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海明威《老人與海》讀後感3000字(精選6篇)

才智咖 人氣:1.54W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最新海明威《老人與海》讀後感3000字(精選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最新海明威《老人與海》讀後感3000字(精選6篇)

最新海明威《老人與海》讀後感1

我曾經極其嚮往海洋。

現在想來,那時候只是受多了各類影視材料和旅遊宣傳的影響。正所謂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所以當我看到深圳一個海港那翻滾混濁的海水裡捲來的垃圾時,我只能沉默地走開了。海港裡有不少機械化的捕魚船,這裡的漁夫——不如說船員,年輕而還沒有被海風吹出滄桑。

《老人與海》裡的漁夫老人不是這樣的。他年邁蒼老,生活貧困,八十四天沒有捕到一條魚,連魚餌都是關心他的男孩拿來的。他同時也樂觀、堅強、在海上與一條格外龐大的魚僵持了三天三夜,歸來的途中又遇到了鯊魚的襲擊,又與之搏鬥,雖然得以逃生,但他所捕到的大魚卻被鯊魚吃得只剩下一具的骸骨,蒼白的骸骨。

在這個豐富而多彩的寒假中我讀了《老人與海》一書,每當窗外寒風凜冽時,眼前浮現的卻是湛藍色的蒼穹,洗滌過一般泛著白,不覺間一艘並不算大的漁船迎著海浪風暴駛向未知的大海。恍惚,那條美麗的大馬林魚身上的紫色寬條紋映著光輝……

《老人與海》這本書主要講述了古巴一位名叫聖地亞哥的老漁夫一連八十四天沒有釣到一條魚,一隻孤獨的小船在出海85天后倔強的在不遠的海面劃了回來,船上似乎載著的東西,壓著這同主人一樣的老船東倒西歪,但又似乎有什麼東西一直支撐著這不幸的人。岸上,人們在一邊對著老船指手畫腳一邊議論著這船上載這什麼。“我想一定是條大鯊魚!哦,我這能幹的傢伙……”一個人激動地說,“別開玩笑了,我想他是去尋寶了,那一定寶藏——啊,一堆的黃金,金燦燦的黃金。”這人邊說眼中還放著光。

但是……最終漂過來的卻是一條似空非空的船,不是因為船上那可悲又可笑的魚骨頭,而是因為這在船中靜靜躺著、雙眼中仍流出希望的老人。他的一切足以填滿這腳下的船,甚至於身後那與他相伴一生的海。這船上載著,夢想。靠海為生,老人家一生都有一個來自大海的夢,他在這海面上迎接在海下升起的第一縷陽光、送走最後一次浪潮。每次出行前他總是和曼諾林一起暢想新的旅途,儘管事實與想象總是相差甚遠,但那個屬於他的夢卻從不曾斷過。心中的夢與希望也同這漁網一樣在海水起起落落,但一刻也未停止下一次的撒網。

就這樣他在他自己的夢裡扮演著他自己的王者,真如書中所說:“但是這些傷疤中沒有一塊是新的。它們像無魚可打的沙漠中被侵蝕的地方一般古老。他身上的一切都顯得古老,除了那雙眼睛,它們像海水一般藍,喜氣洋洋而不肯認輸的。”雖然他總是受來自皮肉和精神上的打擊,但是心中與大海的約定,使他不曾倒下,反倒練就了他超人的意志與勇氣。這船上載著,勇氣。“獅子、曼諾林……”這兩個詞伴隨著他整個旅途。獅子是他年輕時闖蕩非洲的見證、曼諾林則是他同樣回想起了當年年輕力壯時的樣子,他們同樣給了老人挑戰鯊魚、暴風雨的勇氣:“這兩個肩膀挺怪,人非常老邁了,肩膀卻依然很強健,脖子也依然很壯實,而且當老人睡著了,腦袋向前耷拉著的時候,皺紋也不大明顯了。”這一種信念和勇氣竟可以使他返老還童:書中老人面對一波波鯊魚的來襲仍舊奮力反抗,捍衛自己的戰利品,用手中的魚叉、木棍……並最終以血肉之軀與之相搏,這種勇氣是常人所不及的,更別說是這樣的一位年邁的老人。那可能是他的執拗、執著吧。這船上載著,執著。“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儘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

老人一次次被命運戲弄,但他從來不相信命運,他只相信倔強的自己,從不向命運低頭,這雖然使他受盡了身體上的折磨,但只要他的精神世界是聖潔的,那他就值得我們所有人尊敬,他就是不可戰勝的強者。老船載著老人漂了過來……岸上,整整嘆息後,傳來了陣陣叫好聲,就連身後的浪潮都向他彎腰停息了。沉靜的老人雙手緊緊摟住身旁的魚骨、靜靜地、執拗地守護著船上滿滿的寶藏。

是的,因為他不肯認輸,終於在第八十五天釣到了一條重達一千五百磅且美麗的大馬林魚,在兩天兩夜後,他殺死了那條大魚,但遭了鯊魚襲擊,他竭盡全力不放棄一絲希望與鯊魚博鬥,最終一一殺死了它們,但結果老人筋疲力盡回到岸上時,只拖回了一副魚骨頭。

有人也許覺得老人的一切努力只不過是一場空,到頭來還是失敗了,依然無所收穫。雖然老人沒有成功帶回那條大魚,是失敗的,但同時老人也是個勝利者,他不屈服於命運,不論處在多麼險惡的境地,都會盡自己所能擊敗困難,不放棄一絲希望,儘管他一無所獲,但他戰勝了自己,戰勝了失敗。他為了自己的目標努力追求過、奮鬥過,那麼他就是一個勝利者,也是一個勝利的失敗者,是一個失敗的英雄!

我想他是把自己的一生寄託在了大海上。其他漁夫以男性的“他”稱呼大海,視大海為敵手;而桑地亞哥老人以女性的“她”稱呼大海,帶著一種平和的柔情。在海洋的航程上有他過去的故事,有他驕傲和自豪的事蹟,甚而有他的理想。他與大魚僵持在海上,最開始也許只是單純地為生計所迫,但後來在缺少食水,遠離大陸時維持他的力量的,是他不肯服輸的意志。“憑它的舉止風度和它高度的尊嚴來看,誰也不配吃它。”老人已經不再把魚當作他的獵物,而將他當作了與自己同等地位的敵人。而在茫茫大海上,即使他放棄了這條大魚也無人所知,但他沒有放棄。這不是虛榮心,因為虛榮在生死之間是無力的。實際上,他所做的一切,是在維繫自己的尊嚴。

他決心做自己一個人的英雄。

生活的種種苦恨辛酸會磨去人的稜角,歲月的流逝也會給人留下風霜,而有多少人,在這過程中一併把自己的意志和毅力消磨了?有多少人,在困境中選擇了妥協,在失望中放棄了自己的執著與追求?又有多少人,在桑地亞哥老人這種境地裡,選擇割去魚線,駕著船帶著八十五天沒有釣到魚的恥辱回去?不,這恥辱不在於失去了魚,而在於在軟弱的驅使下在死亡與失敗中選擇了失敗,與文中所言相反,一個人沒有被摧毀,卻被打敗了。

真正的失敗,是自己的意志,屈服了。

那些人放棄的不僅僅是魚,而是夢想,成為一個英雄的夢想。每個人意氣風發時可能有種種嚮往,可能想要成為一個英雄——強大,有所作為,令人仰望。可是英雄最強大的不是外在的力量。而在於他不肯放棄服輸的意志。一個人想為他人所仰望,必須要自己認可自己的所作所為,這種認可也不是逆境中的一再妥協,而是知道自己所做的,不愧於英雄之名。

桑地亞哥老人沒有失敗,因為他的意志沒有退潰,大魚沒有使他放棄,鯊魚也沒有讓他絕望。他竭盡了自己的力量,最終成為了大海上僅他一人知曉的英雄。是的,他原本只是一個平凡的漁夫,可是他的身形震撼了多少人的心靈,也讓多少人明白了自己失去了什麼,更讓我真正明白,何謂英雄。即使在書中,他只是一個人的英雄。

“一個人並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儘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這是《老人與海》中我最喜歡的句子。人本不是為失敗而生,那為什麼要向失敗屈服,在生活中,我們何嘗不是像老人那樣遇到許多困難,但我們是否有老人那種堅不可摧的意志,是否有不向困難屈服的勇氣呢?當老人那不屈不撓的精神給我帶深深的震撼時,我想到了張海迪,她很小的時候就患上了高位截癱,但她並不屈服於命運,而是積極樂觀地去挑戰自我,不懈努力,面對著生活中的坎坷,她付出了多於常人幾倍的努力,最終都一一成功克服,雖然她身體上是殘疾的,但精神上卻比我們堅強得多。張海迪跟老人一樣,都是人類中的強者和英雄。更何況,我們現在所碰到的釘子只不過是大海上的小風小浪,與老人相比只是小巫見大巫,所以我們更應該積極面對困難,不低頭,不放棄。與其沉浸在失敗的痛苦中,不如鼓起勇氣,振作精神,以剛毅的態度與挫折抗衡,即使我們最終因奮鬥而一無所有,但我們堅守著自己靈魂的尊嚴,這是比任何東西都珍貴的,也不會因為沒有努力而給人生留下遺憾。

讀了《老人與海》這本書,我為老人那堅韌的意志而感到由衷的敬佩。無論我未來的道路佈滿多少荊棘,有多少坎坷,我希望自己都能夠向老人那樣有著不服輸的傲氣,使我在面對困難時有勇氣去奮鬥,絕不退縮,即使失敗後也能泰然自若的面對,繼續開始因我的努力而成功捍衛靈魂價值變得精彩的人生。“一個人並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儘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這句話也將成為我前行道路上的格言,時刻提醒我不要屈服於命運。

最新海明威《老人與海》讀後感2

“一個人不是生來就要被打敗的,你可以被毀滅,但不可以被打敗”。每一個讀者在讀完《老人與海》之後,這句話必定會被鐫刻在靈魂的最堅硬之處,源源不斷地為生命提供著必要的動力與信念。

《老人與海》是現代美國小說作家海明威創作於1952年的一部中篇小說,也是作者生前發表的最後一部小說。它一經問世,便在國際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在當時的文學界掀起了一陣“海明威熱”。它講述了古巴老漁夫桑德亞哥在連續八十四天沒捕到魚的情況下,終於獨自釣上了一條大馬林魚,但這魚實在太大,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盡,被他殺死並綁在了小船的一邊,在歸程中一再遭到鯊魚的襲擊,最後回港時只剩下魚頭魚尾和一條脊骨。它再次向人們證實了海明威作為20世紀美國傑出小說家的不可動搖的地位和卓越的功績。這篇小說相繼獲得了1953年美國普利策獎和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

人的一生,命運只不過是一個圓圈,有些人走了一輩子也沒有走出命運所畫出的圓圈,其實他們都不知道,圓上的任何一點都是一條騰飛的切線,而怕風怕浪的人是永遠走不出命運的悲慘,只有堅持戰鬥,尋覓生存武器,具有任何風浪都打不垮的勇敢精神的人,才可以走出自己的人生之圈。

《老人與海》中的老漁夫聖地亞哥就是具有這樣的精神品質。在小說開頭,作者便以這樣的一段文字描述了主人公“老人消瘦而憔悴,脖頸上有些很深的皺紋。腮幫上有些褐斑,那是太陽在熱帶海面上反射的光線所引起的良性面板癌變。褐斑從他臉的兩側一直蔓延下去,他的雙手常用繩索拉大魚,留下了刻得很深的傷疤。但是這些傷疤中沒有一塊是新的。它們象無魚可打的沙漠中被侵蝕的地方一般古老。他身上的一切都顯得古老,除了那雙眼睛,它們象海水一般藍,是愉快而不肯認輸的。”在我看來,他手上的傷疤是英雄的傷疤,象徵著與命運的對抗及永不屈服的決心。這傷疤象沙漠中被侵蝕的地方一般古老更是表現了老人歷盡滄桑後的容顏。然而,老人的眼睛卻是如海水一般藍,是愉快而不肯認輸的,這眼睛在沒有遇到那條大馬哈魚時從來沒有絕望過,即使貧窮、飢餓、寒冷與孤獨接踵而至,他也仍信心百倍地去接受,去期待。就在這位老人聖地亞哥的夢中:“夢見童年的非洲,夢見沙灘海岸、夢見褐色的大山和高聳的海岬”,夢見在海灘上像小貓一樣嬉笑玩耍的獅子。八十四天未釣到魚的失落依然無法掩蓋老人對生活的夢想與追求,在老人眼睛裡,心中,又暗藏了怎樣的熱血,怎樣的夢?

就在第85天,老人生命中不平凡的一天裡,在別的漁民的奚落聲中,老人決定第85次出海,去尋找他自己的幸運之神。憑著多年的捕魚經驗,他獨自來到了魚兒成群,但極其遙遠的海域。在海風中,小船飛速地前進著,他發現了一條重量超過1500磅的大哈魚,並開始了長達3天3夜的搏鬥。他用他的背部和左右手,輪換著拉住釣索,太緊了就放出去一些,鬆了就拉緊釣索,餓了、渴了,就吃生魚、喝少量的水。他的背部和左右手都被釣索勒破了,他用海水清洗後,還是繼續拉著;左手抽筋了,就用右手。老人是那樣的無助、無力。他的臉上劃破了許多口子,手也開始不停地抽搐,而且他已兩天兩夜沒有合過眼了,他—顯得那樣疲憊不堪,但是他始終都沒有放開手上的那張網,堅持到底,終於,將那強悍的鯊魚制服了。他與大魚搏鬥了三天,大魚才終於筋疲力盡浮上水面,被他殺死。他終於以他自己非凡的自信和勇氣,悍衛了自己勝利的果實,成為了一切惡戰的勝利者。

在老人的眼中,這是一場英雄與英雄之間的較量。他對每一條魚談話,對每一朵浪花談話,海就是他生命中的一部分,而這條魚,在他眼中,也理所當然地成了英雄。他有惻隱之心,他甚至在同情自己奮力捕捉的魚,可是出於職業習慣和自尊心,他又不得不去與魚抗爭,與他眼中的英雄抗爭。這兩種彼此矛盾的觀念皆源於聖地亞哥一人——一種出於人的本性,一種則出於人的社會性。某些時候可以協調,某些又不得不互相抵礪,他在征服魚的3天裡也征服了自己、主宰了自己

在老人辛辛苦苦抓到了魚之後,考驗卻並沒有結束。魚有18英尺,比他的小船還長,他只好將魚綁在船的一邊。可回航時,大魚的血腥味,一再引來鯊魚的襲擊。於是,他用盡一切手段來反擊。他用魚叉叉,魚叉被鯊魚帶走了;他把小刀綁在槳把上亂扎,刀子折斷了;他用短棍,短棍也丟掉了;他用舵把來打。上天似乎就不曾憐惜過這樣一位偉大的老人,他將厄運一次又一次降在老人身上,聖地亞哥沒有屈服,他用一切他可以運用的方式來與命運反抗。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及勢力的增強,老人最終放棄了——僅僅希望能夠平安地回到岸上。老人依舊是英雄,因為他敢於與命運做鬥爭。但這句話在有意無意之間將其生命奮鬥的過程體現,老人終於失敗了。

最終他的頑強意志卻並沒能得到好的結果,回港時只剩下魚頭魚尾和一條脊骨。可老人最後說:“不過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可以被打敗。”這句話在26個字間闡述了英雄的含義,生命的意義,也在剎那間烘托了全文,點明瞭文章主旨:人要勇敢地面對失敗。

這是一場人與自然搏鬥的驚心動魄的悲劇。老人每取得一點勝利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最後遭到無可挽救的失敗。但是,從另外一種意義上來說,他又是一個勝利者。因為,他不屈服於命運,無論在怎麼艱苦卓絕的環境裡,他都憑著自己的勇氣、毅力和智慧進行了奮勇的抗爭。大馬林魚雖然沒有保住,但他卻扞衛了“人的靈魂的尊嚴”,顯示了“一個人的能耐可以到達什麼程度”,是一個勝利的失敗者,一個失敗的英雄。這樣一個“硬漢子”形象,正是典型的海明威式的小說人物。 什麼是失敗?失敗的真正意義是在遭遇了挫折之後沒有勇氣爬起,失去了再來一次的勇氣,失去了對生活的希望,失去了自己人生的夢想。什麼是英雄,英雄就是敢於面對挫折,挑戰挫折,戰勝挫折的人,他們有勇氣完成自己也許失敗了很多次的夢想,這才算得上是英雄。

是那雙充滿自信的眼睛。正是它,給了老人出海的信心,正是它,支撐著老人在大海中整整搏鬥幾天幾夜,發揮出在他生命中的所有極限。一個人生來不是總是失敗的,就算失敗也並非絕望,一個人可以被滅亡,但是他的精神是打不敗的,是永存的,只有戰勝自己一切的不可能,才能獲得勝利。

生活中,能壓倒一切的不算是強者,但不被一切所壓倒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拿破崙曾經說過:“預設自己的無能,無疑是給失敗製造機會!”所以,人最先應當戰勝自我。有很多人常常把自己的失敗歸結於才能的有限,真實,才能往往得力於自我競爭。自我競爭,就是以最快的速度,拿出最好的成績超過自己原先所創下的“最好成績”。人要逾越自己過去的最高度的確是一件很難的事,但是隻要你跨過這極難的一步,你就再一次戰勝了自己,你跨過這極難的一步,你就會更上一層樓。在現實生活中,只有能夠堅持進行堅強不屈的鬥爭的人,才能獲勝。雖然有時人們會戰勝自然,有時會被自然所打敗乃至於被毀滅,但是最重要的是,當自己被自然所打敗的同時,自己能否使自己的意志不消沉,重新回覆自信,以更高的熱情去迎接大自然的挑戰。

最新海明威《老人與海》讀後感3

《老人與海》是美國作家海明威於1952年完成的一部中篇小說,這部作品為海明威贏得了1953年的普利策獎和195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被海明威認為“是這一輩子所能寫出的最好的一部作品”。

這部作品的突出貢獻之一,就是在文學史上留下了聖地亞哥這樣一個光輝的“硬漢”形象。

這個總是在夢中看到獅子的硬漢,用他的實際行動很好的詮釋了人類永不屈服的精神:他作為漁夫,先是遭遇了連續84天都沒有捕到魚的不幸,在第85天堅持出海之後,他時來運轉了,出乎意料釣到了一條比船還大的大魚,但剛剛嚐到成功的喜悅沒有多久,不幸的事情卻又發生了,受傷的大魚引來了鯊魚們的爭搶,老人拼盡全力與鯊魚搏鬥,但最終帶回家的只有大魚的一副骨架了。

海明威將老人和海、大魚放在一起,形成一種巧妙的比對和有趣的碰撞,更加凸顯了人物形象,增強了作品感人至深的力量。這就如同同樣欣賞一抹蔥綠,春天和雪地裡的效果絕對是迥然不同的。

表面上看,老人貧窮、孤獨。陪伴他的只有“一張床、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以及一方燒炭起火做飯的泥地”,他經常吃了上頓沒下頓,甚至連漁網都不得不賣掉了。可以說他除了自己,已經一無所有。他有的是衰老,是打漁生活留給他的累累傷疤,是周圍人們對他“不交運”的同情,甚至是對他因年老體衰能力喪失的懷疑。當他在連續四十天沒釣到魚後,那個唯一跟隨他的男孩也被父母叫走了。他真的是一個人在戰鬥了!

而且,在跟大魚和五撥鯊魚搏鬥的過程中,這個老人又接連失去了魚叉和全部的繩索,折斷了他的刀子,沒有了短棍甚至舵柄。他被逼上了生命的懸崖之上。正如有人所說,沒有在深夜痛哭過的人,不足以談人生。一個沒有經受過歲月的捶打、沒有經歷過人生風浪的人,是不可能深刻理解人生的。所以只有這樣的一個老人,才能為那些被上帝拷問和命運走向極端的人做典範。

不得不承認,這個瘦骨嶙峋、渾身上下都很蒼老,擁有“樂觀而且永不言敗,色彩跟大海一樣”的眼睛的老人是個極具魅力的人,他給陷入生命低谷的人提供了教科書式的答案,生動而又感人。

在他遭遇了連續的不走運之後,他沒有懷疑自己、萎靡不振,而是在失意中繼續保持希望,對自己、對生活繼續充滿著信心。“他確信,只要他很想擊敗誰,就能擊敗誰”,他堅信自己仍會得到好運的眷顧,對到來的每一天都採取積極的態度。“每一天都是個嶄新的日子。走運固然不錯,不過我寧可保持精確。那樣,機會來臨時,你已經做好了準備。”當他被大魚拖住,無法捉摸命運安排的時候,他也會手足無措:“要是往底下鑽,我該怎麼辦?我不知道。要是沉到水底,死在那裡怎麼辦?我不知道。不過,我得想些法子,有好多事情是我能做的。”在他被鯊魚攻擊的時候,他幾乎一無所有了,他也是抱定了這樣的想法:“現在不是去想缺少什麼的時候,該想一想憑現有的東西你能做什麼”“只要我還有槳、還有短棍、還有舵柄,我就要試一試”。是啊,總不能夠坐以待斃吧?不是應該像老人一樣嗎?多想想自己還能做點什麼,並且多確信自己還能做好多好多。在遭到鯊魚襲擊的時候,他雖然知道自己“好景不長”了,但還是不斷地為自己打氣:“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卻不能被打敗”“想些開心的事兒,老頭兒”“人不抱希望是很傻的”“運氣是以很多不同的形式出現的,誰能認出它來呢?”

正因如此,老人的每一天都有太陽升起,都有陽光照耀。

在老人和大魚僵持對峙的過程中,他受盡了飢寒、疲憊、傷痛、絕望、體力不支等種種折磨,但始終沒有放棄。“竭力不去想什麼,只是堅持著”“我會誓死奉陪到底”“它能撐多久,我也能撐多久”“你必須得堅持住,這是不用說的了”,他知道,在這大海之上,人跟大魚搏鬥的最有力的武器是“意志和智慧”。

而且,他在戰鬥的過程中充滿了力量和勇氣,不斷挑戰著自己。儘管他老了,但他沒有四處炫耀他的老本,依靠過去的光環吃飯——儘管他確實有這樣的資本。他曾經跟一個大塊頭黑人比手勁,用了整整一天的時間,他擊敗了這個碼頭上最強壯的人。他是冠軍聖地亞哥!但他在跟大海的較量中,他還在一次次地上千次地證明自己男子漢的能耐和耐力。“每一次都是新的一次,而每次證明的時候他從不回想過去”。

在他和大魚進行最後決戰的時刻,他感覺到了緊張和興奮。他反覆提醒自己“保持頭腦清醒”,不要被對手弄迷糊,要把有限的力氣用在該用的地方。在一次次嘗試殺魚失敗之後,他又一次次“再試一次”。當然,支撐他殺死大魚的還有他一刻也未曾放棄過的目標,“我得宰了它”是他心裡默唸無數遍的話;還有他始終放在心裡的崇拜他的那個男孩和他崇拜的名將迪馬喬。

朱光潛在《談美書簡》中說:“生命總在活躍地顯示它的力量,這對於我就可心滿意足了,阿門。”而老人聖地亞哥征服讀者的正是這樣一種生命的力量!他體現出的是人的偉大和尊嚴!

更難能可貴的是,老人對自己有清醒的認知:在強大的對手面前,他不自暴自棄、妄自菲薄,他依然能親善的微笑,能不失自我,保持個性和風度,充滿勇氣地活下去;他也不會妄自尊大、目空一切,他一直與上帝與朋友同在,他甚至感恩大海,感恩他的對手。他不願意把大海“說成是競爭對手,或者是一個地方,或者甚至是一個敵人”,“總是把大海想象成女人,某種施予恩惠、或者不給恩惠的事物”;他把折磨他快要死去的這條大魚稱為“我的兄弟”“我的朋友”,認為它了不起,漂亮、高尚,他為它沒有東西吃而感到難過,覺得“誰都不配吃它”,認為“和那些厲害的鳥獸相比,人算不得什麼。”他不凌駕於一切之上,他在跟自然的衝突中蛻變,但更在與自然的契合中成熟,他始終遵從自然的規律做事。

但即便如此,我們總有不能規避的命運。就像是最後,他為之掙扎、努力、殫精竭慮捕獲的大魚成了鯊魚的獵物,他兩手空空回到了岸上的時候,彷彿突然之間,我們悲哀地發現,他又踏上了生命的起點,他的一切付出都化為了泡影,都變成毫無意義的了。這裡有海明威迷惘的創作個性特徵的存在,只不過是以宿命論和悲劇的形式表現出來。這恐怕也是很多人的一種人生體驗——生命虛無,讓人絕望。我們總有戰不勝的命運、戰不勝的歲月、戰不勝的大自然。我們可能生來就是個漁夫,我們不能確定會有多少鯊魚襲擊我們,也不能知道什麼時候會因體力不支昏倒爬不起來,會不會恰恰在無力掙扎的時候靠岸。如果一切恰恰都好,那我們要感恩,要珍惜;如果任一方面出了問題,我們也要學會坦然接受,積極應對。即使在與這一切的較量中,我們得到的是悲劇,也會像老人一樣做一個悲劇英雄。就像海明威曾在《永別了,武器》中說:“這本書是一部悲劇,這個事實並沒有讓我不愉快,因為我相信,人生就是一部悲劇,也知道人生只能有一個結局。”

但又有什麼要緊的呢?如果能像老人聖地亞哥一樣活過,即使最後躺在病床上,你回想那些奮鬥的故事,那些相伴的溫情,那些心無旁騖的執著,那些義無反顧的勇氣,那些熱血壯志,那些痴心努力,不是都曾真實而美麗的存在過嗎?你沒有辜負生命和美景,擔負起了屬於自己的那一份命運。這一切就足以穿越歲月撼人心魄,可以讓人生莊嚴,讓我們走向更遠的遠方。

除了智慧和品德,我們又有什麼可以自誇於世的呢?銘記於心吧:人類,富有的是精神!

最新海明威《老人與海》讀後感4

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可以被打敗。

輕輕合上這本《老人與海》,不禁思緒萬千,我的心早已隨著這書飄到那波濤洶湧的大海。這本書,給了我生活的信心和麵對生活的勇氣;這主人公(聖地亞哥),使我明白了“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老人與海》的故事很簡單,寫的是老漁夫聖地亞哥在連續84天沒捕到魚的情況下,終於獨自釣上了一條大馬林魚,但這魚實在太大了,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盡,別他殺死了綁在小船的一邊,可想而知,這需要多大勇氣和多強的意志啊!但在歸程中一再遇到鯊魚的襲擊,於是老人與鯊魚進行了殊死搏鬥,但最後回港時只剩下魚頭魚尾和一條脊骨。但是他這種堅持不懈,自信的精神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雖然老漁夫沒有把完整的馬林魚拖回海岸,在別人眼裡是失敗的,但是實際上他是成功的。俗語道:不以成敗論英雄,他那堅強的意志,勇敢的精神不比英雄的行為遜色,他將成為經歷磨難而戰無不勝的巨人,值得每個人倡導。

古時的愚公移山,他明知開山絕非易事,也非一朝一夕就可完成,他“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仍堅持帶領子孫後代來開山。終於感化天帝,命山神搬走了這幾座山。還有“水滴石穿”,“鐵杵成針”,“冰凍三尺”等等,不都意味著“有志者,事競成”嗎?

《老人與海》中有句名言:一個人不是生來就要被打敗的,你可以被毀滅,但不可以被打敗。這句話襯托出了老漁夫的勇敢意志。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困難是難免的,最重要的是要勇敢面對,有堅持不懈的精神,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回想自己,每當遇到一點點困難就不耐煩,當失敗時就好比瀉了氣的皮球。

當我看到“老漁夫想:這裡離海岸實在太近了,也許在更遠的地方會有更大的魚”時,我不禁有感而發:雖然老漁夫已經捕到了一些魚,但他並沒有安於現狀,而是有著更遠大的目標。而我們呢?取得了一點點成績就沾沾自喜,得意忘形,沒有奮鬥的目標,這怎麼會成功呢?“失敗是成功之母”,就是這句話,是老漁夫在84次的失敗後,在第85次時捕到了大魚,嘗試到了成功的喜悅。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因考試的失敗而失落,對自己沒有信心;也許會因為朋友的背棄而傷心,自暴自棄。但是,自從我讀了《老人與海》後,想想來漁夫,再想想自己,就覺得自己遇到的不是問題。

同學們,人生誰沒有失敗過,最重要的是在失敗過後重新勇敢的站起來,積極的去面對,去尋找失敗的根本原因,並改正。“人生能有幾回搏”,我們要全力以赴,以全心的面貌去挑戰,堅信成功將不再遙遠。

“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可以被打敗。”當我們遇到困難而灰心喪氣時,,一定要堅持,古人云: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們要滿懷信心的去迎接挑戰。因為我相信成功永遠屬於我們自己!

今年暑假,我讀了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小說《老人與海》。我十分佩服小說中老漁夫的意志,他讓我懂得了一個人一定要有堅持不懈的精神,才能獲得成功。

小說描寫的是一個年近六旬的老漁夫,在一次單身出海打魚時,釣到了一條大魚,卻拉不上來。老漁夫同魚周旋了幾天後,才發現這是一條超過自己漁船數倍的大馬林魚,雖然明知很難取勝,但仍不放棄。後來又因大馬林魚傷口上的魚腥味引來了幾群鯊魚搶食,但老人仍不願就這樣放棄,最終突出重圍,將大魚帶回了漁港,讓其他漁夫佩服不已。

當我讀到“老漁夫想:這裡離海岸實在是太近了,也許在更遠的地方會有更大的魚……”時,我十分佩服這位老漁夫,因為他這時已經打到了一些魚,但他沒有安於現狀,而是向著更大的目標前進。再看看我們,平時遇到一點小困難,我們都叫苦連天。我們是祖國的未來,應該像這位老人一樣胸懷大志,去追求更好、更大的目標。

當我讀到“大馬林魚開始快速地圍著小漁船遊動,將纜繩纏繞到了桅杆上,老人右手高舉著鋼叉,在它躍出水面的一瞬間,竭盡全力地向它的心臟擲去,一聲哀鳴結束了大魚的生命,它靜靜地浮在水面上……”時,我的心也像一塊大石頭落了地。我非常欽佩老人那種毫不畏懼、堅持不懈的精神,雖然知道對手實力很強,但他沒有絲毫退縮,而是迎難而上。正因為有了這種精神,老漁夫才獲得了這場生死較量的勝利。我們在生活中也要學習老漁夫的精神,做事情不怕困難,才能取得成功。

在讀到大魚的血腥味被一群鯊魚嗅到了,爭相游來搶食,老人的左手正好在抽筋,他只能使用右手,用木棒、捕到的劍魚的嘴等一切可以用來攻擊的武器自衛,並最終趕走了這群鯊魚。但大魚的肉已經被吃了一大半,而老人還風趣地批評自己的左手“該工作的時候卻在休息”的時候,我也被老人樂觀的精神所折服。在生活中,有些損失是不可避免的,我們應該以樂觀的態度來對待,不能斤斤計較。

小說歌頌了老漁夫不畏艱險努力奮鬥的精神,我們也應該像他那樣,不能滿足於現狀,應該積極向上,做任何事都要堅持不懈,遇到困難要迎難而上,決不能半途而廢。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獲得更大的成功和勝利。

該書出版僅48小時就銷量驚人,當年獲得了普利策文學獎。1954年,因為海明威"精通於敘事藝術,突出地表現在他的近著《老人與海》之中;同時也因為他在當代風格中所發揮的影響",海明威又獲諾貝爾文學獎。"每一句話和每一段落,都要儘量寫得簡潔。"這是海明威寫作的信條之一,這使得他的作品改編成電影的數量比任何其他一位獲獎者都多。當他被宣佈為當年的普利策文學獎得主時,評論界一致稱好。"人可以被毀滅,卻不可以被戰勝。"海明威在《老人與海》裡所說的話,不僅打動了讀者,也征服了評論者。

“一艘船越過世界的盡頭,駛向未知的大海,船頭上懸掛著一面雖然飽經風雨剝蝕卻依舊豔麗無比的旗幟,旗幟上,舞動著雲龍一般的四個字閃閃發光——超越極限!”作者海明威是這樣評價他的作品《老人與海》的。

《老人與海》塑造了一個經典的硬漢形象。古巴的一個名叫桑地亞哥的老漁夫,獨自一個人出海打魚,在一無所獲的48天之後釣到了一條無比巨大的馬林魚。這是老人從來沒見過也沒聽說過的比他的船還長兩英尺的一條大魚。魚大勁也大,拖著小船漂流了整整兩天兩夜,老人在這兩天兩夜中經歷了從未經受的艱難考驗,終於把大魚刺死,拴在船頭。然而這時卻遇上了鯊魚,老人與鯊魚進行了殊死搏鬥,結果大馬林魚還是被鯊魚吃光了,老人最後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禿禿的魚骨架。

海明威為什麼沒有讓老人最終勝利呢?用小說中老人的話來說:“一個人並不是生來就要被打敗的”,“人儘可以被毀滅,但卻不能被打敗。”這就是《老人與海》想揭示的哲理。不可否認,只要是人就都會有缺陷。當一個人承認了這個缺陷並努力去戰勝它而不是去屈從它的時候,無論最後是捕到一條完整的馬林魚還是一副空骨架,這都已經無所謂了,因為一個人的生命價值已在那追捕馬林魚的過程中充分地體現了。曾經為自己的理想努力追求過、奮鬥過,難道他不是一個勝利者嗎?老漁夫就是敢於挑戰自身缺陷及自己勇氣和信心的勝利者。從世俗勝利觀的角度看,老漁夫不是最後的勝利者,因為儘管開始他戰勝了大馬林魚,但是最終大馬林魚還是讓鯊魚吃了,他只是帶著大馬林魚的白骨架子回到了岸上,也就是說,鯊魚才是勝利者。可是,在理想主義者眼裡,老漁夫就是勝利者,因為他始終沒有向大海沒有向大馬林魚更沒有向鯊魚妥協和投降。就如音樂大師貝多芬所說“我可以被摧毀,但我不能被征服”。

人性是強悍的',人類本身有自己的限度,但正是因為有了老漁夫這樣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向限度挑戰,超越它們,這個限度才一次次擴大,一次次把更大的挑戰擺在了人類面前。在這個意義上,老漁夫桑地亞哥這樣的英雄,不管他們挑戰限度是成功還是失敗,都是值得我們永遠敬重的。因為,他帶給我們的是人類最為高貴的自信!

人生本來就是一種無止境的追求。它的道路漫長、艱難,而且充滿坎坷,但只要自己勇敢頑強地以一顆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戰,他將永遠是一個真正的勝利者!

最新海明威《老人與海》讀後感5

《老人與海》是創作於1952年的一部中篇小說,一經問世,便在當時的文學界掀起了一陣“海明威熱”。它再次向人們證實了海明威作為20世紀美國傑出小說家的不可動搖的地位和卓越的功績。

《老人與海》的內容很簡單,小說描寫了一位老漁夫在海上捕魚,經過了84天,他還沒有捕到一條魚,大家都說他運氣不好,不吉利,等到第85天,他決定去漁夫們從未去過的深海打魚,以證明自己的能力和勇氣。在海上,老人發現了一條很大的馬林魚,他克服了重重困難,經過艱難的搏鬥,終於在第三天早晨,把魚叉刺進了馬林魚的心臟。在返回的途中,老人遇到了鯊魚的五次襲擊,他用魚叉、船槳和刀子勇敢反擊。當他駕駛小船回到港口時,馬林魚只剩下一幅巨大的白骨架。小說塑造了鮮明的人物形象,具有極其獨特的表現手法。

一、人物形象。

海明威以凝練的敘述語言和手法塑造了桑提亞哥這一鮮明豐滿、情感豐富、內心剛毅的硬漢子形象,並把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深蘊在這個富有多重象徵意義的藝術形象之中。

在故事的發展演繹中,通過桑提亞哥與小男孩的對話、在海上的內心獨白、回憶、思考,以及熟練的捕魚動作和驚心動魄的戰鬥場面等生動細緻的描寫,刻畫出一位年邁體弱,在既定的失敗和死亡面前毫不氣餒、英勇無畏、不屈服於命運的漁夫形象。不僅從正面形象勾勒出老人獨有的外貌特徵,而且從老漁夫那海水一般藍的眼睛裡折射出老人老而不衰、佈滿自信的性格特徵。隨著時間的延續,發現魚、與魚鬥智鬥勇、與鯊魚的殊死搏鬥等故事情節逐步展開,作者運用對比手法,藉助於大馬林魚之狡詐、鯊魚之凶殘、搏鬥之血腥顯出主體性格的深厚堅強。即使是面對強大的敵人和死亡的威脅,他的意志也最終戰勝了懼怕心理,對老人而言,生命的存在並不是第一位的,只有偉大人格的存在,只有保持男子漢的尊嚴才是第一位的。正如老人所說: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給打敗。這就是桑提亞哥這一藝術形象向讀者昭示的硬漢子精神,同時這也是海明威的人生宣言。

作為《老人與海》中的主角,桑提亞哥這條硬漢子,又是海明威一生坎坷的經歷和自身桀驁不馴的性格在藝術上的折射和反映。

二、結構。

海明威是以簡潔凝練而著稱的作家,他的《老人與海》在結構藝術上就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具體表現在剪裁、佈局和節奏的處理上。

縱式結構。《老人與海》採取了縱式結構的方式,即在眾多漁夫中老人作為他小說中的主人公桑提亞哥,選擇了非常可愛的孩子曼諾林做老人的夥伴,選擇了遼闊深遠的大海作為老人捕魚的典型環境,選擇了一生中難得遇見的大馬林魚作為老人的對手,把這一系列情節的發展按自然的時空順序安排在兩天時間內進行,這樣剪裁實際上有許多東西並沒有被真正剪裁掉,而是讓讀者自己去完成,達到“一石多鳥”的藝術效果,寓意深厚。一方面集中體現了他作品的主題:“人並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儘可以把它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另一方面,很好地體現了他創作的冰山原則,讓讀者領會到八分之一的故事描繪所暗示的潛臺詞原來海明威所歌頌的桑提亞哥的精神是一種人類精神,人之為人,其意義就在於具有頑強的意志力,勇於拼殺,蔑視痛苦和死亡。

輪輻式的佈局。小說的全部時間非常緊湊,前後只有四天:出海的前一天,以老人從海上歸來為引子,讓周圍的人物一個個出場,交代了他們與老人之間的關係:一個熱愛他,跟他在一起學習釣魚的孩子曼諾林;一對非常自私的父母;一群尊敬他,但永遠不能理解他的打漁人;一個關心他的酒店老闆。老人就生活在這樣的人物群體中,相比之下,他與眾人有著明顯的不同,他很樂觀,心胸開闊,是個經驗豐富、充滿信心、勤勞勇敢、富於冒險、熱愛生活的純樸的古巴漁民。整個佈局就是這樣,圍繞老人展幵了一幅廣闊的生活圖畫一這裡有陸地也有海洋、有藍天也有白雲、有老人也有小孩、有孤獨也有歡聚、有鬥爭也有和平、有窮有富、有愛有恨。從這樣的佈局中,我們不僅看到了老人的生活環境,而且充分把握了老人的性格特徵。同時,這種輪輻式結構還能產生線索清晰明瞭、中心集中突出、故事簡潔明快的效果。

三、藝術手法。

為了充分地表達作品的內容,海明威在《老人與海》中運用了各種藝術手法。

完美的照應。保人與海》非常講究照應的完美。老人獨自一人住在海邊一座簡陋的茅棚裡,第85天的黎明他從這裡扛著工具由孩子送他出海;兩天後的黎明,他獨自駕著小船又回到了海邊,扛著工具又進了小茅屋,孩子第一個來看他,整個故事就是這樣,在時間、地點、人物及道具方面形成了照應關係,有頭有尾,產生一種完滿的美感。這種首尾完全相呼應的照應並不是簡單的重複,他引導人們去思考:一去一回都是黎明,地點依然是小茅棚,人物依舊是老人和孩子,用具還是那些捕魚的工具,看起來似乎沒有什麼驚奇的變化,但這裡已經蘊藏了不同的內容:出海前老人精神抖擻,充滿信心;孩子為老人擔心、祈禱、祝福;老人的工具是完好的;小茅棚在老人的心目中並不是至關重要的。歸來後,老人已經疲憊不堪,面臨著精神和肉體上的全面崩潰;孩子為老人的受傷而哭泣,為老人的歸來而歡樂,為將來能繼續跟老人學習本領而慶幸;老人用作戰鬥武器的捕魚工具已殘缺不全;小茅屋此時成了老人衷心向往的處所。可見前後已發生了本質上的巨大變化。使用這樣的照應頭緒清晰,有助於對作品進行全面集中地把握,整體感很強。

引人的懸念。海明威在《老人與海》中一開始就設了兩個懸念:老人一連八十四天一條魚也沒捉到,他準備第八十五天繼續捕魚,他很背運(孩子的父母這樣看他),那麼,他能否捕到一條大魚?老人在感到他的力氣可能不支的情況下,認為自己有信心有訣竅,認為像他這樣一個“古怪”的老頭子會做好一切的,那麼,他有什麼樣的信心和訣竅?他的“古怪”又表現在哪裡呢?這是讀者迫切想要知道的,這股巨大的吸引力牢牢牽著你去尋找你所想知道的一切,最後讀完作品就會得到比較圓滿的答案。懸念隨著情節的發展消失了,我們對作品的總體精神也得以瞭解,這就是懸念設定的藝術效果。

強烈的對比。老人的性格威力就是在不懈地出海一一捕大馬林魚一一斗鯊等一系列衝突中逐漸顯示出來的。大馬林魚、凶鯊是海中的無敵將領,它們強壯有力,毫無畏懼,為所欲為;而老人年老體弱,孤單一人面臨這樣強大的敵手,展開交鋒和衝突是非常激烈的,老人能在最後打退一切進攻者,這種威力不能不讓讚歎。這種以弱對強的鬥爭,能夠強化矛盾的衝突,更鮮明地突出主體性格的深厚層次一堅強。

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海明威在作品中很少直接抒情,常常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把老人內心感受全部傾注在不斷變化的景物描寫上。從總體方面來看:太陽的每次升落都與老人情緒的變化相諧調,與老人捕魚之進展相巧合。黎明,魚蠢蠢欲動,老人充滿信心等待著;正午,魚開始劇烈掙扎,老人處於情緒十分緊張的狀況;傍晚,魚稍稍安靜,老人也得以歇息。這種描繪不露痕跡,情隨景自然變化。從具體的細節來看,觸景生情。如“風在不住地吹,稍微轉到東北方去,他知道這就是說風不會減退了。老頭兒朝前面望了一望,但是他看不見帆,看不見船,也看不見船上冒出的煙。只有飛魚從船頭那邊飛出來,向兩邊倉皇地飛走,還有一簇簇黃色的馬尾藻。他連一隻鳥兒也看不見。”這是一段否定式的景物描寫,看似無景,實則有景,老人多麼想看到這一切啊,他太孤獨了,可他什麼也沒有看到,因而情中生景。

《老人與海》中的內心獨白代替了對話。由於老人一個人孤單出海,所以只有自言自語。正如電影中的畫外音的效果。蒙太奇的剪接手法在這裡也得以恰當的運用,表現在老人非常疲倦時,為了使自己增加信心,回想起年輕時與一個力氣最大的黑人碼頭腳伕在一家酒館裡比賽掰手腕勝利的情景。這種剪接自然妥貼,它有存在的前提:這就是他在左手抽筋、右手受傷的情況下,想起了比賽,很符合老人此時此刻的心理,所以產生了這樣的聯想是合情合理的。這就使得故事做到了連貫和統一,而且也加大了容量。

最新海明威《老人與海》讀後感6

看了很多名著,一直都不敢妄加評論,並不完全因為怯懦,更多的是一種尊敬的心理;因為作為名著其實都有他深刻的一面,在看似平淡的書寫裡,透出的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東西;這就是為什麼傳世名著以散文和小說居多的原因,詩歌和評論就因為其鮮明地個性和觀點,使其成為時勢英雄,最後或者被利用成工具,或者因為時間的推移成為花瓶式的擺設。

看榕樹下作者“遠處飄來一朵雲”的評論,“一朵雲”的年輕(我只是說思想),使她/他看到“冰山在海上移動之所以顯得莊嚴巨集偉,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一朵雲”看到的也只是海明威所寫的,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那水下的呢,還有它的八分之七的根基呢;老人桑提亞哥出海挑戰大海的時候,那是人類都會引為自豪的象徵,勇於挑戰和渴望征服浩瀚的大海,渴望和一條真正的鯊魚面對面的挑戰;一條船,一個老人,一片浩瀚的大海;鯊魚出現了,大海只派了他的小小的鯊魚出現了,老人和小船,大海派來的小小的鯊魚,老人是人類的代表,老人眼裡是條真正的鯊魚;於是,老人抖擻精神,和鯊魚進行著殊死搏鬥,一場征服和反征服的搏鬥,“大塊的魚肉”和後來的爭奪,區域性的勝利之後,當老人感覺勝利在握的時候,“鯊魚忽然……”,老人最後是空著雙手,幸運地“凱旋”。

我最初看“老人與海”之後,只感嘆了一句,人最終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征服了什麼;依然還是這樣的感嘆,在9.11之後和之前,布什也許從來沒看過他故鄉的老人,給他的忠告;老人與海的挑戰,進行了不屈不饒征服,但是你是不是想過,人是不是在不屈不饒的製造問題,然後再去解決他,到底這世界最後誰征服誰,征服了之後做什麼,為什麼要征服而不是……

老人與海》中,孤獨的老漁夫桑提亞哥已經不僅僅是條硬漢,他身上所體現的精神價值,完全是古希臘悲劇精神的現代迴響。在《老人與海》中,海明威終於為他所鍾愛的硬漢找到了靈魂,這靈魂就是人類亙古不變的永恆價值。因此,在《老人與海》中,硬漢桑提亞哥的剛毅性格,已經成為小說的表面。通過桑提亞哥硬漢性格來禮讚人類的永恆價值,才成為小說的真正主題。《老人與海》中展現了哪些永恆的價值呢?

首先就是人的自信。

桑提亞哥連續出海八十四天了,一條魚也沒捕到。可是,“那雙眼睛啊,像海水一樣藍,是愉快的,毫不沮喪的。”原先跟隨桑提亞哥出海捕魚的小孩,談到他爸爸把他叫到別的船上去,說道:“他沒多大的自信。”“是的。”老頭兒說,“可是我們有,你說是不是?”

桑提亞哥的自信是絕對自信,是不以環境變化而變化的自信,是不用與他人比較的自信。在桑提亞哥的生存哲學中,即使遭遇到了極點的背運,人也只能自信。

人活著,唯一能確定的必然,就是走向死亡。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必然的東西可以依靠。既然人是靠偶然活著的,那麼支撐人生存勇氣的,就只有自信了。如果喪失了自信,在持續那麼多天的背運之後,桑提亞哥還有勇氣和毅力出海捕魚嗎?因此人活著就必須自信,不自信是人消費不起的奢侈品。正因為桑提亞哥有著絕對自信,他對小孩被叫走,表示了完全的寬容和理解。在這裡,海明威展現了自信與寬容之間的聯絡。《老人與海》的主要篇幅,是描寫孤獨的老漁夫桑提亞哥,在茫茫大海上和大馬林魚和各種鯊魚糾纏、搏鬥了三天三夜的經歷。通過海明威淋漓盡致的描寫,我們充分感受到了桑提亞哥與命運作殊死抗爭的悲壯與崇高。老人最後拖回家的只是一副十八英尺長的魚的骨架,骨架上唯一完整的是魚頭和漂亮的魚尾巴。

從物質上來說,老人搏鬥了三天三夜的結果是失敗了;但從人的精神、從人的自信自尊,從人勇於和命運作竭盡全力的抗爭來說,桑提亞哥取得了勝利。

中國古代文化的內涵,在與親和力,而不是征服的力量,海明威參加過美國人的英雄思維,就是強調征服的力量,但是失明後的他,開始思考徵服的意義,所以才有老人和海;美國在越戰裡的結果,海明威是越戰裡的老人,人類的生存意識是海,如果盲目的強調一個生命對另個生命的征服和佔有,即使進行著不屈不饒的過程,結果只有海明威所寫的,老人空著手回航:“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被打敗的,你儘可以把他消滅掉,但永遠不會打敗他”,人如此,其他的生命呢?作品是沒有侷限的,作家卻有侷限的,作家的精神是沒有侷限的,作家的人卻是有侷限的,海明威留下思考的同時,他也留下了耐人尋味的話:我試圖塑造一位真正的老人、一個真正的孩子、一片真正的海、一條真正的魚和真正的鯊魚。如果我能將他們塑造得十分出色和真實,他們將意味許多東西。

很多東西,在名著裡都是留下很多東西的,思考思索是所有作家的天性和責任,我愛作家和文人,愛一切在生存的壓力下不放棄思考的人們。一個簡單的故事,一個平凡的老人,一條普通的大馬林魚,在茫茫大海上發生了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經歷。也許沒有大海,就沒有魚;沒有魚,也就沒有漁夫,同樣也就沒有折斷不平凡的經歷了。正因為有了大海,才讓漁夫釣上了一條大馬林魚,但卻在海上拖了三天三夜才把魚殺死,但又遭到了鯊魚的襲擊,賊後的結局可想而知,這條大馬林魚只剩下了魚頭魚尾和一條脊骨。一切的肉體都不復存在了,剩下的只是一個軀殼,一個沒有靈魂的軀殼,任人擺佈,但是誰又願意去操控它呢?它只不過是一堆毫無利用價值的骨架。然而,一個悲劇性的故事裡,卻折射出一個“英雄人物”——老人聖地亞哥。

連續八十四天沒有捕到魚,在別人眼中他是一個失敗者。因為作為漁夫,捕不到魚,還能算是真正的漁夫嗎?而可貴的還是他卻能在第八十五天決心駛向遠方的大海去釣魚,那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難道不令我們佩服嗎?不論是魚叉,小刀,短棍。一次次被鯊魚帶走,但他始終用盡一切手段進行反擊,什麼也無法摧殘它英勇的意志。一句“我跟你奉陪到死”,夾雜在大海的咆哮聲中,迴響在我耳旁。一個人把生命都壓了上去,與敵人做殊死的博鬥,能不算英勇嗎?我想鯊魚正是宇宙間一切破壞性力量的化身,而老人正是正義的使者。

在人的一生中隨時隨地都存在這股破壞力量,人生是不停地迴圈著的,喜劇的落幕,不就是悲劇的上演;悲劇的落幕,也就意味著喜劇的再度登場。老人將大馬林魚殺死看似是完美的結果,但同時他還在“醞釀”這自己的悲劇。鯊魚的襲擊,就是應得的報應。一個人生活在世上總是有所追求的,無論追求的東西是好,是壞,追求的手段是正義,還是卑劣;也許能夠得到就是最好的結果吧。在充滿悲劇色彩的全文中仍有一絲亮點,那就是孩子。孩子帶回了老人失去的青春,使他找回了自我。如果每一個人都擁有一分童心,一分天真,那麼世界不再總是灰色,就算當時你享有的是最後的晚餐,也不會忘記在飯前洗手,飯後漱口了。回想起文中老人的話“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給打敗”不正道出了本文的主題嗎?人真的是很奇怪的動物,為何有勇氣面對死亡,卻沒有勇氣面對失敗呢?難道失敗真的如此可怕嗎?冷冷的海風裡夾雜著一股血腥,也許人真正害怕的可能是這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