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與建議分析論文

才智咖 人氣:1.81W

摘要:目前,我國高校就業競爭壓力激烈、形勢嚴峻,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往往會因為缺乏社會經驗,對自己步入社會工作缺乏自信心,從而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本文主要對大學生就業方面的心理問題進行了深度分析,認為大學生造成就業心理問題除了自身因素外,更突顯的是學校因素和社會因素等方面的影響,並針對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提出瞭解決對策。

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與建議分析論文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問題;就業;對策;探究

一、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分析

(一)矛盾心理

矛盾心理,是高校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種負面心理。大學生在進行職業選擇的過程中,一般會遇到不同種類的心理衝突,比如,他們既願意走入人才市場又期望政府解決就業,既渴望主動競爭又擔憂遭遇競爭挫折,既想發揮專業特長又存在可能放棄專業的思想準備等。這樣的心理衝突隨著時間而不斷升溫發酵,進而促成種種心理矛盾的出現。現今,社會中這樣的現象屢見不鮮。作為剛剛邁出校門的大學畢業生,他們意氣風發,在就業過程中,為了增加人生閱歷,學習社會本領,本打算從底層做起,踏實穩定地走好事業的每一步,但是卻又難以忍受別人的異議,接受不了現實的考驗;他們渴求在競爭激烈的職場中一展才華,但是卻沒有勇氣去迎接挑戰,反而畏懼失敗後的一無所有;他們理想遠大,志存高遠,但是卻不願承認自身存在的不足。由上述可見,矛盾心理嚴重阻礙了高校大學生的順利就業,這樣的舉棋不定、猶豫不決令他們難以在四年的大學生活後找到一份維持生計的工作,讓他們陷入了就業-辭職-再就業的惡性迴圈中。

(二)焦慮心理

焦躁和憂慮,幾乎每一位走入社會,經歷過求職的大學生都曾感受過。面臨紛繁複雜的社會環境和日益嚴峻的就業擇業形勢,以及愈演愈烈的社會競爭,不少大學生對未來的職業生涯感到迷茫無措,也因此而緊張、煩躁、焦慮不安。可以想見,外在的實際條件和自身水平的差異令他們屢屢受挫,競爭激烈、殘酷的社會環境令他們備受打擊,同時導致了既定的就業目標難以實現。正是這樣的求職經歷讓他們不斷滋生出自我的挫敗感和焦慮感,在心理上給了正在求職大學生們一個消極的心理暗示。讓他們一廂情願地認為:高文憑也未必能夠理想就業,未來充滿了未知和擔憂。其實,這樣的心理源於對自身缺乏足夠認識和正確定位。這類學生往往急於求成,卻又脫離實際,必然的失敗讓他們失去了曾經的自信,變得焦躁憂慮,最終很難找到理想的職業,迷失在自我的焦慮中難以自拔。

(三)自傲心理

自傲心理在當前高校大學畢業生當中表現較為明顯與突出。部分大學生不能清醒客觀地分析自己,高估了自身的專業知識和綜合能力,在擇業時往往與社會實際脫節。比如,有的大學生認為自己是高等學府畢業的高階專業人才,常在就業中眼高手低、好高騖遠,傾向於優越的工作環境、豐厚的收入回報。倘若希望落空,又會偏執地埋怨社會不公,整日怨天尤人,哀嘆自己遇人不淑。就業標準定得過高,但自身沒有與之相配的能力,這樣的盲目自信會讓不少畢業生錯失就業良機。

(四)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也是高校畢業生就業過程中的常見心理現象。與自傲心理恰好相反,有自卑心理的高校畢業生過低估計了自己的知識能力,缺乏自尊自信,他們之中大多數人對自己評價過低,總是自慚形穢。這種心理狀況多見於性格內向、自我意識發展不夠健全或有一定心理缺陷的學生。一般表現為在求職過程中缺乏自信,唯唯諾諾,言行拘謹,詞不達意,難以在用人單位面前充分展示自己的優勢,導致錯失良機。過度自卑,會讓畢業生心靈脆弱、缺乏勇氣、悲觀失望,不敢參與激烈的市場競爭,很難真正融入到社會中去。

(五)從眾心理

大學生正處於人格不斷完善和成熟的時期,易受到來自社會各個方面的影響,缺乏自己獨立進行推理判斷的能力,從而一部分學生出現較為明顯的從眾心理。從眾心理具體表現為,在擇業過程中,不少畢業生忽視了自己的實際能力和所學專業的特點,盲目聽從和追隨他人,一味追求經濟開發區的高薪工作或者是貪圖安穩愜意的工作生活,缺少進取精神。這類學生不知道揚長避短,將求職的範圍限定到了狹窄的特定區域,也因此失去了很多真正適合自己的就業良機。

二、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

(一)自身因素

一部分學生到了大學之後,開始放鬆懈怠,沉溺於享樂,不思進取。他們認為上了大學,就是人生努力的終點,日後都不再需要努力學習了,只要享受曾經努力的成果就可以了。也正是這種消極怠工的狀態造成了他們學業上不求甚解,工作上敷衍了事。所以在整個大學四年中,他們除了學位證和畢業證外一無所獲。事實上,大學其實是學生的又一個人生起點,是他們步入社會的一個過渡。充實而豐富的大學校園生活,會讓在校生學會處理事件的能力,擁有自我學習的技能,從而更好地適應未來的社會大環境,更好地融入社會。但是自身缺乏鍛鍊的一些大學生,他們空有證書,而無真才實學,在畢業後就將面臨種種就業問題。現實的殘酷打破了他們曾經的理想,在這些打擊下,他們開始變得自卑、焦慮,內心充滿了矛盾和惶恐,有悔恨也有迷茫,不知未來何去何從。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在不斷地壓抑痛苦中爆發,讓他們深陷其中,難以自拔。

(二)學校因素

首先,高校的專業設定不夠合理。我國就業體制改革正不斷深入,也同時暴露了一些高校專業設定的弊端。有的專業設定與社會需求脫節,忽視了社會環境的變遷,未能與時俱進地做出一些調整與改變,仍在因循守舊。高校的主要目標是為社會培養各種高尖端人才,給社會提供源源不斷的活力,社會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高校的專業設定和課程安排。如果一直採用以前的課程設定,這會讓大學生學無所用,不能在大學畢業後找到適合自己的職位,導致了就業的失敗,也會因此衍生出形形色色的心理問題,有的自哀自憐、怨天尤人,有的迷惑不解、焦躁難安。其次,部分高校只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鍛鍊。這樣的學習安排導致了大學生知識豐富,但動手能力卻較差,很難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這大大降低了大學生的就業機會,讓很多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受挫,也導致了大量的心理問題,使得畢業生就業愈加艱難。再次,高校對當代大學生的心理指導不夠充分,忽視了心理健康教育對大學生就業求職的重要影響。缺乏正確的心理引導使得很多大學生不具備堅毅的品格,一旦失敗,就難以承受心靈上的打擊,進而悲觀絕望、自我厭棄,不能正視失敗,汲取經驗,反而囚囿於重重的心理漩渦,整日焦慮不安,悲哀絕望。

(三)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主要指的是父母的期望、父母的職業定位以及相應的家庭氛圍等方面。大多數父母對子女給予厚望,或者是將自己曾經未能完成的夢想寄予在子女身上,從他們的視角限制了大學生就業的範圍,卻未曾考慮過社會實際。這樣的狀況導致了不少高校畢業生四處奔波求職,最終卻一無所成,也因此錯估自己的能力水平,開始產生自卑心理,又因為父母的期望而變得愈加焦躁慌亂,再也找不到一份理想的職業。另外,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氛圍的薰陶,更讓學生的人格和修養受到極大的影響。良好家庭環境會讓一個人受益終生,但糟糕的家庭氛圍,也會讓大學生長久以來存在某種心理缺陷。相比於同齡人,他們心靈會更為脆弱,抗壓能力差,也更容易受到心理問題的困擾,無法順利就業。(四)社會因素首先,高校畢業生數量逐年增長,大學生就業競爭激烈,壓力越來越大。由於高校不斷擴招促使社會需求出現飽和現象,因此導致了就業崗位有限、高校畢業生供過於求的社會形勢。這樣總有部分畢業生遊走在就業的邊緣,不能順利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產生了這樣或那樣的就業問題,心理和身體受到雙重打擊,焦慮重重,心緒難安。其次,畢業生的就業也受到國情的影響。我國人口眾多、疆域遼闊,但存在部分地區發展不均衡的現象。不少畢業生都希望畢業後能夠去發達地區工作,而不願到欠發達地區發展,這就導致了地區之間的供需差異增大,加劇了學生就業狀況的惡化,也加重了學生就業的心理壓力,讓學生的心理狀態失衡,產生焦慮、急躁、偏執和抑鬱等心理問題。再次,就業制度改革本身尚處在繼續深化之中,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市場機制尚不健全[1]。相應的公開、公平、競爭、擇優的機制仍有待完善,且現今就業市場不夠規範,其中規定的口徑不一。這給大學生就業帶來了一定困難的同時也無形中增加了畢業生就業的心理負擔,讓他們在就業中擔憂惶恐、難以平靜。

三、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解決對策

(一)自身方面

面對就業壓力,大學生應主動提高自身的素質和能力[2]。當代大學生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努力學習科學理論知識,拓寬眼界,增長見聞,加強科研探索能力培養,提高專業技術水平,同時也要注重其他能力的培養,並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大學生在校期間,不僅應努力汲取專業知識,增加自身知識儲備,也要多參加集體活動,與朋友探討研究,積累社會經驗。這樣可以令大學生在畢業後擁有較為全面的職業能力,在就業市場中具有足夠的競爭力。同時,大學生也要把握機會提高自己的競爭能力,要敢於競爭,不怕失敗,遇到挫折不幸要學會自己調解心態,不要自卑自怨,懂得從失敗中分析原因,總結經驗,進而找到理想的工作。

(二)學校方面

首先,高校需適當調整學科設定。學校中與市場產業不相適宜的學科專業,學校要進行改變,要根據社會的實際需要,安排與之相適宜的專業學科。市場需要人才,而且需要的是與崗位相對應的.人才。因此,高校應當改變不合理的專業課程,增加就業指導相關的課程,做到與其他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有機結合,相互促進,相互滲透,從而構建一個由學科課程、就業指導課程和活動課程組成的統一全新的課程體系。堅持橫向結合,實現功能互補,納入學校的教學計劃和學分制管理,為社會培養所需要的合格人才,避免就業與專業不對口。其次,高校應適量增加課程中的實踐內容,讓大學生通過社會實踐、社會調查、參加社會實習充分意識到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性,也相應地體會了社會就業與社會職業的實際情況。從而,在日後的學習生活中,更加有方向、有目的地學習知識。針對大學生心理問題,學校有必要建立一些心理諮詢機構。要根據學生實際的思想動態,在教學和管理中結合學生的心理狀況,因人因事地分析,做好就業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導工作。我們應該始終堅持以學生利益為最終教育目標,幫助高校大學生切實解決問題,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需求,不斷解決他們的心理困惑,讓大學生在受挫時能夠起到修復作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全面成長,開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就業指導工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格局。

(三)家庭方面

作為大學生的家長,應瞭解並學會尊重子女的想法。大學生已經具有相對成熟的思維,會對他所面臨的事務有自己的判斷能力和評判法則。家長可以委婉地向子女提出建議、指出問題,但切不可生硬地干預其中。父母應儘量為子女營造一個寬容、積極的家庭氛圍,讓大學生可以以一種昂揚向上、不畏艱難的心態去面對即將到來的就業門檻。

(四)社會方面

政府對於大學生就業要加強扶持和關注,企業也應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工作崗位。面對愈發加劇的競爭壓力,政府應當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對大學生就業困境進行深入瞭解,並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出臺有效的就業政策,引導高校畢業生就業。企業在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的同時,也要考慮大學生就業問題,在政府引導以及企業的幫助下,促進大學生就業。大學生在人生道路上難免會遇到挫折,我們要堅持以學生為本,切實幫助大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在面對形勢嚴峻的就業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克服心理障礙,走出不良情緒的陰影,不斷滿足學生髮展的多方面需求,促進學生全面成長成才,並最終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對整個社會而言,才能實現持續、健康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田愛民.新的就業壓力下大學生就業心理分析與自我調控[J].瀋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36-40.

[2]餘磊.對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2,(2):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