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朗讀者第五期完整版觀後感

才智咖 人氣:1.21W

董卿首次以獨立製作人的身份,為全國觀眾打造一檔全新大型文化類創新節目《朗讀者》,她將邀請來自影視界的最當紅的演員,以及來自各領域具有非凡影響力的嘉賓為大家朗讀。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CCTV朗讀者第五期完整版觀後感,歡迎大家參考!

CCTV朗讀者第五期完整版觀後感

  【1】CCTV朗讀者第五期完整版觀後感

上週六,由董卿擔任製作人、主持人的大熱人文類綜藝節目《朗讀者》迎來了又一位重磅嘉賓——倪萍。

節目中,倪萍公開談起近20年來,自己歷經苦難給患有眼疾的兒子求醫治病並離開主持崗位的心路歷程。而她與董卿兩代“央視一姐”之間的惺惺相惜也讓不少觀眾動容。本報記者就此契機採訪了倪萍。

曾為兒治病欠債落魄

1999年,主持事業如日中天的倪萍生下兒子,卻發現兒子患有嚴重的眼疾。她帶著兒子遠赴美國求醫,幾乎傾家蕩產。2004年,迫於治病欠債的經濟壓力,倪萍辭去主持人工作開始拍電影賺錢。

然而,最讓她痛苦的還是精神壓力。“每次去醫院都跟上刑場似的,只有看到醫生比出OK的手勢才鬆一口氣,隨後整個人都癱了。”倪萍在《朗讀者》將這段經歷坦率講出。

雖然在節目中的朗讀內容與兒子和姥姥有關,但倪萍選擇將之獻給這些年陪自己一起慢慢變老的觀眾,作為一種內心的回饋,因為對她而言,觀眾是上天給她的“禮物”。“我希望通過講出自己的經歷,可以鼓勵一些觀眾,在苦難中變得更加堅強。”

2014年,倪萍的兒子病情得到控制,而她也重新回到主持崗位,主持尋親節目《等著我》。這是一檔非常沉重的節目,每錄一集都讓倪萍感到心累。“我同情這些苦難者,我努力地幫助他們,但是能力有限,心裡也很著急。”倪萍說,“或許傾聽對他們而言也是一種慰藉,所以我在這個節目裡,盡力去做一個比較好的傾聽者。”

倪萍不知道自己還能在主持的道路上走多久,但她希望自己儘可能地去堅持,在電視上陪伴多年的觀眾。

與董卿同臺惺惺相惜

平時在家裡,倪萍會陪兒子一起讀書,兒子喜歡看金庸小說、《三國》,而倪萍則推薦年輕人讀書可以更雜一些,她自己目前在讀木心、陳丹青、莫言、賈平凹等名家的作品。“木心的書在我讀來感覺非常安靜,我喜歡他那種優雅的生活方式;其實閱讀本身就是一件讓人可以靜心養性的事。”

倪萍也曾出過書,如《日子》《姥姥語錄》等生活感悟。在未來,她希望可以寫一部長篇小說,主角是一個清冷的母親,“我希望去描述姥姥、母親和我們這三代女人之間的故事。”

除寫作外,倪萍還喜歡畫畫、演戲。過去她總演一些比較苦情的角色,目前接到手頭的劇本也多是類似的角色。倪萍說自己不拒絕新的嘗試,但如果觀眾希望在銀幕看到一個熟悉的她,自己也非常樂意。據她透露,今年夏天將出演一部電影。

因為《朗讀者》,董卿完成了從主持人到製作人的成功轉型,倪萍對此表示非常欣賞。“董卿是一個內心資質很高的主持人,我覺得她有大牌的風範,也非常勤奮、非常努力,轉型也轉得非常好,有更大的創作餘地。”但倪萍表示自己的精力恐怕不足以去擔任製作人來做節目。

《朗讀者》是兩代“央視一姐”的罕見同臺,上臺時倪萍還為董卿帶了一束鮮花,剛一見面兩人便在鏡頭前淚眼婆娑。倪萍說,兩人雖然幾乎沒有合作過,但一直都有彼此欣賞,“我們在臺詞上根本不用提前準備,都知道對方要說什麼,要表達什麼,我很喜歡她,相信她也能接受我。”

節目錄制結束後,倪萍還發博讚美董卿,並心疼她每天只能睡三四個小時。“從《中國詩詞大會》到《朗讀者》,董卿都非常好,由衷為她高興,也為她驕傲。”

  【2】CCTV朗讀者第五期完整版觀後感

按照一般人的印象,讀書是一件艱苦又無聊的事。

把一件艱苦又無聊的事做成綜藝節目,有火的可能嗎?

在《朗讀者》之前,答案是:不知道。在《朗讀者》之後,答案是:有!

刷完兩期,赫然發現:《朗讀者》節目組絕對是不動聲色的心機girls&boys!他們把我們平時都忽略了的讀書方法悄無聲息地用在了節目裡,或者,換句話說,這檔節目的本質就是一位學識淵博、懂讀書、也懂你的人在教你讀書:

第一課:帶著自己的人生經歷讀書

濮存昕和鄭淵潔都絕好地示範了這一點:

濮存昕小時候因小兒麻痺症被同學叫“濮瘸子”,只到遇見醫術高明的榮國威大夫,才終於成為一個健康的孩子。這樣改變終身命運的遇見只是濮存昕個人的獨特體驗嗎?並不,幾十年前的老舍先生寫過的《宗月大師》就早已記敘過類似的經驗。

鄭淵潔小時候被學校開除,父親的一句:“孩子,沒關係,我在家教你”,成就了一位童話大王。這句話在一個孩子心中的分量,要在成年以後看《愛迪生傳》時因同樣的一句話哭得稀里嘩啦才得以體現。

在書中找到與我們有著相同際遇的人,帶入自己的際遇和所思所感,才發現自己所經歷的一切,早有人經歷過,你的怨恨嗔痴、喜怒哀樂,都同前人如出一轍。正是在這種代入感中,我們被慰解、被啟發,而這,正是讀書的重要樂趣和意義。

第二課:帶著自己熟悉的情感讀書

已播出的兩期《朗讀者》,選題都很有意思:遇見和陪伴,這是人人都會有共鳴的話題。而所涉及的情感,除了無國界醫生、蔣雯麗這樣的志願者的大愛之外,更多的還是親情、愛情這些人類最基本的情感。

這就會有一個好處:每個人都能夠在裡面找到最打動自己的那段。

新媽媽們會記得“如果沒有你,這一百天就會像它之前的一百天以及它之後的一百天一樣,陷入混沌的時間之流,綿綿不絕而不知所蹤”,並覺得它表達出了自己初為人母無法說出的喜悅和感恩,戀愛中的人會被“醒來覺得甚是愛你”打動,好像短短一句就道盡輾轉心頭無以言表的甜膩和思念。

人的情感是相通的`,這是一切藝術形式能打動人的前提。當我們帶著豐富的情感去讀書時,就能夠敏感地捕捉到作者流淌在文字裡的感情:無論是文字表達出來了的,還是沒有被表達卻顯而易見的,都讓人感同身受。

可能有人會說:我要那麼多豐富的感情幹什麼?老實說,我也不知道要怎麼回答,我自己的答案是:為了作為一個人應有的推己及人的不忍。這種答案也是不合時宜吧!那麼,我再找一個理由:科學家的研究已經表明:多看小說有助於提高人的情商。

第三課:帶著生命的困惑讀書

日常生活的錯綜瑣碎、困惑迷茫,總是在一層又一層的追問中,指向孤獨、生命的意義等這些看似巨集大的哲學命題。當然,書也不能給我們一個明確且唯一的答案,但無數前人窮其一生的追問和探索會幫我們開啟思路,撥開眼前的迷障。

蔣雯麗說:演戲可能不能作為一輩子的工作,但公益是可以做一輩子的。生命原本沒有什麼意義,是珍惜生命的人,給了自己的生命以意義。每個人的終極問題在於:你自己給自己生命定義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推翻、重建、再推翻、再重建之後,總是有一種毫無來由的自信:我會找到它,並踐行。

Linkedin關於奧斯卡獲獎影片的推送,用了這樣一個標題:奧斯卡把獎頒給了大多數人的生活真相。《海邊的曼徹斯特》這一從頭至尾都沒有劇情反轉的電影,讓作者感嘆說:承認吧,並不是所有下過雨的天空都會冒出彩虹。

好的藝術作品會帶領你看到生活的真相,另一部分好的藝術作品也會給你的追問以回答:既然一切從結果上來看,都毫無意義,我們為何還要堅持?甚至,活著?

第四課:帶著未被滿足的好奇心讀書

這是我特別喜歡的一部日劇《女王的教室》裡面的一段臺詞,當學生在公開課上想要刁難老師時,問出了一個難題:“我們為什麼要讀書呢?之前老師已經說過不管怎麼學習,就算進了好的大學、好的公司,也沒有任何意義?”天海佑希飾演的老師給出了一段精彩絕倫的回答。

《朗讀者》第一期,讓很多人都記住了許淵衝這位96歲高齡的老爺子,在許多二十多歲的年輕人用週末時光睡覺的時候,他卻要再向夜晚偷時間來完成自己的讀書、譯作。若不是有將創造美、發現美作為人生最大樂趣的好奇心,還能有什麼能讓一位高齡老人活得神采奕奕、充滿盼頭?

好奇寶寶在知識面前總會顯得貪婪,很快就會發現,父母、老師、周圍的人都無法解答你所有的問題,這個時候,書籍就是最好的選擇,一則因為它們夠多,二則不會煩你,縈繞心頭的問題得以圓滿解答時的欣喜,非同道中人不能體會。

第五課:找到適合自己的經典

《朗讀者》中所選的,大部分都是經典,名家如莎士比亞、老舍、冰心、林清玄等,名著如《瓦爾登湖》。而節目中所選的,又是這些名家的經典篇章、名著的經典片段,所以,基本上每一頁書中都有能夠打動人的金句,自然能吸引觀眾。

猶記得小時候第一次吃柚子,恰好是一個水分不足、還帶著苦味的劣質柚,此後很長一段時間,柚子在我心中就等同於難吃的水果。一直到後來,在同學的慫恿下,又再次嘗試吃了一次,發現跟我小時候的記憶完全不同:原來它是這麼美味的一種水果!

書籍何嘗不是如此,對一個不經常讀書的人來說,聽到所有人都在大談讀書的種種好處,就決定找一本看看也是有的。結果發現,既不能引起自己的共鳴,也沒有可供學習的乾貨,情感的訴求和理性的訴求都不能滿足,看它何用?

至於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經典,有兩個方法:一是多看,當自己的“掃雷”師。看得越多,就越知道哪些適合現階段的自己。另一個就是追隨與自己閱讀品味類似的人,看她重點推薦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