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詩詞教學反思

才智咖 人氣:5.9K

導語:古詩文教學是國中教學的關鍵, 同時也是中學生的學習的難點。 下面是小編給大家介紹的 國中詩詞教學反思,歡迎閱讀。

國中詩詞教學反思

篇一:國中詩詞教學反思

國中古詩文教學,不單單是對學生的分數負責,對家長的期望負責,它還必須對民族的未來負責,必須對學生的精神底色負責,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對學生的分數負責,只是學習古詩詞必須要解決的一個問題,甚至都不是主要問題。國中古詩詞教學最主要的問題,是要塑造學生健康的心靈和飽滿的精神氣象,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應用能力——具體來說,就是聽說讀寫能力,其中主要是讀寫能力。我們要通過引導學生學習古詩詞,在學生的心田裡培育一顆優秀傳統文化的種子,而這就是國中古詩文教學的基本定位。”

看到這樣一段文字,相信很多語文老師都會有所感觸,因為在平時的語文教學實踐中,絕大多數語文老師都有悖於古詩文教學的基本定位。在應試教育這樣一個大的教育教學背景下,學生要的是高分,老師要的是教學質量,在高分、高效的驅動下,我們的語文教育者及學習者的思想都出現了扭曲,這是教育的悲哀,老師的悲哀,學生的悲哀。

回想多年的教學生涯,我又何嘗不是這麼做的了?歸結我的古詩文教學主要表現以下幾個方面:

一、只注重名句積累

在教學古詩文時,我常常把重點放在了名句解讀上,並且要求學生必須背誦與默寫,很多時候我忽略了學生是不是對名句理解的非常透徹,這樣一來學習好的學生可能能掌握和理解,程度稍差的學生就只能死記硬背了。就是這一招,對待考試可能是可以的,尤其是在答積累與運用題時,學生可能能打得很好,但是,要是從長遠來考慮,這是不利於學生素養的提升的。

 二、只注重教師的講授

這一點在我的課堂上表現的比較明顯,這也可能與我的教學經驗有關吧。在課堂上,我總想把我備課備到的以及講課時想到的都告訴給學生,生拍講課有什麼漏洞,其實殊不知一節成功的課絕不是老師講出來的,而是學生討論出來的,在課堂上只有讓所有的學生都參與到討論中來,才能使所有的學生都有所收穫。古詩文教學更應該如此,因為古詩文的作者、內容及創作背景離我們都比較久遠,所以我們在解讀文字的時候,就不能太主觀,不能太武斷,其實只要我們分析的在理就行,有句話說得好: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確如此,一個文字,我們的知識水平不同,我們的年齡層次不同,我們的人生經歷不同等等,都可能會影響我們對文字的理解。所以說老師過多的講授不一定是好事,他可能會禁錮學生的思維,誤導學生的多樣理解,更不利於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三、只注重學生對文字的把握

忽視了學生情感素養的提升。我在講古詩文的時候,往往會顯的很枯燥,不外乎介紹作者、理解重難點字詞、解讀名句命短、背誦文字等,這些都是知識層面的,掌握起來也是比較簡單的。其實作為一個有著五千年曆史文化傳統的國度來說,我們的古典文學,尤其是中國的古詩詞,它所承載的歷史文化內涵是不可估量的,這也是咱們中國五千年來最寶貴的文化財富。那麼,作為新時代的老師,我們有責任將這些優秀的文化傳承下去,讓一代一代人在這種厚重的文化薰陶下開拓創新,不斷前進。

所以,在今後的語文教學實踐中,我真應該好好的反思一下自己的行為了,作為一個文化的傳播者,千萬不要一味的去追求高分,培養出來的學生全都是“高分低能”。在教學實踐中,我更應該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努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使學生成為合格的中華文化的傳承者,使中華文化發揚光大。

篇二國中詩詞教學反思

 一、探究背景,進入詩境

首先,充分了解詩歌寫作時的歷史背景,是進入詩歌意境的前提,也是一把進入詩歌意境的鑰匙。

如教學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如果不對孟浩然官場失意和唐代詩人入仕情懷的介紹,我們就無從捕捉孟浩然那種“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的急切的入仕心情。

再如教學杜牧《泊秦誰》,先有感情地介紹時代背景:杜牧生活在晚唐時代,當時唐朝已呈衰落跡象,風雨飄搖,然而當朝的達官貴人卻不顧國家安危,夜深了仍然在花天酒地,醉生夢死,有家不歸,有案不辦。杜牧是一個有正義感和遠見的詩人,他在秦淮河畔看到這個場面後,感到非常悲憤:那些向歌女點歌的達官貴人,怎麼就不知道亡國之痛呢?奢華不除,大唐必亡!

二、誦讀成韻,領悟感情

通過富有藝術感染力的朗讀,使學生更深入地瞭解作品的思想內容,更能體會詩歌所表達的`強烈真摯的情感,更能引起他們的共嗚,從而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古詩朗讀要講究節奏,這樣才能琅琅上口,音韻優美。一般來說,按表音節奏劃分多,按表意節奏劃分少。四言為“二二”節奏,如“東臨/碣石,以觀/滄海”。“蒹葭/蒼蒼,白露/為霜”。五言有“二二一”節奏,也有“二一二”節奏,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晨興/理/荒穢,帶有/荷鋤/歸”。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節奏,如“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另外還有“二二一二”節奏,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同時,韻腳要讀得響亮而稍長,讀出詩歌的韻味。

古詩詞朗讀還要注意掌握感情基調,如壯志難酬、蒼涼悲愴的《漁家傲》,豪邁奔放、想象瑰麗的《望天門山》,氣壯山河、慷慨悲壯的《過零丁洋》,委婉含蓄、纏綿緋惻的情詩《無題》,與世無爭、清新自然的《歸園田居》,憂國憂民、沉鬱頓挫的《春望》。

我以為古詩教學的重點應是指導朗讀。朗讀時注意停頓、節奏、輕重緩急。反覆品讀,讀出韻味,熟讀成誦,在自我感覺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和感染,逐步加深理解和體驗,達到潛移默化的目的。

三、品味語言,整體感知

詩歌講究“煉字”,古有“吟成一個字,捻斷數根鬚”之說,又有“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的美談,都說明遣詞煉句的講究和艱難。

講授詩歌要注重品味語言,賞析詩句,整體把握。如“山光悅鳥性,譚影空人心”,不說山光使詩人心情寧靜愉悅,而寫山光使飛鳥怡然自樂,這就是含蓄不露,這就是詩味。鳥的怡然自樂,正是詩人淡泊寧靜的反映。這就是借物境寫心境,用光和影營造了一種幽靜清寂的境界。又如“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這句詩有三層境界,“孤帆”一層,“運影”一層,“碧空盡”又一層。①老朋友孟浩然坐船走了,漸漸地,連他的船也望不見了,只能望見孤帆一片,李白還在岸上望著。②直到孤帆也看不見了,只看見隱隱約約的帆影,李白還在岸上望著。③最後連帆影也在碧空裡消失了,李白還在岸上望著,只看見長江默默無語地在天邊流著。這是多麼深厚多麼感人的友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煉字用詞要有選擇地講一講,因為有利於學習語言,積累語言。古詩詞在這方面很講究,例子很多,例如“春風又綠江南岸”,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春江水暖鴨先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等等,其中加點的字都是很值得揣摩的。

要防止對字詞作繁瑣分析講解,而忽略品味賞析、整體把握的做法。在教學中,很多教師把古詩等同古文,進行逐字逐句的解釋,甚至翻譯成文,這不僅破壞了詩歌的音樂美和建築美,也破壞了審美者在審美時的主觀體驗的意境美和韻律美,到頭來,一首內容和形式俱佳的詩歌傑作讓學生只收獲了幾句乾巴巴的片言隻語。

四、創設情境,引入意境

詩歌美,常常表現在詩歌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的主觀的生命情調和客觀的自然景色互相滲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藝術境界。或移情於景,得有我之境;或景中藏情,得無我之境。由於古詩產生的年代久遠,所反映的思維、情感以及社會、民俗、人文、地理與學生有一定的隔膜,因此,可以採用多種方法配合,引導學生根據詞語所蘊含的意象展開豐富的想象,進入詩歌的意境中,品味深蘊其中的濃郁的詩情,獲得強烈的審美體驗,真正達到陶冶情操、淨化心靈的效果。如憑藉描繪、伴音朗讀、簡筆圖示以及電教媒體等手段,向學生描述(圖示)自己在詩中所看到的生活畫面,儘可能達到傳神的地步。通過散文描述法等方法創設情境,喚起讀者心中的意象。

要將學生引入詩歌的意境,教師要帶著飽滿的熱情進入課堂,要捨得“情感投入”融詩人之情、教師之情於一體,以濃蘊熾熱之情去熔鍊學生之心,情到深處,詩人、教師、學生共鳴。果真如此,定能提高悟性悟性。

總之,我以為,詩歌的教學重點是領悟感情,品味語言,體會意境。教學方法主要是品評、朗讀、背誦。通過品評得其精要,通過朗讀領悟作品所抒發的思想感情;進而背誦,加深理解,積累語言。如能這樣,可以期望逐步提高學生閱讀欣賞能力,提高文化素養,潛移默化,陶冶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