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為國小文化老闆打工

才智咖 人氣:1.92W

眼下正是秋收時節,把金燦燦的稻子收割、晒乾、去殼,就變成了白花花的大米。癟癟的稻殼在別人眼中是廢物,而湘潭市嶽塘區荷塘鄉的黃國佳老人卻告訴記者,稻殼也是寶。18年間,他將一堆堆不起眼的稻殼變成了年產值近千萬元的碳化稻殼產業。

大學生為國小文化老闆打工

寒冬臘月試驗燜燒稻殼

1992年,退休的黃國佳在和鍊鐵科負責人聊天時,得知因缺乏碳化稻殼的技術,湘潭本地的'稻殼頂多做了肥料,工廠鍊鐵鍊鋼時所用的碳化稻殼還需從外省甚至國外購入,成本過高。從此,僅有國小文化程度的黃國佳決心研究碳化稻殼。

1994年初,天氣寒冷,黃國佳在村邊一塊空地上堆起了稻殼。他從堆好的稻殼上挖出一條深溝,再把點燃的稻草扔入溝內,然後迅速用稻殼將溝填上,讓稻殼從內部燜燃。

黃國佳守著冒煙的稻殼堆觀察試驗情況。第二天試驗結束,他帶著一身黑色的稻殼碎屑和炭火氣,回家倒頭便睡。

成為碳化稻殼湘潭第一人

為了製出耗時短、高質量的碳化稻殼,黃國佳在一年內做了大小上百次試驗,到1994年底,終於掌握了生產碳化稻殼的技術。

試驗成功後,黃國佳將第一批生產的五六百公斤碳化稻殼送到鍊鋼鐵的工廠試用。廠方試用後出具了報告結論:“保溫效果好,雜質少,無生燒現象,能滿足生產要求。”黃國佳的努力終於有了回報,他開始擴大碳化稻殼的生產規模,而平時只能當垃圾處理的稻殼也搖身一變成了寶貝。

黃國佳成了湘潭生產碳化稻殼的第一人,他的成功讓許多本土鍊鋼鐵的工廠徹底擺脫了對外地的依賴,同時許多米廠、糧站內常年堆積如山,或自行爛掉的稻殼也有了用武之地。

聘了兩名大學生搞研發

低成本高附加值的碳化稻殼讓黃國佳賺到了第一桶金,但他並沒有因此申請專利,有人來諮詢,他都會毫不保留地講解制作技術,“就是土辦法,技術很容易掌握。”黃國佳說。

黃國佳的女兒告訴記者:“現在湘潭已有四五家這樣的廠子,原料稻殼也從幾十元一噸漲到現在五六百元一噸,稻殼如今變得金貴了。”。

通過生產碳化稻殼致富後,黃國佳又擴大了生產規模——他將每個月幾百公斤碳化稻殼產量的小作坊,發展成了年產值近千萬元的大工廠。他的工廠為附近村民提供了就近打工的好去處。他每天基本上都呆在工廠裡,還聘請了兩位大學生幫著搞研發。

歲數大了錢也有了,但黃國佳閒不下來,他說要在生活中創造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