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讀書日演講稿:一個民族的靈魂力量

才智咖 人氣:6.74K

以下這篇演講稿是中國當代著名作家劉醒龍在世界讀書日(4月23日)這天在武漢大學所作的關於閱讀的一次演講:一個民族的靈魂力量,希望大家都能愛上閱讀,愛上書籍,愛上知識。

世界讀書日演講稿:一個民族的靈魂力量

世界讀書日前夕,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公佈了第十一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 2013年我國成年國民圖書閱讀率為57.8%,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77本,均較2012年有所上升。

調查顯示,2013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每天讀書時長僅為13.43分鐘,比2012年的15.38分鐘減少了1.95分鐘;人均每天閱讀期刊時長為10.05分鐘,比2012年的13.19分鐘減少了3.14分鐘。

4月23日,“世界讀書日”當天,湖北省作協副主席、作家劉醒龍在武漢大學“文華講壇”開壇首講,從寫作者的角度去分享他對文字和閱讀的思考。香港文匯報特將劉醒龍老師部分演講內容整理如下,以饗讀者——

在生活當中,我們也許認為“朋友”這個詞是不靠譜的,是靠不住的,因為朋友是最容易發生背叛的。其實,最不準確的應該是“敵人”這個概念。

前幾年,上海市教育界在編寫語文課本時,將那篇著名的《狼牙山五壯士》刪去了,弄出一場很大的風波,但很少有人知道是,比“狼牙山五壯士”早三年零三個月的“陝軍八百壯士投河”的壯舉。

在武漢市漢口中山公園內至今還有一座受降碑,上面鐫刻的孫蔚如將軍親自撰寫的銘文:“中華民國三十四年九月十八日,蔚如奉命接受日本第六方面軍司令官岡部直三郎大將率二十一萬人籤降於此。第六戰區司令長官孫蔚如題。”

孫蔚如是西北軍領袖楊虎城的結拜兄弟。“西安事變”後,楊虎城被迫自我流放國外,臨行前,將自己苦心經營多年的西北軍交給了孫蔚如, 1937年7月7日“蘆溝橋事變”後,1938年3月,日軍牛島、川岸兩個師團,兵臨山西風陵渡。孫蔚如向蔣介石請戰,並向國民政府和陝西民眾盟誓:餘將以血肉之軀報效國家,捨身家性命以拒日寇,誓與日寇血戰到底!但聞黃河水長嘯,不求馬革裹屍還。蔣介石批准了孫蔚如的請戰要求。1939年6月6日凌晨3時許,日軍兵分九路進攻孫蔚如所轄部隊主力177師所在的陌南鎮,很快就突破的第一道防線。177師只好退守鎮內。馳援的38軍途中遭到日軍的封鎖,戰至下午4時許,陌南鎮失守,177師全體官兵被日軍逼到了黃河岸邊。面對著日軍愈來愈小的包圍圈,突然40名機槍手排成一道牆,一聲令下,40名機槍手端起機槍殺向敵陣。自以為勝券在握的日軍,萬萬沒有想到177師會殺個回馬槍,一時亂了陣腳……177師殺出重圍,到中條山腹地休整數日,收攏散兵後再殺回陌南,粉碎日軍的掃蕩,成為史稱“六六戰役”中的一段“神話”。

然而,177師殺出黃河灘時,有兩支隊伍沒能跟上,他們是新兵團和工兵營。新兵團有一千多人,都是些十七歲左右的新兵。小戰士們在黃河灘上與日軍捨命拼殺,在犧牲二百多名弟兄後,八百多人被逼到河岸邊一百八十多米高的懸崖上。八百多名年輕的中國士兵站在高高的懸崖上,齊刷刷地跪在懸崖上,向著家鄉跪拜之後,一起跳進奔騰的黃河……

“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於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西楚霸王獨自刎頸於烏江,感動了整個中國歷史。狼牙山五壯士,同樣感動了幾代中國人。然而,黃河邊上的八百壯士卻少有人知道。

我一直想不通,當下的電視螢幕上,哪來那麼多的“敵人”!而且這些“敵人”,除了帽子和制服不同,說話時某些名詞的不同,其餘各個方面,再難找到明顯的區分。

二戰後期的《波茨坦公告》約定,在亞洲,美國、蘇聯、中國等戰勝國要對日本進行佔領。1945年的3月,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陸軍總司令部就擬定了一個佔領日本名古屋、京都、大阪和神戶的計劃。46年初,經過戰勝國之間的協商,決定由中國派一個陸軍師去佔領日本名古屋。46年的2月份,當時的國民政府軍軍令部,下令調派當時駐紮在雲南蒙自的榮譽二師(這是一個緬甸遠征軍中立下赫赫戰功的部隊)進軍名古屋。5月份,當時國內媒體做了大幅度的報道,這個部隊從越南的海防上船去往名古屋,在大海上航行的時候,突然接到蔣介石的命令,整體改變航向,前往蘇北地區,在蘇北起岸之後,直接投入到與陳毅統領的新四軍的民族內戰,短短十幾天時間便全軍覆滅。

歷史很弔詭,想想如果他們當初沒有改變航線,而是直奔名古屋,在名古屋駐紮下來,榮譽二師作為當時國民政府軍當中的王牌之師,不僅整個建制都可以保留下來,甚至有可能成為中華民族的某種象徵,而對中國當代史的產生巨大的影響。

由八路軍和新四軍改編而成的華東野戰軍,正如“狼牙山五壯士”;而同屬國民政府軍的177師與榮譽二師,正如“陝軍八百壯士”。本來你我同是為中華民族的`生死存亡慷慨捐軀,一樣的英雄,一樣的壯士,到頭來卻“穿越”成兩敗俱傷的生死對手,這已經夠我們這些後來者扼腕嘆惜了,如果還要將他們描寫成你死我活的“敵人”,這樣的寫作者,就算不是無恥,最少也是無良和無知。

孟子曰:仁者無敵。這句極為簡單的話,是中國古典文學的思想主線。誰敢設想,如此重要的文化思想,如此常用的雅詞敬語,竟然沒有收入各種辭書。1978年出版的《現代漢語辭典》第1065頁,解釋了從“仁愛”到“仁至義盡”等各種與“仁”相關的詞語,卻缺失了“仁者無敵”。2002年出版的《現代漢語辭典》對此也沒有作任何變更。還有新版《辭海》、老版《辭海》、新版《辭源》、老版《辭源》,同樣如此。不要說日常工具書,就是專業的《古漢語辭典》、《四書五經大詞典》,一概沒有收錄。仁者之無敵,不是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獨霸天下孤獨求敗,不是殺人如麻,萬馬千軍中取人首級如探囊取物,不是三十六種的陽謀與陰謀,樣樣使得出神入化,而是仁者根本沒有敵人。

《聖天門口》中有句話:用人的眼光去看,普天之下全是人。用畜生的眼光去看,普天之下全是畜生。

人和動物不一樣,人是有精神境界的,離開了精神境界,只為物質而活著,人最終會被自己所毀滅。中國人為什麼如此痴迷《紅樓夢》,就因為《紅樓夢》體現了我們這個民族的最偉大的文化精神。《紅樓夢》裡面有一段香菱學詩的描寫,十分精彩,除了是藝術上的點睛之筆,更是中國人文精神的精彩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