實踐,談幾點體會。

1、明確實驗目的,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心理學告訴我們,目的是人採取行動的結果,而動機則是激勵人去行動的動力。學生明確實驗目的,自覺地產生動手實驗的內部動機,實驗效果就會很好。但是七年級、二年級學生好奇、好動,對實驗陌生。有的學生認為上實驗課好玩,缺乏科學態度,有的學生認為升學不考,學習目的不明確,這些都給實驗課組織教學帶來一定困難。因此實驗前除要求學生明確教材上的實驗目的外,還要明確該實驗在生產、生活等方面的實際應用。如上顯微鏡使用一課時,提出醫生對貧血、癌症等疾病的診斷,除看、問、查以外,還要通過化驗,用顯微鏡、電子顯微鏡等對病人患病部位的細胞組織等進行病理診斷,才能得出結論。沒有科學手段會使病人誤診,嚴重時會危及生命,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同時介紹顯微鏡在工、農、醫學方面的廣泛應用,以此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樹立科學態度,提高學習興趣,這樣有利於克服組織教學難的問題。

2、指導學生掌握實驗步驟的方法,規範操作。

實驗步驟是學生動手規範操作的要領,只有理解、掌握才能規範操作,實驗才能成功。因此實驗前指導學生預習,將實驗步驟由繁化簡,抓住每一步的關鍵詞語串通於實驗步驟之中可以收到好的實驗效果。如顯微鏡使用過程中的“三個一”:一、安放距桌邊一掌(5—7cm);二、對光要目(目鏡)物(物鏡)通光(通光孔、光源)一直線,光強用平面鏡,光弱用凹面鏡;三、觀察時標本對孔正中距離物鏡一釐米,視野中出現標本顏色或雜質時觀察目標即將到位,微調粗旋鏡升降,細旋校象清晰,找不到目標時緩緩移動玻片標本即可找到。教師規範操作一步,邊講該步的注意事項,邊讓學生模仿操作一步,教師巡視,及時表揚規範操作快而且準確的學生。糾正錯誤操作,如用左眼觀察時,糾正學生用右眼觀察或閉著右眼的習慣,轉動轉換器時,糾正扳物鏡的錯誤操作。這樣學生很快對好光,觀察到標本在視野中的圖象。用完顯微鏡擦乾淨外表。轉動轉換器,把物鏡偏兩旁,放回鏡箱原處。製作臨時裝片的實驗,先將擦→滴→取→展→蓋→染的實驗步驟寫在黑板上,讓學生看書瞭解每一步的涵義,圈上關鍵的詞語,教師再講每一步的涵義及注意的問題,邊操作邊叫學生模仿操作。然後強調注意事項。滴一滴清水,太多易外溢,太少易出現氣泡。取材薄而透明透光易觀察,展平防重疊,輕蓋防氣泡。氣泡與細胞的區別,氣泡圓邊厚黑,中間亮白,輕壓變形。這樣學生很快掌握步驟、要領,在顯微鏡下觀察到自己製作臨時裝片中的細胞,認識細胞壁、細胞質、細胞核(細胞膜緊貼細胞壁,在光鏡下看不見),然後繪出細胞結構圖。這樣學生就達到了實驗的目的要求,興奮不已,終生難忘。

3、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

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規範操作是進行實驗的基礎,而對實驗現象的認真觀察,是達到實驗的目的`、探索實驗結果的關鍵。但學生在實驗中往往重視操作,忽視觀察、分析。如在解剖鯽魚的實驗過程中,學生認為解剖完了,實驗就做完了。針對這一問題,我在實驗前編好實驗指導,要求學生預習實驗時準備好硬紙板,在一定的位置寫上鯽魚各器官、系統的名稱。做解剖鯽魚實驗時,先讓學生觀察魚的各種鰭在游泳中所起的作用。然後,按步驟規範操作解剖,將觀察後的器官,系統解剖放在硬紙板寫好的相應位置上,並在實驗指導的空白處填上相應的結構及功能,教師檢查評分。我在下一節課前5分鐘小測驗,結果181名學生有160名均在90分以上,其餘在80分以上。這樣通過學生動手、動眼、動腦、觀察、分析思維,培養了學生認真的科學態度,掌握了知識,提高了能力。

4、對教材要求掌握、難度大的實驗進行考查。

我在班上進行了實驗考查,如用顯微鏡觀察植物細胞,探究種子成分,鯽魚的解剖等。在上完植物的基本結構後,對用顯微鏡觀察植物細胞的實驗進行考查,這個實驗既考查了顯微鏡的使用,又考查了臨時裝片的製作,也考查了對細胞結構的認識,為後面的生物實驗打下基礎。我參照了高中畢業生物實驗考查《顯微鏡使用和臨時裝片製作》的方式及評分標準,三分之一的學生在5分鐘內完成,評90分以上;多數在8分鐘內完成,評80分以上;極個別的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完成的,評60分。這樣通過實驗考查,促使學生認真預習、複習、動手操作。對實驗操作差的學生及時發現,加強個別輔導,做到人人過關。這樣克服實驗儀器少、學生多、難於動手的矛盾,提高了學生對學習生物課的興趣。綜上所述,通過實驗教學,培養了學生學習生物科學的基本方法,認真的科學態度,發展智力,提高了學習生物的興趣,從而提高了生物教學的質量。

通過幾年的生物實驗課教學實踐,我體會到生物實驗課對提高生物學科的教學質量能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自己決心將實驗課的改革,繼續深入進行下去,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提高生物教學質量。

國中生物教學反思4

1、在觀念上,對生物實驗教學的教育教學功能認識不足

傳統的生物實驗教學功利性強,為應試而教,為應試而學,甚至把“做”生物實驗變成了老師“講”實驗、學生“聽”實驗和“背”實驗,學生動手能力差,動手率低;學生實驗操作不規範,成功率不高的現象較為普遍。且有些教師的教育、教學思想和策略不當,過分強調實驗儀器(如顯微鏡、許多鄉鎮中學蓋玻片、載玻片和永久玻璃標本缺乏。)珍貴,給學生增加不必要的心理負擔,使不少學生做實驗時小心翼翼、縮手縮腳,不敢大膽實驗。

2、演示實驗多,學生實驗少,以驗證性實驗為主

我國傳統的實驗教學有兩大特點,其一,實驗教學形式是以演示實驗為主,約佔實驗總數的80%以上;其二,實驗教學模式是以驗證性實驗為主,探索性實驗偏少,缺少以學生為主體、以探究為基礎的探究性實驗。僅僅把生物實驗作為一種培養學生形成生物概念、理解和鞏固生物知識的手段。

驗證性實驗教學模式是按“問題→原理→結論→實驗證明”的程式教學的,這種模式簡明、清晰、有利於學生對相關結論的認可、理解和記憶,也有利於教師對整個教學過程的控制,其教學步驟的設計和實施可以做到絲毫不差。但其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一是學生按照指定的步驟進行實驗,其結果只能是機械記憶、機械操作,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生的興趣,造成了學生因已掌握新知識而在實驗中缺乏新奇感的負效應;二是學生在實驗中被動大於主動,學生必須無條件接受現成操作設計和規定。實驗材料、實驗步驟是設計好的,時間是已定的,一切都是按老師的指令進行,學生做實驗沒有時間和機會去思考、去嘗試,長此以往,學生將養成不良的習慣,不利於學生創新意識、求是求真的品格和科學精神的養成。

3、強調實驗技能的熟練化,重結果、輕實驗過程

把生物實驗僅僅作為一種實驗技能的訓練,而忽視了它作為一種科學研究方法的重要價值,過分強調實驗技能的熟練化。且生物實驗附屬於理論教材,是為驗證理論知識而設定的,重結果、輕過程,追求結果的一致性和唯一性。

4、生物實驗教學評價手段的單一

實驗教學評價在實驗教學中是重要的反饋手段,它可以支配教師採用何種教學模式,制約著學生的實驗動機、實驗態度和實驗策略,因此實驗教學評價成為影響實驗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在評價內容上過分注重評價學生在生物實驗和生物實驗技能方面的掌握情況,忽視對科學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評價,對學生在生物實驗教學過程中的具體表現重視不夠;在評價形式和方法上,過分注重量化方法,以便對學生的生物實驗學習情況打分數,定等級,缺少質性方面的評價;在評價主體上,將學生排除在評價的主體之外,使學生在評價的過程中處於被動的地位,忽視了學生髮展過程中的自我評價和自我調控。

國中生物教學反思5

一、國中生物教學中運用教學反思的重要性

在國中生物教學中進行教學反思,除了修訂教學目標,還應在教學過程中反思在教學中的不足,尤其是自身對新課改的理解和實踐中的不足,從而針對這些不足,採取有效的措施,改進這些不足,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例如在進行《種子的結構和成分》教學時,為了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教師就應反思學生是否掌握了單子葉植物種子和雙子葉植物種子結構的探究方法,而這就需要通過實驗進行驗證,並反思採取何種方式進行驗證,才能在提高學習效率的同時提高教學質量。

二、國中生物教學中如何加強教學反思的運用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對國中生物教學反思的內涵和國中生物教學中運用教學反思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認識,作為新課改背景下的國中生物教師,在教學中如何加強教學的運用呢?筆者認為,應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科學確定教學反思的時間

教學反思具有一定的時間性,只有對國中生物教學反思的時間進行科學的確定,才能從根本上確保反思的成效。就國中生物教學而言,教學反思應分為教學前、教學中和教學後的反思。

一是教學前的反思,主要是在備課階段進行,教師應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進行全面的預測,並針對這些可能出現的問題,採取有針對性的方式方法促進這些問題的解決,從而為教學效率的提升和教學技能的提高奠定基礎。

二是教學中的反思,也就是在教學過程中的反思,此時主要是教師對自我教學行為進行研究,並在此基礎上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心理變化的揣摩和分析,主動、及時反思教學行為,在促進教學調控能力的同時提高教學質量。在加快教學方法改進的同時促進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升,從而對教學思路進行有效調整,總結教學的不足明確努力的方向。

三是教學後的反思,就是在教學活動結束後,教師應批判性地反思教學過程,結合多種資訊的反饋和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總結教學經驗,促進研究能力的提升和理論素養的養成。

(二)採取有效的方式進行教學反思

一是寫好教學筆記。教學作為與學生互動的動態過程,產生的問題及體會作為第一手的實踐資料,教師應及時記錄和整理下來。

二是定期的教學反思討論交流,讓優秀的教育理論得到交流,共同探討教學中疑惑的解決之道,使得教師在教學中不斷提升理論水平,將教學理論應用到國中生物的實踐教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