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茶藝文化基本知識介紹

才智咖 人氣:6.12K

茶藝是一種舞臺藝術。要展現茶藝的魅力,需要藉助於人物、道具、舞臺、燈光、音響、字畫、花草等的密切配合及合理編排,給飲茶人以高尚、美好的享受,給表演帶來活力。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宋代茶藝文化基本知識介紹,歡迎參考閱讀!

宋代茶藝文化基本知識介紹

如果說唐代陸羽將茶藝作為備茶品茗手法單獨列出,是使得茶道文化在中國飲食文化中的一個飛躍,那麼宋人對於茶文化的最大貢獻,則是體現在將茶與相關藝術融為一體,使品茗過程變的更加有趣和花樣百出。

“繡茶”的藝術便是宋代宮廷內的祕玩。實際上“繡茶”就是用精緻材料做成五色龍鳳圖形裝飾的餅茶。據南宋周密的《乾淳風時記》中記載,在每年仲春上旬,北苑所貢要的第一綱(量詞,表示成批運送大宗貨物。每批以若干車或船為一組,分若干組,一組稱一綱。)茶就列到了宮中,這種茶的包裝極其精美,共有數百隻,都是用雀舌水芽所制。相傳一隻僅可沖泡幾盞而已,大概是因為太珍貴的緣故,一般捨不得飲用,於是,產生了一種只供觀賞的玩茶藝術。這種繡茶方法,據周密記載為:“禁中大慶會,則用大鍍金,以五色韻果簇龍鳳,謂之繡茶,不過悅目。亦有專其工者,外人罕見。”

還有一種先觀賞,後品嚐的'玩茶藝術,被稱之為“漏影春”,此玩法大約出現於五代或者是唐末,但是一直受眾群體較小,直至宋代起,成為了一種時髦的茶飲方式。在宋代陶谷《清異錄》中,比較詳細地記錄了這種做法:“漏影春法,用鏤紙貼盞,糝茶而去紙,偽為花身。別以荔肉為葉,鬆實,鴨腳之類珍物為蕊,沸湯點攪。”“繡茶”和“漏影春”是以幹茶為主的造型藝術,相對於此,“鬥茶”和“分茶”則是一種茶葉沖泡藝術。

“鬥茶”最初始於唐代,“鬥茶”的手法便是“點茶”。到了宋代,中國的茶道發生了變化,點茶法成為時尚。和唐代的煎茶法不同,點茶法是將茶葉末放在茶碗裡,注入少從沸水調成糊狀,然後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時用茶筅攪動,茶末上浮,形成粥面。

據考證“鬥茶”創造於出產貢茶聞名於世的福建建州茶鄉,是一種茶葉品質相互比較的方法。有著極強的功利性,不僅講求茶品好壞,更是要求技巧上的精純,有極強的參與性,所以為大家所關注和參與,一時間風盛於市。一個“鬥”字,讓人可以想象其激烈程度非同一般,因而“鬥茶”也被稱為“茗戰”。它是以競賽的形式品評茶質優劣的一種風俗。鬥茶,具有技巧性強、趣味性濃的特點,而且對於用料、器具及烹製方法都有嚴格的要求,以茶麵湯花的色澤和均勻程度、盞的內沿與湯花相接處有沒有水的痕跡來衡量鬥茶的效果。要想鬥茶奪魁,關鍵在於操作,先來具體說一下“點茶”的步驟:在點茶時,先用瓶煎水,對候湯要求與唐代是一樣的。而後將研細茶末放入茶盞,放入少許沸水,先調成膏。所謂調膏,就是視茶盞大小,用勺挑上一定量的茶末放入茶盞,再注入瓶中沸水,將茶末調成濃膏狀,以粘稠為度。接著就是一手點茶,通常用的是執壺往茶盞點水。點水時,要有節制,落水點要準,不能破壞茶麵。與此同時,還要將另一隻手用茶筅旋轉打擊和拂動茶盞中的茶湯,使之泛起湯花(泡沫),稱之為“運筅”或“擊拂”。

而“鬥茶”時,則要用最大的能力和工具,將以上程式體現的完美無暇,其評判標準有以下幾點:一是“點”,即把茶瓶裡燒好的水注入茶盞;二是“擊拂”,即在點湯的同時用茶筅旋轉擊打和拂動茶盞中的茶湯,使之泛起湯花。而決定勝負的標準也有兩個主要的方面,其一是湯色,指茶水的顏色。通用的標準是純白為上上之作;青白,灰白,黃白則等而下之。色純白,表明茶質鮮嫩,蒸時火候恰到好處;色發青,表明蒸時火候不足;色泛灰,是蒸時火候太老;色泛黃,則採摘不及時;色泛紅,是炒焙火候過了頭。其二是湯花,指的便是湯麵泛起的泡沫,湯花的優劣之分也主要看兩條標準,第一是色澤,同湯色的標準一樣。第二則是湯花泛起之後的水痕出現的早晚。若是水痕出現的早便為負,反之為勝。若是茶末研碾細膩,點湯、擊拂恰到好處,湯花勻細,有若“冷粥面”,就可以緊咬盞沿,久聚不散。能出現這種效果,則為上上之品,名曰“咬盞”。反之,湯花泛起,不能咬盞,會很快散開。湯花一散,湯與盞相接的地方就露出“水痕”(茶色水線)。因此,水痕出現的早晚,就成為決定湯花優劣的依據。“點茶”技藝超群者被稱之為“三昧手”。北宋蘇軾《送南屏謙師》詩曰:“道人曉出南屏山,來試點茶三昧手。”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鬥茶最早起源於民間。宋人劉松年的《茗園賭市圖》便是描寫市井鬥茶的情形。圖中有老人、婦女兒童以及販夫挑夫。民間鬥茶之風漸傳播到文人雅士的書齋、亭園,至傳播到皇宮。宋徽宗趙佶就親自參。與群臣的鬥茶活動,而且還一定要比個高低。文人雅士大量參與飲茶與鬥茶,使宋代的飲茶漸趨藝術化,也因此身價逐漲,直到明代洪武24年,朱元璋下詔廢團茶,改貢葉茶花(散茶)。兩宋時的鬥茶之風才逐漸消失,餅茶為散形葉茶所代替。碾末而飲的唐煮宋點飲法,變成了以沸水沖泡葉茶的泡飲法延續至今,品飲藝術也發生了劃時代的變化。

如果說“鬥茶”有濃厚的功利色彩的話,那麼“分茶”就有一種淡雅的文人氣息。“分茶”亦稱“茶百戲”、“湯戲”。善於分茶之人,可以利用茶碗中的水脈,創造許多善於變化的書畫來,從這些碗中圖案裡,觀賞者和創作者能得到許多美的享受。北宋陶谷在《祥茗錄》中,曾有關於“分茶”的記載:“近世有下湯運匕,別施妙訣,使湯紋水脈成象者。禽獸蟲魚花屬,纖巧如畫。但須臾就散滅,此茶之變也。”“分茶”的最高境界是將盛滿沸水的茶壺端起,將水由上至下注入裝著茶末的茶盞中,在使盞內立即形成變化多端的景象。甚至可以出現氣勢磅礴的文字,令人驚歎。楊萬里在《澹庵坐上觀顯上人分茶》有“銀瓶首下仍尻高,注湯作字勢嫖姚。”的描寫。無怪乎陶谷稱此法為“茶匠通神之藝也”。

TAGS:宋代 茶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