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樹人成就最美徵文模板

才智咖 人氣:3.18W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下面有本站小編整理的立德樹人成就最美徵文模板,歡迎閱讀!

立德樹人成就最美徵文模板

立德樹人成就最美徵文

本來知識分子是最容易動搖的。我們回想一下,在過去數十年間,在思想界、文化界執著火炬而不斷前進的有幾個?數十年如一日,不為利祿而變節操的有幾個?始終忠誠於真理,不愧屋漏的有幾個?為民主自由而奮鬥到底,不避刀俎斧鉞的有幾個?始終成為青年導師,知行合一而不欺騙青年的又有幾個?

這段言辭頗為激烈的質問並非出自我之手筆,而選自胡愈之先生的《我所見到的蔡元培》一文。初看時,胡先生此處連續五個反問句發聲,用以質疑當時社會各類知識分子;細一看,這五個反問句包含的強烈感情不正真實反映了三四十年間的社會大環境嗎?往細裡說,這不正是前數十年間思想界、文化界的風風雨雨和身處其中知識分子世界的人世百態嗎?然思想潮流皆比如今自由蓬勃的當時,能夠一笑以應胡先生質疑之人其實不乏其人,胡先生筆下的蔡元培先生當仁不讓位列其中。

蔡元培先生往往以北大校長的身份被人熟知,其掌校北大九年間確實功勳卓卓,秉著“大學生當以研究學術為天職,不當以大學為升官發財之階梯”與“相容幷包”的理念,蔡先生展開大刀闊斧的改革,端學風攬人才,將由來已久的命令主義橫行之風生生趕出北大,將大批博學多識學貫中西之人從四面八方招進北大,北大因此從之前的行屍走肉變得有血有肉,成為各種思想文化擊撞之地,不枉當時中國思想界、學術界一大幸事。

在那個可與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相媲美的時代,蔡元培先生何以成就如此大觀?或許,四字便可道其中真意——立德樹人。

何為立德樹人?“立德”二字最先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豹聞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此處“三不朽”,唐時孔穎達於《春秋左傳正義》中作出更為細緻的定義:“立德謂創制垂法,博施濟眾;立功謂拯厄除難,功濟於時;立言謂言得其要,理足可傳。”通俗點說,魯國大夫叔孫豹的“三不朽”按唐朝大經學家孔穎達的理解,依次為樹立道德操守,建立事業功績,修立觀點學說。“立德”一說,即所謂樹立道德操守,位於“三不朽”之首,可見其一斑。“樹人”二字出自《管子·權修》:“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俗語“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即衍生於此。通俗點說,一年可出穀物,十年可成樹木,終身方可成人,其中“樹”作為動詞,有培養、培育之意,故大概可將“樹人”理解為“育人”。綜上而言,立德樹人即為樹立道德操守,修行養性,以終身為限育人。

如此理解,想來其實只解其表層之意,而未深入。為三不朽而立德者,立德並不能忘立功、立言;立德為上,立德又為何?立德修行小我,然小我修成,唯立功、立言方能不朽。人有云,遍觀中國三千年歷史,可稱“立德”而不受非議者僅兩個半人,一為春秋時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的鴻儒聖人孔老夫子,一為明朝時精通佛道儒三家的心學集大成者王明,另外半個則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的湘軍創始人曾國藩。此三人在中國悠久歷史上皆曾留過濃墨重彩的一筆,此處不必多言。然此三人立德之時,也未忘立功、立言,孔夫子周遊列國宣傳其開創倡導的儒家思想,試圖平穩那個政治動盪的時代,雖世時未被統治階級接受,然其言論後由其弟子集結為籍而成《論語》,其學說思想流傳後世,鑄就深遠影響;王明更非一般文人墨客能比,其還是一名卓越的軍事家,以“詭異獨斷用兵”著稱的他在平定江西和宸濠之亂中立下赫赫戰功,之後立院講學著書,宣揚其“知行合一”的心學思想;曾文正公作為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開拓者之一,曾創立湘軍進而鎮壓威脅當時清廷統治的太平天國起義,並以兼收幷蓄的態度對待宋明理學,揚長避短,求同存異,而他的處世智慧更是為後世津津樂道。此三者,概稱立德者,皆以立德為根本,不忘且以此促立功、立言,而久不廢。所以,真正所謂立德,其中必包含立功、立言,不單是樹立自己的道德操守而已。至於樹人,若僅就“終身之計,莫如樹人”來看,大概為育人這活是長期的艱鉅的大事業,可這便犯了斷章取義的錯誤,整句話斷不可僅擷取重點加以理解。一年之計,十年之計,最後至終身之計,育人之業除本身確為終身之計外,實屬一個講究按部就班、追求持之以恆的過程,若沒有一年、十年之不斷積累,何來終身?再議之,育人固大,大中亦須分小,將此一世之業細化,而縱觀歷史,育人之業代代相傳,每一世當屬其中,育人思想學術之進步,概皆以前人之學為基礎,步步為營,不斷得到深化發展。所以,真正所謂樹人,即育人,必要求將此視作一生為之奉獻的事業,更需將此作為由淺入深、滴水穿石的一項事無鉅細的巨集大工程。

據上所言,立德樹人實須以三不朽為衡尺,即樹立道德操守,建立事業功績,修立觀點學說,同時方須視育人為循序漸進不斷累積卻貫穿終身的大業。須如此,方可稱立德樹人。

上文提及蔡元培先生促成北大之大,全因其所言所行盡皆符合“立德樹人”四字,非無實據。先論立德,曾任翰林院庶吉士的蔡先生年少時便通讀蘊含中國哲學思想的各類古典,對於道德品行的修養自小即始,而蔡先生後涉及倫理學領域,這不能說與德無關。掌管北大數年間,蔡先生不以校長職位自居,為人師表,以身作則,待人處事以德為先,而為整飭校風,蔡先生更是發起“進德會”。此外,蔡先生身兼社會多職,出於對國民的責任感,勤勤懇懇,功績亦有。全校師生無論老少或學問深淺,皆尊崇蔡先生,多因其德。再論樹人,蔡先生擔任北大校長之前,作為上海南洋公學(現上海交通大學)特班生總教習已育出李叔同、黃炎培等後來的大師級人物,而臨危受命接管北大後,蔡先生雖執教時間不長,卻為北大領入大批博聞強識聲名顯赫的大師大家,並與這群學者名流共同在其“有教無類”教育政策的引導下孜孜不倦地培育出諸多優秀人才。據聞,蔡先生臨終之際,國家尚處危難之中,心懷祖國的蔡先生目睹眼前一切,回首世事,悲愴地留下遺言:“學術救國!道德救國!”這八字,更是將蔡先生立德樹人的形象展現得淋漓盡致。

倘一個世紀前的蔡先生為人才,為教育,為國家,尚如此立德樹人,那今日做教育事業之人是否應該反思呢?胡愈之先生的五問中,且不論“在思想界、文化界執著火炬而不斷前進”,“為民主自由而奮鬥到底,不避刀俎斧鉞”,僅論“數十年如一日,不為利祿而變節操”,“始終忠誠於真理,不愧屋漏”,“始終成為青年導師,知行合一而不欺騙青年”,此三句與“立德樹人”的表層意義已不謀而合。若依“立德樹人”的深層含義來看,那這五句儘可以此四字概括,則胡先生之問,實為叱問當時社會立德樹人者焉有誰人,責問當時大環境下為何立德樹人這一優良傳統已蕩然無存。七十年前,立德樹人者大有人在之時,胡先生懷著一份知識分子的愛國熱情已如此發問,思今日立德樹人已成古風,立德樹人者,當世焉有幾人?

立德樹人,終非期年之功始貫終身;立德樹人者,終非數載之功始貫數代。吾時亟須立德樹人,吾輩亟需立德樹人者!

立德樹人成就最美徵文

漢代學者楊雄說:“師才,人之模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請你記住,你不僅是自己學科的教員,而且是學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導師和道德的引路人。”那麼,作為教師的我們如何做好教育者,當好學生的`生活導師和道德的引路人呢?

一切教育都源於愛。”師愛是師德的核心,不僅能夠提高教育質量,也能促進學生的成長和成才。因此我們要用我們的愛去浸潤學生的心靈。愛心是教好學生的必要條件。

有愛心,才能接受、包容學生。我們一接班,就會發現,有單親家庭的孩子,他們身上髒兮兮的,像醜小鴨,有的任性,有的孤僻;有的嬌生慣養,自己說了算,不聽話,不合群;有的是父母在外打工,小孩跟爺爺奶奶過的,他們古板,不合時。加之心臟病、癲癇、腦癱的,真實狀況時時有,就看你有沒有愛心。有愛心,就會包容、接納他們,對他們循循誘導,像園丁那樣,修枝剪葉,盡善盡美的展示他們的美,你的工作就會得心應手,就會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愛心,才能成為孩子們的朋友。我們要俯下身來和孩子說話,千方百計的接近他們,接近童心,接近孩子的思維。把它們的問題當著自己工作的突破口。有愛心,我們多了些歡笑,少了些誤解;有愛心,孩子們多了些信任,少了些冷視;有愛心,家長多了些放心,少了些擔心。

愛心是愛崗敬業的最好詮釋。我說過“我們的工作有別於工人,工人少生產幾個零件,少拿一點工資;而我們面對的是一班學生,不認真工作,誤的是一代人”.有愛心,就有責任心。

“愛是生命的火焰, 沒有它, 一切變成黑夜。”,“人生是花,而愛是花蜜”我們在鮮花盛開的時節,用博愛從事著陽光下偉大的教育事業。“慈悲不是出於勉強,它是像甘露一樣從天上降下塵世;它不但給幸福於受施的人,也同樣給幸福於施與的人。”在教育的天地裡,愛心滋生著工作的責任心,潤滑著師生的甜美關係,滋潤著學生的心田。

師愛是和諧師生關係的關鍵,師愛是學生成才的搖籃,讓我們用師愛去點燃火種,讓我們用師愛伴學生健康成長,真正做到立德樹人。

立德樹人成就最美徵文

立德樹人,是我國現階段教育方針的新觀點,也是優秀傳統教育思想的體現,是教育的首要任務。民間有這樣的格言“一年樹谷,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谷是糧食的總代表,一年之中,重要的是抓好糧食生產,春播,夏耘,秋收,冬藏,不違農時,在一個幾千年來以農耕為主的國家,民以食為天,樹谷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大事:林木的生長期較長,種上樹苗,一年一年長成小樹,再長成大樹,一片片樹木,要長成森林,最起碼也得十來年時間;人是高等動物,人的成長有個過程,由嬰幼兒到童年,少年,18歲後成為公民,由青年到中年、壯年,60歲以後進入老年,由古稀到髦耋,能活到期頤的百歲老人就稱得起上壽了。人的道德素養,品格氣質,學識才藝,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遺傳基因有一定關係,但主要是後天在接受教育中獲得的,在社會實踐中不斷獲得,不斷進步,不斷形成的,“百年大計,教育奠基;百年樹人,教育為本;樹人大計,德育為先。”德,道德,德行,是人生的信仰,理想和追求,是個人對國家,民族,集體,社會和他人的態度與行為。立德就是要確立做人的基本原則,基本品行,符合傳統的道德要求,自己的言行合符社會公德準則《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孔穎達 疏:“立德,謂創制垂法,博施濟眾,聖德立於上代,惠澤被於無窮。”

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重德行、貴禮儀,在世界上素來享有盛譽。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始終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礎,始終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形成和發展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從口頭傳承到文字記載,內容博大而精深。但歸納起來,在歷史典籍里加以明確、歷代歷朝基本形成共識的內容主要是“仁、義、禮、智、信”五個要素。當然,在傳統道德方面還有很多表述,但大部分都包含在這五大要素之中,或者是這五大要素的延伸,或者是這五大要素的豐富,或者是這五大要素的發展。

如何看待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仁、義、禮、智、信”五大基本要素呢?從五大要素的關係看,它們之間相互關聯、相互依存、相互支撐,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道德大廈的根基,也可以說是道德大廈的支柱。從基本內涵來看,“仁”主要是人與人之間互相關懷、互相尊重和互相愛護的情感,是世間萬物共生、和諧相處、協調發展的一種道德規範;“義”是超越自我、正視現實、仗義公道的做人態度;“禮”是建立人際關係、社會秩序的一種標準和規則;“智”是人認識自己、瞭解社會、解決矛盾、處理問題的眼光和能力;“信”是人們交往和處事的道德準則。“仁、義、禮、智、信”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核心價值理念和基本要求,是我們要很好遵循的、最重要的五種社會道德規範。從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各種組合的比較來看,“仁、義、禮、智、信”是人們應該履行的基本義務和主要品行,在道德建設中具有基礎地位。從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產生、發展的歷史來看,“仁、義、禮、智、信”在中華民族道德建設的長河中具有本源地位。從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林林總總、豐富多彩的龐大體系來看,“仁、義、禮、智、信”具有主導地位。從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對社會進步所產生的廣泛性、深遠性影響來看,“仁、義、禮、智、信”帶動整個社會道德體系的發展和社會道德水平的提升,在整個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具有重要地位。教育的根本任務是育人,育人,首先是教育培養學生如何做人,“仁、義、禮、智、信” 是人們應該履行的基本義務和主要品行,是做人的基本準則。這些年學校教育受升學考試制度的制約,重知識,重分數,德育教育有所忽視;加之獨生子女的比例大,家庭經濟條件有了較大改善,學生勤儉節約,艱苦樸素的風氣相對減弱,網路傳媒的負面影響,奢侈浪費,貪圖物質享受,自我中心,缺乏文明禮貌等等不良現象,處處可見,大學裡混時間,混文憑,學習浮躁,能力低下,出社會就業難。

立德,立志,立言,成人後才能為國家,為民族立功。成為德才雙馨的時代新人。

立德樹人,從學校的課程開設上,要加強德育教育,培養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教師要發揮正能量,言傳身教;二要把學生從過重的題海中解放出來,組織引導學生參加必要的社會實踐活動,在社會實踐中學習如何做人如何處理人際關係,讓傳統的美德在社會實踐中得到提升;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著力培養學生三愛思想,首先是愛學習,這是學生的本分,踏踏實實地學習文化知識,學習本領;愛勞動,包括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在勞動中培養艱苦奮鬥,吃苦耐勞的作風,在勞動實踐中培養創新精神;愛祖國是人的基本德行,有國才有家,愛國主義教育要講求實效,不圖形式,不走過場。

立德樹人,是當前和今後一個較長時期學校的基本任務,在深化教育改革中應當有效地研究和貫徹落實這個方針,讓樹人的偉大事業取得卓實的成效!立德樹人是民族振興的基礎,是華夏未來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