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傷仲永》有感彙編15篇

才智咖 人氣:2.16W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傷仲永》有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傷仲永》有感彙編15篇

讀《傷仲永》有感1

今天,我們學習了《傷仲永》,讀後觸動了我。

一個人能否成才,與天生有關,更與後天所接受的教育、自己的刻苦學習有關。可文中一位“神童”最終成為一個常人,就是因為他後天教育的不夠。

雖然我國已經有了九年義務教育,但是,在這九年中,有很多人是在那裡“混日子過”,從不學進去,那麼,他們不就會“得為眾人而已耶?”嗎?這也就能按照後天的教育來劃分人的地位了。

我們想要成才,可以讀書,可要成大才,那麼,就只有讀書。

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傷仲永》有感2

作為“邑人”,幫助自己的鄰居糾正錯誤,是天經地義、義不容辭的。仲永的鄰居怎樣做的呢?“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如此行為,彷彿仲永只是他們成人之間機械交往的一個話題、一粒棋子而已,對喪失了後天學習與成長進步機會的仲永而言無異於雪上加霜。這讓人們感嘆“邑人”的愚蠢的同時,更悟出人際交往中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道理。

我們生於此世,立足於社會,便不可能“獨立”的活著,更不能夠“自私”的活著。作為中學生,我們現在固然要具有敢於“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沉靜和決心,但展望未來,時代需要的不僅是擁有淵博知識的我們,更需要有責任心、有合作互助意識的建設者。無論國家交往還是人們的日常交流,如果大家只考慮自身利益,不為對方著想,就會造成兩敗俱傷的結局。清代的國策和結果便是對世人的一個警告。

自清代康熙皇帝的“閉門鎖國”政策開始,中國被外國列強侵略的命運就已註定。這其中,既有皇族的驕傲自大、自以為天下無敵—我才不需要借鑑爾等卑劣的技術和發展方式,我反倒還要把自己的先進技術藏起來,不讓你抄襲去才好啊—的自大心理作祟,又有皇族鞏固個人經濟與政治地位—故意將資本主義在萌芽中消滅掉—以及他們對當時對己國已經不利的外國騷擾做出消極應戰因素。愚蠢國策導致的後果是什麼?是中華民族的恥辱,是被外國列強蠶食瓜分的血淋淋的事實!落後只能捱打!而不想落後,最好的方法便是謙虛、積極、合作,永遠向比自己好的事物看齊而不是羨慕嫉妒恨。無論是競爭對手,還是身份低微的人,只要他們有過人之處,我們就一定要虛心學習。也許粗糧餅確實是“其貌不揚”,但它卻如一朵桂花,將香味送入口中;又如一隻利箭,射向身體不適之處。“擇其善者而從之”,總是利於自己的。唐代的繁榮昌盛裡,不也有“開放政策”的功勞嗎?

孟母三遷的故事,大家應如同自己名字一樣熟悉吧。故事中既闡述了學習環境的重要性,更像是和本文的作者約好了似的—都說明了“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重要意義。與普通孩子一樣,孟子兒時好奇心強,見了什麼都模仿、學習,其中當然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孟子最終成為一個學識淵博,見解深刻的儒學大家,正是因為孟母對孟子的啟蒙教育和無私奉獻。看到孟子學習環境太差,學習物件平庸,甚至醜惡,孟母便陷入自省,並果斷行動—搬家,終於讓孟子擁有了一位好“老師”謙遜有禮、崇尚知識、刻苦好學的學習環境。於是,孟子勤奮、刻苦學習,終成大才,成為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

前有孟母,後有魏徵。魏徵和唐太宗曾是“好哥們兒”。唐太宗作了皇帝后,魏徵前後共提建議二百多次,次次都是站在國家利益角度思考問題、提出建議,而不是像“邑人”一樣只為自己著想。唐太宗則十分重視魏徵的意見,從諫如流,積極地聽取、借鑑或採納這些建議,即使魏徵的意見不合自己的心意,即使魏徵的話很難聽,也不會像“邑人”那樣對仲永父親的錯誤做法熟視無睹。在一定程度上說,是魏徵和唐太宗造就了貞觀之治;而貞觀之治的出現為唐朝的全盛打下了堅如磐石的基礎。

同學們,我們不僅嘲笑仲永悲劇中“邑人”的愚蠢作為,更要吃一塹、長一智,牢記“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古訓,在學習與生活中不斷成長進步。

讀《傷仲永》有感3

在我看來,一個天資聰穎的人,那他的前途一定是無量的。直到讀了《傷仲永》這一課,我才認識到自己的這個看法是片面的,同時也對方仲永的境況深感同情,惋惜。有聖人般的天資,居然因為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而成了一個平庸的人。

這篇文言文的情節實屬讓人意外,當我讀到“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時,我不禁大吃一驚,一個從未見過文房四寶的五歲孩兒,在一瞬間卻忽然想起要這些東西,並且還能立即寫出幾句詩,題上自己的名字,這不能不使人大吃一驚,欽佩之意油然而生。當我讀到“父利其然也,日挾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時,我就想:方仲永天資這麼好,如果努力學習的話一定會成為曠世奇才的。

帶著這個想法,我就繼續往下讀,當讀到“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時,就想:這次可能是一個失誤吧!不要在意,不要氣餒。當我讀到“又七年,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時,我才知道原來那次仲永把詩寫糟了,並不是一時之誤,而是他的才能的確消式了,他真的變成了一個毫無才華的平庸之人。可惜啊,真是太可惜了!

讀完這篇文章,我不禁思緒萬千。方仲永為什麼會由一個“神童”變成一個“庸才”呢?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他沒有接受後天教育。由此我不禁想到王安石的話:方仲永——一個天資這麼好的人,因為後天沒有好好學習而成了一個平庸之人。那我們這些天資不怎麼好的人如果不好好學習,下場會和仲永一樣嗎?

深思良久,不禁想起了愛因斯坦對天才的詮釋和對成功的理解:天才等於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九的努力。今天在對方仲永的`分析中,我也進一步認識了自己。我雖非神童,但生活在這個不平凡的時代,有溫暖的祖國,溫馨的家庭,快樂的學校;有父母對我們的愛,老師的關懷,同學間的友誼;有……我們擁有這麼多,而這些都是每個人都擁有的,我們都不平凡,我們都很公平。有了“她”們的滋養,我們應更當立凌雲之志,扯起勤奮的風帆!做一個不平凡的自己!

讀《傷仲永》有感4

在十一長假中,讀了王荊公的佳作《傷仲永》,我頗有感觸。

傷仲永,顧名思義,即為仲永之事而哀傷。此文短小精悍,言簡意賅,記述了神童方仲永由於後天學習不足,結果一事無成。

讀罷此文,我的腦海中浮現出某位偉人說的一句明言:天才等於百分之一的天賦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在大千世界中,擁有超高天賦的人畢竟是少數,即便有也並非全都成為最終的成功者。方仲永就實際最好的例子:他幼年時才思敏捷,脫口成詩,他的父親因為有利可圖沒有讓小仲永繼續學習上進,結果落了個“泯然眾人已”.由此讓人們悟出一個深刻的道理:敏而好學,才能不斷進取;天資聰慧卻不好好學習,必然會導致才智枯竭,最終只能沒落在平庸的人群中。

學習亦是如此。縱觀現在的高中的新版教科書,側重點已明顯有死記硬背向自主探究發展。不少同學仍然用國小生的學習方式——憑藉小聰明去讀書。或許他們在開始階段還能適應,但隨著知識的深入,就會感到壓力越來越重,最終只能吞下“名落孫山”的苦果。單說天賦,這些同學不比常人遜色,甚至是高人一籌;但不去學習,不去探究,也只會一事無成。再說說努力學習。縱使你才智平庸,卻肯下苦功,就一定會有回報。一份耕耘,一份收穫,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歷史上的暴君商紂王天資聰慧,力大過人,能單手擒虎,卻不肯學習,不理朝政,沉迷酒色,結果國破人亡;金庸筆下的大俠郭靖愚笨出奇,卻憨厚老實,刻苦練武,成為一代武林宗師。

不想曇花一現逞一時之美,但願笨鳥先飛留長久之名。忘記自己的百分之一,腳踏實地,勇攀高峰。

讀《傷仲永》有感5

今天我讀了王安石的《傷仲永》,心中不免有些惋惜,故事大概是這樣的:

金溪縣有個平民叫方仲永,世代都以耕田為業,仲永五歲時還不知道文房四寶。有一天,他忽然放聲大哭,問父親要這四樣東西,父親很詫異,從別人家借來後給他,仲永接過後立即寫了四首詩,並題上自己的姓名,同鄉的人都來觀看,並說是神童。從此,指定物品讓他作詩,他立即便能寫好,同鄉的人都很稀奇,漸漸他的名聲大了,人們都把他的父親當做上等客人看待,有的人還用錢來讓傷仲永作詩。父親見有利可圖,便不讓他上學,天天拉著他去拜訪同鄉人。

當他十三歲時作的詩已經不能與之前相比了。當他二十歲時,已經沒有新的詩可作了,也就是說他的才能已經消失了。

王先生說再聰明再神童的人,後天教育不做好也不能成才;再笨再傻的人,後天教育做的好,再經過自身的努力,也能醜小鴨變成白天鵝。

但有的是天才,後天的教育做的好了,後來怎麼還是沒成才呢?讀下面的例子你就會明白了。一少年大學生錢某,十二歲熟通微積分,被認為是神童,進入合肥科技大學學習,平時學生們上課,他卻在校園裡閒逛,成績一落千丈,老師多次勸說仍無進步,最後荒廢到退學當了油漆工!為什麼哪?天才也需要謙虛和勤奮,踏實和努力。

又如京劇大師梅蘭芳小時候去拜師學藝,師傅說他眼睛沒有神,不是唱戲的料。但梅蘭芳學藝的決心沒有動搖,常常盯著空中飛翔的鴿子,或者注視水底遊動的魚兒,日子長了,他的雙眼漸漸的靈活起來,人們都說梅蘭芳的眼睛會說話了。經過勤學苦練,終於成為世界聞名的京劇大師。梅蘭芳不是天才,但他恆心和努力成就了一生的輝煌事業。

我贊成王先生的話,人成才在於後天的教育,更在於自身的努力。人的智力發展存在著某些差異,但不是起決定因素,我們還是要做好後天的教育和自身的努力,應正確認識自己天資,踏踏實實的學習就會成為棟樑之才,反之,天資在好,如後天不學習,同樣會碌碌無為的。

簡單的說就是:“受至於人”而不是“受之於天”,記住一句話:天才在於勤奮!

讀《傷仲永》有感6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說的真是一點不錯。一本好書就可以讓人明白很多的道理。一本好書可以讓人陷入深深的沉思。每讀完一本好書就會讓人豁然開朗。是書讓人類走上了進步的階梯,有了今天這欣欣向榮的世界。書這無聲的預言家,預知著未來,預知著中國的夢。

今天我和媽媽一道讀了傷仲永,我知道了,人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進步。小的時候很聰明,並不代表他長大了也聰明。因為天才是要付出努力的。

讀完傷仲永這篇文章後,的確讓我感到有些“傷”。仲永天生聰明、有才智,年紀小型能作詩,但最後卻得到“泯然眾人”的結果。

媽媽一直跟我說,當天的事要當天做完,不能半途而廢,只有堅持到底,才會成功。但是如果不用功,再聰明也沒有用的,結果是不會成功的。學習就是是要用功,來不得半點馬虎,不付出自己的努力,是不會有回報的。只有不斷的積累知識,擴大自己的知識面,才能成為一個成功的人。我和方仲永一樣地聰明,但我不能像方仲永那樣半途而廢,一定要持之以恆、努力學習,這樣才能成為有用於社會的人。

讀《傷仲永》有感7

《傷仲永》這篇課文出自七年級語文下冊,選自王安石的《臨川先生集》。文中方仲永因為其父不讓他讀書學習,最終從一個天才變成一個平庸無能之人,使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的王安石先生感嘆至極。

方仲永是一個從小就有先天稟賦的人,他在五歲時就寫出了一首詩,使同縣的人對他刮目相看,人們因此以賓客之禮對待方仲永的父親,很多人用錢幣來請方仲永作詩,他的父親發現有利可圖,每天拉著方仲永到處去賺錢,不讓他讀書學習。

王安石聽說這件事後,於明道年間見到已經十二三歲的方仲永,王安石請方仲永作詩,方仲永作出的詩已經沒有傳說的那麼好了;又過了七年,王安石再次問起方仲永的情況,方仲永的先天稟賦已經沒有了,才華消失殆盡變成了普通人。

王安石對此感嘆惋惜,具有先天稟賦並不能說明就一定能夠成才,要想成功就要靠後天教育中自己勤奮學習。

我學習了這篇課文後感觸很深,從中我懂得很多道理:知識改變命運,學習成就未來。不讀書學習的人,無論天賦多高,最終會變成庸人。王安石筆下的方仲永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說明人的知識才能決不可能單純地依靠天賦,必須注重後天的教育和學習,強調了後天的教育和培養對發展才能的重要性。

讀《傷仲永》有感8

記得學過一篇課文傷仲永,說的是方仲永由一個讀後感怎麼寫天才變為普通人的事實,文中也著實強調了後天教育的重要性,同上文相比,文章的主人公在前面的表現當然截然不同,但後面的結果卻更出人所料,一個從天才降為凡人,另一個由不爭氣的孩子變成了一個無產階級的英雄,打造出這天差地異的結果的,應該就是後天教育與個人努力造成的吧!

只有在磨難中歷練過得人才能成才,這就是文章所告訴我們的深刻含義吧x且本文作者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在寫此書時雙目失明,全身癱瘓。他強忍著病痛,歷時三年才完成此書,也是想讓我們這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刻苦學習和嚴格要求自己,擁有為理想而獻身的精神,鋼鐵班的意志和頑強奮鬥的高貴品質吧!

我想,鋼鐵就是這樣煉成的!

讀《傷仲永》有感9

我們都已學過《傷仲永》這篇課文,故事的結局很使人感傷,想想方仲永曾是那樣聰明,但最終卻成為了一個普通人,我有很多感受,現在先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故事吧。

金溪縣平民方仲永家,世代耕田為業。仲永五歲時,還不識書具,一天卻大哭著向父親要,父親很詫異,忙向鄰居借來給他,他當即就寫下了四句詩,並自己題上了自己的名字。不僅如此,指定事物讓他作詩他也能很快寫出,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稱讚的地方。漸漸地大家都來求方仲永題詩,並給予了許多好處,從此仲永的父親每天帶他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等到仲永十二三歲時,所作出來的詩已無過人之處,到二十歲左右,他已完全成為了一個平庸的人。

為什麼?因為他沒有得到後天的教育!也因他的父親貪圖錢財,只顧眼前利益,不讓他學習,才會造成這樣的後果,真可惜!

從方仲永身上,我認識到了後天教育對一個人的成才起著關鍵作用。象方仲永,他沒有得到後天的教育,漸漸地由一個天才變為了一個普通人,想想看,仲永這樣一奇才都會變成普通人,那麼我們這些普通人如果不接受後天的教育,恐怕想成為普通人也不能夠吧!因此,我們應抓住這個大好時機,趁現在努力學習,相信我們這些普通人也會有所成就,不是嗎?

再者,仲永父親也不對的地方,因為仲永父親的貪心,才會使仲永失去學習的機會,如果把仲永送到學堂讀書,那仲永長大一定能夠創出輝煌的成就。因此,我想對天下的父母說:“你們以後不要太貪財,要注重孩子的將來讓孩子無所顧忌地學習知識,登上知識的高峰。作為孩子的父母,應把眼光放長遠些。”

在學習上每個人都應貪心,但在錢財上過度貪心的人是沒有好下場的,讓我們好好學習,吸取方仲永的教訓,長大做一個有出息的人,把我們的祖國建設更加美麗,更加強大。

記住,千萬不要做第二個方仲永。

讀《傷仲永》有感10

《傷仲永》講述了:有一個叫方仲永的小孩,天資聰明,五歲就能作詩。可他出了名後,他的爸爸就不再讓他學習了,帶他去全縣各處題詩掙錢。由於方仲永沒有再學習,最後一事無成,成為一個普通的人!

因此這篇課文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一個人能否成才,與天資有關,更與後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學習有關,二者之間,後者更重要,即後天教育對一個人是否成才是至關重要的。我相信我們都為這樣的“天才”而感到可悲。

何為天才?愛迪生說過:“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加上百分之一的靈感。”《傷仲永》之所以取這個名字就是因為這個寓言諷刺了方仲永的爸爸,因為他毀了方仲永的一切。

這件事使我聯想到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華羅庚在國中畢業後,曾入上海中華職業學校就讀,因拿不出學費而中途退學,故一生只有國中畢業文憑。此後,他開始頑強自學,每天達10個小時以上。他用5年時間學完了高中和大學低年級的全部數學課程。20歲時,他以一篇論文轟動數學界,被清華大學請去工作。

華羅庚在頑強自學下,成為了著名的數學家,這個例子就告訴了我們後天努力有多麼重要,只要我們努力學習,沒有什麼做不到的事情!

所以,我們應該接受後天的教育,像華羅庚一樣努力學習,為國家做出巨大貢獻!

讀《傷仲永》有感11

今天,我看了一則寓言,題目叫《傷仲永》。寓言諷刺了方仲永的爸爸,因為他毀了方仲永的一切。仲永五歲時就能寫詩四句,還自取了題目。詩寫成後,一鄉的秀才都傳著看。別人指一物叫仲永作詩,他馬上就能寫出來,鄉民們都一至認為他是個天才,有些人還用錢接濟他一家。

父親發現可以藉助兒子的才能撈取好處,天天帶兒子去拜見同鄉,卻不讓兒子學習。他沒想到後天的刻苦學習才是成才的根本,結果將仲永變成了他急功近利的犧牲品。

通過這則寓言我知道了,凡事不能急功近利,急功近利會影響長遠的利益,就像殺雞取卵一樣,不能貪圖眼前的利益,卻忘了長遠的利益呀!別人雖說我聰明,但我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而且還有很多比我聰明的對手,戰勝對手、戰勝自我,我會更出色!

如果我驕傲,將走向失敗;如果我努力學習,向目標前進,永不驕傲,我將如願以嘗的實現自己的理想。

讀《傷仲永》有感12

讀《傷仲永》以後,我的感悟如湧泉!

一個世屬農耕,耕種的農民家庭,如果誕生了一位神童,那無疑是最幸運的,只要他好好學習,將來必定成為一位舉世的棟樑之才,一位驚世之才!

而仲永在他的家庭卻恰恰相反,仲永家裡條件並不好,但卻同樣出了一位神童,他就是方仲永,在沒見過書具前,居然能一一說出它們的名字,這難道不奇怪嗎?沒有上過學居然能提筆作詩,這難道不令人驚訝嗎?並且還皆有可觀者,那麼,被稱為神童,方仲永是當之無愧的。

但是,仲永的父親卻沒有讓他汲取知識,而是讓他去為自己謀取私利,這樣目光短淺的做法,導致仲永的才華,才智節節衰退,最後沒落成一個庸人,一世無成。

所以說天資雖然重要,但後天的教育更為重要!

以運動界的喬丹為例:喬丹在NBA芝加哥公牛隊打球時,8年中獲得了6次NBA總冠軍,當看到他出神入化的球技時,大家都會感覺他是一個天才。他跳得比別人高,反應比別人快,投籃比別人準,這些都得益於他非同凡人的基因,所以他才會成為如此偉大的運動員。實際上並非如此。如果說喬丹僅僅是因為天資好,那麼他應該很早就在籃球運動方面顯現出他的優勢,而實際上喬丹真正讓人覺得籃球打得還不錯是在他上大學以後。他上高中時就想參加校隊,可是教練覺得他的水平還不夠。可見他的天資不是很好

勤能補拙!

小時候的愛因斯坦,7歲時才能講清一句話,國小成績僅僅只有一分,兩分,、然而,後來的他卻提出了相對論……等一切著名公式,研究和定理,但同樣有人說他很聰明,那想想看,他後來如果不好好學習他會成功嗎?這也不同樣說明了後天教育的重要性!

想想!你的理想是庸人嗎?如果不是,那就為你的理想好好學習吧!

讀《傷仲永》有感13

施老師在我期末的評語上說到了“仲永”這個人,爸爸就給我找來了《傷仲永》這一篇文章。我看完之後很有感觸,我就來寫寫《傷仲永》。

方仲永出生於一個農耕家庭。仲永五歲時,忽然想要文房四寶,借到之後,立刻寫了四句詩。後來仲永的爸爸就不再讓仲永學習,整天到別人家讓仲永作詩。所以,仲永長大之後,因為沒有學習,就變成一個普通人了。

老師寫給我仲永這個孩子,是想讓我通過不斷努力,成為一個有用的人,不要像後來的仲永一樣成為普通人,所以施老師讓我好好學習,不會丟三落四,爭取一直成為小時候的仲永。

我在五年級會在語文這一方面更加進步,字跡不再龍飛鳳舞,也不再所有課上開小差。語文作業塗塗改改,作業不會敷衍老師。

老師,看我五年級的表現吧!

讀《傷仲永》有感14

傷仲永是我在爺爺的書架上的一本古老書籍裡的一篇文章,是一篇古文,我在爺爺的指導下認真地讀了幾遍。文中的方仲永的確讓我感到有些遺憾和惋惜。方仲永天生聰明、有才智,年紀小小就能作詩,但最後卻得到“泯然眾人”的結果。像方仲永那樣的神童,如果從小就努力勤奮地學習,將來一定會成為舉世聞名的才子,成為國家的棟樑。方仲永是天才,但即使是天才,也離不開後天的努力。否則,早晚都會出現“江郎才盡”的那一天。 方仲永的最後結果,是因為他的父親貪圖財富,在仲永年小的時候,每天帶著他四處拜訪,尋求利益,而不讓他去學習,耽誤了他學習的機會,白白荒廢了一個天才的一生。這也告訴我們,作為父母的應該給子女最好的教育,而不應該著重與眼前的利益。而我們現在一些家長,對孩子的百般呵護,含在嘴裡怕化了,放在手裡又怕溜了,我想這同樣對我們下一代的也會造成嚴重的影響。 人們常說:“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聰明的,而是勤奮的。”我們現在有這麼好的學習條件,老師和家長對我們的學習又是那麼重視,因此,我們沒有任何理由不勤奮學習。家長們如果真的希望孩子成才,就更加應該放手讓他們多鍛鍊。青少年時期是學習最好的時機,我們要抓緊時間,學習更多的知識,千萬不能“老大徒傷悲”。

讀《傷仲永》有感15

讀完《傷仲永》這篇課文,首先我為方仲永這個人感到惋惜。這樣優秀的一位“天才”,最終變成庸人的結果就是不學習。光靠“受之於天”,唯一的下場只能“泯然眾人矣!”

事件大概說:金溪此地有一個世代都靠耕地為生的家庭,其有一童名為方仲永。在仲永5歲那年,忽然要“文房四寶”。在農民家裡不可能出現這“四寶”,他父親感到很驚訝,“借旁近與之”。借來“四寶”之後,方仲永立刻書詩四句,並加上自己的姓氏。全鄉的秀才觀看詩後,對仲永大為讚賞,全鄉上下都知道出了一個“神童”。

一些人出錢買方仲永的詩,他父親認為這是一個賺錢之道,就常帶仲永外出,不使他有學習的機會。

14年後,方仲永完全成了一個庸人。

……

天才,顧名思義,就是天生的才華,比普通人的造化當然要高得多,只要加以教育、學習,就會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難得的人才。“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因為方仲永他不接受後天的教育,沒有進取、進步,只是原地不動,而別人卻在努力奮鬥,致使把它超過,最後,他無可避免成為庸人。

要得到進步,就得不斷學習。學海無涯,學習是沒有之境的。業精於勤,不勤奮、不認真、不努力,甚至根本就不懂得學習,那天才就只能“湮滅”。

歷史上中外勤奮的名人還少嗎?他們哪一個不是勤奮學習?哪一個不是刻苦鑽研?哪一個沒受過挫折?哪一個又是不“受之於人”的天才?

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尤其是今天,我們比方仲永那個時代的學習條件好得多,更應該倍加珍惜,努力學習。養不教,父之過,如果不是他父親貪圖小利,方仲永必定成為一個人才。我們現在應意識到自主學習,父母不能完全給予我們學習環境,我們要自己去給予自己。

勤學是成功裡不可或缺的一個內容。或許我們並不是如何如何的天才,但從這一刻做起,努力、勤奮,必定能幹出一番大事業,也不抹滅父母對我們的期望。

現在,還為時不晚。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