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廠女工培養出博士兒子 月薪200元

才智咖 人氣:9.98K

●確實,這個農村婦女不可能像教育專家那樣一套一套的,但她是用自己的行為影響著孩子,她很早就讓孩子知道:“讀書很重要。”

鞋廠女工培養出博士兒子 月薪200元

●以堅強的態度感染孩子,以持續的溝通維繫孩子,以寬鬆的環境釋放孩子,這應該就是熊玉香培養出博士兒子的“祕訣”。

●熊玉香的做法正是一種“無為而教”,媽媽生活上的善良、節儉、老實,工作上的認真、勤懇、踏實,兒子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不僅激勵了他的學業,更無聲地教會他如何做人。

一個是東莞鞋廠裡的女清潔工,拿著每月2000元的微薄工資,租住著十幾平方米的房子;另一個是年輕的動物醫學博士,英國劍橋大學的助教,他們之間,能有怎樣的聯絡?答案是:前者是後者的母親。

“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話雖這麼說,可貧寒子弟成才的路徑和方法,似乎很難說出個所以然。反倒是如今,我們看到不少社會階層固化的剪影,富足家庭的孩子有更多機會進入好的國小、中學;高校裡面,來自農村地區的貧寒子弟也少了;更不要說留守兒童的教育和成長狀況一直令人憂心……

熊玉香培養出博士兒子的故事,給打工階層和留守家庭帶來莫大的鼓舞,提供了一個寒門出英才的好案例。年初,記者驅車兩個小時,來到她所工作的東莞長安鎮勝百吉鞋廠,一探這位平凡的清潔工到底有怎樣的教育“法寶”。

 故事:打工20年,雞窩裡飛出“金鳳凰”

手握拖把,面帶微笑;端坐流水線,神情專注……2014年12月,一批東莞女工的群像,被掛進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中心展廳,成為北京《築夢——東莞長安女工的故事》攝影展上的風雲人物。熊玉香作為影展故事主角之一,應邀逛了一回首都,這是她外出打工20年來,頭一次去到東莞和湖北老家以外的地方,也是她生平第一次染了頭髮。“托兒子的福!”她不好意思地抿嘴笑著。

可不是, 展出的熊玉香五張照片中,兩張出現了同一個戴著眼鏡、斯文秀氣的小夥子,就是兒子毛石清。那是2014年暑假,他已在上海讀完博士,並受聘成為劍橋大學一位教授的助理研究員,來東莞和父母短暫團聚。

這件事,對於熊玉香的老家湖北通城那個偏僻鄉村來說,可是“炸了鍋”的大新聞。“雞窩裡飛出了‘金鳳凰’!”人們奔走相告。鄉親們清楚,熊玉香家境貧寒,住的是破舊的祖屋,夫妻兩人種不到三畝地,一年的收成僅夠溫飽。可毛石清這孩子爭氣,從小就成績優良,還從不讓父母操心。

可熊玉香不敢偷清閒,1994年,她忍痛丟下剛9歲的兒子,毅然走出鄉村,外出務工,輾轉來到勝百吉鞋廠當辦公樓清潔工,一干就是20年,只留下老公在家繼續務農,照管孩子。她最初的想法就是打工賺錢,把賺到的錢郵寄回家,讓家裡的孩子交學費。每次發了工資,熊玉香都會急急忙忙趕到郵局把錢寄回家裡,只給自己留下很小的一份兒;為了節省車費,熊玉香在20年裡,回湖北老家統共不超過10次。

毛石清上國中時一件事,令熊玉香現在想起來還鼻子發酸。“那次我打電話回家,想跟他說說話,可他爸爸說他躲在牆角里,死活不肯出來接電話。後來,熊玉香收到一封信。兒子在信中用稚嫩的話語說:‘別人的媽媽都在身邊,我的媽媽只能在夢中相見。平時有一肚子話想跟媽媽說,拿起電話又不知道從哪說起……’”這封信,一下子融化了熊玉香內心的怒氣,瞬間淚流滿面。

功夫不負有心人,老家的兒子佳音訊傳:國小在村裡讀書,國中在鎮上,高中就考到了縣一中,後來順利考上了華中農業大學,學習動物醫學。回憶起這段歷程,熊玉香覺得最困難的就是兒子考上大學那一年,她東拼西湊積攢了1萬元錢交給兒子。此後,兒子更加獨立,大學後三年自己申請了助學貸款,本科畢業後,又成功考取了中科院上海分院的碩博連讀,不僅完全不用學費,還能拿工資。博士還未畢業,他已如數還清了本科時的助學貸款。兒子早年是留守兒童,現在成了博士生並在世界頂級學府工作,這簡直是一種人生的超越。

勸學:每月通訊,以持續的溝通維繫孩子

相比於培養出博士兒子的故事,真正坐到記者面前的熊玉香,令人更加吃驚和意外:一米五出頭的身材,又瘦又小;套在身上的墨綠色粗布工作服顯得又大又鬆;小小的眼睛,一笑就眯縫成一條線;雖然已不是第一次面對採訪,可還是有些不自然地搓著雙手,顯得緊張侷促;少言寡語,一張嘴又是很難聽懂的“湖普”——這樣一個只有國中文化,看起來弱不禁風的農村婦女,身上蘊含著怎樣的能量?

熊玉香的確不善言辭,當被問及有什麼教育方法時,縈繞在嘴邊的總是一句“沒什麼,反正都是他自己學,我也不怎麼管”。記者只能將問題揉細、切碎,再一字一頓地拋過去,一個個細節才漸次清晰。

確實,這個農村婦女不可能像教育專家那樣一套一套的,但她是用自己的行為影響著孩子,她很早就讓孩子知道:“讀書很重要,爸爸媽媽態度也很堅定,無論多麼困難,借錢也供你上。”

有一次快放暑假了,得知兒子想到東莞玩。熊玉香強忍內心的思念,提筆給兒子寫了一封信:“媽媽天天都在想你,但這是廠裡的宿舍,你來了沒法住。你在家好好學習,等你長大了,有的是機會來。媽媽希望,到時候你不是像媽媽這樣來打工,而是有了本事,幹出了事業,來東莞旅遊,接媽媽住大酒店。”

對,寫信,就是寫信,簡簡單單的信,就是熊玉香教育孩子的另一個“法寶”。雖然常年不在孩子身邊,但她每月都和孩子保持書信往來,多年來從未斷過。她文化程度不高,信裡沒有華麗的詞句,每次總是交代兒子要好好學習,交代老公督促孩子寫作業,用最樸實的做人道理教育並激勵兒子。

窮人的`孩子,一點就通。毛石清知道父母的辛苦,從國小習就很自覺,每天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做作業,然後出去玩一會兒,就早早回來睡覺。有機會回家的時候,熊玉香看到兒子房間滿牆的獎狀,倍感欣慰。

此外,具體的學習過程,熊玉香和老公從來不多問,把學習的自由交給孩子。“有時候期中、期末考試後,我給他打電話、寫信,基本上不問他考得怎麼樣。他有時候考得好會主動告訴我,不說的時候我也不追問。這孩子從小乖,如果考得不好一定會自己總結教訓,下次改正,不需要我多說。我們太關心,逼得太緊,反而讓他逆反。這麼多年了,我也從來沒有給他們老師打過一個電話。”

以堅強的態度感染孩子,以持續的溝通維繫孩子,以寬鬆的環境釋放孩子,這應該就是熊玉香培養出博士兒子的“祕訣”——好吧,如果非要把這叫做“祕訣”的話。

育心:躬身示範,以實際行動影響孩子

“還有一點非常重要的,就是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影響孩子。”熊玉香的主管領導、勝百吉鞋廠副協理張金髮補充道。

2014年8月份,毛石清在遠赴英國之前,到東莞陪父母住了20多天。他剛到的那一天,張金髮無意中知道了這個訊息,主動提出來要去深圳機場接毛石清,之後,又把他拉到自己的辦公室長談了一個多小時。在張金髮印象中,毛石清跟他的媽媽一樣勤懇踏實,“雖然看起來也並不健談,但素養頗高。”

去年,是東莞勝百吉鞋廠在東莞設廠20週年,廠裡計劃表彰一批員工。張金髮想到了清潔工熊玉香,這位女工已經為工廠工作了20年,是為數不多的“元老”級人物。張金髮評價說,熊玉香平時勤勤懇懇、做事認真、默默奉獻,是東莞女工的一個縮影。而且她為人低調樸實,從來沒有向同事宣揚她兒子是博士生,張金髮也是在跟她一次偶然聊天中得知此事,深為感動和敬佩。最終,總經理親自為熊玉香頒發了一座“模範員工”獎盃,感謝她為企業所作出的奉獻。

打掃衛生、拖地擦桌子,處理各種雜務,勝百吉鞋廠辦公樓三樓、四樓所有的辦公室、走道、欄杆、樓梯,都是熊玉香的工作區域。洗手間旁一個小小的茶水間,是她的工具間。每週6天、每天9小時、二十年如一日。人來人往,很少有人在意這位勤勞的女工,但這不妨礙熊玉香把工作做好。記者看到,地面的每一塊瓷磚都光潔如新;一抹欄杆,一塵不染。在採訪前,工作人員給我們每人一瓶礦泉水。記者注意到,自始至終,熊玉香握著這瓶水,沒捨得開啟喝一口。

張金髮認為,正是熊玉香這種勤奮節儉、鍥而不捨的品質影響了她的兒子,所以兒子才能有今天的成績,他認為這是一種“無為而教”——媽媽生活上的善良、節儉、老實,工作上的認真、勤懇、踏實,兒子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不僅激勵了他的學業,更無聲地教會他如何做人。

毛石清善良正直,品行端正,重情重義,對於父母尤其尊敬孝順。每年寒假,他都趕到東莞,和父母擠在狹小簡陋的出租屋裡過個年(上大學後,熊玉香的老公也到了東莞),是一家三口最幸福的時光;近幾年有了手機,每到週末,毛石清都會打電話給父母,聊聊家常,噓寒問暖,每次都不忘叮囑一句“不要太節儉,該花的要花”。2013年父親生日,他網購了剃鬚刀作為禮物;2014年7月,博士畢業時,他從上海給母親帶回來新棉襖,近期還從網上買了護手霜快遞給媽媽。

談起以後的生活,熊玉香也仍然不敢懈怠,她盤算著再辛苦攢幾年的錢,把家裡因為大雨倒塌的老屋重建一下。“兒子不讓我們建,說以後他去哪,叫我們跟去哪。可我們還是想回老家養老。”熊玉香說,“兒子已經談了一個女朋友,今年臘月二十五可能就要帶到東莞來見我們。”熊玉香臉上流露出欣慰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