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領導之:造勢篇

才智咖 人氣:1.51W
魅力領導之:造勢篇
    人們常說,當領導的要身先士卒,做出榜樣,才能給部屬帶來模範的力量。領導都親自作了,部屬不做實在不應該。作為企業的管理者,有時需要親力親為,有時並不需要親自操刀,只需要“做做樣子”,造成一種形勢,做個榜樣,意思是號召大家。如果一個領導,什麼都不做,只知道發號施令,就不會產生一種榜樣的力量,甚至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人都有這個特點,總喜歡去模仿上級。領導怎麼做,部屬就會怎麼做,領導的行為對部屬的行為具有很大的導向作用。所以,我們常說,企業文化就是老闆文化,就是領導文化,也是不無道理。

    皇帝親耕的啟示

    成語“一畝三分地”比喻為個人利益或個人勢力範圍,甚至作為利己主義的代名詞。那麼,“一畝三分地”這句成語是怎麼來的呢?

    滿族原是我國北方的遊牧民族,1644年建立清王朝之後,為了及時瞭解農時,熟悉節令,居住在深宮大院裡的皇帝便在驚蟄時分乘龍車從正陽門到先農壇耕地。當時劃出的這一塊地叫“演耕田”,每年由皇帝、皇后演試“親耕”,表示普天之下該種五穀了,並以此顯示其對農業生產的重視。這種做法世代沿襲,他人不得將地改作它用。當時皇帝“親耕”的這塊地恰好為“一畝三分地”。於是,人們推而廣之,將個人利益或個人勢力範圍稱為“一畝三分地”。

    皇帝的親耕是一種儀式,稱為籍田禮,指皇帝在特定的地方模擬耕田。皇帝的親耕自古有之,但屬清朝最為勤勉。據學者統計,清代各朝皇帝,在位260多年,共祭先農和親耕240多次。其中像乾隆皇帝在位六十年,來此親耕和觀耕達到了五十八次。

    黃仁宇先生在他著的《萬曆十五年》一書中,曾這樣描述過萬曆皇帝的親耕儀式。儀式如同演戲,有導演,有群眾演員,有主角。

    在“親耕”之前,官方在教坊司中選取優伶扮演風雷雲雨各神,並召集大興、宛平兩縣的農民約200人作為群眾演員。這幕戲開場時有官員2人牽牛,耆老2人扶犁,其他被指定的農民則攜帶各種農具,包括糞箕淨桶,作務農之狀,又有優伶扮為村男村婦,高唱太平歌。至於皇帝本人當然不會使用一般的農具。他所使用的犁雕有行龍,全部漆金。他左手執鞭,右手持犁,在兩名耆老的攙扶下在田裡步行3次,就完成了親耕的任務。耕畢後,他安坐在帳幕下觀看以戶部尚書為首的各官如法炮製。順天府尹是北京的最高地方長官,他的任務則是播種。播種覆土完畢,教坊司的優伶立即向皇帝進獻五穀,表示陛下的一番辛勞已經收到卓越的效果,以至五穀豐登。此時,百官就向他山呼萬歲,致以熱烈祝賀。

    皇帝親耕的目的很簡單,就是想以身作則,為敦促老百姓下地幹活,以保證來年的收成。皇帝有至高無上的權威,許多行為都具有象徵意義,親耕更是如此,儘管皇帝只是做做樣子,用現在的話叫做秀,但做秀有做秀的意義,有做秀的好處,不能剛有務實主義,沒有形式主義。形式主義也是不可或缺的管理手段,不管國家也好,企業也好,都少不了形式主義的活動。在企業,一些形式的東西還是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作為領導者,也需要一些形式上的管理去管理部屬,去關懷部屬,去影響團隊成員。同時,通過一種形式管理,在部屬面前展示一種親和的力量。

    形式也是一種力量

    皇帝的親耕儀式既然延續了二千多年,固然有它存在的道理。其核心意義在於通過儀式告訴臣民,最高領導對農業非常重視,希望大家也重視農業生產,勤為耕作,確保農業豐收。同時,也通過此舉告訴臣民,皇帝願意和臣民一道,同甘共苦,把國家建設好,讓人民豐衣足食。連皇帝都親自耕作,難道你還不想耕種?所以,這種象徵意義也具有激勵和鞭策作用。如今國家主席在植樹節,植一棵樹,鏟幾鏟泥土,澆幾滴水,其道理也一樣,通過最高領導的參與和“做秀”喚起人民積極從事這些有益的活動。

    在其他的組織中,領導者的這種象徵性活動同樣具有很大的影響力,能增加部屬對領導者的信任和敬畏,從而激發內心的動力,推進和加速組織目標的完成。

    在二戰期間,一個寒冷、陰雨連綿的下午,巴頓遇到一群士兵正在修理一輛被敵人炮火打壞的坦克。由於通往前線的道路太擁擠,這輛坦克已被拖到道路外十碼處。見此情景,巴頓命令他的司機立即停車,他從車上跳下來,走到失去戰鬥力的坦克旁邊。他圍著坦克前後地看了一遍,隨後竟爬進了坦克底下去。兩名正在修理坦克的機械師看見在泥漿中閃閃發亮的銀星,十分驚訝和敬畏。他們剛想向將軍報告並致謝,卻被巴頓用手勢阻止了。巴頓一邊專注地看著機械師的修理動作,一邊不時地為機械師遞上所需要的工具。他的眼神的和動作都在傳遞著對他們的信任和關心……

    據巴頓這次視察的那個師的副師長說,巴頓在坦克下面足足待了二十五分鐘。當巴頓回到吉普車上時,渾身都是稀泥和油垢。他的副官問他:“長官,坦克哪兒出了毛病?”巴頓回答說:“不知道。但我確信,整個師馬上就會傳遍我曾爬在泥水裡修理坦克。”

    巴頓是在用自己的行動教育和激勵自己的部隊。這種無聲的舉動,是一種示範和感召,它產生的效果絕對不亞於戰場上的鏗鏘動員,這就是必須的“做秀”,不可缺少的“形式”。

    當然,這樣的事情不能經常進行,只可偶爾參與,否則,部屬可能產生心理疲勞,對你的行為開始麻木。作為企業的管理者,我們要適時地做一些形式上的活動,偶爾“做做秀”,讓員工感覺到你和員工是站在一起的,一起高舉統一革命戰線的旗幟。比如,領導可以偶爾去員工食堂吃吃飯,和員工去打打球,既拉進了和員工的距離,顯示親和力,又營造了一種和員工感受企業生活的氛圍。

    網上曾有一篇題為《老闆給員工的.最高年終獎勵》的帖子,附帶多張照片。一小企業老闆在公司的年度表彰會上,跪著給獲得最佳員工獎的兩名員工洗腳。

    網友在帖子中描述說,幾日前的一個下午,自己在北辰企業的表彰會上經歷了感人的一幕。在文藝演出告一段落後,主持人宣佈獲獎名單,公司的兩位經理上臺為兩位獲獎員工頒獎,獎品是華東五市遊和一套豪華床上用品。讓所有嘉賓沒想到的是,主持人神祕地令兩人坐在幕簾後面,感動在場所有人的一幕發生了:兩位公司經理正跪著為朦住雙眼的兩位員工洗腳。

    網友評論說,場面太離譜了,有點像演戲,看看女員工和家屬等人哭得一塌糊塗,有點太假了,不可信,還把救助的當地農村貧困中學生也拉來了,太煽情了,簡直就是做秀。

    更多的網友紛紛表示這樣的老闆很有人情味,並非做秀,人格的尊重和獎勵是最高的獎賞,能彎下腰確實太困難了!為自己年齡和社會地位都比自己低的人洗腳,就更沒的說,讓人震撼,讓人感動!這對於構建和諧的勞資關係、建設良好的企業文化、增進企業上下團結、調動員工的積極性、促進企業發展是有益的,值得肯定鼓勵!

    即便是做秀,也是一種健康的積極的做秀。

    一個組織,沒有一點“煽情和渲染”,組織就會少了很多的“氣氛”,團隊就少了一種和諧和感動。其實,一個老闆能做到這一步已經是難能可貴的了,只是這樣的事情太少見了。

    形勢管理優於硬性管理

    我們人性中有一個傾向,你越是要我怎麼幹,我越不願意怎麼幹,我喜歡自己主動去做,不喜歡被動去做。所以人們常說,我最討厭人家強迫我做什麼事情。管理中,僅靠硬性的制度管理是解決不了問題的,管理還需要造成一種形勢,以形勢管理部屬,讓部屬根據形勢調整自己的行為習慣和方向,自動自發地朝有利於公司的方向表現。硬性管理就是規定要怎麼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可以做,規定的比較死。形勢管理,我們也可以稱之為軟性管理,就是採取迂迴路線,不直接要求你怎麼做,但面對形勢,你不得不採取的行為。當硬性管理解決不了的時候,就要嘗試造成一種形勢管理。

    戰國初期魏國著名政治家李悝為了加強國防力量,想採取“育兵於民、全民皆兵”的辦法,就是讓老百姓都具有一定的戰鬥力,練好箭法。當戰爭需要時,隨時可以徵兵直接作戰。如果下令要求老百姓練箭,效果難以保證,每個人都去練,隨便射幾下,效果很難保證。那怎麼辦呢?李悝不直接要求老百姓練箭,而是頒佈一道法令。法令規定:遇到查不清楚的案子,官府就把雙方當事人叫去,讓他們比賽箭法。誰的箭法好,就判誰贏得官司。你想,誰家也不能保證不碰上打官司的事,所以,為了到時候能贏得官司,家家戶戶都買了弓箭,一沒事就練,而且練得認真而賣力,個個練得箭法高明。政府不用出一分一毫,卻能讓老百姓自覺自願地練出過硬的殺敵本領,這比開設民兵訓練營效果要好很多倍。

    李悝的這種做法就是一種典型的形勢管理,輕輕鬆鬆就解決了問題。就像在有水流的小溪裡放一倒漏斗狀的竹製篩網,小魚喜歡逆水流遊動,一不小心就衝到倒漏斗裡面,再也出不來。形勢管理是一種很具智慧的管理,有一定的難度。我們的思維也是傾向於直接思考,不習慣於拐彎抹角,而形勢管理是迂迴的,非直線的。要造成形勢管理,就需要拓展“拐彎思維”,走非直線路線。
TAGS:領導 造勢