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最新節目朗讀者第四期觀後感

才智咖 人氣:3.09W

《朗讀者》是中央電視臺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由著名節目主持人董卿首次擔當製作人。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央視最新節目朗讀者第四期觀後感,歡迎大家參考!

央視最新節目朗讀者第四期觀後感

  朗讀者第四期觀後感1

朗誦開始之前,8名紅絲帶學校的孩子被請到臺上。當他們撲到郭小平的懷裡,已是淚流滿面。

“孩子走上臺在郭校長懷裡哭的場景,融化了我的心。郭校長為這個社會受艾滋病影響的兒童,做過這麼多貢獻,我為他點贊,為他感動!”美國艾滋病健康基金會亞太區副主席鮑玉剛看完節目後說。

郭小平坐在臺階上,在學生們的圍繞中。這場景跟他平時和孩子們在一起時一樣。

郭小平選擇了拉迪亞德·吉卜林的詩歌《如果》,用帶有臨汾口音的普通話念起來:如果周圍的人毫無理性地向你發難,你仍能鎮定自若保持冷靜,如果眾人對你心存猜忌你仍能自信並認為,他們的猜忌情有可原,如果你肯耐心等待不急不躁,或者遭人誹謗卻不以牙還牙,或遭人憎恨卻不以惡報惡,既不裝腔作勢、亦不氣盛趾高……你的修為就會如天地般博大,並擁有了屬於自己的世界,更重要的是:孩子,你成為了真正頂天立地之人。

選擇拉迪亞德·吉卜林的詩歌《如果》,是專門為了送給學校裡的33個孩子。郭小平坦言,前期他就和董卿溝通過,並對朗讀篇目進行細心挑選,最後確定了《如果》。郭小平誦讀《如果》,就是希望孩子們能平安幸福,有一個好的生活,將來走向社會,一定要堅強,不要傷害別人,即使社會上還存在歧視,自己也要保持一個積極的心態,去面對社會,堅強生活。

  朗讀者第四期觀後感2

熱播綜藝《朗讀者》幾乎每期都能在朋友圈引發波瀾,網路評分也很高。但爆紅呼聲後,文化審視也隨之出爐。有人認為,其落入《感動中國》、《藝術人生》煽情窠臼,文學之美,文字之魅流於淺表,這檔文化綜藝清流其實走的還是“故事”的套路。

有感動:那些“煽情故事”總會賺取大把眼淚

在近期“選擇”為主題的節目中,茅盾文學獎得主麥家朗誦了寫給兒子麥恩的家書。這封信被觀眾和網友稱作“2017最美家書”。曾經叛逆的麥家,如今面對叛逆的兒子,選擇了理解和寬容。

像麥家這樣,在朗讀之前分享過往故事,並深深打動觀眾的,還有很多很多。第一期節目第一位朗讀嘉賓濮存昕[微博],在節目中便自曝小時候曾患過小兒麻痺症,被同學起外號叫“濮瘸子”。濮存昕之所以要自揭“傷疤”,自然也與要朗讀的內容有關——他要把老舍的散文《宗月大師》,朗讀給幫他做了整形手術,使“濮瘸子”的命運得以改變的北京積水潭醫院的榮國威大夫。而《宗月大師》所描寫的,也是老舍生命中遇到貴人相助的事情。

有人認為《朗讀者》的魅力並不僅僅在於朗讀本身,每位嘉賓在朗讀之前分享的個人故事,同樣很精彩,很吸引人。無論是演員徐靜蕾講她奶奶疼她愛她的平凡故事,還是96歲高齡翻譯家許淵衝講他年輕時暗戀過才女林徽因的“獨家趣聞”等等,均以真摯的情感征服了觀眾,也帶給了觀眾無限的思考。很多觀眾把聆聽嘉賓講故事,作為一件很有樂趣、很有意義的事情。

就像看《星光大道》之類的選秀節目時,聽到選手講述自己的成長經歷及故事,很多觀眾總會被感染和打動,忍不住熱淚盈眶;就像音樂選秀類欄目,總是需要一些聽完歌感動到落淚的觀眾,這種情景交融的場面及其效果,已經成為節目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有質疑:“故事”喧賓奪主,好文章成了點綴

在另一檔同類型文化綜藝《見字如面》中,主要呈現方式是嘉賓演員演繹書信,穿越歷史和時間的洪流,最終打動人心的是以書信為載體的文字的魅力。既有蔡春豬寫給自閉症兒子的戲謔中藏著悲傷的信,也有魯迅寫給許廣平的書信、莫言[微博]的家書等。

但對《朗讀者》來說,沒那麼簡單。最終訴求是呈現“生命之美、文學之美和情感之美”,三美並重,任重道遠。在與董卿的訪談對話中,麥家暢談他與兒子之間的矛盾、分歧、隔閡乃至衝突,與觀眾分享他對兒子的教育心得以及與兒子之間的.相處之道。提及這些傷感往事,固然與麥家在節目中朗讀的是寫給兒子的家書有關,但也引發不少觀眾評論詬病。與其說《朗讀者》是文學類的節目,不如說它是情感類節目,《朗讀者》側重的是“者”,挖掘名人或者普通人背後的故事。說它煽情,還是由於這樣的新聞不斷出現:郭小平登上央視《朗讀者》,全場起立致敬,董卿數度落淚;柳傳志做客央視《朗讀者》,一席話讓主持人落淚;董卿被斯琴高娃朗讀感動到淚奔……節目真正感動到你的,是故事,不是文學。

《朗讀者》說故事有什麼錯?故事早就成了中國綜藝的立身之本。但帶著文化訴求來看節目的觀眾嗅出了問題。以“朗讀”為賣點的節目中,好文章成了點綴,顯然是“喧賓奪主”。有人甚至說,故事已經蓋過了文學的風頭,催人淚下也與其他節目裡常見的“你的夢想是什麼”沒有區別。

反思:爆紅之後,考驗的仍是文化綜藝原創能力

《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見字如面》等節目形式跟之前的選秀節目不同,在情感結構、價值觀念、文化認同上與當下的普通觀眾更為貼近,成為文化綜藝的“清流”,引發追捧。但短期爆紅恐怕還不容樂觀,盲目追捧也值得警惕。

想在“速朽”的文化娛樂市場中生存下來,《朗讀者》啟動了央視最熟悉的《感動中國》和《藝術人生》“煽情”模式,並不奇怪,甚至還讓人想起《開講啦》等眾多耳熟能詳的節目樣式。但在當前明星“天價薪酬”橫行的現實語境下,文化原創綜藝面臨的生存環境並不樂觀。說白了,文化綜藝的門檻本來就高,要保持普通觀眾對一檔文化綜藝持續的熱情,節目本身承載著認知價值和文化傳承意義,這對綜藝製作的編劇、剪輯等關鍵環節提出了嚴格要求。包裝過度、包裝不足,都有可能為文化內涵“減分”。

說到底,承載認知價值和文化傳承,還是要多讀書、覓真知。

  朗讀者第四期觀後感3

日前,文化類綜藝節目《朗讀者》在央視播出,獲得了觀眾的一致點贊。《中國詩詞大會》讓大家看到了董卿的“腹有詩書氣自華”,此次董卿則轉型擔任了《朗讀者》的製片人。節目播出後,董卿接受了記者的採訪。《朗讀者》首播的成績讓董卿十分興奮,“大家的關注給我們帶來了鼓舞”。

推動人心相互靠近

與《中國詩詞大會》相似,《朗讀者》也是央視傾力打造的一檔文化類綜藝節目。這一次,“才女董卿”再次發力,請來演員濮存昕、企業家柳傳志、世界小姐張梓琳等人,把自身的故事融入經典作品中,給大家調製了一碗“文化雞湯”。

談起節目的製作初衷,董卿說,她在這個行業已經做了22年,已經到了去做一檔自己真正喜愛的節目的時候,“再加上我個人的興趣愛好吧,因為我本身對文學的確是很感興趣,《朗讀者》就是把文字和人物結合在一起。”

從主持人轉型為製作人,董卿坦言,這檔節目對自己來說是一次難度極大的挑戰。朗讀的文章必然是溫暖的、有態度的,具有撞擊靈魂的力量;嘉賓的選擇標準與一般的綜藝節目截然不同,“朗讀者”要有豐富的閱歷、動人的人生故事和情緒感染力。據瞭解,在已經結束的錄製中,很多嘉賓的動情朗讀讓全場震撼,斯琴高娃朗讀的《寫給母親》更是讓董卿當場淚奔。“文字的背後是情感的承載,而朗讀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來表達情感、傳遞愛”,董卿希望《朗讀者》能夠像一雙溫柔的手,輕輕推動人心相互靠近。

素人帶來驚喜感動

在首期節目中,演員濮存昕、企業家柳傳志、世界小姐張梓琳等嘉賓帶來了各自的生活情感故事。值得一提的是,嘉賓方面,《朗讀者》採用“明星+素人”的方式。董卿說:“起初考慮的是全明星陣容,但後來我們發現,明星已被過度消費,在他們身上比較難捕捉到大開大合的人生故事,而普通人或者說一些特殊的普通人身上,真有我們意想不到的、能給人帶來驚喜和感動的一些人生經歷和感悟,所以我們堅定地採用了 星素結合 的方式。”

董卿表示,首期節目中,來自四川的“鮮花山谷”夫婦讓她覺得節目效果達到了自己的預期,“我們都沒有想到,一對很普通的夫妻還能有如此真摯、美好、單純的一種生活,他們給大家帶來了無限的想象”。

老百姓同樣能看懂

今年春節檔,董卿主持的《中國詩詞大會》走紅熒屏,此次的《朗讀者》也是文化類節目,這是否意味著文化類節目迎來了一個新的春天?對此董卿直言道:“文化類節目真的很難做,我並不認為《中國詩詞大會》或《朗讀者》得到了大家的關注,就標誌著中國文化類節目迎來了一個新的春天,但起碼這是一個風向標,大家的關注給我們帶來了鼓舞。”

在董卿看來,文化類節目需要更精心的設計。節目製作之初,很多人擔心老百姓看不懂這個節目。節目播出後,董卿難掩興奮之情,給記者分享了她剛剛收到的各方反饋意見。董卿說,96歲的大翻譯家許淵衝是本期節目中文化含金量最高的嘉賓,也是離普通老百姓生活比較遠的一位嘉賓,但他的講述引起了觀眾的普遍共鳴、關注和讚賞。“許老先生的情難自禁和他的可愛、執著,是真正打動人的地方。”董卿說,“對於這檔節目,我的好朋友婁乃鳴導演告訴我,第一觀感兩個字――驚了,哪裡請來的大神,在不經意間流露美和旺盛的生命力,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