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大學生就業形勢分析

才智咖 人氣:2.03W

畢業生人數在年年遞增,就業之難也似乎成了常態。連續幾年的“史上最難就業季”給人的感覺就是:對於就業,“沒有最難,只有更難”!那麼,今年的就業壓力是否真的也會隨人數增加而增加?與往年相比,今年的就業壓力又有哪些變化?我們在嚴格剔除無效問卷後最終保留了15728份有效問卷,然後利用專業的心理學統計軟體,對資料進行處理與分析。

2015年大學生就業形勢分析

每年的大學生就業壓力調查,我們都是本著幫助大學生求職者“挑戰就業壓力,提升就業能力”的基本理念,試圖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調查和分析大學生求職者的就業壓力現狀、壓力應對模式等,期望在為各級政府、高校以及與大學生就業相關的各類專業機構、用人單位、學生家長等提供相應的參考與依據的同時,更期望能為在校大學生、尤其是即將走上社會的畢業生以及已經走向社會的職場新人提供專業化的指導與建議。

(一)學生層面

1. 認清自我,發揮優勢

俗話說“沒有最好的職業,只有最合適的職業”,即便是大多數人都認為很好的職業或者崗位,只要自己不喜歡或者不擅長,最終的結果也就可想而知。年輕人的自我認知常常不是很清晰,加上盲目攀比,這些都會導致壓力的產生。如果能夠結合專業的心理測評,在增加自我認識的同時,做好職業規劃,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不僅會增加求職成功的機率進而減少就業壓力,而且對於求職者的職場晉升、幸福感提升乃至終身發展等都會產生積極的長遠影響。

2. 管理情緒,提升能力

就業能力的提高顯然都是硬指標,但就業能力常常受情緒的影響。

幾乎每年的調查都發現:在衡量壓力大小的三項指標中,情緒指標基本上都是最為突出的,均高於生理指標以及行為指標。表明年輕的求職者在情緒管理的意識與技能方面都需要加強,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提高自身情商,從而提升就業能力。

3. 降低期望,緩解壓力

調查發現,從總體來看,過高的期望月薪常常與高的就業壓力相伴而行。因此,適當地降低期望值(包括月薪、環境等)也是有效緩解就業壓力的措施之一。當然,掌握一個合適的度也很重要,過低的期望揭示的可能是不自信,這樣反而會增加求職者的就業壓力。

4. 表裡如一,減壓之道

每年的調查顯示:實際考研人群比例與有考研意願的人群比例如果相差不大,那麼“高壓碩士”現象消失,如果相差很大(2015年的資料:22%對13.2%),則碩士人群的就業壓力明顯增加。其原因就在於想法與做法不同,表裡並不如一。

另外,連續的調查結果都一致顯示:二線城市最受求職者歡迎。但是否這些願意去二線城市就業的求職者真的去了二線城市呢?還是他們雖然心裡想去,實際上依然擠在一線城市就業了呢?這方面的資料還有待進一步核實。

知道自己到底要什麼,並且在現實中還能夠真正地跟隨自己的內心,這樣做到表裡如一的求職者,就業壓力自然就小了。

(二)社會層面

1.政府:加強政策落實,加大扶持力度

既然每年都有20%左右的畢業生有創業意願、二線城市總是最受歡迎,那麼,政府對大學生創業,在將政策落到實處的同時,完全可以加大扶持力度;對於大學生真正走向二線城市的分流措施也同樣可以進一步加強和完善。只有這樣,那些有創業意願的大學生才能真正走向自主創業之路,那些“可以考慮”去基層工作的態度模糊的求職者才能被可以看得見的好處所吸引而真正走向基層。

2.媒體:加強正面宣傳,正視就業壓力

媒體似乎總喜歡負面的新聞點,一些本來很正常的現象,一旦被媒體作為負面新聞報道之後,又會產生進一步的消極影響,從而形成惡性迴圈。雖然今年的就業壓力明顯回升,但就業壓力也並非洪水猛獸那樣可怕。就業壓力有漲有落也是很正常的事,作為媒體沒有必要過分渲染。媒體完全可以客觀地報道,引導大眾(包括畢業生)正視就業壓力,甚至幫助大學生求職者更好地利用各種資源順利就業。

3.高校:加強特色教學,滿足社會需求

調查中發現,重點高校的求職者更重視專業技能和考研,普通高校的求職者更重視溝通能力和創業,因此,不同的高校,可以根據高校自身以及學生特點,結合社會的實際需求,開設一些特色專業和課程,以促進學生的考研和就業。高校的教學與培養模式應該面向社會,以社會需求為導向,適當調整專業與課程設定。我們的調查結果有一點非常令人欣慰的就是:如今大學生的實踐意識已成主流並呈現常態化的趨勢。這一點與高校的具體支援分不開。事實上,高校還可以進一步整合各類資源,在為本校學生提供校內資源(就業指導、職業規劃、心理諮詢等)的同時,完全可以採用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方式,嘗試進行一定程度的開放式教學:“請進來”——聘請更多有實踐經驗的社會人士為客座教授;“走出去”——加大大學生實踐基地建設。同時,結合各高校各專業自身的特點與優勢,加強課程的實用性改革,這樣培養出的人才才是社會真正需要的。

4.家長:加強心理支援,尊重孩子選擇

對於大學生就業,家長的干預越大越不利於大學生獨立與成長,尤其是心理成長。進入大學是子女離開父母走向相對獨立的關鍵一步,但仍然只是一小步,因為大學生們所處的環境依舊是自己所熟悉的`校園、任務也依舊是自己所熟悉的學習、人際關係同樣依舊是自己所熟悉的年齡相仿的同學關係。這種熟悉並不能讓大學生的心理真正成熟起來,而走向社會的就業考驗卻能夠做到這一點。如果說進大學與選專業有相當一部分是家長的主意的話,那麼,就業或考研或創業,大學生們應該會有更多自己的主張。作為家長,此時的角色更多的應該是參謀與心理支援,即便面對的是嚴峻的就業形勢,相信自己的子女能夠很好地去作出選擇,尤其是對於選擇自主創業的孩子,家長的支援就顯得更加重要了。

5.相關機構:加強橋樑作用,引導指導結合

社會上與就業相關的各類機構,包括就業網站、就業指導機構、面試輔導機構、人才中心、職業介紹機構、心理諮詢機構等等,都有責任發揮各自的資源優勢,為高校畢業生提供資訊、牽線搭橋、提供輔導,以利於大學生順利就業,從而真正提高有實際意義的大學生就業率。

6.用人單位:加強公平意識,減少就業歧視

在就業過程中,性別歧視、生源歧視等不正常現象屢見不鮮。調查中發現,普通高校的求職者比重點高校的求職者體驗到更大的壓力、來自鄉鎮的求職者比城市生源的求職者體驗到更大的壓力。如果用人單位在大學生求職者時能夠不問出身,只看重求職者自身的真正能力,讓求職者感受到用人單位選人的公平性,那麼,求職者的就業壓力也自然會減緩許多,從而幫助更多的求職者成功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