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結合助理執業醫師考點:疰夏的中醫辯證診治

才智咖 人氣:2.66W

概述痙夏是春夏之間發生的一種季節性疾病。臨床以全身倦怠,飲食不振,大便不調,或有低熱為特徵。

多發生在江南氣候潮溼之地。本病為中醫特有的.季節性病種,在西醫學中無相應的記載。

【病因病理】本病發生的內因為小兒稟賦薄弱,脾胃本虛,中陽不振矽咽為感受時令之氣,暑溼困脾。人夏暑溼漸盛,氣候潮溼,小兒不能耐受暑氣燻蒸,暑溼內蘊,脾胃受困,運化失職,清濁升降失調。或小兒素體陽虛,脾胃素弱,感受暑溼之氣後,元氣更虧,中陽不振,出現運化失司之症。入秋後燥氣行令,溼氣自化,本病即可逐漸痊癒。

【診斷要點】

1.多發生在春夏之間,尤以黃黴季節發病率最高。在江南一帶及南方地區較為多見。秋涼後即可自愈。

2.無熱或有低熱,納呆食少,大便不調,面黃少華,倦怠嗜睡,舌膩不化。形體可逐漸消瘦。

3.實驗室檢查血象和大小便常規等,均無異常。

【辯證分型】

l.溼困脾胃症狀:飲食不振,精神倦怠,嗜臥懶言,四肢困重,時有泛惡,身熱不揚,大便不調,舌苔白膩或微黃,脈濡稍數。

證候分析:脾受溼困,阻遏氣機,運化失健,故飲食不振,時有泛惡,大便不調。脾主四肢,脾被溼困,故四肢困重。溼蒙清陽,則嗜臥懶言,精神倦怠。暑溼內蘊,熱為溼遏,故身熱不揚。舌苔膩或微黃,脈濡稍數,均為溼熱內蘊之象。

2.脾胃虛弱症狀:精神萎靡,嗜臥倦怠,口中無味,飲食少思,肢軟乏力,大便稀薄,舌質偏淡,舌苔薄白,脈濡細。

證候分析:暑溼燻蒸,元氣受損,脾胃健運失司,故口中無味,飲食少思,肢軟便稀。脾虛中陽不升,氣陽不運,故精神萎靡。脾主困,溼困脾胃,則嗜臥倦怠。舌淡苔白,脈儒細,均為脾虛氣弱之象。

【分型治療】

1.溼困脾胃治則:醒牌化溼。

主方:藿樸夏苓湯加減。

加減:小便短少,加木通10克、車前子10克(包煎);溼鬱化熱,加青蒿10克、黃芩10克;脘腹脹滿,加枳殼6克、木香6克。

主方分析:本方為芳香化濁,理氣滲溼之要方。

方中藿香、厚朴、半夏、蔻仁行氣化溼;茯苓、苡仁、豬苓、澤瀉利水滲溼;杏仁降洩肺氣,以通水道;豆豉疏散表邪。

處方舉例:

藿香10克 厚朴10克 半夏10克 陳皮6克 蔻仁6克(後下)苡仁10克 澤瀉10克 茯苓10克 枳殼6克 六一散10克(包煎)

2.脾胃虛弱治則:健脾益氣。

主方:理中九加減。

加減:院腹脹痛,加厚朴10克、木香6克;嘔惡少食,加半夏10克、陳皮6克;舌膩口淡,加蒼朮10克、蔻仁6克(後下)。

主方分析:本方為健脾補氣溫中之要方。方中人蔘補益中氣,白朮健脾化溼,乾薑溫中祛寒,甘草和中益氣。

處方舉例:

黨蔘10克 焦白朮10克 炮姜6克 蔻仁6克(後下)半夏10克 陳皮6克 厚朴10克 吳萸6克 扁豆衣6克 澤瀉10克 神曲10克 甘草6克

【中成藥】

1.藿香正氣片 每日3次,每次2~3片口服。

適用於溼困脾胃。

2.純陽正氣丸 每日2次,每次1克口服。適用於脾胃虛弱。

【簡便方】1.冬瓜500克,苡仁50克,煎湯代茶。適用於溼困脾胃。

2.藿香10克,佩蘭10克,青蒿10克,在初夏每日煎湯代茶,有預防疰夏的功效。

【注意事項】

1.居室要通風清涼,保持環境乾燥。

2.飲食宜清淡,少吃油膩怪物。保持大便暢通。

3.注意治療脾胃病,增強小兒體質。入夏之際,飲用中藥清暑化溼的藥茶,防止本病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