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具備與眾不同的能力嗎?

才智咖 人氣:2.18W

  自認為懷才不遇的人很多,但在怨尤和憤怒中請先反省:你真的具備與眾不同的能力嗎?
  
  你在感嘆“懷才不遇”嗎?
  
  有人說,世上最難伺候提所謂“懷才不遇”的人物。懷才不遇也許是讀書人的“專利”,沒見過木匠、瓦匠、理髮匠發出懷才不遇的牢騷,偏就讀書人,讀了幾本書、寫了幾篇文章,就自認為有治國天下之才,眼睛長在頭頂上,萬一求職不遂,或沒有人三顧茅屋邀請,便大嘆懷才不遇。
  
  不可否認,懷才不遇的人很多;因懷才不遇而發出不滿和牢騷的人很多,但努力充電、隱忍待時的,很少。
  
  懷才不遇的原因不一,或者伯樂難尋,或者錯失機會,或者只有伯樂市場供需不城均的環境問題。但不管出自什麼原因,在遇到表現機會之前,必須不斷充電,默默做事,一步一步腳印,累積工作經驗和人生閱歷;必須謙遜忍讓,淡泊名利,以更高的規格要求自己;必須等待風起揚帆,鴻圖大展的那天到來。
  
  機會留給準備好的人
  
  戰國時期縱橫家的代表人物,張儀和蘇秦,便是懷才不遇的典型。張儀是魏國人,窮困潦倒,頗不得志,奉派到楚國遊說,楚王不理他,楚國的令尹(宰相)留他對在家裡做客。有一次,令尹家裡遺失了名貴的壁玉,令尹門下懷疑是張儀偷的,把他抓起來打得半死。張儀死也不承認,後來被釋放回家。
  
  張儀回到家中,妻子悲嘆說:“你若不是一心讀書遊說,哪會受到這種屈辱?”張儀卻樂觀地反問妻子:“你看我舌頭還在不在?”妻子笑著說:“舌頭還在。”張儀說:“這樣就夠了。”
  
  果然留得舌頭,不怕不出頭。後來,張儀就憑著三寸不爛之舌,以“連橫”策略遊走各國,幫助泰國統一天下。
  
  蘇秦是張儀的同學,兩人同拜鬼谷子為師,都有不所用的淒涼境遇。蘇秦也未心灰意冷,回到故里,加倍勤學,“懸樑刺股”的成語,說的'就是蘇秦。蘇秦研究當時各國的狀況,總結出“合縱”的策略,到各國遊說,同樣開創一番大業。
  
  張儀和蘇秦不但是懷才不遇的典型,更是典範。他們不因懷才不遇而沮喪、怨尤和憤怒,遮蔽了眺望未來的視野。他們懂得反躬自省:我夠努力嗎?我真的具備與眾不同的能力嗎?我是不是正面、積極地在“就業市場”打拼?是不是確實掌握了每一個稍縱即逝的機會?反省後,充實不足之處,拿出勇氣與行動力,脫離困局,開創新局面。畢竟,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
  
  莫自以為是,怨天尤人
  
  最可厭的、最忌諱的,是不得意的時候,整日萎靡頹廢,怨天尤人,眼高手低,說得多,做得少,不但沒有正在,也把未來斷送。更糟的是目中無人,自以為是,在自負與自戀之間,滿足虛榮。這樣如何在職場生存呢?
  
  三國時期“擊鼓罵曹”的彌衡是最著名的例子。《三國演義》裡,彌衡獲推薦來到曹操陣營,他凹顯自己才幹的方式,竟是把曹營的武將、謀士貶得一文不值。他高嘆“天地雖闊,何無一人也”。曹操列舉出他的得意部屬幾十人,彌衡卻不屑地說,這個人只適合弔喪問疾、唸唸有詞,那個人可以去看守墳墓、放牛養馬,反正都不能做大事,都是“衣架、飯囊、酒桶、肉袋之徒”,而他自己則是“天文地理,無一不通;三教九流,無所不曉”。這種人多麼討人厭,他會贏得領導的欣賞,委託以大任嗎?不會。彌衡後來被送來送去,沒有敢要。這種狂傲罵人的個性,善耍嘴皮的作風,最後為他帶來殺身之禍。
  
  所以到頭來彌衡的行政資歷還是零。若非早近,或許又成為懷才不遇的代表人物。沒有人會想他是不是真的人才。
  
  通過實戰檢驗方成為“才”
  
  “才”不“才”,需要實戰檢驗,通不過檢驗的不是“才”。舉一個著名的個案:戰國時期趙國的趙括,在投入戰場之前,絕對是個青年才俊。他有個名將父親趙奢,趙奢,趙括從小跟著爸爸研讀兵法,辯論時常辯得爸爸啞口無言。但趙奢不怎麼高興,反而說:“戰爭是死生大事,趙括談起戰爭來卻很隨便。他若當統帥,使趙軍覆滅的,一定是他。”趙國名相藺相如也說:“趙括只會死讀他父親的兵書,不知隨機應變。”
  
  但趙括的缺點,一般人不一定看得出來,包括趙王。趙王欣賞趙括,派他擔任主帥。結果趙括不知變通,死守兵法,長平之役,全軍崩潰,40餘萬趙軍慘遭活埋。我們現在譏諷人家“紙上談兵”,說的比做的好聽,往往便以趙括為案例。
  
  我們回過頭來看,在實戰之前,趙括是才。如果趙括不受重用,他便有哀嘆懷才不遇的理由。也許他會抱怨,也許不會,但實戰後卻發現,根本不會有懷才不遇的問題,因為他稱不上什麼“才”啊!若有也只是口才,不是軍事長才。
  
懷才不遇的人,不要大哀嘆中自暴自棄,喪失成長的可能;就算要抱怨,也請確認,你真的是“有才”,而不遇嗎?

你具備與眾不同的能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