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包幫回訪民情日記

才智咖 人氣:1.18W

領導掛點、部門包村、幹部幫戶,轉作風、走基層、遍訪貧困村貧困戶是“掛包幫”“轉走訪”的重中之重,以下是掛包幫回訪民情日記,歡迎閱讀!

掛包幫回訪民情日記

  掛包幫回訪民情日記1

近日,高黎貢山旅遊度假區組織各辦局、轄區教育、衛生、駐潞等相關單位(部門)805名幹部深入29個村,對1656戶5458名貧困戶(其中省級建檔立卡戶337戶968人,區級貧困戶1319戶4490人)進行回訪調查,切實落實省市深入開展“掛包幫”“轉走訪”回訪工作要求。

回訪工作人員深入聯絡戶家中與回訪物件面對面交流,全面掌握和了解扶貧物件家庭生產生活情況、當前發展現狀、幫扶措施落實程度及掛鉤戶急需解決的困難,認真填寫《度假區“掛包幫、轉走訪”回訪貧困戶問卷》、《貧困戶資訊採集表》、《貧困戶脫貧計劃》等。同時,回訪人員結合實際,通俗易懂地向貧困戶宣傳了黨的方針政策和精準扶貧的各項政策措施,與回訪物件共同分析研究了幫扶措施,理清脫貧思路,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意見建議,進一步增強了貧困戶脫貧的意識和致富的信心。

近年來,為認真貫徹落實省、市扶貧開發工作相關會議精神,高黎貢山旅遊度假區全面組織開展“掛包幫”和“轉走訪”工作。一是全面掛包落實處。度假區實行市、區、鎮、村四級幹部整體聯動,對卡內卡外貧困戶全面“掛包”。組織805名幹部掛29個村,包括省級認定的1個建檔立卡貧困村、7個有建檔立卡貧困戶的村、區級認定的1個村、4個貧困自然村,在29個村都有度假區黨工委、管委會領導和潞江鎮領導掛聯,都有領導和單位(部門)掛包,都有駐村扶貧工作隊,每戶貧困戶都有幹部職工結對幫扶,做到不脫貧不脫鉤,堅決打贏扶貧開發攻堅戰。二是戶戶走訪查實情。重點對貧困村和貧困戶進行走訪,度假區聯席會議辦公室制定了具體的遍訪貧困村、貧困戶操作辦法,領導幹部職工進村入戶開展調查,完善建檔立卡資料,宣傳扶貧政策,收集村情民意、化解糾紛矛盾,“轉走訪”成為常態。對照“五查五看”“三評四定”要求,開展了7次建檔立卡貧困戶“回頭看”工作,新增300人。共召開村民座談會18次,走訪貧困戶1656戶,撰寫民情日記1656篇。三是加強管理出實招。調整充實了度假區 “掛包幫”“轉走訪”工作聯席會議組成人員,完善領導召集、部門聯動的聯席會議工作機制,建立了隨機督查制度,將“掛包幫”“轉走訪”工作納入度假區黨工委、管委會督查範圍,將“掛包幫”“轉走訪”工作情況納入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綜合考核內容,考核結果作為幹部評先評優和選拔任用重要依據。嚴格執行《雲南省駐村扶貧工作隊員召回辦法(試行)》《隆陽區駐村扶貧工作隊管理辦法》,強化駐村扶貧工作隊員日常管理,加大督查和隨機檢查力度,開展專項督查1次,不定期督查2次。工作隊隊員誡勉談話1次。四是真心幫扶見實效。在深入走訪調研、分析致貧原因的基礎上,各“掛包幫”單位、幹部職工、駐村工作隊員積極想法子、找路子,幫助貧困村、貧困戶理清脫貧思路,制定幫扶方案,明確幫扶措施,協調爭取專案和資金支援。2016年以來,度假區組織各類培訓6期450人次,勞務輸出600人。協調爭取專案3個,補助資金15.33萬元。

  掛包幫回訪民情日記2

5月12日,根據局扶貧工作安排,我跟隨省食藥監局陳洪局長一行50多名幫扶幹部來到了單位的掛聯貧困村——上新城鄉踩山坪村,進行精準扶貧“掛包幫、轉走訪”回訪活動。

踩山坪是一個苗族聚居的貧困村,距離南沙縣城50多公里,開車需要2個多小時,山路蜿蜒崎嶇,路況一般。地處海拔2000米的高山上,山上樹木眾多,生態環境較好。自國家施行退耕還林政策以來,村民的土地大幅減少,收入有所增加,然因村民的文化教育程度不高,自我發展內生力不足,村民的收入渠道單一,造成貧困。

進村後,我們走訪了有人在家的幾家農戶。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個叫侯正才的家庭。他的家在公路邊上,正值放學時間,孩子們揹著書包陸陸續續往家裡走,這時我看到一個七、八歲左右的小女孩轉身走進了一個用竹子和泥巴築牆的棚子裡。這幾天下雨,山上的氣溫很低,我以為這孩子是給家裡的牛喂草,帶著好奇的心情,我尾隨進去。走進一看,我傻眼了,其實,這是她的家,我駐足一看,裡面沒什麼傢俱,棚子也就10多平米,沒有窗戶,從竹片的縫隙中,有呼呼的冷風吹來,帶來若隱若現的光線。在最裡面,我隱約看到一張床,掛著蚊帳,上面雜亂的堆放著棉絮和幾件衣物。在靠近門邊,有幾塊柴火燃燒著,給這個房間帶來了一絲絲溫暖。引人注目的,是房間有一個大大的電視機,這是家裡唯一的電器,我進去的時候,電視開著,成為這個“家”唯一有“色彩”的地方。在電視機前,坐著一個小男孩。那個男孩正在聚精會神地看著播放的節目,那是一個家庭泡沫劇,溫暖的房間、溫馨的家人。男孩子衣著單薄,比較髒,看得出他的臉已很長時間沒有洗了,頭髮稀疏,個頭不高。那雙眼睛,在看電視時,那麼興奮,而當轉向面對我時,變得黯淡許多。女孩正在弄著“午飯”,那是幾塊洋芋,在柴堆裡“燒著”。她穿著粉色的衣服,很破舊,但還算整齊,頭髮稍長,用一根皮筋散亂的扎著,一雙明亮的眼睛,正怯怯的看著我。我想起了我的女兒,也是和她這般年紀,此時正坐在明亮寬敞的教室裡,無憂無慮地吃著學校準備的營養餐。我走過去,和她細細交談起來。原來,這是兄妹兩個,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很久沒有回來了,家裡只有一個老奶奶。女孩上一年級,男孩有十二歲了,身高較矮,從二年級便輟學在家。奶奶年紀大,無力照顧他們,孩子只能自理生活,他們那麼小,已是多年的留守兒童。我心疼這兩個孩子,尤其男孩,他是不想上學才留在家裡的,幾乎沒有文化,這就意味著他以後貧窮的可能性更大,甚至造成代際貧困的無限輪迴。我很著急,努力告訴男孩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後出去打工需要文憑,看電視需要認字,即使在家務農也需要文化基礎,學習栽培技術。他對我的話很茫然,不為所動,眼睛還是盯著電視。我勸說了10多分鐘,沒有什麼效果,這時路邊的車笛響了,那是“回訪”活動接近尾聲,部隊集合出發的訊號。我情急這下,跟孩子說,把你爸爸的電話給我,我方便時與他聯絡。這時,男孩非常急切的轉過頭來,催促妹妹拿來紙筆,一筆一劃的寫下爸爸的名字和號碼,寫的那麼用力那麼認真那麼用心,彷彿是在寫著一份重重的'寄託。我能感受到,男孩把一份信任和希望交給了我這位“陌生人”。

我突然間有些明白了,物質的貧窮給孩子帶來身體上的營養不良,也許會隨著政府的補貼而有所改善,甚至可以通過後期給予彌補,但孩子最缺乏的還是精神上的依靠。年僅八歲和十二歲的兄妹,已留守多年,他們渴望父母關懷,需要父母照顧。為引起父母重視,能隨於他們身邊,男孩甚至不惜以輟學為代價,時刻準備著同父母出去務工。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髮展,文化素質低的農民工在城裡很難立足,更何況是帶著孩子,“放任孩子不管”也是無奈之舉。擺脫貧困的渴望與陪伴孩子只能選其一,因不可克服因素,大多數貧困家庭父母選擇了犧牲孩子。所以,扶貧,不能一味地把人推向城市,對於這類貧困戶,應立足縣情鄉情村情發展本地經濟,壯大縣域經濟,讓群眾不出遠門就能解決收入問題。

踩山坪地處山林地帶,氣候溼潤,林地保護較好,非常適合中藥板藍根的生長。為帶動村民致富,全面脫貧,做到精準扶貧,我局聯絡了雲南白藥、昆明中藥廠等大型國有企業,組織專家深入當地考察,簽訂了板藍根收購合同,培訓農民種植技術,並組織建立初加工基地。由於板藍根易栽種,不需要太多精力打理,不佔用村民其他勞作創收的時間,非常適合當地人民的生活習性。

希望我們推行的板藍根產業配置脫貧計劃能夠成功,希望留守兒童的父母早日回來,希望輟學兒童儘快重返校園……

  掛包幫回訪民情日記3

20xx年8月27日 晴 彭麗

柯街鎮玉地裡社群位於柯街鎮東部,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79戶、貧困人口501人。主要致貧原因為“四無三因兩缺”即:無思想、無土地、無勞力、無安居住房;因學、因病、因災;缺基礎設施、缺資金扶持。根據市委扶貧攻堅“掛包幫”“轉走訪”工作安排,市委組織部掛包幫扶玉地裡社群。自2015年起,通過一年半的努力,玉地裡貧困面貌有了明顯改變,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群眾素質都有了明顯的改變。

【主要措施】

在對玉地裡開展幫扶工作以來,市委組織部注重與縣鄉村黨組織、相關職能部門溝通協調,做到多級聯動。注重實際,做實調查分析。把對玉地裡開展扶貧攻堅作為年內一項重點工作來抓。

確定發展目標。堅持以黨建帶扶貧、以扶貧促黨建,抓實市、縣、鎮、社群四級聯創,在社群黨組織領導班子、黨員隊伍建設,服務場所建設、服務業績等方面下功夫,力爭把社群建成“山區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示範區”。抓實以產業發展、住房改造、基礎建設和素質教育為重點的安居工程整村推進、路網建設整村推進、人畜飲水整村推進、產業發展整村推進、環境整治整村推進和公共服務設施整村推進“六大工程”。

堅持六個方面的黨建扶貧“雙推進。”組織建設“雙推進”:注重社群黨組織政治引領功能發揮,形成社群黨組織與其他社會組織、專業合作社整體聯動的良好機制,在扶貧開發、產業提升方面突出服務功能,推行“黨總支+合作社+農戶”服務機制,探索“黨總支+龍頭企業+貧困戶”的扶貧機制。隊伍建設“雙推進”:有效整合扶貧工作隊員、鎮村幹部和大學村官等各方力量,形成優勢互補、工作互動的工作局面。突出黨員隊伍和貧困群眾兩支重點隊伍,形成幹部推動、黨員帶動、群眾主動的發展局面,增強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制度建設“雙推進”:堅持基層黨建制度、服務群眾制度和群眾自治制度協調完善,重點做好黨總支議事決策制度、黨員教育管理制度、為民服務制度、貧困群眾幫扶制度、群眾民主管村議事制度的完善。專案建設“雙推進”:以專案建設為載體,實現社群黨建和扶貧雙推進,發揮社群黨組織在專案建設中的主導作用,發揮社群貧困群眾在專案建設中的主體作用。產業發展“雙推進”:由社群黨組織引導,充分發揮中藥材合作社、養殖專業合作社等合作組織的示範帶動作用,帶動社群主導產業提質增效,扶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服務群眾“雙推進”:在社群扶貧開發中形成部門掛村帶支部、幹部掛村帶黨員、黨員掛戶幫脫貧的工作機制,幫助貧困戶謀思路,找出路。把貧困黨員培育為脫貧示範戶。

【扶貧成效】

經過一年半的努力,玉地裡社群在基層黨組織建設、住房改善、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農民素質提升等方面有了穩步推進,脫貧基礎得到夯實。

道路建設等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道路建設方面,通過與縣鄉黨委的共同努力,青山至竹麻箐公路擴建工程建設有序推進。整條路全長8.3公里,總投資400多萬元。建成後可解決6個村民小組146戶群眾出行難問題。活動場所建設方面,掛包單位共扶持55萬元,分批幫助修建小平地、馬家箐兩個活動場所及村級文化活動廣場,並幫助建設農村集體經濟農資便民服務店等。

住房改造工程成效顯著。通過與相關職能部門及縣鄉村的統籌協調,對玉地裡住房改造工程進行專案傾斜及貸款支援。截至目前,共有98戶提出重建申請,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有36戶,佔1/3。

產業發展有了新突破。在鞏固提升原有油桃、烤煙等產業的同時,根據社群特點,積極發展生豬、肉牛、林下土雞養殖等新興產業。注重示範戶的培育,通過示範帶動,形成以點帶面、點面結合、覆蓋全村的產業發展新格局。截至目前,共培育生豬養殖示範戶9戶,肉牛養殖示範戶 4戶,林下土雞養殖示範戶 7戶。並協同省級掛鉤單位及鎮黨委一起,在生豬養殖上及肉牛養殖上爭取面上的推進,切實做到產業發展的全村覆蓋。掛包單位在產業發展上,計劃幫助資金30萬元,現各項資金正在逐步落實中。

農民素質教育培訓成效明顯。“扶貧先扶智”,掛包單位在玉地裡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一方面組織社群幹部、村民小組長及黨小組長等30多人到施甸、龍陵、騰衝觀摩學習基層黨組織建設相關知識和農業農村改革發展等知識,另一方面請市農業、林業及畜牧業專家到村上對群眾進行油桃、核桃種植,生豬、土雞養殖等知識培訓及現場指導。同時結合“兩學一做”要求,市委組織部長及分管黨建工作副部長親自到鎮村為鎮村黨員幹部、群眾上黨課,輔導相關黨建知識。截止目前,幫助社群共開展了各類培訓6批次,培訓幹部群眾600多人次。

社群人居環境衛生改善明顯。一方面通過與市級相關部門協調,爭取到太陽能路燈亮化專案一個,在群眾集中活動的村組活動場所、學校、衛生院等共安裝了20盞太陽能路燈。另一方面,在省級掛鉤單位的幫助下,社群衛生院、學校等公共環境也得到了改善。

【經驗總結】

玉地裡扶貧初見成效,我們認真總結並得到以下啟示:一是黨建引領是前提。一個地方富不富,關鍵看支部。基礎黨組織的政治引領作用和服務功能有效發揮很重要。二是上下聯動是關鍵。領導班子重視扶貧,將扶貧當做年內重點工作來抓。通過與市、縣、鎮、社群的四級聯動,以及與相關部門的溝通協調,充分發揮各單位作用,切實推進整村的脫貧摘帽。三是專案建設是保障。只有通過專案的爭取與落地,才能將好的思路措施體現出來,保障扶貧見成效。四是智力扶貧是重點。“扶貧先扶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扶貧不能一味“輸血”,更需要“造血”,只有從觀念上去除貧困,才能真正的實現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