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形勢分析論文

才智咖 人氣:1.94W

大學畢業生順利就業,對於家庭以及社會都有一定的意義,但是目前大學生的就業形勢是怎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提供到的大學生就業形勢分析論文,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閱讀參考學習!

大學生就業形勢分析論文

大學生就業形勢分析論文1

 《淺論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

摘要:隨著中國高校教育的發展,大學生的數量急劇增加,大學生就業問題也日益凸顯,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已成為社會熱點之一。本文從當代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現狀入手,分析當今大學生就業存在的問題與原因,從而在國家、學校教育、社會與個人四個方面提出相關解決問題的對策與措施。

關鍵詞:大學生 就業 分析 對策

1、當前大學生的就業形勢現狀

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佈的資料,2013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達到699萬人,比2012年增加19萬人,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更加複雜嚴峻。在未來相當長時期內大學生就業壓力不會減弱。如何幫助大學生走出就業難的困境將成為政府與社會長期而艱臣的任務。

大學生就業難是一個現實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總體來說,大學畢業生具有較高的人力資本水平,是勞動力市場上的優勢群體。但隨著全球化的發展與知識經濟的衝擊,青年初次與持續就業所需的能力門坎逐年提高,大學生必須具備能夠滿足新經濟要求的核心就業能力才能成功發展,但現有教育培訓體系缺乏必要的就業市場需求導向,缺乏對創業行為的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培養出來的大學生在知識和技能結構上與人才市場的需求存在脫節,大學生就業的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

2、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的成因分析

首先是社會對高校畢業生的吸納能力有所減弱。各級政府機構改革、人員分流,國有企業深化體制改革、減員增效,國有單位這些傳統的就業領域對畢業生的需求沒有明顯增加,而且還相對萎縮;

其次是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06年是擴招後第一個就業高峰,畢業生的數量比往年明顯增加,造成社會對畢業生的整體社會需求量與實際畢業人數之間的矛盾突出,畢業生求職擇業的競爭加劇。

再次是結構性就業不足,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的嚴峻程度起推波助瀾的作用。不同學歷層次、不同專業、不同學校畢業生就業情況存在很大的差距;畢業生向經濟發達地區和大中城市集中的趨勢相當明顯;,我們相當部分高校畢業生仍抱著進國家大學讀書,要解決戶口和幹部身份問題,進國家機關、事業單位最有保障的觀念。

大學生在就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就業心理準備不足

(1)自我角色轉換不夠及時對於大多數的學生來說,大學階段過的是一種單純而有保障的生活,學習、生活、交際都較有規律,這樣的生活與現實社會自然存在一定的距離。在大學生活結束之際,踏上崗位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能夠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轉換,做好就業心理準備。在調查統計結果表明,有80%以上的大學畢業生不能夠及時完成角色轉換。

(2)自我認識,自我瞭解不夠準確就業前如何選擇職業,要根據自身的個性特徵來決定。氣質和性格往往對人選擇職業和事業成功有很大影響。全面瞭解自己的心理特點是選擇職業的重要前提;興趣是愛好的推動者,愛好是興趣的實行

者。人們對職業的選擇往往以自己的興趣愛好出發,這就更需要認真分析自己的興趣愛好。對自己充分的瞭解,是每一個求職者進行職場定位的依據與前提,而大學生在面臨巨大的就業壓力時,往往很少能真正做到全面瞭解自己。

(3)畢業生就業觀念存在誤區。一是選地域。在大學生的意識中,大都市總是意味著機會、高薪和前途,這導致最需要大學生的地方少人問津,而都市的大學生求職者則人滿為患。二是挑單位。大學畢業生都希望選擇一個地域條件好、待遇優厚、社會地位高的職業。三是重薪酬。高薪水、高福利等盲目求富觀念在大學生中流行,帶來了就業難。

(4)畢業生綜合素質缺憾。一是學業不精。有的學生在學校裡只是混,沒有靜下心來學習。二是社交能力欠缺。說話辦事的能力、溝通合作的能力、交際公關的能力欠缺。三是缺乏社會實踐經驗。有的學生很不重視社會實踐,甚至連學校要求的暑期社會實踐都不能認真完成,更談不上學到具體的實踐。

3、針對當前大學生嚴峻就業形勢的對策

針對現在大學生的就業所面臨的種種問題,要使問題得以緩解,就要採取各種有效的.措施。需要國家,企業,大學生自身,教育機構各個方面做出努力。

3.1國家方面。

針對大學生當前的就業問題制定積極的就業政策,例如對剛步入社會的大學生選擇自主創業時,給於資金支援或是優惠政策。幫助其自主創業。同時引導畢業生到非公有制單位、農村及基層單位就業。穩定的就業環境,創造公平的就業機會,加快調整人才培養結構,拓寬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的渠道,切實解決私營公司聘用高校畢業生的有關問題,加強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指導

3.2學校教育機構方面。學校應不斷加強軟、硬體設施建設和師資隊伍建設,深化教學內容的改革,拓寬學生知識面,增加應用性、操作性、技能型的課程,切實培養具備各種綜合技能能夠適應社會需求的綜合型人才。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創新,大學生要在工作中得到實現自身價值也離不開創新,學校只有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大學生有能力進行自主創業,才能在工作中有出色的表現,給自己創造就業機會。

3.3社會方面。公平對待大學生,降低大學生就業的門檻。創造沒有歧視的就業環境。使得員工對企業有歸屬感,更好的為企業付出。從而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這不僅僅是企業給員工製造機會,同時也是企業謀求發展必不可少的一種投資。另外,企業應與時俱進培訓員工。因為大學生剛進入企業,對於業務都缺乏專業的能力,再加上本身剛步入社會,經驗不足,所以企業要培訓他們。當今時代,是一個瞬間萬變的年代。培訓這一個名詞已然成為了一個必要,是企業充實員工能力的重要裝備。大學生,是一個更加需要活的培訓機會的一種群體,他們剛步入社會,很多東西來不及適應,很多東西需要學習,企業如果能夠提供更多的培訓機會給他們,讓他們有更大的學習空間。

3.4大學生自身方面。

3.4.1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大學生要想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取得成功,實現自身價值,在校學習只能說是前期工程,要在提高綜合素質上下功夫,打造屬於自己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汲取書本以外的營養,以滿足社會對所需人才所應具備的素質。

3.4.2增強適應環境的能力。畢業後大學生面臨的不再是學校裡的小社會環境,而是複雜多變的社會,裡面有各種各樣的人和事,充滿著各種未知的因素。為了讓自己能夠立足於社會,周旋於複雜的人事關係中,大學生除了要學習專業知識外,還要學習多種生活需要的,正所謂技多可防身。

3.4.3要有創新能力。面臨嚴峻的就業壓力,很多大學生對會選擇自主創業,自主創業能夠降低畢業生就業的壓力,但是自主創業卻有更高的要求,其中創新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掌握好人脈,金脈,知脈這三脈,畢業生才能具備創業的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才能在自主創業中站穩陣腳。

3.4.4培養責任意識。畢業生在求職前一定要準確把握自己的定位,在工作中積極肩負自身的責任,以呼喚人才市場的責任感與誠信,為自己的求職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做事要堅持到底,不要輕易的跳槽。要有責任意識,對企業負責,對自己負責。

3.4.5大學生一定要未雨綢繆,做好充分的準備。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導者通過對大學生的主客觀條件進行測定、分析、總結的基礎上,根據大學生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長、職業傾向等,有針對性地幫助個體確定自己的奮鬥目標,並明確實現目標的思路、途徑,使大學生在成長成才的道路上儘可能地少走彎路的過程。在校期間要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在選擇就業之前做好充分的分析,畢業生才能選擇合適自己的職務,而不要亂投一通,以致浪費人才資源。

4、結論

大學生就業問題既是一個經濟問題,又是—個政治問題,直接關係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程序,關係到社會的繁榮和穩定。問題的產生不是一朝一夕的,所以解決問題的過程也不會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大學生就業難的緩解和解決既依賴經濟發展,也離不開體制改革和觀念更新。解決畢業生就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政府、社會、學校和學生自身等各個方面,需要政府管理部門、高校、社會,包括畢業生本人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劉暉,馬良,張彩霞.我國大學生就業問題分析與研究.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研究會第九次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6年

[2]賈利軍.大學生就業能力結構的研究.南京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3]鄒雲龍,曹揚.關於大學生就業“基層”路徑的探討.東北師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

[4]李迎軍.大學生就業——高校的責任與對策.遼寧省交通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

大學生就業形勢分析論文2

《淺析大學生就業情況》

摘要:根據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分析,我們國家目前仍然存在比較嚴重的就業問題。大學生就業形勢正日益成為一個比較嚴重的社會話題。雖然我國的專業人才總量比較缺乏,大學生在畢業後本應該有比較大的就業空間,但是由於我國在疏通渠道和就業服務上比較明顯的不足,所以造成了目前這樣一個就業難的局面。

關鍵字:畢業生 就業形勢

1、當前大學生的就業形勢分析

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佈的資料,20XX年高校大學畢業生規模達到611萬,比2008年增長52萬;2010年,高校大學畢業生高達630萬人;2011年高校大學生畢業人數為660萬人;2012年,高校大學生比2010年新增20萬人;至2013年,“史上最難就業季”是一個出現頻率頗高的關鍵詞。教育部公佈的2013年全國高校大學畢業生總數達699萬,是建國64年以來,高校大學畢業生最多的一年。而來自用人一方的數字顯示,招聘崗位與往年相比下降大概15%。這一增一減,使得2013年的就業形勢變得異常嚴峻。由此在網路上盛行開來的“最難就業季”的說法也成為對廣大畢業生們最苦澀的調侃。

而就在2013年的699萬高校畢業生還沒有全部落實工作,2014年的幾百萬畢業生就已經提早湧入了就業市場。教育部公佈的資料顯示,2014年全國高校畢業生規模較去年將再增28萬,達到727萬,再創歷史新高。此外,還有史上最大的回國潮的出現,社會人士集中跳槽,待業的“過期畢業生”、“國考”落榜生等多重因素的疊加,可以想象2014年人才市場競爭是很激烈的。

2、影響大學生就業的因素

2.1 總體原因

2.1.1外因:1、世界經濟形勢不景氣影響了全球就業。2、在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大學生的就業出現階段性困難。3、大學生就業承受著額外的社會轉型壓力。4、我國的戶籍、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還不完善。

2.1.2內因:其實,就業問題實質是一種供需不匹配的結構性矛盾。其中分為:1、總量失業。2、摩擦失業。3、結構性失業。而結構性失業的原因為:a、專業設定不匹配。b、人才培養模式不匹配。c、選擇觀不匹配。

2.2 政府政策措施不健全

2.2.1區域間經濟發展不均衡。主要有:城鄉發展不平衡、東西不發展不平衡、區域發展不平衡。其中,就城鄉差距而言2012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3.1倍。這些發展水平不均衡貧富差距加大,發展機會不平等,使大學畢業生紛紛湧向一線城市和省會城市,是城市出現“催生候鳥族”

2.2.2原有制度慣性發揮作用。計劃經濟時代留下的:戶籍制度、就業制度、人事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等慣性依然存在。一些大學生認為沒有戶口就沒有歸屬和安全感,而一些移植戶口的大學生畢業後享受不到所在地城市居民的福利。因此造成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出現。

2.2.3社會保障缺位。有關大學生靈活就業及失業等相關社會保障制度的缺失。使大學生不願下基層,因為他們若到基層或農村就業,就意味著放棄城鎮人口享有的社會保障。同時,他們也不願去私企。由於一些私企與求職者簽訂勞動合同,不為員工繳納保險。使員工失去保障同時多了一份負擔。使原本不多的工資大大減少。這個給他們帶來經濟壓力與適應工作的消費壓力。

2.2.4就業機制體制不完善。例如:就業資訊不對稱、人才消費現象嚴重、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等現象。

2.3 社會:就業環境不公平

(1)社會階層固化,對於畢業生群體而言,他們缺乏上升通道,在社會結構中的相對位置很難發生改變。

(2)社會資本佔有不均。

(3)勞動力市場雙重分割,相對於二級市場。一級市場的工資高、就業穩定、管理過程規範、升遷機會多、工作條件好。因此有人就說“我寧願在一級市場失業,也不要到二級市場就業”。

(4)用人單位盲目選才。用人單位招聘時的幾大誤區:過度看重文憑、歧視女性、看重工作經驗。這樣導致用人單位腐蝕大學生的可塑造性。

2.4 教育: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不相適應

(1)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滯後,高校培養的人才無法與市場需求及時對接。例如:課程設定和培養方案、專業設立、招生人數自己主宰!

(2)高校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鉤。規定動作太多,自選動作太少。以致一些大學培養出來的學生在專業知識和綜合技能方面,不能適應市場經濟多元化需求。

(3)高校辦學定位貪大求全1、不切實際的拔高2、追求綜合,失去特色。一味追求辦學上層次、招生擴規模、學科全覆蓋,加劇不合理競爭

2.5 大學畢業生:能力和素質不全面

(1)個人認知有偏差:妄自尊大、妄自菲薄、過分高估自己、抱著攀比心理找工作。

(2)就業觀念存在誤區:1、價值取向模糊;2、過於強調專業對口;3、急於一步到位找到理想工作;4、過分以來考研。

(3)職業生涯規劃意識淡薄:職業目標模糊、對所學專業的就業前景缺乏瞭解、職業生涯規劃缺乏針對性。

(4)心理素質有待加強:承受挫折的能力弱、習慣外部歸因、自信心不足、容易被負面情緒影響。

2017大學生就業形勢的論文篇三:《我國大學生就業形勢及其對策》

摘 要:伴隨著 經濟社會 發展的區域性失衡,大學生就業逐步呈現出“眼高手低”的就業心態與“驅東避西”的就業取向,由此相互交織而引發的失業現象以及相關社會問題日益嚴峻。大學生就業問題的改善不僅與我國經濟增長水平的提高、經濟體制改革的完善、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等緊密聯絡,同時也取決於大學畢業生個人就業觀念的轉變。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對策

1 大學生就業難深層原因分析

(1)願望與現實之間的反差構成了現階段大學生就業難的重要原因。

家庭與學生個人的觀念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就業困難。家庭對子女 教育特別是接受高等教育的投資日漸增大,對子女就業的期望 自然伴隨教育投資的增長而提高,這是一種客觀反映。就學生及家長的主觀願望而言,雖然我國的高等教育已經從精英教育進入了大眾化教育階段,但家長與大學生個人仍然始終對畢業後的就業抱著高期望值。當這種高期望值與現實中的就業崗位或機會存在落差時,大學生就可能陷入難以就業的處境。因此,願望與現實之間的反差構成了現階段大學生就業難的重要原因。

(2)資訊市場的不完善導致就業資訊的不對稱。

畢業生求職和用人單位招聘是一個互動過程。在此過程中,畢業生需要通過各種途徑獲得用人單位的資訊,同時用人單位也要充分了解求職人的資訊,二者是雙向選擇的過程。一方面,求職人員需要了解用人單位所需人才、薪資待遇、具體工作等實際情況;另一方面,用人單位則需要了解求職人員的真實資訊,包括其知識結構、綜合素質以及將來的發展方向等。由於目前我國勞動力市場中存在就業資訊不對稱、不充分的缺陷,就業資訊往往滿足不了勞資雙方的要求,這就會導致以下兩種情況的發生:一是大學畢業生進入了不適合自己的 企業,接受培訓後沒多久就跳槽,或者是根本適應不了該企業的工作環境而被淘汰,從而促使企業招生風險加大而很少敢招收毫無經驗的應屆畢業生;二是一些畢業生缺乏對企業的瞭解,進入後發現“事與願違”,但某些企業會依靠佔有檔案非法索取高額違約金,很多畢業生寧願失業也不籤這類單位。

(3)結構性矛盾,供求錯位。

我國的大學生培養機制脫離社會實際需要:社會需要的人才大學不供應,非常短缺,而社會不需要的人才大學又拼命培養,導致過剩,因此,我國大學生的就業難題其實是一個結構性過剩問題。在市場經濟發展到今天的地步,許多高校仍在遠離市場實際需求,根據自己的經驗而非實際調查閉門造車,相關教材也過於陳舊,在這種狀況下培養出來的學生,怎麼可能為社會所接受?高校教學質量的下降和無所不在的浮躁氛圍,又加劇了結構性矛盾。現在,許多高校對教學的忽略程度令人難以置信。這些高校紛紛大興土木,建造豪華校園,而對教學與科研的投入則非常吝嗇,這種主次顛倒的做法在眼下極其普遍,許多高校以近乎暴發戶的心態擴張,而對高校最核心的教學工作置之不理,培養出來的學生越來越遠離社會的需要。實際上,很多大學生參加工作後,用人單位常常不得不對其進行二次培養,這無疑將加大用人單位的成本,令其頭痛不已,漸漸失去對大學畢業生的興趣,許多用人單位招生要求必須有兩年以上工作經驗,也是基於這一苦衷。

(4)就業市場不規範是瓶頸。

目前,我國就業市場還存在著一些不公平與不規範的現象,就業市場發育不良對大學生的就業造成多方面的損害。在我國的就業市場上,一方面是片面的人才觀、用人觀造成了學歷崇拜與學歷歧視並存,直接降低了大學畢業生與就業機會的有效匹配,也造成了人力資源的巨大浪費,扭曲了正常的人力資本投資行為。另一方面則是各種非正常現象的影響,破壞了就業市場的公平性,人際關係客觀上在我國現階段的就業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業機會的不公平不僅表現在大學生之間,也表現在大學生群體與其他群體之間。正是由於有關部門未能有效地維護就業市場的公平競爭,導致了本來應當最具就業競爭力的大學畢業生反而成了特殊的就業弱勢群體,這是就業市場異化的直接結果。  3 扭轉大學生就業形勢的理性思考

當前大學生就業問題是一個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結構性問題,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而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在政府巨集觀調控下大學生、市場、高校三者的協調與合作。

(1)政府: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做好巨集觀調控,給大學畢業生創造一個比較平等的競爭擇業環境。

①政府應做好長遠規劃,協調城鄉二元結構差異和區域差距,這不僅關係到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也關係到國家的長遠 發展問題。

②短時間內政府解決大學生就業困境的當務之急應該是通過 法律、政策等手段消除那些妨礙大學生就業的制度、政策壁壘,尤其是關於戶口和流動問題,這雖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當前大學生湧向大城市就業難的現狀,但可以有效緩解當前大量學生紛紛積壓在大城市求職的狀況。

③適當把資源向中小城鎮傾斜,縮小城市和地區在 政治資源上的差異,更好地引導大學生向不發達地區、小城鎮等地區移動,這樣不僅能為小城鎮帶來人力資源,也能相應緩解大中城市的壓力,促進社會發展的良性迴圈。

④維護公平競爭才是根本。政府部門應當儘快創造與維護就業市場的一體化與公平的就業環境,改變在大學生等特定群體就業方面所採取的相互分割、頭痛醫頭的政策取向,將注意力、財力、行政強制力等轉移到努力創造與維護公平的就業市場競爭環境上來。為此,一要禁止就業歧視與摒棄學歷崇拜,代之以公平就業與能力優先;二要規範勞動就業市場,強化對勞動者就業的監管,消除各種不正當競爭行為;

⑤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多數人總是指責大學生擇業不夠理性,期望值較高,卻很少有人深層次地分析高期望值背後的原因。大學生在擇業時缺乏安全感,常有後顧之憂,擔心失業、生病以及其他狀況後生活沒有保障。由於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夠完善、成熟,特別是城鄉二元結構和東西地區發展不平衡使社會保障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性。故大學生在擇業時心有餘悸,不得不考慮社會保障這個很實際的問題,從而爭相到條件好的大中城市和單位就業。要引導大學生到西部和 農村去就業,改變目前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勢在必行,特別要在西部和廣大農村地區真正實現“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失業有救濟”的政策。如果真的做到這一點,“大學生到西部去,到農村去”的口號就不會只是一句空話,而會在不久的將來變為現實。

⑥政府在巨集觀調控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協調學校與市場之間的資訊溝通,除了制定所謂的就業率指標外,更應該注重巨集觀上的規劃和指導,合理引導高校的招生規模以及市場 經濟結構。

(2)大學生:轉變傳統就業觀念,走向市場。

理念是核心價值觀,正確的理念帶來正確的行動,正確的行動才會有正確的結果。樹立正確就業理念是大學生走好人生的第一步。到哪就業,幹什麼工作都應辯證地、發展地、全面地看待。小 企業有重要崗位,偏遠地區有最適合發展機遇,最艱苦的地方,最能磨練人的意志,祖國需要的地方也是青年人成長最快的地方。

①機不可失,早作決斷。當前,很多畢業生還在左顧右盼、猶豫不定,有的學生手中有幾個選擇但遲遲不簽約,總希望奇蹟在明天出現。豈不知,用人高峰稍縱即逝,在畢業生供給充足、社會需求呈現買方市場的態勢下,好的用人單位不可能在一個需求週期內兩次或多次到同一個學校去,更不可能苦苦等待你遲來的回覆。所以,建議目前有就業意向的同學儘快簽約。當然,實在不理想的也不要強人所難。

②全面撒網,重點捕魚。還沒有找到工作的畢業生,就業資訊是最重要的。一方面,要儘快與學校就業部門聯絡,取得主渠道的幫助和支援;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地緣、血緣、學緣”關係,發動老鄉、親友、同學校友找資訊。在有目標的情況下,要重點“捕魚”,在沒有目標的條件下,可以有選擇地全面“撒網”,甚至“有棗沒棗打一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