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當代大學生就業問題分析

才智咖 人氣:2.63W

篇一:由當前之就業形勢淺談當代大學生就業問題

精選當代大學生就業問題分析

一、大學生就業背景:

我國大學擴招後,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已經是一個不爭的現象,且有可能越來越難的趨勢。這個方面和國際經濟形式近3年來連遭打擊,一方面和中國經濟結構體制和教育改革落後有關,更和當今大學生的就業觀滯後有關。據統計,20xx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將超過640萬,這些高校學子的就業問題成為社會和學校關注的焦點。新的一年中,在高手如雲的求職大軍中,如何脫穎而出,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職業道路,是每個畢業生都在思考的問題。在能力結構上,大學畢業生的就業能力並不是基於職業路徑的需要進行建構與培養,難以滿足人力資源市場的需求。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變化,用人單位的需

求模式發生了顯著的變化。用人單位的勞動力需求行為基於“職位分析下的任職資格模型”在勞動力市場上通過價格機制選用合適的人才。

二、大學生就業難的真正原因:

1.在沒有出現經濟危機的時候,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也是比較突出的問題,從整個就業情況看,大學生的供給明顯大於實際需求。不是總量的供過於求,而是結構性的供過於求,主要是培養的大學生的方向及大學生所應該學習的內容和社會的實際需求是脫節的。

2. 企業用人的時候,首選是相關專業,其次是高潛質的人,因為企業在發展期需要大量的人員補給,有些人是可以在工作過程中逐漸培養的,這 也為一部分專業不對口的大學生解決了就業的問題。

3. 當經濟危機到來的時候,企業普遍實行的保守的發展戰略和緊縮財政戰略,一方面人力資源的補給大幅減少,另一方面用於培養與培訓的費用也大幅減少,在招聘的時候會對相關專業的大學生優中選優。經濟危機造成的結果是,無論是從結構看,還是從總量上看,大學生的數量都是供過於求。

現在高校培養的大學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理論,實踐非常缺乏,即便是對實踐要求極高的技工類,很多學校因為種種原因取消和減少了實踐的課程。大量理論的課程讓學生在專業方向上的收益是有限的,缺乏實踐能力的大學生成了紙上談兵的高手。

企業是非常現實經濟實體,需要的人就是能夠給企業直接帶來績效的人,而紙上談兵的大學生並不能馬上給企業帶來績效,還要搭上老員工給為其輔導,從而影響了企業的整體績效。現在很多企業都停止了招聘新員工,尤其是大學生,即便招聘也是有實力的公司進行的優中選優的戰略性人才儲備;而有些有實力的公司,在進行人才的戰略性調整,希望通過現在的經濟危機帶來的變化,招募和儲備一批中高階人才和優秀的技術骨幹,從而迎接經濟危機過去後的新的發展。 由此可見,一些企業認為經濟危機也是轉機,在這個轉機的過程中,良莠不齊的企業進行了自然而然的優勝劣汰,使得企業乃至整個行業以後的發展會更加規範。而大學生沒能在這一轉機中受到青睞,其根本原因是大學生畢業後,不具備相關工作的勝任力。

4. 畢業生的就業觀念並沒有得到根本的轉變,就業期望值較高,理想與現實存在較大差距。表現在畢業生對自己估計過高,眼高手低,這山望著那山高;對薪水、福利待遇要求過高,不顧自身的條件,導致用人單位不敢接收;片面追求大城市,對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大城市,不願去一些小城市發展;對單位選擇過高,“學而優則仕”非要去當官,看重國家機關、大單位等,對一些小企業不感興趣,致使高不成低不就。

三、用實踐的觀點來看待這個問題

馬克思主義哲學告訴我們:實踐的觀點是指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認識依賴於實踐,實踐對認識具有決定作用。我們必須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在實踐的基礎上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那麼我們當前的大學生就業現狀與實踐有什麼關係呢?

(1)大學生就業,是從認識的積累走向認識的實踐——即在實踐中檢驗認識的正確性。人類的實踐是要靠意識來指導的,而形成意識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學習。大學生在學習中是否學到了指導實踐的足夠的、正確的認識呢?我們不能以篇蓋

全。但是不能否認的是當前大學學習氛圍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大學受市場經濟的衝擊,教育產業化的變革對大學生的學習觀念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學習的功利現象很普遍。學生在學校學習的過程中急功近利,總是把有用定位在眼前,而沒有長遠的眼光缺少正確的職業規劃。

(2)大學生的意識(即知識結構)與社會、工作的需要的斷層。當我們在學校學習時,以為這些知識可以受用,但是到了工作的時候卻發現這些知識已經過時很久了,根本無法與實踐結合起來。所以即使在學校學習到知識,在日後的工作中能應用指導實踐也還有距離。

(3)實踐是改造客觀世界,這其中能否把正確的意識運用到實踐中去很重要。人類的活動是在意識的支配下活動的,但不是有了意識就可以把這種意識拿來指導實踐,正確改造客觀世界。意識從理論走向實踐還是有很長距離的。大學生在學校學習了很多理論知識,但是這些理論知識能否運用到實踐中去,這取決與大學生自身的素質與能力。而當前許多大學生並不重視自己在動手能力方面的培養。

四、用實踐的哲學原理指導大學生就業

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非常嚴峻,那麼身為大學生的我們,應該如何面隊這個問題呢?要處理好這個問題,必須認識到、處理好理論與實踐的關係。

(1)指導思想必須明確,要用“三個代表”這一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武裝頭腦、指導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緊密結合新的時代條件,生動而具體地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為我們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認識和把握社會發展規律、更好地推進我國社會主義事業作出了新的理論概括;為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最終奮鬥目標、根據實際制定和實施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的科學戰略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為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點、不斷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提出了新的理論要求;為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不斷在實踐中推進理論創新打開了新的理論視野。因此,引導學生運用“三個代表” 重要思想分析實際問題,指導實踐,是當前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的首要任務。

(2)必須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的原則,一切從實際出發。既要從社會的實際出發,準確把握當今社會變革中的一些重大問題,尤其是對諸如政治方向、價值取向、市場導向等方面的疑難問題,又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準確把握學生的思想特點和心理特點,把握學生思想狀況和變化趨勢中出現的新情況、新特點,瞭解了學生關注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從而做到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提高教學的針對性與實效性

(3)必須著眼於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和創新思維能力。研究回答重大問題,並不是追求這些問題的標準答案,更不是把教師自認為對的答案交給學生,而是要著眼於引導學生進行理論創新,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和創新思維能力。引導學生以實際問題為中心,著眼於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運用,著眼於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著眼於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著眼於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入探索,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創新思維能力。

(4)要加強教學的總體設計。既要全面、系統、準確地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體系,又要全面掌握社會實踐中提出的重大理論與實際問題以及學生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要在做好學生思想狀況調研的基礎上分析整理出帶有普遍性的問題作為教學的中心問題,精心設計相關原理進行講解。這種教學不是簡單的原理加例子,而是問題中滲透理論,用理論分析現實問題的內涵和層次;同時,理論中滲

透問題,以對現實問題的分析來提升理論,培養理論思維。

(5)要站得高,講得實,教得活,引導正確。所謂站得高就是要站在時代和歷史的高度,以馬克思主義的寬廣眼界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對當今許多重大的理論與實際問題進行正確的理論思考,既要思考怎樣運用具體材料說明一些觀點和原理,又要思考怎樣運用理論觀點去解釋一些實際問題,從而切實培養學生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特別是創新思維能力。所謂講得實,就是對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要採取實事求是的科學分析態度。例如對於反腐敗這個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我們既要實事求是地承認腐敗現象的嚴重存在,又要從多方面分析腐敗產生的原因,更要講清我們黨反腐敗的決心和所採取的標本兼治,綜合治理,從源頭上預防和解決腐敗問題中的種種政策和措施,以及反腐敗鬥爭所取得的重大成果。這樣全面的實事求是的分析,才能使學生感到信服,從而增強對黨的信任和信心。對於事關重大的原則性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必須立場堅定,旗幟鮮明,決不能含含糊糊,對於種種錯誤思潮、錯誤觀念,要進行嚴肅的分析批判,明辨是非。理論聯絡實際。不能什麼都聯絡,要以正面引導為主,克服隨意性,杜絕誤導。

五、聯絡和發展具有普遍性和多樣性

而馬克思中聯絡和發展是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徵。聯絡和發展具有普遍性和多樣性。事物是普遍聯絡,聯絡是指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和事物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的關係。聯絡具有著一系列的特點:首先,聯絡具有客觀性;其次,聯絡具有普遍性;最後聯絡具有多樣性。聯絡的觀點要求人們要善於分析事物的具體聯絡,確立整體性、開放性觀念,從動態會考擦事物的普遍聯絡。 事物是永恆發展,發展是前進的上升的運動,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於永不停息的運動、變化和發展之中,整個世界就是一個無限變化和永恆發展的物質世界。新事物的發展是從根本上符合人民群眾的利益和要求,能夠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必然會戰勝舊事物,用發展的觀點看待事物,把握這一規律對於我們再現代化程序中創新、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我們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要把事物如實地看成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要弄清事物在其發展過程中所處的地位和階段;同時,要有創新精神。

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觀念要求用聯絡、發展的觀點來看待和處理事情。

當前,中國正處於社會主義發展的初級階段,新中國成立至今已經邁過了61個年頭,黨和人民為這新新的國家,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和努力。我們倡導和諧社會,倡導科學發展觀,我們發展著國家的經濟和保護著環境。我們盡我們所能地為社會貢獻我們的力量。

但是,有社會的地方就會出現社會問題,而隨著當今經濟的發展,社會競爭力的增加,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已成為了社會的一大問題,如何看待這樣的問題以及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關係著社會的穩定和發展的前景。

首先,我們應該以聯絡的觀點看分析為何會出現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問題。

(一)聯絡是具有客觀性,事物的聯絡時事物本身固有的,不是主觀臆想的。 從大學生教育方面來看,高校普遍擴大招生,擴招後優質辦學資源被快速稀釋。各校的辦學定位被快速模糊,加上培養模式的僵化,學校責任心的下滑,致使人才培養的質量、結構與社會需求嚴重脫節。過快的教育規模擴張速度影響了大學生的培養質量。這也是大學生在社會上競爭力不足的原因之一。

從大學生本身來說,大學生本身的就業觀念出現錯誤,一大部分認為,大學生的工作應該是比普通的工人的工資、待遇還要好才符合他們的學歷,他們把自己

的學歷看成了是高人一等的門檻,不願意去從事那些本身是勞力的工作。

(二)聯絡是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處於一定的的相互聯絡之中。整個世界是相互聯絡的統一整體。

從社會的大背景來分析,這幾年來雪災、地震、全球金融的次貸危機等一系列的重大事件交織發生,這些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格局,並構成了當前就業面臨著緊張、急劇的局面。

現在我國是處於經濟的轉型期間,農村富餘勞動力以及市場競爭產生了大量的下崗失業人員,再加上,高校畢業生越來越多,更是衝擊著整個市場的容納能力。接著,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東西部差異;產業發展不平衡,第三產業的發展部充分,相當限制了就業的機會。

以上的原因可以說是分別體現了聯絡的客觀性、普遍性

其次,我們應該用發展的觀點看待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問題。

事物是永恆發展的,對待事物就必須將事物如實地看成是一個發展的過程,而對待大學生的就業困難的問題,我們也應如此就會發現大學生就業困難只是個過程,經歷之後會有新的不同的轉機。

大學生的就業困難從一方面來講是由於各種原因造成的,但是,目前大學生會出現擦皮鞋、賣肉、賣雞蛋、當搓澡工的打工現象,這是在現今大學生出現就業問題後產生的連帶反應,我們看待這些的工作是否應該大驚小怪呢?其實,用發展的觀點來看待的話,會發現:這是大學生利用自己的優勢為自己在當今的競爭激烈的社會上創新的一條出路,我們可以長久觀察發現,大學生做的這些工作並不只是單純的一份生計,而是利用自己的知識,創新能力發展了一家一家的連鎖,實現自己的理想。

再從我國的教育發展來看,當今的教育已經不是以前的“精英教育”,我國的高等教育已經進入了“大眾教育”,從以前的就業分配到現在的自己找工作,這就是時代發展的變化,所以,大學生已經不可能一畢業就進大機關、大企業、大單位,而是要從基礎做起,在實踐中鍛鍊自己。而這對於大學生也是一種挑戰,時代的變化和社會的發展,大學生應該是什麼工作共可以做的,而且什麼工作還都能夠做好。

所以,用馬克思的聯絡的發展的觀點來看待問題,會發現事物的產生都有其存在的原因以及發展的因素。

那麼,在我們認識到當今大學生的就業困難的原因後我們應該怎麼解決這個問題也是有著重大的意義的。

由聯絡的觀點我們可以瞭解到大學生就業困難原因是由時代的客觀性以及影響的普遍性造成的,再次在發展觀點的指導下,大學生就業困難另闢蹊徑更是具有對社會的發展的創新。因此解決問題的對策也應該從聯絡、發展的層次出發。 時代是發展的,當今的時代產業是第三產業,而由於我國第三產業的發展不足限制了就業機會,可以擴大第三產業發展西部地區,實現經濟結構的平衡,這對於解決就業問題是有重大的影響的。

改變學生、家長的觀念,大學生應該要與時俱進,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正視現實,增強危機感,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在社會的競爭中創出屬於自己的前途。 由一系列的因素引發了大學生就業出現困難,但是,也由於大學生的就業困難的現實讓大學生創造出了屬於自己風格的可以在社會上生存的'途徑。

事物是普遍聯絡和發展的,整個世界就是一個過程的集合體,是在永恆發展的,大學生就業困難是我們的現實問題,但是,不會永遠是社會問題。

篇二:當代大學生就業現狀、成因及對策分析

班級:20104183 學號:2010418305 姓名:

論文摘要:自大學擴招以來,大學生數量激增,這雖然提高了國民素質,但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也日益突顯。尤其是受到近年來經濟危機的影響,大學生就業形勢更是雪上加霜。因而,我們有必要對當代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進行調查研究,找到問題的深層原因,從而制定對策,減輕大學生就業負擔。這不僅關係到大學生的切身利益,更有利於社會的安定與團結,是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難;對策;

一、當代大學生就業現狀

自各高學擴招後,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已經是一個不爭的現象,且有可能越來越難的趨勢。這個方面和國際經濟形式近3年來連遭打擊,一方面和中國經濟結構體制和教育改革落後有關,更和當今大學生的就業觀滯後有關。據統計,20xx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將超過640萬,這些高校學子的就業問題成為社會和學校關注的焦點。新的一年中,在高手如雲的求職大軍中,如何脫穎而出,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職業道路,是每個畢業生都在思考的問題。

二、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

造成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簡單的可以劃分為外部原因和內部原因。外部原因主要包括國家政策、高等院校及用人單位等方面的因素,內部原因則主要是指大學生自身的就業期望、素質及品德等方面的因素。正確認識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大學生就業的障礙,尋求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對策,是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根本辦法。

(一)外部原因

(1)國家政策方面的原因

首先,大學生就業壁壘重重。我國在勞動制度、人事制度、檔案管理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不到位、不完善是導致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一個外部原因。不少單位,雖然缺人,但由於各種因素的影響,招不到人。據調查,不少中小型私營(股份)企業急需大學水平的管理技術人員,卻因沒有申報用人指標的途徑,不能解決大學生的派遣、戶口、編制、檔案管理等問題,導致一些大學生擔心喪失自己的“身份”而望職興嘆,企業也就招不到人。

其次,就業渠道不暢,也阻礙了大學畢業生的順利就業。我國人事制度改革相對滯後,整個社會缺乏順利就業的軟環境,影響畢業生就業市場中供需主體的體制性、機制性的障礙仍存在。很多地方對於錄用大學生有戶口、用人指標的限制,有的還有幹部身份的要求;民營、外資企業不能根據需要招聘大學生,企業的用人自主權沒有到位;有些高校畢業生還面臨出地出系統等要交費的障礙;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不成熟,供需見面會還很不完善,處於“粗放”的運作和初級的中介形式。缺少統一平臺的網際網路資訊釋出渠道,資訊化管理手段得不到充分利用。

(2)高等院校方面的原因

首先,高校大規模擴招,造成就業市場“供大於求”。高校擴招,大大提高了國民素質,但是盲目的擴招又會造成大學生表面上的“冗餘”,無疑加重了大學生就業負擔。在我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僅佔總人口的5%左右,而已開發國家

的這個數字己經達到1/3。因此,我國的人才過剩是相對過剩。而且,社會無法提供那麼多的工作崗位,也就是說社會的需求跟不上高校教育擴招的步伐,也為高校畢業生“供大於求”製造了假象。我國的大學畢業生在大城市、大企業、大公司,人才濟濟,人滿為患,是過剩了。而一些中小企業,事業單位,偏遠地區,經濟不發達地區則是人才稀疏,人才缺乏。

其次,高等院校的教育脫節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教育需要改革。各高等學校的專業設定、層次結構、課程內容、教學水平與社會需求不相適應,許多的課程過於巨集觀,無法適應社會的需要。也就是說,很多高等院校,培養出來的人才是隻懂理論,不懂實踐,只會背書,沒有技術的人才。而這些高分低能的人才並無法適應社會的要求。在大學生就業己經市場化的情況下,大學的專業設定和調整卻顯得十分滯後,致使畢業生專業結構與市場供求出現了錯位,從源頭講,這已成為制約大學生就業的一個重要原因。大學的專業及課程設定帶有極大的盲目性,專業趨同現象十分嚴重,造成供給結構嚴重失衡。

(3)用人單位方面的原因

首先,政府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進行的機構改革大大沖擊了大學生就業。政府提倡精簡機構,事業單位實行下崗分流,造成人才需求下降,無疑讓大學生就業問題進入寒冬。政府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曾經是接收大學畢業生的主渠道,主力軍。1998年以後,隨著政府機關進行機構改革,精簡人員。精簡下來的人員多數要流向事業單位,而事業單位本身也在進行定編定員,另外,國有大中型企業多數存在冗員過多,超編運轉,包袱過重的問題,繼而實行分流下崗,減員增效。因而接納大學畢業生的容量相當有限,很難給大學生就業提供暢通的就業之路。

其次,用人單位的擇人標準不斷提高,給大學生的就業抬高門檻,讓許多大學生望而卻步。近年來,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學歷要求越來越高,好一點的單位一般要求學歷本科甚至研究生以上,更有單位甚至對應聘者的身高、相貌做出限制。用人單位接受畢業生已經從“數量型”轉為“質量型”,他們選擇人才更加註重素質、能力和品德。這種抬高門坎的現象致使畢業生要很快找到合適的崗位,順利實現就業增加了難度。多數用人單位都走入了重“名牌”輕“一般”、“惟學歷是瞻”的怪圈。隨著大學生就業市場由“賣方市場”轉化為“買方市場”,用人單位也逐漸提高了用人的標準。他們將目光鎖定在少數的名牌大學畢業生身上,放在了研究生、博士生身上。相對於名牌、重點院校的大學生而言,不少一般本科院校、專科院校的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存在一定的“品牌劣勢”。從中國高等學校的發展現狀分析,高等學校之間的資源分配不均,辦學質量差異較大,導致了用人單位對重“名牌”輕“一般”的怪現象找到理由和藉口。

(二)內部原因

(1)大學生自身不切實際的“精英論”

大學生就業難,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大學生自身不切實際的就業期望值。在擇業過程中,很多大學生抱著我是精英的觀念,非大城市、大機關、大公司、大院所、大企業不去,希望能去的單位名聲好、工作條件好、待遇好、甚至有出國機會等等。然而,這些大城市、好單位卻早已飽和,即使還需要大學生,那也絕對是“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總是會有很多人落水。許多人受傳統就業觀的影響,就業期望值過高(就業環境、薪酬、職務等),個別同學不願從事與自己專業不對口的工作;不願到中小型企業;非天南海北( 天津 、 南京 、海南、北京)不去,非經濟發達地區不去,非高薪崗位不去,不願從事基礎性工作,待價而沽,

造成有業不就。但是一些欠發達的西部地區和內陸開放程度較小的城市則對大學生的吸引力很小。而目前實際最需要畢業生的恰恰是那些邊遠地區的中小城市和基層一線的中小單位。畢業生想去的單位去不了,而能去的單位畢業生又不予選擇。於是出現了“有地方沒人去,有人沒地方去”的現象。

(2)自身綜合素質達不到用人單位的要求

很多大學畢業生的自身素質達不到用人單位的要求,這也是大學生就業難的一個原因。用人單位當然希望招到各方面素質能力都較高的人才,然而現實中,很多大學生在校期間不過是混日子,等著拿畢業證書,這樣的大學生,在專業技術方面根本達不到用人單位的要求。另外,大學生只重理論不重實踐的觀點,也將成為就業過程中的絆腳石。用人單位需要的是動手能力強的人才,而不是隻會講理論的“學院派”。因而,很多在校期間的學生幹部在求職過程中更有把握。

(3)大學生誠信缺失造成就業危機

當今社會,是一個誠信缺失的社會。政界抑或是商界,都不乏爾虞我詐。因而,很多用人單位在招人的時候,更願意招一些講求誠信、思想道德修養過硬的人才。然而,大學生在就業的過程中,往往忽略了這一點,而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包裝自己上,把自己包裝的非常完美,然而,這恰恰違背了用人單位所希望的誠信原則。也對大學生就業造成了一定的危機。

三、大學生就業對策

1.政府加強巨集觀調控,為大學生就業提供完善的保障體系

首先,政府應建立健全勞動、人事及戶籍等方面的制度,讓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無後顧

之憂,不必擔心自己的“身份”及養老、醫療等問題。其次,政府可以引導大學生投身西部建設,這樣一來可以帶動西部地區發展,提高西部人口素質,二來也可以緩解東部發達地區的就業壓力,且對大學生自身也是一種鍛鍊。第三,“大學生村官”可以繼續施行,這可以引導大學生投身基層,緩解每年公務員考試出現的“擁擠”現象。最後,政府可以鼓勵大學生創業,通過在稅收、工商等方面提供優惠,從而鼓勵大學生創業。

2.各大高校應積極進行專業調整,加強就業指導

高等院校在設定專業的過程中,要考慮市場需求,結合當今社會的發展變化,合理設定專業,把大學生畢業後就業率放在首要地位。不應為了其他目的而任意設定專業,這是不負責任的。另外,高校還應與時俱進,改革教育中一些不符合時代要求的做法,緊跟時代步伐,培養出社會緊缺型人才。

3.用人單位要改變自身的缺點與不正確觀念,為大學生提供更多就業機會 據瞭解,有些單位,一些老職員,尤其是領導,到了退休年齡,仍遲遲不下的現象還是存在的。這在某種意義上也給大學生就業造成了一系列的壓力。企業貫徹離退休政策,可以加強企業內部的新老更替,從而為大學畢業生提供一定的就業機會,減輕大學生就業負擔。

另外,用人單位不可只看重學歷,應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上,在招聘過程中可以採用心理測試等方法確定大學生是否適應某崗位的要求,不應盲目跟風隨大流。應為大學生提供就業培訓。

4.大學生應轉變觀念,同時加強自身文化修養與思想道德建設

首先,大學生應轉變自身觀念,那種非大城市、大機關、大公司、大院所、大企業不去,希望能去的單位名聲好、工作條件好、待遇好、甚至有出國機會等

等的觀念,都不能要。要有正確的自我認識,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及社會的需要,選擇就業單位,切忌眼高手低。

其次,大學生在校期間要積極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加強自身的文化修養與專業技能,以免出現到了用人單位卻無法勝任工作的情況。另外,在校期間的社會實踐也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幫助大學生提前適應社會,防止在踏上工作崗位後手足無措。

最後,大學生要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當今社會,已經出現了嚴重的誠信危機,無論是在商場還是政界,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都是極度缺乏的。而大學生作為一種新生力量,要加強自身思想道德建設,塑造高尚的人格,這在大學生就業過程中無疑是一項有力武器。

正確認識大學生就業難問題,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還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當今情況下,最應該做的還是從大學生自身做起,改變觀念,提高素質,充實自己。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也是一個刻不容緩的工程。

參考文獻:

【1】胡志宇.當前大中專畢業生就業難的原因及對策初探.2003.12

【2】餘霞.高校大學畢業生就業的現狀及對策研究.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05.12

【3】劉常雲.我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模式研究.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