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祕密》讀後感15篇

才智咖 人氣:1.6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童年的祕密》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15篇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1

很好的一本書,哪怕是翻開的第一篇章,譯者的話看後也很有啟發。

童年到底蘊藏著什麼樣的祕密?我也曾經歷孩童時刻,可看現在的孩子,卻好像和我生活在兩個世界,他們的語言,他們的思想,他們的活動。很多事情,很多時候都不被理解,被嗤之以鼻,所以這本書真的有必要讀,並且是好好讀。瞭解孩子,才能走進孩子,同時走進我們自己。

國小和幼兒園的教育也許來得比大學更重要些,像GOOGLE的創始人賽吉布林和拉里佩奇所說,他們認為他們的成功應該歸功於“蒙臺梭利”國小,他們認為在那裡可以自由自在的學習,在那裡沒有任何消極輸入的教育方式。在蒙臺梭利的教育環境下,他們學會了“自己的事,自己負責,自己解決”,正是這樣的積極教育方式賦予了他們勇於嘗試、積極自主、自我驅動的習慣,並因而帶來了他們的成功。

很多時候我們並不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有時候我們以為孩子的不聽話就是應該用懲戒的方式去教育,其實根本沒有搞清孩子這樣做的真正原因。好比一棵樹,看到了有殘枝敗葉就不管不問直接砍掉,卻不問原因。相當多的成年人都存在“漏了一針”或“漏了幾針”的現象,他們可能動作笨拙,不解音樂,缺乏色彩感,不懂藝術,計算遲緩,發音嘶啞,書寫凌亂,怯於社交,依賴他人,缺乏決斷力等,但由於此時已經錯過了敏感期,所以任憑成人如何努力,也不可能達到理想的效果。因此。蒙臺梭利主張,教室不應該按照安排好了的教學計劃將預訂的時間內強賽給兒童,而是應該以更有效,更有趣,更適合兒童敏感期特點的方式開發學習內容,安排學習進度。教師不應按同樣的標準要求所有的孩子,而應該以每個兒童自發的學習為中心,重視每個孩子的個性特徵,重視對每個孩子的個別輔導。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2

選擇讀這本書,一是因為聽同事給老師推薦過,是一本講解兒童心理很深刻很引人深思的好書;二是因為作者是義大利著名心理學家瑪麗亞*蒙臺梭利,在世界兒童教育方面算是一個公認的權威專家。既然這本書有這麼多的光環,懷著渴求知識的慾望和好奇心,開始了《童年的祕密》的拜讀。

剛拿到這本書,瀏覽目錄,發現很多重要的字眼,如:敏感期,秩序,智力,行走,手,節奏,依附,佔有慾,權力慾,自卑感,恐慌和說謊等,感覺這本書真的說到了點子上了,又一次增加了我對這本書的嚮往,迫不及待要好好研讀了。但很認真的讀了前言和正文的前兩個章節,有點失望,感覺蒙臺梭利的只是揭示了兒童發展的一些特點和成人的錯誤或不適宜的行為和做法,沒有給出正確的做法。即是告訴你了“what”(什麼)和“why”(為什麼),但不說“how”(怎麼辦);告訴你這樣做不行,不合適,卻不說怎麼做才行,合適。可能是開始對這本書期望過高,而且受思維定式的影響,總想讓別人告訴你應該怎麼做,自己懶於思考,其實也是人惰性——思維懶惰的體現。在接下來過程中,頓悟,發現該書之所以不給出具體的正確做法正是秉承著該書的一個重要思想,給孩子一個自由寬裕的環境,讓其生長,而不是限定條條框框。成人的角色應該是幫助的角色,有時應該是旁觀者,理解、尊重兒童,根據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為兒童實現自身的潛能提供所需的幫助,更不要忽視和壓抑兒童的心理髮展。所以這本書沒有告訴我們成人應該怎麼做,而且把我們經常會出錯的地方指出來,警示。我們不要走入誤區,重蹈覆轍, 而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所以不給出條條框框,每個成人都可以從自己孩子的特點進行把握。

越往後讀越被這本書深深吸引,除了獲取知識和理念,還有豐富的案例,很有趣,印象也深刻。現在讀了又一半,下面也要好好讀。讀書筆記也要做好,是很寶貴的資源。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3

這是一本育兒或者說心理分析的書,以上就是讀後感。的確,關於這本書,無論說它的作者多麼成熟,說裡面講的道理多麼有用。隨著我做了越來越多次的讀書會,我逐漸感覺,說這些,很無力。

所以我這次,決定偏個樓,說點別的。有個提法,孩子三歲前學到的東西,大約是我們往後人生裡所有知識的總和。這三年裡,他(她)學會的東西,未來一生我們都不太可能學到那種程度。

比如靈活的操作自己的四肢,在我們的成人世界裡,絕少見到操作某樣工具如指臂使,這樣的人古代叫做大匠,現代大約是叫高階工程師吧。

比如用喉嚨發出有意義的音節,同時理解它的含義,學會說,並且理解一種語言文化的人,在我們的世界被稱為大師。再比如認識到牆是牆,人是人,玩具是玩具,還有獨立認識這些事物的能力,現實裡能這麼做的人,叫做科學家。

這是很有趣的角度:我們從0艱難的跨越到1,開始了從1到10000的人生旅程,很奇怪的失去了這種跨越的能力。就像年少時的懵懂,當你懂了,懵懂就失去了,同時失去的,還有懵懂時的無來由的,莫名的感覺。我把這種感覺,叫做天性。

佛教裡有種說法,叫做“所知障”,大意是,你知道的越多,障礙就越大。當知識、技能、閱歷等幫助我們在這個世界和諸多事物更順利的相處的時候,我們那種無知無畏、那種穿透迷霧的激情和快意、那種拂塵見珠光華燦的幸福和感動,那種人性,也被驅趕出了伊甸園。

所有我們知道的,就這樣變成了鐐銬、牢籠和枷鎖。而無意識時的那種不明所以,蕩然無存。道德經中,“專氣致柔,如嬰兒”,大約是想描述那種狀態。

有些藝術家或者修行人,會選擇放逐自己,或者讓自己放浪一些,或者讓自己緊緊束縛,來嘗試感受曾經的真摯。

這些行為或者方式,不予置評。我只是想起了一些看過的話:在未來面前,我們都是孩子。我從未長大,但從未停止生長。與諸君共勉。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4

《童年的祕密》是由義大利當代教育最偉大的幼兒教育家和改革家瑪利亞·蒙臺索利撰寫的,經過自我在“兒童之家”的教育實踐得出了正確的教育方法和療救之方,揭示了兒童心理髮展的祕密,說明成人對兒童的阻礙和壓抑是導致兒童出現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經過對本書的閱讀,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蒙臺梭利講到的關於對幼兒的教育,無一不是以尊重幼兒為前提下,儘量讓幼兒在最自然的環境下,在自願與自我選擇的條件下進行的,從而總結經驗,完成自我認知的提升!我想,這時,孩子的心裡肯定是最簡便愉快的,而我們明白歡樂容易產生興趣,而興趣是的教師,只要孩子有興趣,還怕他不會學習嗎?所以,作為一個孩子的教育者,首先就要調動孩子的學習興趣,有了興趣,會讓你的教育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只是一味被動理解教育,勢必會造成煩躁與牴觸的心理,即使是成人也不會有什麼學習熱情,更不要說是孩子了!

所以,作為一名國小教師,學習對兒童進行心理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這樣我們教師對學生的引導將會遊刃有餘,還怕孩子調皮,會造成教育失敗嗎?我相信,教師的行為、教育方法及理念無疑會潛移默化的傳導給學生,從而影響到一代人的一生。兒童內心的真實景象,它與我們對兒童習以為常的理解是不一樣的,這就是“童年的祕密”。

那我們應當如何去做呢?

首先要把孩子置身於一個愉快的環境,所學的資料要對孩子很有吸引力的。作為教師要想把課上好,首先就要把課設計好,要吸引孩子的目光,是孩子想要明白的、感興趣的!

其次是教育者的沉靜。它是一種更深沉的平靜、一種空白,即我們所說的客觀的心理。不論做什麼事都要先想好再做,多去看、去觀察,少去說、去批評!孩子不喜歡一個愛嘮叨的教師。

最終是要給兒童特殊的作業材料,使孩子能被材料所吸引,促使其分析和運動,從而使他們聚精會神,精力集中。兒童就會獲得一種滿足感和歡樂感。這樣兒童就向正常化邁進。即學會剋制自我、平靜地生活及喜歡學習。

關於這本書,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去了解的知識與資料,雖然這些方法運用到實際的教育中未必實用,但卻提高了我對孩子教育的認識,在今後的實踐中應不斷地總結經驗,尋求更好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健康成長。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5

讀了義大利著名教育家和改革家瑪利亞·蒙臺梭利的《童年的祕密》,覺得這本書真的讓我瞭解了很多,異常是書中講到我們成人對兒童缺乏理解,在與兒童打交道的過程中,成人會慢慢變得自私自利,或者以自我為中心,只會從自我的角度出發看待與孩子有關的一切,這樣最終結果只能使他們之間誤會越積越多。兒童並不是什麼也不懂,有時候成人應當站在兒童的角度看待事情,多欣賞兒童,也要對自我的行為多做自我反省。

書裡還提到:我們無論多麼熱愛自我的孩子,從他一出生,我們就本能的開始對他提防,憑著一種本能的守財欲,我們趕緊保護擁有的每一件東西,即使是毫無價值的破爛。從孩子一出生起,成人的心理就被這樣一種思想支配,管住這個孩子,不能讓他惹麻煩,看住他。在成人的眼裡,孩子熱衷於一些瑣碎的、毫無用處的事物,他們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們認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為是很幼稚的,這個過程是很緩慢的,他們企圖將一切事情代勞。但對於孩子來說,這些探索是可喜、趣味的,他們從中得到了滿足感。比如,孩子會要求自我擰瓶蓋、吃飯、穿鞋等,他們會完全沉迷在這些在大人看來是再簡單可是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嘗試、重複中探索、發現、興奮著、愉悅著,但成人們看不下去了,最終一切事務全部由父母代勞。

兒童成長的步伐需要成人的等待,書中舉例:帶孩子出去散步的時候,當孩子停下來的時候,大人也應當停下腳步等待孩子,可是,現實生活中,我們大人往往會因為自我不願等待,不斷的催著孩子往前走。有時候對兒童的尊重,我們人還是動物做的好,像小象跟著象群走,走累了,停下來時,大象也會停下來等待。看到那裡我想到了以往看到帶著蝸牛去散步的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就是讓我們明白,尊重兒童成長步伐。

我覺得成人真的應當承認自我的錯誤,對兒童的成長我們真的不能再幹預太多,有時候成人的“冷眼旁觀”,對於兒童未嘗不是一種好的選擇。

看這本書,解開了心中有些疑惑,更願意去站在兒童的角度去看待事情,感覺讓自我的理論知識也增加了不少,看來多看書真的還是有這個必要的。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6

《童年的祕密》是一本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由義大利當代教育史上最偉大的幼兒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瑪利亞。蒙臺索利撰寫的,本書蒙臺索利深刻地揭示了兒童心理髮展的祕密,說明成人對兒童的阻礙和壓抑是導致兒童出現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並通過自己在“兒童之家”的教育實踐指出了正確的教育方法和療救之方。通過對本書的閱讀,給我留下很深的啟示。

“精神分析揭示齣兒童所遭受的痛苦源於成人權威對兒童自發性活動的壓抑,……”這是《童年的祕密》第一章今日兒童中的一句話,這句話,一直在我腦海中迴盪,無法忘卻。讓我反思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學中是否運用教師的權威壓制了孩子自發性的活動?

剛開始閱讀的時候,我感到這本書挺枯燥的,甚至有點誇大兒童的作用,講到兒童的精神,潛意識及兒童的心理,似乎把人類人生的成敗都歸結到了兒童期,未免將兒童期成長的作用有點太誇大化了,可是經過後面內容的閱讀才明白,這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鋪墊。

在後面的講述中,蒙臺梭利講到的關於對幼兒的教育,無一不是以尊重幼兒為前提下,儘量讓幼兒在最自然的環境下,在自願與自我選擇的條件下進行蒙氏工作,從而總結經驗,完成自我知識的提升!試想想,處在這樣環境下的孩子怎會不快樂,我想這是孩子的心裡肯定是最輕鬆愉快的,而我們知道快樂容易產生興趣,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孩子有興趣,還怕他不會學習嗎?所以作為一個孩子的教育者,首先對孩子的心理進行一定的揣摩與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這會讓你的教育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只是一味的對幼兒進行死教育,從來也不考慮他們的心理狀態及需要,勢必會造成煩躁與牴觸的心理,即使是成人也不會有什麼學習熱情,更不要說什麼學習成果了!

所以作為教師,學習對幼兒進行心理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這樣我們教師對幼兒的引導將會遊刃有餘,還怕孩子調皮,會造成教育失敗嗎?而且我還有更深的理解,擁有一位“好”老師,不光是孩子的幸運,更是家長的福氣,我相信教師的行為、教育方法及理念無疑會潛移默化的傳導給家長,從而影響到一代人的一生。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7

初讀《童年的祕密》,剛開始開啟扉頁一看主要是寫關於幼兒一些行為及其理論,我心想這似乎跟我的實際工作聯絡不夠緊密,但看著看著,我漸漸感覺到這書中講的很多知識其實是我們作為老師必須瞭解的,而且對我們的實際工作是很有指導意義的。

比如,書中有一段是這麼說的:“人們對兒童心理上的創傷仍然知之甚少,但是他的傷痕大多數是由成人無意識地烙上去的。”這些創傷,幾乎全部都是因為我們不瞭解兒童的心理所造成的,我們自以為是為了孩子好,但其實卻造成了相反的後果。好心辦壞事的例子,太多了。而《童年的祕密》裡,或者指出常識性做法的謬誤,或者提出了一些我們未曾想到過的地方,因此這本書對我們教育工作者來說非常值得一看。

我們迫不及待的教小孩子識字,剝奪了他們的樂趣。“過早地強求他們通過閱讀書本來識字也會產生一種消極的影響。追求這些並不很重要的東西會削弱他們生氣勃勃的心靈的能量。”仔細想一想,我們成人確實經常犯這樣的錯誤。以前我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學生,根本不瞭解學生的感受和想法,常常是大人和孩子之間產生衝突。實際上,我們瞭解他們愛的方式嗎?我們瞭解孩子真的需要什麼嗎?這就使我們要完全拋棄自己的想法。用最客觀的心去觀察孩子,看孩子需要什麼,我們就給他們提供什麼樣的環境,使幼兒更好的隨著其自身的規律發展壯大,生命更加充滿活力。那我們應該如何去做呢?首先要把孩子置身於一個愉快的環境,裡面的所有東西都要對孩子很有吸引力的。作為教師要想把課上好,首先就要把課設計好,要吸引孩子的目光,是孩子想要知道的、感興趣的!其次是教育者的沉靜。它是一種更深沉的平靜、一種空白,即我們所說的客觀的心理。不論做什麼事都要先想好再做,多去看、去觀察,少去說、去批評!孩子不喜歡一個愛嘮叨的教師。最後是要給兒童特殊的作業材料,使孩子能被材料所吸引,促使其分析和運動,從而使他們聚精會神,精力集中。兒童就會獲得一種滿足感和快樂感。這樣兒童就向正常化邁進。即學會剋制自我、平靜地生活及喜歡學習。

我們一定要懂得溫柔的呵護是愛,勇敢的放手也是愛。同時我們還要經常教育孩子讓他們明白他總會長大,總會有獨自面對社會的那一天。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8

《童年的祕密》是由義大利當代教育史上最偉大的幼兒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瑪利亞·蒙臺梭利撰寫的,蒙臺梭利一開始研究智力缺陷的兒童的心理和教育問題,後來她創辦“教育之家”,致力於正常兒童的教育實驗。

這本書中,蒙臺梭利深刻地揭示了兒童心理髮展的祕密,說明成人對兒童的阻礙和壓抑是導致兒童出現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並通過自己在“兒童之家”的教育實踐指出了正確的教育方法和療救之方。

《童年的祕密》詳盡地告訴父母,兒童的成長有著其內在的精神驅動和規律,兒童的成長需要依靠他們自身不斷的有意識的、自主的、獨立的與外界環境進行活動來獲得。成人如果想促進兒童成長,最重要的是給他們創造一個充滿愛的安全的環境,尊重並理解孩子的行為,對他們的行為儘量做最少的限制和“指導”。兒童自然會知道自己想做什麼,該如何做。在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中,他會逐漸成長起來。

書中還講到許多具體的觀念,比如,兒童充滿精力樂此不疲地去工作,只是一種內在的心理驅動,並沒有任何目的。在這種工作中其能力也得到了發展。兒童對“秩序”有一種天然的敏感性,如果這種秩序被打亂,會引起他心理上的不安,甚至會引起生理上的疾病。更換保姆、脫穿衣服、移動一些物品的擺放位置等這些秩序的打亂,兒童都能敏感的感知,並做出相應的反應。兒童還喜歡重複性的活動,對於喜歡的活動,他會十分專注的、安靜的反覆操作進行,並在這種重複的活動中獲得極大的滿足感。成人絕不應該去取笑或打斷孩子的工作。

我覺得蒙臺梭利一生中最重大的成就,除了研製出了各種適合幼兒操作的蒙氏教具外,還有一項就是幼兒關鍵期的確立,配合幼兒不同的關鍵期進行適時的教育,這也許就是孩子們有出色表現的原因吧!對於這一點,我想任何一個蒙氏教師都是十分熟悉的。用心分析孩子出現的各種現象,孩子需要什麼,我們就給他提供什麼樣的環境。把孩子置身於一個愉快的環境。

這種敏感期的存在也許更清楚地表現在兒童所遇到的障礙上,在大多數情況下兒童發脾氣很可能都是由於這種敏感性……依據孩子的敏感期,適應孩子的發展規律,那麼我們的教育將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9

《童年的祕密》是一本由義大利當代教育史上最偉大的幼兒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瑪利亞.蒙臺索利撰寫的,本書蒙臺索利深刻地揭示了兒童心理髮展的祕密,說明成人對兒童的阻礙和壓抑是導致兒童出現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並通過自己在“兒童之家”的教育實踐指出了正確的教育方法和療救之方。通過對本書的閱讀,給我留下很深的啟示。

要正確對待兒童,變革是必然的。需要改變父母、家長和教師的觀念,總而言之,要改變成人的觀念,樹立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思想。蒙臺梭利在著作中闡述了她的兒童教育觀,其中一個核心就是必須營造適宜的'而且是屬於兒童的環境。她主張“教育要從出生時抓起”;“滿足未成熟兒童的需要,放棄自己的要求,順應他們的要求,這就是成人應該做的事情”,“我們對兒童教育的一個核心特點就是注重環境”;“應該為‘兒童的心靈得到解放’創造極為有利的環境,應該消除所有抑制他們行動的障礙”;“真正新型的教育就是:首先發現兒童,實現對兒童的解放”。“教育的目的應該是為了保護和扶植兒童,幫助兒童的成長。”教師要做好精神準備,“教師要發自內心地摒棄發怒和傲慢的心理,應該知道謙卑和心懷仁愛……這些並不意味著教師應該放縱兒童的所有舉動,完全放棄對兒童的評判,並且忽視兒童智力和情感的發展。相反,他們應該始終牢記自己是教師,他們的使命就是教育。”

兒童代表著未來,對於社會、文明和人類的進步都是至關重要的。為兒童的成長和教育不懈努力地工作,意味著在不斷探索和發現人類的祕密。蒙臺梭利發現了童年的祕密,她把這個祕密告訴了世界。或許,我們之中仍有許多父母和教師還不知道這個祕密,這也許就是翻譯這本書的目的吧。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10

童年,一個充滿美好回憶的年齡,也讓許多人對他抱有幻想和批判,因為它離我們遙不可及。《童年的祕密》是瑪麗亞.蒙臺梭利的作品,在這本書中,她仍然強調重視兒童的早期教育,遵守兒童敏感期的發展規律,激發兒童潛能,為兒童打造一個寬鬆愉快的成長環境。身為人母的我深有感觸,不得不承認兒童在一定時期是成人的老師。

記得初為人母時,我只在醫院待了一個晚上,第二天就出院了。當媽媽時的喜悅與興奮,也連同嚴重的睡眠不足摻雜的。身體的虛弱,迫切想好好休息一下,可是聽到孩子的哭鬧又是那麼揪心,於是一個個日日夜夜的陪伴,讓孩子與我漸漸熟悉起來。孩子三四個月時,只要我換一件衣服,她都會一邊吃著母乳,一邊仔細觀察,小手還不停的觸控著衣服,一副若有所思的樣子。讓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孩子四個多月時的一天,我打算洗頭,於是,孩子的姑姑幫我照看一會兒,長長的頭髮,洗起來費時又費力,孩子一邊看一邊在旁邊玩耍,總算洗好了。這時,孩子也餓了,我抱起孩子準備餵奶,誰知,孩子充滿委屈地哭喊,就是不吃,無論怎樣哄就是不停地哭,盯著我的臉,越哭越凶……

家裡一直都沒有什麼陌生人,也很安靜,怎麼回事呢?姑姑觀察半天試探著說:“你把頭髮紮起來試試,她是不是不熟悉你頭髮披散下來的樣子?”我趕緊把頭髮紮起來,孩子望著我的臉漸漸平靜下來,在我的懷裡安靜地吃著母乳……

當時誰曾想到,一個小小的嬰兒,竟然會有如此強大的辨別力,一個小小的有異常態的打扮,她竟如此大的反應。可見,外部的秩序感已經早早地植入她的內心,不得不承認,我被她——我的小小的孩兒打敗了,而且我敗得是那麼開心!

蒙臺梭利認為,兒童感覺的秩序可以分為外部秩序和內部秩序。上面的事例是我所說的外部秩序,是兒童的敏感期的表現之一。兒童敏感期還有許多表現,如果成年人能及時發現,認真培養他們的能力,兒童必定會像雨後的春筍般茁壯成長,願你我共勉!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11

童年的祕密精讀半月之後,想起了這樣的文字——有的人用童年來治癒一生,有的人用一生來治癒童年!用艾莎的童年軼事與天下父母教師共勉!如果你親身經歷過,將感同身受!

如果一個成人使得兒童相信他自身是無能的,那麼,一片烏雲就會籠罩在他的心靈,他就會陷入膽怯,冷漠,恐懼的狀態之中。當這種情況發生時,兒童就形成了一種內在障礙,被稱之為“自卑”!這種障礙可能作為一種無能和自卑的感覺而在他心裡存在下來,這將阻止兒童參加社會生活!這種自卑導致兒童產生膽怯,作決定時遲疑不定,面臨困難或批評就退縮,遭受壓抑時就流淚等表現!這些表現與兒童的痛苦心態又是形影相隨的!相反的,一個正常兒童的最顯著特徵之一就是他的自信和責任感!

記得六年前我讀《有吸引力的心靈》時曾感悟到類似這樣的文字:曾幾何時!我們可還記的雨後踩過的小水坑!貪婪的吸嗅著雨後泥土的芬芳!著迷於路邊花叢中蝴蝶翩翩起舞而耽誤了上課!融進於血液裡的栗子雞,煮玉米的香味兒充斥著整個童年!當時剛進入幼教行業的我以為這就是童年!從業六年時至今日,我才明白:每個兒童都有一顆稚嫩的心靈!你會在畫板上畫些什麼?致使每個人也就有了五彩紛呈的童年記憶!

我親愛的寶貝們,我將如何做才能守護你們稚嫩的心靈?教師必須意識到兒童是擁有心理生活的,只是這種心理生活尚未引起人們的注意,他的發展往往被成人無意識地破壞掉!要幫助一個兒童,我們就必須給他提供一個能使他自己自由發展的環境!教師再精神上要做好準備,必須時刻反省自己,摒棄專制,消除傲慢和發怒,變的謙虛和慈愛,避免從成人的角度出發去理解兒童!

我親愛的寶貝們!在我從業的歲月裡我願意傾聽你們的心聲!如果有一天我將老去!我多麼希望——你們驀然回首自己稚嫩的童年:赤著腳丫踩著夏季雨後的小水坑…嗅著青草和泥土的氣息!歡快嬉笑的小臉兒仰望著藍天白雲…那傍晚天邊的火燒雲… 童趣的回憶…那回不去的美好的往昔…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12

在備孕階段即讀蒙臺梭利《童年的祕密》,定會受益匪淺。原先以為剛出生的小寶寶,除了吃喝拉撒睡,他只是一個偶爾會抿嘴痴笑的小玩意,原來,他也有很多的祕密。

這個祕密的核心我認為是孩子的本能。

我們大人做的很多事情,似乎是壓制了他們的本能。回想一下,在他們尚在襁褓之中,我們除了將他們捆得嚴嚴實實,偶爾在他睡醒時分逗樂一下,是否有給他創造一個獨立的空間,將他斜放著可以看清周圍的環境,辨別周遭的聲音?在他牙牙學語的時候,我們是不是很不厭其煩的對他說很多,卻沒有認真聽他在講什麼,或者想表達什麼?在他蹣跚學步之際,我們是不是在旁邊認真的盯好,一旦他有些許的跌跤姿態即立刻抱起來,寶寶長寶寶短的開始用心呵護?又或者是拽著他的手往前奔?

蒙臺梭利作為教育界的醫學博士,列舉了一些小孩的行為,雖然是100多年前的小朋友,這個普遍性卻是古今中外的一致。比如,他們在捉迷藏的時候,小朋友都一定要躲在某個固定的地方,然後找的人也是在固定的地方找,找到之後大家就開始開心的大笑,然後重複同樣的動作,一次又一次,樂此不疲。作為成人的我們看著很無趣,會指導他們躲在一個新的地方,這個時候,藏的人和找的人都很茫然失措,過不了多久就會結束這個變來變去他們覺得不好玩的遊戲。這個現象歸結為一個理論即兒童看重的外部秩序和內部定向。他們不喜歡變來變去,就喜歡簡單的東西重複做,而且沉浸其中。不禁想起現在流行的網路用語:複雜的事情簡單做,簡單的事情重複做,你就是專家。

我們理想中的孩子,是熱愛學習,彬彬有禮,懂禮貌,乖巧,不迷戀遊戲(特別是網路遊戲)的。但每個孩子的個性都不一樣,作為父母的我們對他們瞭解少之又少。在蒙臺梭利的“兒童之家”,這些孩子的是自由的,老師更像是一個局外的旁觀者。看著他們自理,自處,自我調節和交往,而這些孩子可能只有十幾個月到幾歲而已,通常我們以為他們什麼都不懂,所有的事情都需要大人的幫助,否則只會讓事情一團糟。而放手讓他們去發揮自主性時,他們反而是禮貌的,考慮周全的。

這裡就不得不說回孩子的本能,我們成人不做孩子成長路上的勒絆者,只做心中關切,行為疏導,不用命令式而是多建議,是否孩子會更茁壯成長呢?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13

假期內有幸閱讀了蒙臺梭利的《童年的祕密》一書,該書講述了童年時期是人生中的一個最重要的時期,除生理髮展外,幼兒的心理髮展更需要得到重視。書中收集了許多生動而又頗具代表性的例子,使讀者能更好的理解兒童,瞭解兒童心理,從而幫助兒童的身心發展,使兒童的個體潛能最充分地得以實現。

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由於成人對兒童缺乏理解,阻礙了兒童的發展,帶給了兒童很大的傷害。在成人的眼裡,孩子熱衷於一些瑣碎的、毫無用處的事物,大人們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們甚至認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為是很幼稚的。可往往這個過程是很緩慢的,成人們卻企圖將一切事情代勞。但對於孩子來說,這些探索是可喜的、有趣的,他們從中得到了滿足感,還是一種能力的培養。比如,孩子會要求自己紐鈕釦、繫鞋帶,他們會完全沉迷在這些在大人看來是再簡單不過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嘗試、重複中探索、發現,興奮著、愉悅著,但大人們看不下去了,最後穿衣穿鞋等基本生活技能完全由成人代勞。此外,由於成年人“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他們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來看待與孩子有關的一切,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兒童身上。因此,兒童從小就被戴上無形的枷鎖,被迫按照成人的意願去執行命令,生活在父母的期待中,久而久之,他們就缺乏了自主性。

所以,蒙臺梭利認為,一個兒童之所以不能正常的發育與成長,主要是因為受到了成年人的壓抑。

“成年人應該受到控告”這樣一個觀點讓我覺得十分可悲。或許,很多父母都打著“為了孩子”的旗號,卻不知,他們的行為正在一步一步地傷害孩子。兒童不僅僅是肉體的存在,還是精神的存在。我們正確地理解兒童,適應孩子的思維,適應他們的步伐,從他們的需要出發,真正地關注他們的成長。

今天,我們更應該關注兒童的問題,在我們中國的應試教育制度下,孩子的學習壓力越來越大,為了“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孩子除了考試、作業之外還要上各種興趣班、補習班、家教等等,試問小小的心靈是否能承受呢?事實上,孩子們都在控訴這樣的生活,可家長卻一意孤行。如何才能讓兒童在如此殘酷的社會競爭環境中,仍能保持著最初的美好呢?這樣一個沉重的問題,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思考。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14

《童年的祕密》是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的著作,全書分為三大部分,介紹了兒童生理、心理各階段的發展;兒童的教育;愛的智慧;成人與兒童的衝突等等。很多部分讓我有很多的思考。

《童年的祕密》告訴我們,教育可以採用一種幫助兒童的自然發展的方式去保護和培育兒童,從而對這些自然特性產生影響。所以教育首先要做的事情是“發現兒童真正的本性,進而幫助他正常發展”。在這裡,除了環境和材料之外,某些條件是特別重要的,那便是“成人中立的特徵”。蒙特梭利創辦的第一個兒童之家,那些父母是文盲,他們忙於生計而無暇多份精力給孩子,他們的教師是毫無野心和先入之見的普通勞動婦女,這就導致了一種理智的沉靜。教師必須沉靜。他是一種更深沉的平靜,一種空白,或更好的、無阻礙的狀態,這種狀態是內心清晰的源泉。這種沉靜由心靈的謙虛和理智的純潔組成,是理解兒童所必不可少的條件。

於是,我知道了一般傳統教學法的老師與蒙特梭利教學法的老師的根本不同:一般傳統的學校,老師只是認識小朋友的行為,知道要照顧他們,也知道為了教育他們應該做些什麼;蒙特梭利的老師,眼前應是一位還沒有被認識、完全有待於被瞭解的孩子。站在孩子旁邊,觀察孩子。讓孩子在自理中獲取生理的獨立,在自由選擇中獲取意志的獨立,在無止盡的獨立工作中獲取思想的獨立。也就是說,我們要追隨兒童。讓“他們的生命自然地展現,就像蓮花在散發出芬芳的花香時,伸展出百色花瓣以接受陽光的哺育。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15

我手中的這本《童年的祕密》是由義大利當代教育史上最偉大的幼兒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瑪利亞.蒙臺梭利撰寫的,蒙臺梭利一開始研究智力缺陷的兒童的心理和教育問題,後來她創辦“教育之家”,致力於正常兒童的教育實驗。

這本書中,蒙臺梭利深刻地揭示了兒童心理髮展的祕密,說明成人對兒童的阻礙和壓抑是導致兒童出現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並通過自己在“兒童之家”的教育實踐指出了正確的教育方法和療救之方。

《童年的祕密》詳盡地告訴父母,兒童的成長有著其內在的精神驅動和規律,兒童的成長需要依靠他們自身不斷的有意識的、自主的、獨立的與外界環境進行活動(書中稱為工作)來獲得。成人如果想促進兒童成長,最重要的是給他們創造一個充滿愛的安全的環境,尊重並理解孩子的行為,對他們的行為儘量做最少的限制和“指導”。兒童自然會知道自己想做什麼,該如何做。在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中,他會逐漸成長起來。

書中還講到許多具體的觀念,比如,兒童充滿精力樂此不疲地去工作(活動),只是一種內在的心理驅動,並沒有任何目的。在這種工作中其能力也得到了發展。兒童對“秩序”有一種天然的敏感性,如果這種秩序被打亂,會引起他心理上的不安,甚至會引起生理上的疾病。更換保姆、脫穿衣服、移動一些物品的擺放位置等這些秩序的打亂,兒童都能敏感的感知,並做出相應的反應。兒童還喜歡重複性的活動,對於喜歡的活動,他會十分專注的、安靜的反覆操作進行,並在這種重複的活動中獲得極大的滿足感。成人絕不應該去取笑或打斷孩子的工作。

我覺得蒙臺梭利一生中最重大的成就,除了研製出了各種適合幼兒操作的蒙氏教具外,還有一項就是幼兒關鍵期的確立,配合幼兒不同的關鍵期進行適時的教育,這也許就是孩子們有出色表現的原因吧!對於這一點,我想任何一個蒙氏教師都是十分熟悉的。用心分析孩子出現的各種現象,孩子需要什麼,我們就給他提供什麼樣的環境。把孩子置身於一個愉快的環境。

蒙臺梭利說“這種敏感期的存在也許更清楚地表現在兒童所遇到的障礙上,在大多數情況下兒童發脾氣很可能都是由於這種敏感性……依據孩子的敏感期,適應孩子的發展規律,那麼我們的教育將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