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讀後感(集合13篇)

才智咖 人氣:1.31W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朝花夕拾》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朝花夕拾》讀後感(集合13篇)

《朝花夕拾》讀後感1

人,無非是生老病死,但是,在讀了《朝花夕拾》的一篇文章——《父親的病》中,我對“病”這個字又有了更深的理解。

文中講述了魯迅的父親生病時找名醫來治,卻被他治死的事。魯迅在文中用了一句話來說明:“這就是中國人的‘命’連名醫也無從醫治的。”是啊!這就是舊中國的命!這種命是來源於病,中國人心靈上那種封建、迷信和愚昧的病!這種病無從醫治,只能靠自己,打破“建設,封閉社會”的鐵籠,才能重獲新生。

父親的病,雖然不算特別嚴重,但在這些所謂的“名醫”眼中,卻是無所謂對待,終究是害死了父親。其實,名醫自身也有病,這病不會至人於死地,但會讓人心慢慢墜落,變得狠毒、無人性。所以,只有正直人才是真正健康,其實心中有偏見,有不善的人,都是有疾病的。

醫人先醫己,無醫治自己的心靈,再去醫治他人。只有一個心靈健康,不持偏見,開放的人,才能有真正的健康,真正的幸福與成功。

魯迅的時代是個迷信,狠毒與封閉的時代。衍太太在父親即將逝世時還叫魯迅叫喊,讓父親不得安生。陳蓮河珍金奇貴,卻毫無本領。在看到醫治不得時,還說需查查有什麼冤愆,說是前世的事。在這個紛亂而殘忍的世界中,父親在這些有“心病”的人中痛苦逝去,令魯迅十分痛恨封建,痛恨心靈中的病,痛恨那些虛有其名的無能者。

病,心病,在封建中一一體現了出來,心靈的病,比一切更加殘酷,更加地絕情。

醫能醫病,卻醫不了心病,只有自己,能讓心靈之病去除……

《朝花夕拾》讀後感2

魯迅先生的文章多是有些晦澀難懂的,故每每我讀先生的文章都要讀上許多遍,使得自己能更好的讀懂先生的意思。而先生的這篇《五猖會》,讀得不花我半分力氣,卻委實讓我引起不小的共鳴。

文章的開篇便是寫的兒時的先生對於“迎神賽會”的一種期盼和嚮往,由於居住在偏僻的處所,雖然是對於這樣的活動充滿憧憬,但是確實從來沒有看到過真正的書中所描寫的“迎神賽會”,只能不斷的從書中看到這些描寫加以自己的想象,最多隻能花上一文錢買上一個“吹都都”。在寫滿對這類“迎神賽會”的憧憬之後,峰迴筆轉,先生即將遇到“這是我兒時所罕逢的一件盛事”,去東關看五猖會!而這五猖會是全縣中最盛的會!兒時的先生必是神往不已,而確實也有這樣的一個機會,先生要隨家人同去看著五猖會!這不僅可圓了夢,也是兒時童趣的一個所在!可偏偏在大家準備出發的時候,“父親”卻成了一個最最不和諧的音符,非要讓我背書!《鑑略》中的二三十行。這對於一個孩子來說,無疑是兜頭一盆冷水,各種強記之後終於能過了“父親”這一關,而起初那種興奮卻蕩然無存!這種封建禮教的威儀,不可撼動的地位,無疑給先生兒時的內心留下了不好的記憶。

讀到此處,不禁勾起我的共鳴來。每每要出去玩耍,父親或母親總是不會站在我們的立場上考量問題,非要出個名目讓他們還“稱心如意”了,而我們再得以出去玩耍時,早失去了先前的心氣兒。

讓我用先生文章的結尾做個結尾吧:

“我至今一想起,還詫異我的父親何以要在那個時候叫我來背書。”

《朝花夕拾》讀後感3

暑假的時候,我讀了《朝花夕拾》這本書。書中寫的是魯迅以前的回憶,內容主要是作者對當時舊社會的批判,也體現了魯迅先生寫文章的語言特點。

在這本書中有十篇文章,其中有的寫的是作者的童年,有的寫得是作者的青年,作者幾乎把自己的一生寫進書中。有些故事讀起來會有一絲親切感,就如作者的《五猖會》,在“我”正準備去看廟會的時候,父親卻讓“我”背書,現在的我們身上是不是也會有相同的事情發生呢?正是因為這個故事我才覺得父母的這種行為是不是沒有顧及孩子心理的感受呢?

在這本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長媽媽,雖然讓晚上的睡相不好,而且還愛說別人壞話,但她還是有優點的,如“我”和她聊到長毛的時候,她的精神,“我”甚至對她產生了特別的敬意,雖然這敬意越來越薄,在長媽媽的身上,我深深的體會到了當時的社會的婦女的形象。在現在的社會中雖然也有這種“反面”形象,但已經很少了。這也是當時封建社會留下的後果。

在這本書中,我不但見到了一些舊社會的壞風氣,還有一些值得我仍然學習的地方,就如書中的藤野先生,他是魯迅先生從醫時的老師,他為人非常的`嚴謹、認真。在“我”的筆記中,他都會幫“我”勾勾畫畫,有一點錯誤他都會改出來,這也使“我”對他充滿了敬意。而藤野先生嚴謹、認真的態度正是我們應該學習的。

總之《朝花夕拾》向我們揭示了當時舊中國整體社會現象,落後、愚昧。也激勵我們珍惜今天,更好的去創造明天。

《朝花夕拾》讀後感4

最近,我看了一本散文集-《朝花夕拾》。這是一本回憶童年的散文。它與一般的自傳或回憶錄的寫法不同。它不是個人生活的編年史,而是從生活回憶中選取一些有意義的片段,寫出一組既各自獨立又具有連續性的系列散文。

在《朝花夕拾》中,魯迅大量使用了對比和諷刺的修辭手法。如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魯迅首先使用了許多鮮亮的文字記述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生活,接著再寫到“我”不得不道別百草園去三味書屋上學。前邊寫的百草園很好的反襯了在三味書屋讀書的乏味生活,體現了魯迅先生對舊社會私塾的不滿。在《藤野先生》中,魯迅的日本醫學導師藤野先生是一位穿著不拘小節的人。藤野先生,據說穿衣太模糊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但藤野先生工作卻極其認真,他把“我”的講義都用紅筆改過了;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也要指出。這個對比的手法,寫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寫出魯迅對他的敬仰。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篇是《阿長與<山海經>》。這一篇散文裡,魯迅曾懷著真摯的感情為長媽媽呼喚:“仁厚黑暗的地母啊,願在你懷裡永安他的魂靈!”這種刻骨銘心的人間摯愛,顯露了魯迅心靈世界中最柔和的一面。

《朝花夕拾》以清新、平易、深情舒緩的筆調記述了魯迅童年、少年、青年時代的生活片段,展現了家鄉的風土人情,抒發了對親朋師友的摯誠懷念,寄予了對現實的思考。希望大家多多去看《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讀後感5

最近,我看了一本散文書——《朝花夕拾》。這是一本回憶童年生活的散文,就更加充滿了個體生命的童年時代與人類文化發展的童年時代所特有的天真之氣。書中有批判,有嘲笑,可以視為魯迅的雜文筆法向散文的滲透,不僅使其中的韻味更加豐厚,而且顯示了魯迅現實關懷的一面,這也是真正的魯迅。這本書確實非常好看。

《狗貓鼠》記述了童年時對貓和鼠的好惡。《阿長與〈山海經〉》回憶了保姆長媽媽的淳樸善良。《二十四孝圖》對荒謬愚昧的封建孝道進行了抨擊。《五猖會》回顧了兒時一次看廟會的經歷。《無常》栩栩如生地描寫了鄉間迎神賽會時的活無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回味了純真快樂的童年和在三味書屋讀書的日子。《父親的病》在敘述父親生病長期治療的過程中,對庸醫誤人表示出了深深的憤慨。《瑣記》記述的是作者去南京讀書的經歷。《藤野先生》懷念日本留學期間的老師藤野,並記述了作者棄醫從文的經過。《範愛農》回憶和悼念了青年時代的摯友範愛農。

《朝花夕拾》以清新、平易、深情、舒緩的筆調記述了魯迅童年、少年、青年時代的生活片斷,展現了家鄉的風土人情,抒發了對親朋師友的摯誠懷念,寄予了對現實的思考。

我們的童年漸行漸遠,留下的是一個美麗的回憶。《朝花夕拾》,去領略一下魯迅的童年,慢慢體會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兒吧。瑣碎的記憶在《朝花夕拾》中重現,不一樣的年代,一樣的快樂,童年,惹人懷念啊。

萊州市玉皇中學七年級:林澤瑞

《朝花夕拾》讀後感6

手捧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心中洋溢著童年時代的生活,品味著從字裡行間透露出年少輕狂時的童真,神思似乎也飄向了那份曾經屬於我們的逍遙日子。

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寫作《吶喊》《彷徨》的同時,魯迅先生還創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詩集《野草》。職業文學家、思想家、評論家、革命家。

魯迅先生創作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透露了年少的瘋狂時期,從中品味童真的樂趣。

百草園講述了的景物美,同時也表達了“我”貪玩、淘氣、有好奇心……種種的景物讓我感覺百草園的無窮樂趣。‘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裡去了’用了排比的手法,把百草園寫的有聲有色。及捕鳥的全過程,也寫出了雪後捕鳥的樂趣。

三味書屋講述了“我”對百草園的依戀,對三味書屋的反感。但是‘三味書屋後面也有一個花園,雖然小,但在那裡也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臘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蛻。最好的工作室捉了蒼蠅喂螞蟻,靜悄悄地沒有聲音’先生是本城中級反正,質樸,博學的人。但當我問“先生‘怪哉’這蟲,是怎麼一回事?……”先生似乎很不高興,連撒很難過還有怒氣。

《朝花夕拾》,帶我們去領略一下魯迅的童年,慢慢體會童年的樂趣。瑣碎的記憶在《朝花夕拾》中重現,不一樣的年代,一樣的快樂,童年,惹人懷念啊!

《朝花夕拾》讀後感7

今年暑假,我讀了朝花夕拾,這本書是魯迅寫的散文集,原本叫做“舊事重提”。

《朝花夕拾》是魯迅唯一的散文集。生動地記錄了作者從童年到青年這段時期的讀書和生活經歷。《狗貓鼠》記敘了童年時對貓和鼠的好惡。《阿長與《三海經》》回憶了保姆長媽媽的淳樸善良。《二十四孝圖》對荒謬愚昧的封建孝道進行了抨擊。《五猖會》回顧了兒時一次看廟會的經歷。《無常》詡詡如生地描述了鄉間的迎神賽會時的活無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回味了純真快樂的童年和在三味書屋讀書的日子。《父親的病》在敘述父親生病長期治療的過程中,對庸醫誤人表現出了深深的憤慨。《瑣記》記敘了作者去南京讀書的經歷。等等

在《朝花夕拾》中,給我最深的一篇則是“狗,貓,鼠”。在這篇搞笑的散文中,不是題目所吸引我,也不是資料好笑搞笑的文字,而是魯迅在童年裡與一隻仇貓的敘事。作者與貓的關係和對貓的厭惡。這說明魯迅在童年裡的不知與單純。也寫出作者在童年與一隻貓的搏鬥。

《朝花夕拾》十分耐人尋味,它反映著封建社會的種種陋習:有寫人吃血饅頭,吃人肉。人們迷信,古板,纏足,互相欺詐等等都受到了魯迅強烈的批判,也讓我不由得為那些人們感到悲哀。

我覺的《朝花夕拾》真的是一本好書。《朝花夕拾》的資料簡短卻不缺乏經典,看來想讀透這本書,還是得好好體會!

《朝花夕拾》讀後感8

最近,我看了一本散文書——《朝花夕拾》。這是一本回憶童年生活的散文,就更加充滿了個體生命的童年時代與人類文化發展的童年時代所特有的天真之氣。書中有批判,有嘲笑,能夠視為魯迅的雜文筆法向散文的滲透,不僅僅使其中的韻味更加豐厚,並且顯示了魯迅現實關懷的一面,這也是真正的魯迅。這本書確實十分好看。

《朝花夕拾》與一般的自傳或回憶錄的寫法不一樣,它不是個人生活的編年史,而只是從生活回憶中選取一些有意義的片斷,寫出一組既各自獨立又具有連續性的系列散文。魯迅的生活閱歷相當豐富,即使在本書中所反映的青少年時代,可寫之事也很多,但他只從中選取了十個題目,這與他一貫主張的“選材要嚴,開掘要深”的嚴謹的寫作態度有關。這十篇散文,每篇都有很深的思想意義和很高的藝術水平,在眾多散文中,能夠稱得上是上乘之作了。

這本散文中,我覺得最好的一篇是《阿長與〈山海經〉》,這一篇散文裡,魯迅曾懷著真摯的感情為長媽媽呼喚:“仁厚黑暗的地母呵,願在你懷裡永安他的魂靈!”這種刻骨銘心的人間摯愛,顯露了魯迅心靈世界最為柔和的一面。還有那《二十四孝圖》中的“臥冰求鯉”、“老萊娛親”,被魯迅斥責了一頓,好趣味!

《朝花夕拾》以清新、平易、深情、舒緩的筆調記述了魯迅童年、少年、青年時代的生活片斷,展現了家鄉的風土人情,抒發了對親朋師友的摯誠懷念,寄予了對現實的思考。期望大家多多去看《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讀後感9

每個人的童年都是五味雜陳,有興奮、失落,有哭、有笑,不過都是人生一般美好的回憶。拾起從那枝頭掉下的留著芬芳清香,以及那許多回憶的小花兒吧。細細品味還能嗅到幾分年少時的清香呢!

《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出自我國大文學家魯迅之手,講述了魯迅先生童年青年時發生的一些事,這其中有苦邊有樂,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保姆阿長和藤野先生。

保姆阿長原本讓“我”很厭惡,她睡覺總是擺成了一個“大”字,讓“我”翻不了身,以及踩死了“我”的隱鼠,讓“我”很傷心。他還有許多讓“我”討厭的規矩。我也不喜歡阿長,可是魯迅想要《山海經》,長媽媽費了心思辦幫魯迅買到,這才發現長媽媽是一個善良正直的人。

與媽媽對比起來,衍太太可以說是太自私了。魚缸結了冰,“我們”去吃冰。可衍太太不但不制止我們,還為“我們”加油,在魯迅父親過去後,衍太太還讓“我”偷母親的首飾變賣。還到處傳播魯迅賣珠寶的流言,這種人真是太壞了,有些可惡。

藤野先生是一位很好的老師,他不但為人善良更不會輕視中國人,還幫助魯迅糾正筆記上的錯誤,是一個真正有同情心的人。他認為知識沒有國界,他把醫學傳播到中國,也希望有更多國家能有更好的醫學,他這是光榮可敬的。

魯迅筆下鮮活人物還有許多,他的文章有獨特魅力,讓人回味無窮……

《朝花夕拾》讀後感10

一個黑暗的時代,在文中透出,一個時代的飛躍,對比十分明顯,令我驚歎又感慨萬千。——題記

閱讀《朝花夕拾》,新中國成立以前的社會情景不禁浮現在我的腦海之中,其中《父親的病》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令我印象深刻。

《父親的病》中講述了魯迅先生的父親重病的時候,魯迅先生先後請了兩位“名醫”,可這兩位“名醫”並沒有真才實學,只看重錢財,根本沒有醫者應有的仁心。並且為遮掩事實,故意開一些難找的藥,是不折不扣的庸醫。

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教書先生,有問不答,只會上學生背不理解文章,並不會就體罰的教育制度令我十分討厭。體現出的是兒童人性的壓抑,好奇心的打擊和,知識的陳舊腐朽。孩子還沒有長大,就已經被摧殘,這是什麼社會?

以上二篇文章都可以體現出舊社會各個角度都十分不合理,都運用的是古代封建社會的制度與做法,使更多家庭受到重創。使像魯迅小時候一樣的兒童受苦受難。

而時光飛快,中國也在日新月異的飛快發展,與舊社會相比,醫與養育已經截然不同,醫生中不會再有庸醫,學習中也不會有舊社會時期,只會讓學生死記硬背的老師,不禁讓我感到幸福,在這背後也不可缺少像魯迅先生一樣的文學革命者。

《朝花夕拾》中,魯迅先生髮出了很多情感中,令我感受最深就是對封建教育與醫的批判,時代的飛躍後,這已經不可能發生。我相信,這是魯迅先生想看到的。

一個時間的飛躍,兩個時代的對比,令我頗感幸福,與對舊社會人們的同情。

——後記

《朝花夕拾》讀後感11

讀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時不時享受著字裡行間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燦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現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

讀魯迅先生的作品,我彷彿看到了幼年的魯迅,趁大人不注意,鑽進百草園,他與昆早為伴,有采摘果子、野花,一切都是那麼天真爛漫,令人回味,也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鳴——在奶奶還在午休的時候,我愉愉溜出家門,邀上小夥伴,去後山裡,爬樹,打果子,一切都是那麼的自由,那麼完美。

每個人都會有自我的童年,在童年裡有苦也有甜,但都在自我心裡留下完美的記憶,在我的記憶裡,我的童年是甜的,有同學朋友的陪伴,教師親人的關懷,是她們給了我一個完美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就是寫他童年和青年的回憶”。

在《朝花夕拾》中作者將自我的童年和青年所難忘的人和難忘的事,用語言真情的流露出來,說明作者在童年和青年時所難忘的經歷,在他的童年裡,他並不歡樂,他做的每一件事都得不到長輩的認同,這讓他很難過,可是他沒有放棄,而是化不認同為動力。

在《朝花夕拾》中,我最喜歡的一篇是“狗、貓、鼠”,這題目很吸引我,可是最讓我喜歡的是這件事,魯迅在童年裡與一隻仇貓的敘事,這表達了魯迅對貓的仇視,他說起仇貓的原因來,有條有理,這也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散文,以貓的特質諷刺某些人一旦抓住別人的弱點或不足,就想盡辦法慢慢折磨別人。

魯迅的童年和青年是酸甜的,我的也和他一樣,童年與青年過的好與不好,都會給予我們回憶,都會是我們一生中最燦爛的記憶。

《朝花夕拾》讀後感12

勞累了一天,回到家坐在椅子上。無意中開啟魯迅爺爺的作品,不禁神遊其中。

"拔何首烏毀了泥牆,將磚頭拋到隔壁的樑家去。"這些都是魯迅爺爺童年時做過的淘氣的事。這就是魯迅爺爺的"百草園"

所有的人都有童年,並且都有屬於自己的"百草園"然而卻是各不相同的在草地裡捉蟲子,拔何首烏,聽蟋蟀音樂家們的演奏。無憂無慮,無拘無束的生活著,嬉戲著。這一點,被稱為大文豪的魯迅先生也深有體會我們何曾不是。

魯迅爺爺小的時候生活在環境好的地方出生,然而不懂民間的一切,正如魯迅爺也說得"四面全是高高的圍牆,自己完全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如同井底之蛙。"雖有一片"百草園",但見識卻極其少。遠遠不如外面的孩子。

童年是公平的,將自己分給了沒個人。童年是快樂的;童年是寂寞的;童年是美麗的;童年也是短暫的。但知識是人的營養品,所有人都會去學習,但學習是枯燥的。"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距離實際上看起來並不遠,但實際上是天壤之別。然而所有人都不得不告別美麗的"百草園"到達"三味書屋"中去生活。從無憂無慮到那社會私塾。體現出魯迅爺爺對時代兒童實際的私塾教育的厭惡。

時光如同一把利刃,割去人生的一分一秒,也在人的臉上刻出辛酸。使走過的時間一去不復返。我們不會再重新從三味書屋中重回百草園,讓我們面對現實,和魯迅爺爺一起向童年說再見。

《朝花夕拾》讀後感13

今天是放假的第三天,我也按照原計劃,每天在《朝花夕拾》的冊子中讀一篇先生的文章。而今天所讀便是先生的《二十四孝圖》。

先生的這篇文章更像是《二十四孝圖》這本古籍的讀後感,而我所寫的則是先生的一篇讀後感的讀後感,這邊讓我感到不少壓力了。

先生是新白話運動的領軍人物,而這篇文字也是從白話運動入手,先給予那個所謂的紳士衝擊,闡明先生對於白話運動的立場。為了加強說服力,先生便以而是讀過的《二十四孝圖》入手,揭開封建衛道士羊皮下的真狼面目。

為了讀通先生的這篇文章,我還將《二十四孝圖》的原本在網上找出,加以瀏覽,讓自己更好的能理解先生的這篇文章。“老萊娛親”,“郭巨埋兒”,“臥冰求鯉”,這些文章都是傳揚封建禮教中的“孝”的膾炙人口的文章。

這些“孝”不少都是愚孝,是違背了人性的孝道,甚至是為了人頌之為“孝”而“孝”,封建時代也講求“禮儀孝悌”,但是這些所謂的“孝”實在無法用當下的孝道觀念所去衡量。郭巨可謂至孝,家裡貧困,孝母之心值得稱讚,但殺兒之舉,卻有違人性,實在違背了人本觀念。看似大孝,其實是殘忍。這樣的故事在書中隨便翻翻舉目全是!隨便一翻《二十四孝圖》,這樣的字眼映入眼簾:“賣身葬父”、“埋兒奉母”、“哭竹生筍”。“刻木事親”、“埋兒奉母”讓人感到冷酷無情;“孝感動天”、“臥冰求鯉”、“哭竹生筍”這樣一種封建的吃人的禮教,實在讓人感到可悲!

孝乃百善之首!作為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中國,理當傳承發揚!但這樣的愚孝是可悲的,而捍衛這些的披著羊皮的衛道士們更是可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