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傷仲永讀後感9篇

才智咖 人氣:1.79W

看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傷仲永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薦】傷仲永讀後感9篇

傷仲永讀後感1

最近讀了王安石的名篇《傷仲永》。這篇文章講了一個故事:江西金溪縣有個叫方仲永的小孩,聰穎過人,5歲時就能寫出好詩。方仲永的父親就天天帶著他去別人家炫耀,可是卻沒有注意讓方仲永進一步理解學習教育,結果方仲永的詩才日漸枯竭,十二三歲時寫的詩已不像以前那麼好,又過了七年他就“泯然眾人矣”,才能完全消失,和普通人一樣了。

這件事情,揭示了天資與勤奮的關係。

天資和勤奮是一個人獲得成就的重要條件。

好的天資是重要的,天資聰穎的人,只要付出比較少的努力,就能輕易取得普通人要花費很多心力才能取得的成果。有天資,再加上後天的努力,就更易實現別人難以實現的夢想。可是,天資好也要努力,如果不努力學習和工作,天資再好也會像方仲永一樣“泯然眾人”。

天資很重要,可是天才畢竟是少數人。天資差一些就不行嗎?其實在這個世界上,大多數人不是天才或天資不夠,即便如此,可是他們也能正常的生活,不少人甚至取得很大的成功。這正是因為他們笨鳥先飛、憑藉了後天的勤奮學習、努力工作。無論是牛頓還是愛因斯坦,華羅庚或者是陳景潤,他們小時候都不是什麼“神童”,可是他們都是科學的巨匠,世人仰慕的先賢,他們最終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所依靠的,就是努力學習、勤奮刻苦……

魯迅曾說過:“偉大的成績和辛勤的勞動是成正比例的”,愛迪生就是一個適例。愛迪生上國小的時候,考試成績經常是班上的倒數第一,他的教師說他是個不聰明的孩子。可是,他將勤補拙,興趣廣泛,努力工作。他的一生是在不斷創造和發明中度過的。愛迪生每發明一件東西,都經歷了艱苦的過程。就拿發明電燈來說,他差不多花費了2年的時間,每一天工作幾十個小時,試了1600多種材料,最終才製造出能夠亮很久的電燈泡。正是因為勤奮工作,使得他一生共有約一千項創造發明,成為世界著名的發明大王,成為後人尊敬、學習的榜樣,他為人類社會的禮貌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當有人稱讚他是天才,並詢問這位“發明大王”成功的祕訣時,他答道:“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天資聰穎,並不意味著必須成功;天資平凡,也不必須意味著失敗。一個人,天資再高,如果不勤於學習,必幹不成大事業,甚至養活自我都很困難;相反,一個人即使天資一般,如果勤奮學習,刻苦用功,必出成果。

傷仲永讀後感2

小時候才華橫溢的方仲永,不到二十歲就"泯然眾人"了!

讀罷此文,我不禁為之而"傷",《傷仲永》讀後感。

我"傷"愚昧無知、貪圖蠅頭小利的方父。由於他的"不使學",間接地扼殺了一個英才。

我"傷"隨波逐流、整日"環謁邑人"的仲永。由於他"不受之人",直接斷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文中所寫的方仲永五歲時的表現,儼然是一個神童,但他後來才能喪失,令人惋惜,令人警醒。俗話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會落後"。道理再明白不過了---一個人先天的條件再好,後天不琢不學不勤不練,也會成為一事無成的凡夫俗子,方仲永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如果方仲永立場堅定地變"不使學"為"我要學",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了,人們不是"傷仲永",而是"贊仲永""學仲永"…

我想,假如我是方仲永,我一定會充分發揮自己得天獨厚的先天優勢,不斷充實自己,厚積薄發,使自己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知識,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假如我是方仲永,我會深知"業精於勤,荒於嬉"的道理,把"99%的勤奮+1%的天才=成功"當作座右銘,時刻提醒自己。即便小有成就,也不沾沾自喜,自我滿足,而是更加努力地學習,使自己能"更上一層樓"。

讀完《傷仲永》這篇課文之後,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如果我是一塊璞玉,定要盡情地"琢",使之成"器";是一塊鏽鐵,也要不懈地"磨",使之成"針"。

傷仲永讀後感3

相信許多人都耳聞過一篇王安石的大作《傷仲永》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一個天才神童因為“受人者不至也”而淪落成一個普通人,而王石在最後所說的“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更是應該引起重視。

當今社會,人們雖然大都開始重視起了學習,但有許多家長還是不重視學習。他們認為學習只不過是一種高費的消遣罷了,還不如直接讓小孩去打工,正好可以鍛鍊一下,多一些生活經驗,反正上完學也是要去上班的,如果這樣想那麼大錯特錯!如果你只是一個國小畢業,你連一個普通工作也撈不到只能去最底層的苦力場地,賺錢湊合著過日子,而如果你是大學畢業,那麼你想找個好工作,比一般人簡單多了,過不了幾年就能過上小康生活,更甚機遇好一些,你或許會成為總經理等高幹職業如果你是研究生、碩士、博士那麼你的後半生完全無需太辛苦。

一次我在電視上看到一個訪談:一個農民父親是這樣回答關於教育這個問題的:“我認為學習完全沒有必要,我們農民的子女能有多少智慧,去浪費上學的錢還不如多買幾斤鹽。”這個訪談改變了許多人的認識,從以前的“砸鍋賣鐵也要上學”變成了“上學無謂不如買鹽”這樣的變化也正是應該的,現在的窮富理念太過於廣泛,“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富人的孩子上學花”許多人認為自己沒錢,就沒有必要讓孩子上學,卻不知道正是這樣想法,使我國少了多少棟樑之材。“我想上學,可是爸爸媽媽說女孩兒上學也沒用,所以他們讓我回來種田。”這是一個山村女孩的訴說,在這個社會上許多人無法解釋“少讀書,少花錢”的道理,就用這種古代時“重男輕女”的概念來敷衍了事,他們沒有想過這種概念給孩子帶來的那種天生低人一等的自卑想法,也因此使多許多少女失去了改變一生的機會。而現在的我們,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每天舒舒服服地在寬敞的教室裡讀書,卻還總要抱怨作業太多,學習太苦,而從不想想那些連學都上不了的愁苦少年少女們,這實在太不應該了。

厭了想想灰太狼,累了想上光頭強,學習的路上,沒有理由不堅強,讓我們一起在學習的田地上開墾出更多的良田 播種上更好的果實,以便收穫更豐厚的成就吧!

傷仲永讀後感4

古時候,有一個人叫方仲永。他五歲的時候就能寫出文采和立意都很好、被人廣為傳看的詩。他的父親並沒有讓他從師學藝,而是帶他四處炫耀,最終奇才變為普通人。

這件事情,揭示了天資與勤奮的關係。

天資和勤奮是一個人獲得成就的重要條件。

好的天資是重要的,天資聰穎的人,只要付出比較少的努力,就能輕易取得普通人要花費很多心力才能取得的成果。有天資,再加上後天的努力,就更易實現別人難以實現的夢想。但是,天資好也要努力,如果不努力學習和工作,天資再好也會像方仲永一樣“泯然眾人”。

天資很重要,但是天才畢竟是少數人。天資差一些就不行嗎?其實在這個世界上,大多數人不是天才或天資不夠,即便如此,可是他們也能正常的生活,不少人甚至取得很大的成功。這正是因為他們笨鳥先飛、憑藉了後天的勤奮學習、努力工作。無論是牛頓還是愛因斯坦,華羅庚或者是陳景潤,他們小時候都不是什麼“神童”,但是他們都是科學的巨匠,世人仰慕的先賢,他們最終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所依靠的,就是努力學習、勤奮刻苦……

魯迅曾說過:“偉大的成績和辛勤的勞動是成正比例的”,愛迪生就是一個適例。愛迪生上國小的時候,考試成績經常是班上的倒數第一,他的老師說他是個不聰明的孩子。但是,他將勤補拙,興趣廣泛,努力工作。他的一生是在不斷創造和發明中度過的。愛迪生每發明一件東西,都經歷了艱苦的過程。就拿發明電燈來說,他差不多花費了2年的時間,每天工作幾十個小時,試了1600多種材料,最終才製造出能夠亮很久的電燈泡。正是因為勤奮工作,使得他一生共有約一千項創造發明,成為世界著名的發明大王,成為後人尊敬、學習的榜樣,他為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當有人稱讚他是天才,並詢問這位“發明大王”成功的祕訣時,他答道:“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天資聰穎,並不意味著一定成功;天資平凡,也不一定意味著失敗。一個人,天資再高,如果不勤於學習,必幹不成大事業,甚至養活自己都很困難;相反,一個人即使天資一般,如果勤奮學習,刻苦用功,必出成果。

傷仲永讀後感5

這是一個天才最終變為普通人的故事。這個天才就是方仲永。剛開始讀這篇文章的題目時,我有些不解,既然是寫關於方仲永的事,為什麼題目不是“方仲永”而是“傷中永”呢?讀完全文後我才發現這對於方仲永的“傷”真的很深,值得我們反省,深思。正如文中所說,方仲永的才能是受之於天的,在一個世代以耕田為業的家族中,出現了方仲永這樣一個神童,不能不說是一件天大的喜事。一個五歲的孩子,沒上過學,卻能寫出值得觀賞的詩來,是奇蹟。但又是什麼使他從幼年的天資聰慧到少年才能衰退,最終到了青年淪為庸人了呢?這其中其實包含了各種各樣的因素。這個過程中最主要的“傷”來源於方仲永的父親。他的父親是一個貪圖眼前之利,不懂得把眼光放長遠的人。

當同縣的人每天請方仲永做客,花錢請他題詩,父親非但沒有阻止,反而牽著方仲永到處做客,還認為這樣有利可圖。最關鍵在於“不使學”,我想這應該是由天才淪為庸人的基礎吧!他父親做的這一切都讓我們覺得那麼離譜,愚蠢得無藥可救,想來似乎又是在情理之中,“世隸耕”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這第二個“傷”,取決於同縣的人的所作所為。同縣的人不停地請方仲永做客,題詩,讓仲永的父親認為有利有圖,因此延誤了仲永最佳的學習時期。

還有一點在於,同縣的人這麼多,都知道仲永的情況,卻沒有一個人去跟仲永的父親建議送仲永上學,這是為什麼?自私?無知?我們不得而知。而還有一“傷”,是來源於仲永本身的。仲永的父親不讓仲永讀書,但仲永自己也沒有提出要讀書,是因為享受到處做客的生活還是……不管原因是什麼,最後王安石給了我們深刻的總結:“仲永勝過一般有才能的人很多,最終成為普通人,就是因為他後天的教育達不到要求。”同時也提醒了我們:“像仲永那樣天生聰明,如此有才能的人,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尚且要成為普通人;那麼,本來就是普通人的`人,又不接受後天的教育,就比普通人還不如了。”對於這樣一個天才,我最初的感覺是同情,進而轉化為悲哀。其實所有成功的人的努力遠遠大於他的天賦,不努力最終只能成為普通人。或許我們不是天才,但通過努力,勤學,定能幹出一番大事業!

傷仲永讀後感6

讀了《傷仲永》這篇文章,真的很“傷”,可哀傷之餘,又不得不引人深思:為什麼一個天才,就這樣被埋沒了呢?

金溪的神童方仲永天生才華出眾,他出生於農耕家庭,從未接觸過任何文學的作品,竟然5歲就能指物作詩,並讓人嘖嘖讚歎。可因其父母把他當作賺錢工具,不讓他讀書,使他最終成為了一個普通人。

從全文來看,我們不難得出結論,與方仲永墮落成常人絕對也是最最分不開的原因之一,便是他父親的所作所為。

仲永那時還小,雖然天資聰穎,但並不能辨別是非。父母們也正應當在孩子像仲永一般大的時候,多灌輸正確的思想,讓他們多讀書,多增長知識,更何況仲永還是一個神童,若讓他好好讀書,長大必然會成為一個才子。可他的父親卻不教育他繼續好好學習,竟在他還無法把握自身的時候,貪圖小利,把他當做獲利的工具,以至於變成後文的“不能稱當時之聞”和“泯然眾人矣”。可是他墮落於常人,卻也跟自我分不開關係。

作者王安石在本文中曾寫過他在仲永12、3歲的時候見過他,雖依舊有些才華,卻不如以前了。也就是說,仲永這時還算是一個天才,此刻再好好讀書,也為時不晚,還是能小有成就的。並且仲永也12、3歲了,已不再懵懂,能夠不必當作父親的賺錢工具了。可仲永卻依舊聽父親的話,每一天走遍全縣,作詩,寫對子,收報酬,絲毫沒有一點覺悟,也沒有發現自我的改變,也正是這一點,使他錯過了最終一個機會,從此碌碌終生,泯然眾人。

愛迪生曾說過:"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加上百分之一的靈感。"此刻才發覺,這句話真的很有道理。一個天資聰穎的人,若不把握機會,勤奮、努力地學習、讀書,結局也就會像本文的仲永一樣吧。更何況我們"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仲永著實令人哀嘆,但我們此刻更為重要的,則是不要讓後人或身旁的人在"傷"字後面加上我們的名字,那樣就比仲永更加可悲了。

傷仲永讀後感7

讀了《傷仲永》這篇課文,我感到扼腕嘆息。即為仲永不思進取、碌碌無為感到可惜,也為他父親貪圖錢財、不注重培養感到氣憤。如果仲永勤奮一點,他父親培養推波推瀾一把,說不定我國古代又多了一位文學家,但假設畢竟就是假設,殘酷的現實永遠警示著後人,再有天資的“神通”不努力、不培養,最後也是庸才一個。

愛迪生說過:“天才等於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一個天資再聰穎的神童,如果他驕傲自滿、不勤奮努力,天天躺在“功勞簿”上睡覺,最後他就會變成一個凡人,甚至凡人都不如。相反,一個人天資很差,如果他勤奮學習、孜孜不倦,說不定後面還會取得成功。南朝的江淹,年輕的時候,就成為一個鼎鼎有名的文學家,他的詩和文章在當時獲得極高的評價,後來受到朝廷重要,漸漸不思進取、追求享樂。後來他的文章、詩寫出來平淡無奇;而且提筆吟握好久,依舊寫不出一個字來,偶爾靈感來了,詩寫出來了,但文句枯澀,內容平淡得一無可取,成為“江郎才盡”的笑柄。

但也有許多天資不是很好,但經過後天努力卻取得驚人成功的事例。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然他小時候的天賦卻不高。有一天在家讀書,對一篇文章重複不知道多少遍了,還在朗讀。這時候他家來了一個賊,潛伏在他的屋簷下,希望等他睡覺之後撈點好處。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見他睡覺,還是翻來覆去地讀那篇文章。賊人大怒,跳出來說,"這種水平讀什麼書?"然後將那文章背誦一遍,揚長而去!受了“侮辱”的曾國藩從此更加勤奮苦讀,終於成為了飽學之士,成為清政府的重臣。但這位賊人雖有天賦,但沒有勤奮,變得不知所終。愛因斯坦,一個四五歲時還不會說話的孩子,卻在12歲時證明了畢達哥拉斯定理;他曾被老師視為“笨蛋”學生,竟在一夜之間成為世界名人。

“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勤奮會使天資聰穎的人“錦上添花”,會使天資愚鈍的人“後發制人”,勤奮是我們成長進步的法寶,無論何時我們要始終相信一句話“寶劍鋒自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傷仲永讀後感8

故事是講仲永五歲就能指物便立刻作一首詩,父親便帶著他四處造訪,錯過學習的時機。到仲永十二三歲的時間,作的詩跟曩昔一樣,毫無希望。等到十九二十歲時,他完全跟平偉人一樣。

何謂天才?我以為,天才分兩種,一是付出極大的高興的人,二是智力超凡佼佼不群的人,主要為是第一種。王安石所寫的《傷仲永》,明白的告訴我們後天教誨的緊張性。

他的才能比一樣平常人高得多,因為他沒有遭到後天的教誨,最終成為平偉人。想他那樣有天賦的人沒有遭到後天教誨,只能是平偉人。有些人既沒有天賦又不擔當後天教誨,恐怕連平偉人都不如吧?

由此可見,後天的教誨是何等緊張啊!愛因斯坦說過:“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靈感。”誰說他是神童?他大學考了兩次在能通過,很平凡。但是,他並沒有以為自己比他人笨,他深信,只要高興,就會有勞績。以是,他堅韌不拔地高興研究,最終成為巨大迷信家。大家應該看過日本漫畫《火影》吧?李洛克是我印象最深人物。他曾說過:“就算我不會使用忍術或幻術,我也要成為一名巨大的忍者。”他靠得是很平凡的體術!他每天訓練自己抵達到最高極限,他深信自己是高興型的天才!小李每天都用天用汗水灌溉著木葉的蓮華。我相信,沒有天賦的人,後天也能調停!以是後天學習是很緊張的。

生而知者之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不存在的。人們的才能雖有差異,但主要來自於勤奮學習。《傷仲永》一文給我的開闢是:一小我私家即使有很高的天賦,但要是不高興學習,也很難取得真正的成績。

仲永的故事是這樣的:並非書香子弟的方仲永五歲時便能“指物作詩,立就”,並“自為其名”,且“文理皆有可觀者”,因此揚名邑中。到了十二三歲,才華漸減,“令作詩,不克不及稱前之所聞。”到了成年,竟“泯然眾人矣”。

一個天資聰穎的神童,因為被利慾薰心的父親每天帶著四處走訪,而不讓他學習,使得“神童”竟淪為一個冷靜無聞的“庸人”!這能不叫人扼腕嘆惜嗎?神童泯然眾人,責任在於他父親,原因是“不使學”。像方仲永這樣的天才,由於後天沒有好勤學習,尚且要成為平凡的人,那麼,那些原來就普平凡通的人,要是不學習,豈不是連一個平凡的庸人還不如嗎?

傷仲永讀後感9

文言文是我一直討厭的,在那兒“之”啊“也”呀“而”的,弄半天才看得懂一點兒,真討厭!可是最近剛剛學的一篇叫《傷仲永》的課文,卻改變了我對文言文的看法,“文言文也能寫出好文章啊……”

仲永是一個天才,五歲時沒見過書具,卻一下就寫出詩來,而且還非常好,這可高興死了仲永他爹嘍,整天帶著仲永拜訪拜訪張三,看望看望李四,讓他們買兒子的詩,不讓仲永學習,這怎麼可以嘛!於是,在仲永二十歲左右的時候,先天的聰明才智已經完全消失,成為一個普通人了。

作者王安石顯示也感覺非常可惜,這麼一個神童啊,如果好好栽培,就是一個國家棟梁,但是……仲永是毀在他爹手上了,準確點兒說是毀在他爸的貪財之心上了。

這個故事讓我想起了一個人,名叫江淹,小時候家裡窮,但他刻苦學習,所以很有才華。後來他當了官,認為人應該知足,於是就不那麼刻苦鑽研學習了。不學習怎會進步呢?於是,在江淹晚年的時候,再也沒有寫出像樣的詩句。人們都稱為“江郎才盡”。

我在想,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為什麼都是這樣聰明的人,到最後都“泯然眾人”了呢?真相只有一個,那就是——他們兩人都是後來不學習了,不動腦了,受到的教育沒有達到要求。

先天的聰明可能讓你贏在起跑線上,但你怎麼確定你擅長長跑呢?到後來你後面的人趕上來了,你因為後天的教育能源不夠,越跑越慢越跑越慢,最後直接停下來,看著那些原本並不如你卻努力學習的人在你面前爭先恐後……到這個時候你就後悔啦!當然,仲永的“泯然眾人”是因為他的爸爸不稱職,這就更不像話了,一個大人,居然利用自己的親骨肉賺錢,而忽略了對兒子後天的教育,真受不了,怎麼會有這樣當爹的啊!

對於我們來說,仲永和江淹的事已經成為歷史,而我們真正應該看到的是歷史的教訓。明白再多的大道理,不如自己親身經歷,你可能是天才,也可能是蠢才,是天才不要驕傲,是蠢才不要灰心,有可能天才一下自暴自棄了呢?有可能自己笨鳥先飛超過了天才呢?

一切皆有可能!

所以啊,後天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抓住你的每一個學習機會努力喲!

讓我們一起對“泯然眾人”說“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