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德鐵觀音茶史

才智咖 人氣:2.48W

導語:鐵觀音含有較高的氨基酸、維生素、礦物質、茶多酚和生物鹼,有多種營養和藥效成分,具有養生保健的功能。於民國八年自福建安溪引進木柵區試種,分“紅心鐵觀音”及“青心鐵觀音”兩種,主要產區在文山期樹屬橫張型,枝幹粗硬,葉較稀鬆,芽少葉厚,產量不高,但制包種茶品質高,產期較青心烏龍晚。其樹形稍,葉呈橢圓形,葉厚肉多。

感德鐵觀音茶史

感德產茶始於唐末,至今已有1千年的歷史。相傳在宋淳熙年間,感德槐植黃姓神童胄中童子試後,深得府臺青睞而調在身邊課讀,期間曾帶家中祕製茶葉送給府臺為其母治病,效果極佳,府臺大加讚賞。宋末元初,江西戈陽的謝枋得為避做官,隱姓埋名潛入感德槐植教書塾,並勸導開荒種茶。槐植人為崇拜謝枋得,立廟奉祀,至今不息。

清光緒以前,有一段較長的時間,感德茶業失考。光緒三十年(1904)後,才呈逐漸振興之勢。民國二十六年(1937),抗日戰爭爆發後,烏龍茶外銷主要口岸——廈門、汕頭相繼淪陷,銷路阻塞,大片茶園荒蕪,茶葉生產瀕絕境,當時有句順口溜是:茶心不值茶豆葉,茶樹吹倒當柴燒。

建國初期,縣委、縣政府提出墾複荒蕪茶園,恢復發展茶葉生產的號召,發放預購定金,三次調整毛茶收購價格,調動了茶農生產積極性,感德的茶葉生產得到了恢復和發展。

1958—1962年,在“大躍進”運動中,片面追求茶園面積,因採摘過度,嚴重影響茶樹生機,1962年,全鎮茶園面積增多,產量反而減少。

1963—1965年,有關上級採取發放茶葉預付款、茶苗補助款、無利貸款、無償補助款、優待糧、獎售糧、獎售化肥等一系列經濟扶持政策和措施,對茶葉生產加強指導,各個生產大隊建立茶場或茶葉專業隊(組),實行科學種茶,開展低產茶園改造,建立豐產園,茶葉初制逐漸機械化。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落實農村茶葉生產聯產承包責任制(其形式有專業隊承包、組承包、專業戶承包、聯產承包和茶園按人口或勞力平均包產到戶),政府採取減稅讓利、調整收購價、下撥專業款、糧食、化肥等一系列持鼓勵的有力措施。1985年,茶葉經營體制改革,實行議購議銷和多渠道經營,市場活躍,產銷兩旺,茶農得到實惠,進一步加強茶園管理,精耕細作,面積擴大,茶園改觀,茶葉單產、總產、效益迅速同步增長。

1992年,安溪縣進行稅制改革,開始徵收茶葉特產稅(源頭稅)。以農戶為單位,按集體分給和自行開墾的`茶園面積計算稅費,逐年上交至2002年止。1996年,鎮政府提出並實施“優質、精品、名牌”的茶葉發展戰略,擴大茶園面積,培植鐵觀音基地,鼓勵茶農更新制茶裝置,改進製茶工藝,採用空調做青製茶,推動了全鎮茶業“優質、高產、高效”發展,茶業成為感德農村經濟發展的主體。2000年以後,感德茶葉的知名度全面提高,茶價連年上揚。每逢茶季,商賈雲集,旺市流金。如今感德成為安溪鐵觀音重鎮,感德鐵觀音成為安溪鐵觀音的代表,成為全國各地茶商的鎮店之寶;感德茶市,成為安溪鐵觀音茶市的風向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