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弟子規讀後感通用15篇

才智咖 人氣:2.05W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小弟子規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國小弟子規讀後感通用15篇

國小弟子規讀後感1

最近父母讓我讀了一本叫做《弟子規》的書,使我漸漸感悟了《弟子規》的意思。我這才發現,原來做人也有許多規則,因此,想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我就說一說我讀後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則孝〉,這裡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還有就是,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他們。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更何況弟子規裡面也有寫到”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其次是〈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麼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於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才會從心裡面為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

再來是〈謹〉,我們生活中做什麼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系鈕釦,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適量,不要喝醉了,否則容易被別人”說閒話“。尤其是不應該在背後談論人家的長短,這樣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人也會變得很快樂。

國小弟子規讀後感2

學了《弟子規》讓我懂得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床。”當父母生病的時候,煎好的藥湯,我們應該先嚐一嘗。還要不分晝夜的在病床旁服侍兵種的父母,一刻也不能離開。“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借人物,及時還。後有急,借不難。”使用別人的物品,必須明確的提出請求,以徵得別人的同意。倘若不徵求別人的意見就去使用別人的物品,這樣的行為就是偷竊。借用別人的東西,用完了要及時歸還,這樣以後要是有什麼急需,再次借用的話就不難了。

“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倍皆要。”讀書的方法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要記,眼要看,口要讀。對於讀書來說這三點都很重要。當然,《弟子規》的內容還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列舉了。親愛的同學們,希望你們也和我一樣,加入到誦讀國學經典的活動中來,讓我們把經典傳承下去。

國小弟子規讀後感3

從當下出發,讓我們一起努力學習,做一名點燈人。

蔡老師講到了五倫關係。五倫關係中,夫婦有別,尤為重要。夫婦關係處好了,其他四倫也會相處很好。夫婦之間感情,直接影響孩子的成長。我曾經認識一個20多歲的女孩,按照她的年齡正是談男朋友,但是她就是不想談男朋友。

在一次聊天中,她說:“我父母在我小的時候,就開始吵架、打架,現在老兩口都50多歲了,還會經常吵架。讓我對婚姻有恐懼感。我不敢談男友,不敢結婚。”可見夫婦關係不和諧,對孩子造成多大傷害。希望這個女孩能早日走出陰影。能早日找到她自己的幸福未來!希望更多人能走進中國傳統文化。身心和諧,家庭和睦,幸福美滿,安康吉祥!

國小弟子規讀後感4

暑假裡,學校讓我們讀《弟子規》,去學習弟子規,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弟子規》裡說:“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讀到這些的時候我不禁慚愧起來。

正如《弟子規》裡說,父母的呼喚,應及時應答。父母的教導,

應該恭敬的聆聽。犯了錯誤的時候,應當虛心的接受,而不頂撞,父母是世界上對我們最好的人,我們應當孝敬父母、感恩父母,我們要把學習學好去報答他們。

但在現實生活中到底有多少人做到了呢?我想,不多吧!每人多多少少,在有些時候也會頂撞父母的。認為他們的思想太封建了,一天到晚的約束著自己。而我就是其中的一個,父母對我們的教誨,我總是不耐煩,父母說的話我也是頂撞,和他們說不了幾句話,然後就把自己一人關在房間裡。

在讀了《弟子規》之後,我明白了許多的道理。無論在何時,無論何地,我們說的話,父母總是把他們當作沒有睡醒時說的,父母的愛是傾其所有的,是無微不至的。而我們卻不懂得珍惜。在父母眼裡,我們永遠都是小孩子。雖然它們也不想我們犯錯誤,但我們每次犯了錯誤之後,總會耐心的給我們改正的機會。他們耐心的等待,期盼我們成長起來。因為他們想:“總有一天,我們會成長起來的。”無數次的看到他們為了我的成長進步而流下辛勞的汗滴,無數次的看到他們因為我不爭氣的成績,臉上留下的焦慮神情。此時此刻,我要對父母說一聲:“對不起!”請原諒我的不懂事給你們帶來的煩惱。

父母啊!你們是我永遠的歸宿,我的心永遠和你們在一起。不管用什麼方式,我們都要盡所有去報答你們的愛!

國小弟子規讀後感5

弟子規第一章節讀後感弟子規,聖人訓,弟子規 第一章節讀後感。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弟子規》作者李毓秀,字子潛,號採三,康熙年間人,在科舉道路上雖然失敗,他畢生研究《大學》《中庸》頗有建樹,是一個相當了不起的學者,是清朝早期傑出的教育家和學者。

這位老夫子根據傳統對蒙童的規範方面的要求,並結合自己多年的教書實踐,寫成了一本教育孩子、啟營地孩子的書,叫《訓蒙文》,後來有學者在《訓蒙文》的基礎上進行了修訂,並把書改名為《弟子規》。從此之後,這本書在私塾裡面開始廣泛流行。《弟子規》是從《論語學而》篇中的“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句話開始的,講的正是孔夫子的核心思想,四個字“孝、悌、仁、愛”,讀後感《弟子規 第一章節讀後感》。《弟子規》全文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字,對孩子的言語、行動、舉止、待人、接物等方面提出了詳細而明確的要求。

《弟子規》的文字淺顯易懂,押韻順口,樸實無華,說理透徹,循循善誘,內容又來自於中國傳統基本的道德、倫理、規範,所以影響非常之大。幾乎可以與《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相媲美。第一講告訴我們對於學習了眾多知識與技能的現代年輕人來說,懂得規矩的重要性很重要!在公司工作,在家裡生活,每個人都要懂得相互尊重,和平相處,遵守公司規章制度,對父母子女和藹,大家處在一個有規有律的環境,有序生活。

國小弟子規讀後感6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剛讀《弟子規》我就被它所震撼,原來中國有這樣優秀的傳統文化,轉載:《弟子規》讀後感(附弟子規原文)。我得承認自己才疏學淺,三十歲了才結識《弟子規》這本好書。通讀之後,我感慨萬分,《弟子規》是我們生活的一面鏡子,是我們養成良好個人行為的指南,是檢驗我們道德品質的一個標準,是提高國民素質重要的啟蒙教育,也是我們終身受益的良師益友。我出生於七十年代,這本作為兒童啟蒙教育的優秀作品卻與我失之交臂,我認識它太晚了。然而現在能接受傳統文化的教育和薰陶,我感到非常的幸運。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代李毓秀根據宋朝朱熹的《童蒙須知》改編,後經清代儒生賈存仁修訂,改名為《弟子規》,是一本教導兒童怎樣待人接物的書籍。它那淺顯易懂的文字裡卻蘊含著許多做人的真理,不僅對於教育少年兒童,對於我們成年人在生活、工作、家庭等方面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有句話叫"細節決定成敗",而《弟子規》就是教導我們要重視生活行為的各個細節,用簡明通俗的語言,教導大家如何修養品德、孝親友愛以及生活起居中待人接物所應有的禮節。我們都是普通人,大量的日子,都是在做一些普通的小事,如果每個人都認真對待自己所在崗位的每一件小事,都注重細節,把小事做細、做透,把它做好、做到位,那就會出現"細中見精"、"小中見大"的不平凡。

學習了《弟子規》後我才發覺自己的缺點竟然有這麼多。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個古代從三歲孩童到古稀老人皆知的道理,我們現代人有多少人知曉?即便有個別人記得拿來教育自己的孩子,但卻往往忘記了自己對父母也要盡孝道的道理。

國小弟子規讀後感7

上二年級的時候,我們學們舉行了學習《弟子規》的活動。其中有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

“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這後頭還有一個故事呢。

據說,在東漢時期,有一個小孩名叫黃香。幾歲時,母親便去世了。他非常孝順父親,所有的家務都是他自己做的。夏天時,他用扇子把席子扇涼。冬天,他會把被子溫熱。他這是在幹嘛?他要請父親上床入睡。知道這件事後,大家都說他是個孝順的好孩子。

我聽了這個故事,深受感動。古人能夠做這些,是非常令人敬佩的。我也要向他學習,學會尊敬父母,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家時我要改變一下,不要再做嬌小姐了,回到家裡吃完晚飯後,我對媽媽說:“媽媽,今天我來洗碗吧,我會洗得很乾淨的。真的。”媽媽聽後,欣喜地說:“行吧,女兒長大了,懂事了。” 我的心裡也很高興,但能夠得到這樣的表揚,我心裡也很慚愧的,我都快10歲了,跟黃香一比,那實在是差的太遠了。我想我一定要長期的孝敬父母,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無論是在做家務還是學習上,都要叫爸爸媽媽感到欣慰,放心。

有一次,回到家,我看見媽媽正在洗菜,我想媽媽上了一天的班,也很辛苦,還要我們做飯吃,我走上前去對媽媽說:“我來幫您洗吧,這樣我們就可以快一點做完飯了。”媽媽高興的說:“乖女兒會幫媽媽洗菜了。你真是越來越懂事了,懂得孝敬父母了。”我一邊洗菜一邊想:我已經長大了,是家庭的一份子,也要慢慢地挑起一些家庭的責任了。

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一定會世世代代的傳承下去的。

國小弟子規讀後感8

《弟子規》這本書是少兒誦讀經典之一,是古代聖賢的智慧結晶,它以無盡的思想光輝指引人們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前進,是教育子弟養成忠厚家風的讀物。若能認真地閱讀《弟子規》,真正瞭解《弟子規》中的含義,它將會使你受益非淺。以下是我閱讀此書後的點滴體會。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須在幼小的時候開始培養。《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禮、仁、忠等。在做到這些後,它又教了我們一些學習方法,不但要認真學,還要實踐,這樣才能真正地讀好書,成為有用之才。我讀完《弟子規》後,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確實有一定的'差距。

在孝方面,現在想起自己的過去,雖然沒有做過對父母不住的大事,但對他們也沒有盡過多少孝心,反而他們對我千衣百順,照顧到家,我想得到的東西,想方設法地滿足我。父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覺得應該的,有時,父母過於關心自己,哆嗦了幾句,反而責罵他們,討厭他們,那多不應該啊!我的兄弟姊妹較多,經常不顧及父母的感受,因為一些小問題而爭執,在一旁的父母看見了,多難過呀。現在自己既為人子女,又為人父母,該做些什麼呢?一方面,作為子女,應按《弟子規》所講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最起碼做到這些,才能對得住苦養自己成人的父母。另一方面,自己作為孩子的母親,應正確引導子女誦讀《弟子規》,讓他們慢慢品出其中的真諦,潛移默化,從小養成良好的品行,為日後健康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這也是作為父母的收益。

國小弟子規讀後感9

學校要求我們每個人要背誦《弟子規》,我已背完了‘入則孝’‘出則弟’,爺爺聽著我背書,問我:“父母責,須順承”是什麼意思?我答不出來,因為我只知道死背書。所以爺爺為我借了這本有解釋,有故事的《弟子規》。從小我每個禮拜天去教堂,因為耶穌就是愛,聖經裡有愛的教育,。爸爸對我說:“如果每個人都懂得愛,這個世界就會美滿幸福!”

《弟子規》裡有愛的教育,[泛愛眾]就播下了愛的種子,湧出了幸福的源泉,扣下了和諧的紐帶,打下了文明的基石。‘凡是人,皆相愛,天同覆,地同載。’我們大家都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同一塊土地上,為什麼我們不能相愛呢?

《弟子規》裡有‘信’的教育,外國人最講誠信,聖經也教導我做人要誠實。

《弟子規》裡有‘書’的教育,‘非聖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教我要讀好書,不要迷戀網路遊戲。

《弟子規》裡有‘親人’的教育,‘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告訴我要結交好朋友,才能長進。

《弟子規》裡有‘禮’的教育,如果養成每日‘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淨手’的好習慣,還會牙痛和傳染禽流感嗎?

《弟子規》裡有孝的教育,“父母責,須順承”嬌生慣養的我被父母寵了,昨天我寫字時,眼睛靠桌太近,爸爸責備了我一句,我就是不聽,還哭了。昨天我朗讀‘詞林採頡’,爺爺在旁邊監聽,我就不讓他看書本,爺爺說:“你不讓看書,我怎麼知道你讀得對不對呢?”可我就是不聽!

從小到大,爺爺奶奶,外婆外公,爹媽叔姨為我付出多少,可我有孝順他們嗎?聖經裡說神喜悅順服的人,我順服了嗎?今後要做順服的孩子,我要聽長輩的話。

熟背《弟子規》!願中華美德流芳百世!

國小讀後感 | 讀一本好書讀後感 | 好書推薦

國小弟子規讀後感10

《弟子規》教人向善,長養人的德行,目的是讓人活得有意義。而我也是通過學習《弟子規》明白和學到了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個過程,過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選擇了一個什麼樣的人生目標。

讀完《弟子規》後,我感覺它主要是規範了人的行為,每句話都有一個道理,每句話都發揚著一種思想,《弟子規》用最簡短的文字,把一個人如何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立身處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學等等的態度和禮儀概括的形象全面。通俗易懂的文字裡揭示著許多做人的道理,對於我們在生活、工作、家庭等方面也有著重要的意義,將是我們終身受益的良師益友。在此我簡單的寫一下它給我在工作中的啟示。

例如“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是指在工作中做事情不要慌張,忙亂就容易出錯;不要害怕困難,應該知難而進,也不要馬虎草率,要認真對待。

“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意思是指看見別人有好的品德,就要向他看齊,哪怕同他相差很遠,只要堅持下去,慢慢地總會趕上,看見別人壞的行為,就要自我反省,有就馬上改正,沒有也要引起警惕。“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是教人不斷形成恭敬之心,尊老愛幼。“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汙”,是講要有責任心,養成有條理的'做事方法。“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講的就是要養成良好的日常生活及工作習慣。

有句話叫“細節決定成敗”,而在《弟子規》中就是教導我們要重視生活行為的各個細節,我們都是普通人,大量的時間,都是在做一些普通的事,如果每個人都認真對待自己所在崗位的每一件小事,都注重細節,把小事做細、做好,這些事就是大事。

國小弟子規讀後感11

我感激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但我更感激我的父母,感激他給了我生命以及無限的親情,這都源於《弟子規》,它使我明白,要對自己的父母心存感恩。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的脾氣越來越大,性格越來越急躁,面對父母嘮嘮叨叨的教育,話語總是左耳進右耳出,有時面對父母的斥責,還會摔門而出,根本不顧父母的感受,當那天在房讀《弟子規》以後,我才真正地知道自己錯了,並且錯得很過分。當自己摔門而出時,並不曾顧及當時父母的感受,沒有看到父母心碎的樣子。

感謝《弟子規》,它使我明白,為人於女,最應感激的就是我們的父母,因為父母好比我們人生中的太陽,太陽帶給我們溫暖,帶給我們光明,賦予了世界的生機。父母亦是如此,是父母賦予了我們生命,又是他們為了我們辛勤勞作。當你失敗時,總會有一雙手關心你,呵護你,告訴你:“你永遠是最棒的,相信自己一定行,別忘了,自己背後還有我們的支援”;當你受冷落時,總會有兩個人出現在面前,伸出雙手給你溫暖;當你受挫折時,還是這雙手將你從困難中拉出,讓你衝破挫折走向成功。

我們應該對父母感恩,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就盡力孝順他們,不要在父母永遠離開的時候,才知道父母對自己的恩重如山,才知道自己該盡的孝心沒有盡到。不要在父母永別了,才涕淚滿衣地在他們墳前哭啊,嚎啊,到那時才知道悔恨。這是我讀《弟子規》悟出來的:感恩父母,不能等;回報父母,不能等;孝順父母,不能等。

我感謝《弟子規》,它讓我真正懂得了孝道,懂得了一切,我會用我最真實,最實際的行動來回報父母。

國小弟子規讀後感12

最近讀了一本叫做弟子規的書,使我漸漸感悟了《弟子規》的意思。我這才發現,原來做人也有許多規則,因此,想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我就說一說我讀後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則孝〉,這裡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還有就是,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他們。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更何況弟子規裡面也有寫到。

所以,對待我們周圍的人真誠些吧。

國小弟子規讀後感13

暑假期間我讀完了《弟子規》這本書,這本書每一句話都會有一個小故事讓我們來理解,如:父母呼,應勿緩,它對應的故事就是《陶母退魚》。

我最喜歡的人物是《拒收金子的揚震》中的楊震,這個章節中的楊震他多才多藝,被人稱為“關西孔子”。他不貪財好色,別人給他金子也不要,他是個品德十分高尚的人。我最喜歡的故事是《追根問底的戴震》。戴震幼時最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對問題要問個明白才行,老師被他問煩了,便把《說文解字》和一些字典給他看,他三年後便掌握了這些內容。

後來他竟把最難懂的《十三經》也弄懂了。戴震的這種貴精專不貴博,與其知而皆非真,不若知而為真的學習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來學習。

國小弟子規讀後感14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 ,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每當我翻開《弟子規》的時候,都會情不自禁地吟誦起來。中國文學寶庫中有許多珍寶:《大學》、《中庸》、《論語》……早已聞名遐邇。《弟子規》雖然不太出名,但是它卻給我很多啟示,也是我最感興趣,感悟最深的一本書。《弟子規》,顧名思義,是孔子平時用來約束他的弟子們的一些規定,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國小生日常行為規範》,前者比後者更加全面、細緻。《弟子規》在大到一個人的思想,小到一個人如何走路說話,都有一個詳細的規範。讓我感受最深刻的一段話是:“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

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意思是說:當長輩站著時,你不能坐著,長輩坐著時,讓你坐你才能坐下。在長輩面前說話聲音要低,但是又不能太低,以剛好聽到為宜。長輩讓你進去時,你得快一點,讓你出去時,你要等他事情吩咐完再慢慢退出。長輩問你話時,你要站起來回答,並且眼睛要看著他。孔子如此教育自己的學生,一定是別有用意,他要讓學生懂得尊敬長輩,這也是報答長輩的最好的方法。並且走上社會後也會懂得尊重他人,為他人著想。

而現在的一些孩子在家裡是“小皇帝”“小太陽”,天天要家人圍著轉,只知道自己過得舒服,為所欲為,尊敬長輩又何從談起,長大以後又怎能在社會上立足呢?不尊重他人,也是不會得到他人尊重的。我希望大家都能讀讀《弟子規》,它簡單易懂,其中又蘊含很多為人處事的方法。是一本很實用的書藉。

國小弟子規讀後感15

讀過《弟子規》後覺得主要是教孩子學會“禮貌”與“孝敬”這兩項終生受用的法寶。

禮貌”簡單地說就是“想到他人,替他人著想”;“孝敬”則分為兩塊——孝父母、敬老師,並可以擴充套件到孝敬所有的尊長。一個人的“禮貌”與“孝敬”是體現在他的一言一行中的,並且潤物無聲,能讓身邊的人真切地感受到,有兩句話可以詮釋這兩大法寶的功效——“人非草木,孰能無情”;“禮尚往來”,一個在工作、生活中禮貌、孝敬的人,就等於擁有了開發自身潛能的兩把金鑰匙,一生都將會人見人愛,萬事皆順;即便遭遇麻煩,必將有貴人相助,否極泰來;而助力的凝聚,會使人一路越走越輕鬆。

什麼是教育呢?教育就是長養孩子的善心、善念、善行,糾正其偏差的觀念,錯誤的言行舉止,引導他有正確的思想理念,做每件事都離不開善。現在孩子們最大的缺點,就是任性,不孝順父母。百善以孝為先,通過學《弟子規》,可以教給孩子們該怎樣在生活中孝順父母。這是做人最基本的德行和良心。如果不孝父母,則天理難容。試想:一個連自己父母都不愛的人,又怎能「泛愛眾」呢?所以,只有孝順父母,然後才能做到「泛愛眾」。

我們常說“上行下效”,家庭教育的原則也是如此。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每天工餘飯後、閒暇時間,父母能在做完家務後,各自手執一本至愛的書,時不時地在讀到精彩處時相互交流,在這種氛圍中耳濡目染的孩子,想不養成愛讀書的習慣都難,只怕父母又要有晚上從孩子手上奪書、逼他關燈睡覺之虞了。至於其他諸如“孝、悌、謹、信……”皆情同此理。

《弟子規》這些規矩,看似平常無奇,但是,如果我們認真去實行,那帶給父母親的歡欣快樂。可不是有性的東西可以媲美的喲。現在我們在家庭就能培養出這麼好的言行舉止,將來自然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