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砥礪奮進的五年演講稿

才智咖 人氣:1.43W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不忘初心、砥礪奮進,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長征路上,奪取了新的偉大勝利。這是本站小編提供的關於砥礪奮進的五年演講稿,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砥礪奮進的五年演講稿

關於砥礪奮進的五年演講稿一

國家的偉大,莫過於以改革和奮鬥成就逐夢傳奇;記者的榮光,莫過於用筆墨和鏡頭記錄時代變遷。

記錄老支書絕壁鑿渠造福百姓事蹟的短視訊《大發渠》,上線3天播放量超過2000萬次;講述廣西南寧新平村駐村第一書記“白富美”變身“黑富美”故事的新聞報道,總瀏覽量超過1000萬次……4月底,“砥礪奮進的五年”大型主題採訪活動先期開展,100多名中央媒體記者深入100多個貧困村蹲點採訪調研、聚焦精準扶貧,與當地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一批“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新聞作品在田間地頭孕育成形,瓜熟蒂落。從今天起,各媒體統一開設“砥礪奮進的五年”專欄,集中推出這次駐村採訪調研的系列報道。由此,“砥礪奮進的五年”重大主題宣傳正式拉開帷幕,蒸蒸日上的改革發展新貌,等待新聞工作者忠實記錄和傾情書寫。

挽住雲河洗天青,物華又與歲華新。砥礪前行、團結奮進,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改革發展的鮮明特徵和生動寫照。這5年,在我國發展程序中極不平凡。面對經濟下行壓力較大、風險隱患增多等突出矛盾和問題,黨中央舉旗定向、謀篇佈局、攻堅克難、強基固本,取得來之不易的偉大成就。從堅決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到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矢志踐行“打鐵還需自身硬”的莊嚴承諾,到全面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我們黨治國理政開闢了新境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開創了新局面。5年在歷史長河中不過一瞬,但5年間變化之巨、成就之大,足以在歷史程序中留下深刻印記,成為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重要里程碑。

“只有在生活的激流中,才能寫出時代的篇章”。作為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雲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廣大新聞工作者尤需牢記職責使命,深入基層一線,聆聽大地心跳,為人民抒寫,為時代放歌,努力推出更多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新聞作品,在黨心民意、國計民生的交融輝映中展示經濟社會發展新變化,用生動的筆觸、鮮活的鏡頭全方位呈現我們黨治國理政新氣象。

“茫茫九脈流中國,縱橫當有凌雲筆。”落實“三貼近”、深化“走轉改”、做好“融新聞”,我們定能寫好五年砥礪奮進的新華章,振奮同心共築中國夢的精氣神。

關於砥礪奮進的五年演講稿二

盛夏時節,走進瓜州縣廣至藏族鄉,一條條水泥路寬闊筆直,一行行防風林帶鬱鬱蔥蔥。田野上,一座座高標準日光溫室整齊有序;村莊內,一排排太陽能光伏發電板熠熠生輝。

在新堡村農戶唐發義的日光溫室裡,拳頭大小的西紅柿綴滿了枝頭,唐發義和家人正在採摘西紅柿。“嘗一嘗,瓤沙味甜,真正的綠色產品。去年還賣到了俄羅斯呢。”一臉笑容的唐發義遞過一個又紅又大的西紅柿說,“靠種植日光溫室,不但脫了貧,還過上了好日子。去年,僅溫室的收入就有五六萬元。”

廣至鄉黨委書記魯輝介紹,目前,全鄉日光溫室已發展到630多座,三分之一的農戶實現了戶均一座棚的目標。2016年,廣至鄉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600元,比建鄉之初的2008年增加了7200多元。

廣至藏族鄉是為集中安置引洮工程九甸峽庫區外遷移民而新建的鄉。2008年,移民剛遷來時,由於土地鹽鹼大,板結不滲水,種上的莊稼要麼不出苗,要麼零零星星出了苗的一澆水也被泡死了。群眾年收入只有四五百元,全部在貧困線以下,全鄉貧困發生率在95%以上。看到發展生產一時無望,群眾人心不穩,越級群訪事件時有發生。

改變始於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的開展。在省市縣政府的有力支援下,酒泉市和瓜州縣的28個幫扶單位、739名幫扶幹部深入6個行政村、1936戶農戶家中,和群眾商議脫貧的路徑,探討致富的產業,打響了廣至鄉群眾脫貧的攻堅戰。

產業扶貧是治本之策。針對全鄉土地貧瘠的狀況,幫扶單位和幹部們引導群眾發展設施農業、特色種植、特色養殖和勞務經濟四大產業。截至去年,全鄉累計建成日光溫室630多座;枸杞種植面積達到2.6萬畝,佔到全鄉耕地面積的61%;牛羊飼養量達到7.8萬頭(只);年實現勞務收入超過2000萬元。

發展能力弱的貧困戶怎麼辦?瓜州縣實施了光伏扶貧工程,讓陽光照亮了他們的脫貧路。2015年,瓜州縣在廣至鄉建成全省首個集中式光伏扶貧專案,通過發電收益分紅,每年為164戶發展能力弱的貧困戶帶來3000元收入。2016年又為20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每戶安裝了3千瓦的分散式光伏發電系統,農戶一年就能增收3230元,惠及了全鄉所有發展能力弱的貧困戶。

有了產業支撐,穩定增收的渠道通了,群眾的心也安了下來。洮硯村村主任杜虎平說,去年,村裡有三分之二的人家新建了房屋。今年,結合村環境衛生整治,戶戶又把自家的門樓進行了美化。記者來到一組村民張芳新家中,裝修一新的房屋窗明几淨,居室內傢俱、沙發高檔豪華,比城裡人家還要氣派。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駐村鄉幹部李吉文介紹,三年前,張芳新一家還是建檔立卡的貧困戶,靠發展日光溫室和種植枸杞,張芳新家的收入連年翻番,去年的收入達到6萬元。說起裝修房屋的初衷,張芳新樂呵呵地說道:“以前是一門心思往外走,家就像個旅店,過年時,才來住幾天,也沒心思收拾。現在,產業發展了,日子有奔頭了,要紮下根來過日子,這裡就是我永遠的家。”

變化的不僅是產業支撐帶來的收入。魯輝說,近年來,省市縣政府累計投入廣至鄉的幫扶資金達到了2.8億元以上,有力助推了全鄉基礎設施、生態環境等的改善。到去年底,全鄉道路全部進行了硬化,渠系配套率、道路暢通率均達到了100%,土地改良率達到80%。建成的47公里綠色通道,971畝農田防護林,村組道路和莊前屋後栽植的16萬株樹木,讓昔日白色戈壁變成綠色海洋。如今,廣至鄉村村有文化活動廣場,組組有文化活動中心,文化、教育、衛生、體育、社會救助服務機構等實現了全覆蓋。2016年,全鄉最後一批798戶3575名貧困人口順利通過了市縣驗收,貧困發生率降至0.58%。

日子好了,廣至鄉的群眾笑了。魯輝說,安心生產、熱愛廣至、創業致富已成為今天廣至鄉群眾的共識。

關於砥礪奮進的五年演講稿三

過去的五年,文化給甘肅帶來了榮光,外界因文化而對甘肅有了更多瞭解。

根植於這一方文化沃土,五年來,我省持續推進帶有普惠性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廣泛開展群眾文化活動,注重文藝精品創作和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摸索文化產業發展路子,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步入快車道。

搭建國家級文化戰略平臺

2013年1月,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獲得國務院批覆,圍繞“一帶”、建設“三區”、打造“十三板塊”的總體佈局,全省上下樹立一盤棋思想,從“祖業”“事業”“產業”三方面唱響了建設序曲。

自此,甘肅的文化程序中,又多了“歷史再現”“鄉村舞臺”“文化集市”等幾個新名詞。

昔日絲綢之路,穿越甘肅全境。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文脈從沒有間斷過,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正在延續著這條文脈。

為貫徹落實“一帶一路”戰略,我省立足自身優勢和敦煌文化的國際影響力,策劃提出了舉辦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的設想,得到了國家層面的認可,並於2015年11月13日獲得批覆。甘肅舉全省之力,用了不到10個月時間,在絲路明珠——敦煌,以文化的名義,與世界完成了一次“約會”。

首屆敦煌文博會,答卷喜人:23個國家的文化部長和代表出席部長圓桌會議,通過的《敦煌宣言》是首屆文博會取得的最重要成果,並舉辦19場中外文化部長雙邊會見會談;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8000餘件精品文物和現代藝術作品,通過33個專題展覽,向世界進行了全景式集中展示。

首屆敦煌文博會收穫甚豐,甘肅人如今正在將其打造成永不落幕的文化盛會。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日漸完善

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文化站等公共文化場所的多與少,是一個地區文化發展的重要標誌之一。

“十二五”期間,我省共建設公共圖書館103個、文化館103個、美術館48個、鄉鎮綜合文化站1228個、城市社群文化活動室344個,全省累計投入資金23億元,形成了省、市、縣、鄉、村五級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路體系。金昌市完成了第一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的建立工作,並順利通過國家驗收。2016年10月,張掖市被確定為第二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同時,經過協調,為我省58個貧困縣市區全部配備了流動圖書車,解決了邊遠地區群眾讀書難的問題。

在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農村依然是主戰場。 經過資源整合後的“鄉村舞臺”建設,應運而生。

2013年11月,我省啟動實施了“鄉村舞臺”建設惠民工程。“鄉村舞臺”,不僅僅只是個“舞臺”,在這裡,老百姓跳舞有廣場,表演有戲臺,閱讀有書籍,健身有場地,創業有平臺。

經過三年來的試點和推廣建設,我省共投資31億元,累計完成14580個“鄉村舞臺”建設任務,距離實現全省全覆蓋目標,指日可待。

小舞臺,大平臺。各地的實踐證明,“鄉村舞臺”已成為我省農民文化生活的樂園。

藝術創作遺產保護紮實推進

甘肅是個齣戲的地方,以舞劇《絲路花雨》《大夢敦煌》為代表的文藝精品,已經成為外界認知甘肅的標誌之一。而今,甘肅文藝界在藝術創作上繼續開拓創新,創作出了一批批有歷史厚重感和思想感染力的精品力作。

這些年的甘肅舞臺上,新排上演劇目數量達138部,話劇《天下第一橋》、隴劇《西狹長歌》、歌劇《貂蟬》等一批新創劇目,經過不斷打磨,最終走上了全國舞臺藝術的領獎臺,開啟了全國、全省巡演的序幕。

藝術家們並不是一味“吃老本”,國際版經典舞劇《絲路花雨》用了半年時間完成了修排任務,並在首屆敦煌文博會上“飄灑花雨”。呈現在觀眾面前的大型主題樂舞《敦煌韻》,在老版本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劇本結構、音樂舞美等,都有了較大變化,創新後的版本,更能贏得觀眾的掌聲。

由省委宣傳部、八一電影製片廠等聯合拍攝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淬火成鋼》,於2016年12月12日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首播,觀眾反響強烈。

在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和傳承發展上,目前全省“歷史再現”工程博物館總數達490個,市州、縣區國有博物館實現了全覆蓋。每年都有新的非遺專案進入國家或省級代表性名錄,一批批非遺傳承人從民間逐漸走到前臺。

文化產業發展“彎道超車”

近五年,是我省文化產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關鍵時期。省委高度重視文化產業發展,把抓好文化產業當作現代服務業的“首位工程”來部署。

在“一帶一路”戰略、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以及敦煌文博會等的大背景下,甘肅發展文化產業迎來千載難逢的機遇。

這一過程中,各地都有“大手筆”,比如嘉峪關市引進深圳華強集團投資22億元建設的方特歡樂世界,開園不到10個月就實現收入1.7億元,帶動當地旅遊人數同比增長34.2%。浙江長城影視集團在敦煌、蘭州新區、武威、白銀分別投資30億元、30億元、35億元、50億元的絲綢之路文化遺產博覽城專案落地。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甘南夏河創意文化產業園、臨夏磚雕文化產業基地、隴南文縣氐羌和白馬藏族文化旅遊園等重點文化產業專案,或進入建設收尾期,或已開門迎客。

在去年第12屆深圳文博會上,我省簽約合同額617億元,較上年翻了近一番。

富有甘肅特色的“文化集市”,開啟了農民新的致富渠道。文化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正在起步,敦煌研究院和省博物館被確定為全國文創產品開發試點單位。

目前,我省文化產業連續增長的勢頭依然不減,增速不降,“彎道超車”的趨勢愈加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