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鉤扶貧民情日記範文

才智咖 人氣:1.5W

以人為本是精準扶貧的核心理念,下面的是掛鉤扶貧民情日記範文,供大家參考閱讀!

掛鉤扶貧民情日記範文

掛鉤扶貧民情日記範文(1)

今天,冒著遼東山區鋪天蓋地的雪,和同事去社科院的扶貧點新賓縣響水河子鄉扶貧。今天主要是走訪貧困戶,並和鄉領導座談。

說實在話,幾年來,每年都會有幾次到省內的一些城市和農村社群走訪貧困戶,這其中既有單位的扶貧聯絡點,也有個人的聯絡點。每次到那些貧困戶家裡走訪,都會受到一番心靈洗禮。今天,又受到了一次心靈洗禮。

我們到的是該鄉政府所在地響水河子漢族村,這個村是由原來的四個村合併而成的大村,有2000多口人。今天由村裡安排的十戶村民家,都是在村裡很典型的貧困戶。家庭狀況各不一樣,但都是一個特色,就是貧困。

在調查走訪中,我們瞭解到,農村貧困戶之所以貧困,有的是因病致貧,這一會兒再說;有的是因老致貧,農民因年歲數大了,勞動能力下降,又缺少青壯年勞動力,導致收入下降,生活境況窘迫;有的是因學致貧,農村孩子升學是農民最大的開銷之一,孩子考上大學是件喜事,但高昂的學費和生活費,對農民家庭是天文數字,靠泥土裡刨食,根本無法承受巨大的經濟壓力;也有的是因愚致貧,個別農民由於智力障礙或者沒有文化知識而導致貧困,他們思想保守,不外出打工,也不懂得積累,甚至因為賭博、玩“六合彩”,造成家裡一貧如洗。

在導致農民貧困的各項因素中,最主要的無疑是因病致貧。今天村裡安排的十戶貧困戶,基本都是有病患的家庭。徐某某,男,本人患有哮喘、心臟病;柳某某,女,三個女兒先後患病去世,一個人生活;周某某,男,年老體弱,患有心臟病、腦血栓,前列腺肥大,獨自一個人生活;楊某某,男,本人患有腦血栓;艾某某,患有腦血栓;樑某某,夫妻二人都是智障;周某某,男,本人患有尿毒症,每週透析兩次;趙某某,男,年老體弱,多年患有心臟病,一人生活;吳某,母親患有腦血栓,臥病在床;張某某,一人生活,是肢體殘疾人。疾病是農民的大敵。一個農民家庭,如果其主要勞動力因病喪失勞動能力,如果有一人得了大病,對這個家庭來說,生活將被徹底打亂,那就是致命的打擊、無法承受的天大的災難。承包地沒人種了,不能出外打工了,更何況,為了治病,為了救命,可能把很緊巴攢下的一點錢全花出去,還可能拉下幾年也還不完的饑荒。這樣的家庭生活隨即就會陷入困頓,陷入無奈,陷入絕望。

在我國經濟突飛猛進,世界第一經濟體唾手可及的情況下,卻還有大量的人群生活在全社會平均生活水準之下。特別是在廣大的農村地區,那裡的弱勢群體實在太多,他們的孩子為了追求現代生活,走出大山去城裡打工,在農村的許多地區已經很少看到年輕的面孔。留下來的都是老人、中老年婦女和孩子,所謂的“386199部隊”。這些留守的人群,很多是老弱病殘,他們為了生計每天在苦苦掙扎,他們病痛中孤寂中苦苦煎熬、苦苦忍受。現代化和他們離得很遠,文明對他們說來說是一個很奢侈的名詞,每天被疾病折磨無錢醫治只能一把一把吃止痛片的人們,何談幸福指數、小康生活?!在我們很多專家在測量中國離現代化還有多遠、何時全面進小康的時候,我不能不說,這裡是被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快要忘記的角落。

在走訪中,遇到了一些讓人心酸流淚的故事。我和同事到一個60多歲的大叔家,這位老人患有較重腦血栓、心臟病。當我們離開他家,腿腳不便的老人非要出來送,老人說了一句讓人心酸的話:“送一送,有病啊,不知道你們下次再來還能不能見到我。”聽了這話,我們一行人心情都非常沉重。已經走出很遠了,那老人還在那裡擺手……

讓我們感動的是這些深山裡農民的覺悟。當他們接過慰問品時,都一個勁兒地表示感謝,有的說黨沒有忘了他們,習主席沒有忘了他們。有的老人接過慰問金,流下了眼淚,這讓我們內心裡很不好受。有一個老黨員,多年義務看護烈士陵園,每下一場雪,都第一個去村外把陵園打掃乾乾淨淨。今天又下了很大的雪,老人說雪大幹不動了,於是打發兒子去清掃。他說,要讓埋在地下的烈士有一個好的環境。還有的老黨員對黨刊特別地親,一期不拉都要看,《共產黨員》雜誌一期不能少。他說,黨刊就是我的命根子。

心酸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感人的故事也還有很多很多。我深深地被他們的質樸而感動,被他們的善良而感染,被他們的真情而感化。我想我會在自己的工作中帶上一襟他們的質樸情懷,情為他們系,心為他們牽。

山裡人貧困,那種貧困的狀況絕非你坐在辦公室裡能夠想象;山裡人淳樸,那種淳樸會讓在商場、職場激烈競技中的越來越世故的城裡人汗顏;山裡人有覺悟,那種覺悟深深地植根在黑土上,會讓成天為如何弘揚核心價值觀大傷腦筋的理論家們有所啟迪。

掛鉤扶貧民情日記範文(2)

4月7日,星期天,天氣晴朗,近來難得的好天氣。上午九點多,從單位出發,前往石牛去我的“二對一”幫扶物件家中走訪。

前往石牛的路並不好走,一路上顛簸晃悠著來到了石牛鄉樹山總支,得到了總支幹部的熱情歡迎。簡單的寒暄後,總支的賀主任就帶著我們來到了黃泥村鄧家組,讓我不好意思的是,我的幫扶物件鄧採生老人知道我要來,已經在路邊等候著我了。

在去鄧老家的路上,我看他右手姿勢不對,便問他,他告訴我一個多月前不小心摔了,還未完全恢復。說話間,已經來到了他的家,兩間土磚屋加一間後起的紅磚屋。鄧老招呼我坐下,我和他拉起了家常。他出生於1943年,今年正好70歲,一直沒結過婚,無兒無女,沒有自己的房子,現在住的房子是侄子的,是村裡的五保戶,除了每年五保補貼1600元,無任何收入來源。

往年還自己種田,請人幫忙插秧和收割。鄧老是個要強的.人,他有個侄子,對他也不錯,在當地建了新房要他一起去住,但他拒絕了,他怕給侄子添麻煩,就住在了侄子原來的老房子裡。他有個手機也是侄子給買的,我給他留下了我的手機號,要他有事就打我電話。在留下號碼的時候,我看了看他的床,發現一層墊被下面直接就是夏天的席子,不知道冬天是不是就是這麼過來的。我問他有什麼困難沒有,他只說治手花了不少錢,看政府有沒有一點補助,我答應一定替他去問一問。臨走時,我掏出錢給他,十分不好意思的說:第一次來,不知道您需要什麼,一點點心意您收下。他連說:這怎麼好意思,這怎麼好意思。在我再三勸說下,他才收下。走出門來,他一直目送我離開,我連連揮手讓他進去。

回來的路上,我一直在想,下次去看他的時候一定要買點水果,買點他用得上的東西。像他這樣的孤寡老人還有很多,必須要建立完善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五保制度來保障他們的生活,更需要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互相關懷和扶持。

掛鉤扶貧民情日記範文(3)

今天我到三組入戶走訪,感覺三組大部分都是新搬遷戶,一統計,僅去年就搬遷了18戶。原來三組的村民主要分佈在山上和山下,大約各佔一半,山上的自然條件惡劣,交通不便,村民們強烈要求搬遷。經村委會協調,在山下整理了一些屋基,條件好的都遷下來住進了新房,目前山上大約還有七、八戶,我決定先上山走一趟。

沿著山路往上爬,大約二十多分鐘才到第一家,叫徐光朝,家裡三口人,低矮的三間土坯房,家裡很亂,滿院都是剛孵出的小雞。徐光朝的兒子徐斌對我們說,他們家三口本來都在外打工,因為他母親生了病,得了肝硬化,在醫院住了幾個月,醫生說沒有了救治希望,不得已才回來。他母親現在病情雖然沒有惡化,但隨時都有生命危險,他父親身體也不好,患有腰椎間盤突出和甲亢病,他只有放棄打工回家照顧父母。為了掙點錢,他到省農科院學習了蜈蚣養殖技術,在家裡養蜈蚣,但才起步,還沒有見收;同時又買回了一批雞苗,準備搞規模養殖。徐斌是我入戶走訪來在農戶家裡遇到的第一個年輕人,今年25歲,也是全村唯一一個搞特色養殖的,我很有感觸,年輕人就是不一樣,有文化,有思路,建設新農村就需要年輕人。我對他說,養蜈蚣風險很大,關鍵是技術,所以你一定要多小心,有什麼問題一定要及時請人解決,千萬不能讓蜈蚣生病。

再往上走,來到程梅家,她正在林子裡放牛,我說我們是“三萬”活動工作組的,想到她家裡坐坐,她便把牛拴好,把我們帶到她家。家裡條件還不錯,雖然住在山上,但是樓房,而且也收拾得很乾淨,她說房子建了好幾年了。程梅今年39歲,是我入戶調查遇到的第二個40歲以下的年輕人,接連遇到兩個年輕人,我便有些興奮,現在年輕人都出門打工,留下來的實在太少了。

程梅家裡三口人,丈夫朱朝明開農用車在周邊村從事農產品收購、販賣,每年可以掙一些錢。她在家種莊稼,不僅種了10畝土地,還養了10頭豬、3頭牛、1只羊,我粗略地算一下,她在家種地搞養殖每年的毛收入也有近2萬元。她還有一個女兒,9歲,在洪門鋪讀國小。她家是我在洪門鋪村入戶走訪以來遇到的條件算比較好的一戶了。我問她現在主要有些什麼困難,她說主要是她女兒上學比較困難,才9歲,每天要走幾里路到山下讀書,又沒有同伴,中間要穿過好幾個樹林子,現在野豬比較多,很有危險,上學的時候她可以送一下,放學要是太忙就來不及接,希望能夠解決一下。再就是希望村裡幫忙在山下協調一個屋基,還是想搬到山下去住。

三組山上的資源其實還是很豐富,森林保護得比較好,山場面積也很大,如果年輕人不出門打工,像程梅一樣,在家發展養殖,也還是可以掙到錢。政府應該在這方面做一些工作,力所能及地把年輕人吸引回來,只有年輕人回來了,村子裡才有發展的生機和活力,才可能形成一種良性迴圈,更好地推動經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

接著我又到吳玉海、程家錢、吳兆旭、塗原進等幾家,情況大體差不多,都屬於比較勤奮、生活過得去、但生存條件又比較差的一類。他們都反映山上條件太差了,而且野牲畜多,破壞性大,莊稼都種不成,要求村裡能夠幫他們遷到山下居住。

從山上往回走,我想村裡搞遷移扶貧是正確的,應該把村民從山上遷下來,人雖然住在山下,但山上的地還是可以種,而且還可以利用山場資源發展特色產業,老百姓也有增收的路子。

社會發展的趨勢是城市化,那麼農村發展的趨勢應該是集鎮化和村莊化,如何探討一種土地流轉機制和搬遷幫扶機制,把那些生存條件惡劣的村民集中遷移到公路沿線、集鎮周圍,讓他們遷得下、住得穩、能發展,應該是政府認真研究並切實解決的問題。

掛鉤扶貧民情日記範文(4)

我的幫扶物件是一名精神病患者,中年婦女,微胖,目光呆滯,和她完全無法進行語言交流。村主任老黃介紹,她丈夫在外打工境況很差,多年無音訊,無兒無女,只有輪流住在姊妹家。其姊妹家也相距甚遠。第一次我隨“大部隊”去看她,是該村的黃主任親自騎摩托把她從衡陽那邊接過來,黃主任代替她接受了我的紅包,再又是黃主任用摩托車把她載回去。黃主任單瘦的身子,也將近六十歲了吧。看著他們的背影,有點感動。心想,我這卑微的幫扶反而給他們帶來了麻煩。無奈我也是小女子一個小兵一個,沒有居高位,沒有很多錢,也不會駕車。

第二次再隨“小部隊”去看她,我不敢麻煩黃主任再把她載來載去,那樣實在辛苦又實在危險。我大膽地信任黃主任,把我的小小心意放在黃主任手裡,請他轉交。儘管同行的領導有質疑,但是我說,我完全有理由相信,樸實勤勞的黃主任會幫我完成心願轉達心意。即使沒有,就當是感謝老黃吧,也是應該的。心想,下次,一定要好好地感謝老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