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淺析論文

才智咖 人氣:1.16W

摘要大學階段是一個人身心成長髮育的關鍵時期,健康、穩定的心理素質是當今高質量人才的重要內涵,關係到大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本文從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以及問題的成因、應對措施三個方面作以探討。

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淺析論文

關鍵詞大學生 心理問題 成因 措施

1 常見的大學生心理問題

(1)環境適應問題。從中學進入大學是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在這個轉折中,生活環境、人際環境、人際關係的改變,使大學生由於難以適應而產生矛盾和困惑。很多剛進入大學校園的新生在面對新的校園,新的集體,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學習方式都會出現一些心理不適。有的同學身處新的環境,面對理想與現實的反差、家庭生活和集體生活的不同等還會出現焦慮、抑鬱、嫉妒等心理障礙。

(2)人際關係障礙。在中學階段,周圍的同學大多來自同一個地方的,而大學則不然,大學的同學來自五湖四海,人與人之間的地域差異、性格差異普遍存在。有的學生想著要與他人交往,但不知怎樣去交往或交往失敗,導致有相當數量的大學生出現人際孤獨、人際敏感、人際衝突、社交恐懼等問題,都嚴重影響著良好人際關係的建立。

(3)學習上的困難。大學與中學相比,大學裡的學習學習從目的、內容、方法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部分學生往往由於所學專業是由父母所定自身並不喜歡和了解所學專業,這部分學生常常出現學習動機缺乏,找不到學習的方向和目標,會產生注意力不集中、厭學、精神不振等心理問題。

(4)生活上的挫折。一些大學生因為家庭經濟困難出現自卑的心理或者一些突發的變故,會讓在父母和老師的保護下一帆風順地成長起來的大學生,出現焦慮、煩惱、痛苦等不良心理,影響他們心理情緒的穩定。

(5)情感困擾問題。大學生活的自由和寬鬆給了大學生更多的時間和機會去擴大自己的交際範圍,在中學階段由於學習等因素被壓抑的情感得到釋放的機會,然而“落花有情,流水無意”, 在追求愛情時,可能被會被對方冷落、拒絕,從而出現自卑、迷茫、因愛生恨甚至報復等心理問題,不僅對戀愛雙方造成傷害,而且對校園秩序也造成不利的影響。

(6)就業、擇業難題。就業制度的改革,為大學生擇業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和公開、平等的環境。大學生“自主擇業”的權利增加了,但同時“雙向選擇”又使得大學生落選的機率也同樣增加,對於部分大學生來說,畢業甚至就意味著失業。這對於有著“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的豪情和開創一番大事業的巨集大抱負的大學畢業生來說,這樣的現實矛盾是難以接受的。

2 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成因分析

(1)社會環境。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現代社會資訊的豐富,一些文學作品、藝術、音樂、影視作品置社會責任感於不顧,無視道德規範,譽庸俗貶高尚,譽奢侈貶勤儉。這些對於個人價值觀尚在形成之中的大學生來說,具有很大的腐蝕性和誘惑力,容易讓他們產生心理感受的錯位。

(2)家庭環境。家庭環境直接影響大學生的行為和心理。有的父母採用簡單、粗暴的專制方式教育自己的子女,容易造成子女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品質;父母過分的溺愛,容易讓子女養成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形成不良的心理。而這些習慣和心理有可能成為誘發心理問題的原因。另外,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他們所承受的心理負擔高於其他同學,容易導致心理上的不平衡,產生心理問題。

(3)學校教育。學校教育在一個人人格的形成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大學生還沒有形成完全健康的人格,許多心理困惑都是由於人格障礙而導致的。現在很多學校重視思想政治教育而忽視了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的高校即便是設立了心理諮詢機構,但一方面由於諮詢老師大多是兼職,時間和精力受到限制;另一方面諮詢老師自身能力和水平的限制,也未有效的發揮作用。

(4)學生自身因素。大學生自我意識強烈,這種強烈的自我意識與個人必須面對的校園集體生活在大學生入學之初就已存在矛盾,這就容易造成理想的我與現實的我不一致等自我意識的偏差。如果不能使正確的理想自我與進步的現實自我達到統一,焦慮和不安就會產生,繼而導致 心理問題甚至心理疾病

3 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應對措施

3.1 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將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標都是為社會培養合格可靠的人才,兩者相輔相成,相互補充,有著緊密的聯絡性。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大學生只有具備健康的心理素質才能順利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而大學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又是健康心理的前提。及時地對學生進行思想引導,克服一些不健康心理和偏激觀點,把心理疏導和思想教育結合起來共同發揮作用,增強教育的實效性,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2 加強心理輔導,提高心理工作的實效性

高校一方面應當通過對大學生的心理測試,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為正確認識大學生的心理狀況、有針對性地加強大學生心理教育工作提供科學依據;另一方面應當將團體輔導與個體諮詢相結合,不定期地舉辦組織心理衛生知識講座,組織大學生參加各項有益身心的校園文化活動以及通過,心理諮詢門診等形式,及時發現有心理障礙的學生並給予指導幫助,能夠有效防止意外事故發生,提高心理工作的實效性。

3.3 建立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環境,營造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圍

高校應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如學報、校刊、廣播、網路等媒體,廣泛宣傳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介紹各種心理調節的方法,以喚起大學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自覺要求,並開展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以便形成一種和諧、奮進的群體心理氛圍,使大學生處於一種積極的影響之中。

3.4 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

大學生在求學期間會遇到學習、人際交往以及情感等心理困擾,這時需要家長的情感支援和心理幫助,因此家長在為孩子提供經濟支援的同時,不可忽視對孩子成長的關心,應主動與孩子聯絡,讓他們感受到父母對他們的關心和幫助。

3.5 加強自我保健教育,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培養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

保持心理健康,既需要外在的服務和幫助,更需要自我的教育和調適。加強學生的自我保健教育,讓他們掌握一定的心理衛生知識,使他們能有意識地進行自我心理調節,促進良好心理品質的培養。同時大學生應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通過社會實踐陶冶情操、調節心理、促進心理平衡,而且可以磨鍊自己意志品質,從而培養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根據大學生的心理特點,積極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並且指導他們處理好環境適應、人際交往、學習成才、自我意識、情感困擾、求職擇業等方面的問題。通過建立心理測試檔案、心理講座和選修課、心理諮詢、社會實踐等形式,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全面提高和個性的和諧發展,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需要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參考文獻

[1]劉建新.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及疏導[M].暨南大學出版社,2005.

[2]常濤等.新時期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6.26(4).

[3]張懷春,盧祥之.大學生心理困惑新對話.濟南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